【摘要】《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同为明清时期的文学名著,其重要地位众所周知,三部作品涉及人物众多,内容庞杂,但在三部作品中同样出现了一种与主人公关系密切,身份特殊的人物类型——寡母。本文将分析三部作品中寡母形象的不同之处,从而分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最后探究寡母形象多而不同的原因。
【关键词】寡母形象;《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0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04
一、三部作品中寡母形象的不同
《三言二拍》与《儒林外史》《红楼梦》的不同在于它更全面地展示当时社会风貌,展现了广大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意识。《三言二拍》中的寡母形象自主意识较强,从夫、从子的思想减弱,其中共有五篇出现寡母,有四篇是慈母,她们为子女计划深远,丧夫的境地使她们承担了家庭的全部责任,对子女的婚嫁有着主导权。“三言”中的《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一篇中的孙寡妇怕女儿嫁给病危的刘璞,便让儿子玉郎代替女儿出嫁先去打探刘璞病情,再决定女儿是否嫁给刘家,由此可见寡母对于子女的婚事享有绝对权威。《三言二拍》中的寡母多表现对子女的疼爱之情,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一篇中,玉郎不愿意假扮姐姐去成亲,怕日后不好做人,孙寡妇怒斥其子:“纵别人晓得,不过是耍笑之事,有甚大害!”[1]可见孙寡妇是很担心女儿嫁给患病之人,宁可出此下策也不愿意女儿承担任何风险。在《闻人生野战翠浮庵 静观尼昼锦黄沙弄》中,为了治好多病的女儿,杨妈妈情愿叫女儿出家,真是如文中说的“老妈妈没一处不想到,只要保佑他长大,随你甚么事也去做了”[2]一般疼爱。
《儒林外史》中的寡母形象具有相对独立性,其作用不仅仅是衬托主人公,还展现了寡母自身的性格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比如王冕母亲面对翟买办时从容不迫的态度,在人人都想做官以求富贵的时代却劝王冕不要做官,因为她深知王冕性格高傲,做官并不适合他,她的劝阻是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对儿子极为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王冕母亲的珍贵之处在于,她虽然像孟母一样辛苦抚孤多年,但对儿子的仕途未来却没有过高的期待;范进母亲一直在为范进的科举考试提供经济支持,文中虽没有正面描写,但从胡屠户口中可知十几年都没见过几回猪油,且一直参加科举到中老年时期,可见全家在很长一段时间的花销都是以范进科举考试为主的。范进母亲见范进疯了,叫胡屠户只是吓一吓他就行了,不要打伤他,可见她对儿子的疼爱,家中的钱供给了儿子去考试,自己饿得两眼昏花,像这样全心全意为儿子付出,若是为了功成名就或是万贯家财就并不意外,但是她并不知晓范进中举的意义,直到看见家中诸多财产及丫鬟以后才突然意识到家中富裕,命运的变化,以至于痰迷心窍而亡。王冕母亲有勇有谋,范进母亲胆小怕事,但是她们同样充满母性,愿意为儿子付出,母亲关爱儿女是天性,也是传统母道文化对母亲的基本要求。在《儒林外史》中,寡母的形象丰满立体,与主人公性情相似,突出了寡母对主人公的影响。
在《红楼梦》中的寡母形象不仅多而且性情各不相同,身份尊贵的贾母、年少守寡的李纨、娇养溺爱子女的夏金桂母亲、糊涂短视的金荣母亲、教子有方的贾芸母亲、开朗爽快的贾菌母亲等等,她们自身的性格不同且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不同的。李纨老实本分,教出来的贾兰也从不在外惹是生非,第九回中说道:“贾兰是个省事的,忙按住砚,极口劝道:‘好兄弟,不与咱们相干。’”[3]可见贾兰受其母影响,性格也是不愿滋事、稳如泰山的。《红楼梦》中的寡母在小说中承担了重要角色,贾母、李纨、薛姨妈等都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贾母是整个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和薛姨妈也是可以决定宝黛钗爱情结局的重要人物,李纨作为金陵十二钗之一,抚养着贾府子嗣,深受贾母喜爱,又与宝玉、黛玉为近亲。作为年轻一辈中唯一一个抚养男性子嗣的寡母,地位自然非比寻常。
二、寡母形象在三部作品中的作用
(一)教育子女
寡母不仅要符合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即遵守“三从四德”,还要管理好家事,接过丈夫所遗留下来的责任,即把儿子培养成“治国平天下”之才。丈夫去世,对子女的教育责任就落在了母亲身上。司马光在《温公家范》中说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儒林外史》中的王冕母亲则是又“知爱”又“知教”这一类贤母,对王冕的人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文中,她独自教子,省吃俭用供王冕读书,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处事却颇有见地。“人都在我耳根前说你的学问有了,该劝你出去做官。做官怕不是光宗耀祖的事,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甚好收场。”[4]王冕母亲不仅善于教子,不卑不亢的性格也值得赞颂。在遇到危难时,王母淡定自若,面对翟买办的架势,没有丝毫慌乱。王冕是有原型的,但是王冕母亲这一寡母形象是作者虚构的,这一形象在元代徐显的《稗史集传·王冕》、清代钱谦益的《列朝诗集小传·王参军冕》、张廷玉等编的《明史·王冕传》中是没有的,也就是作者有意凸显王冕母亲的养育慈德,塑造了一位具有卓远见识的女性形象。同样对子女教育产生积极作用的还有《红楼梦》中贾芸母亲卜氏、贾菌母亲娄氏。她们在文中虽然出场不多,但是从她们儿子的行为举止中也能看出是受过母亲良好教育的。第五十四回尤氏、娄氏都笑向李纨道:“咱们这里谁是吃过猴儿尿的,别装没事人儿。”[3]从这里即可看出,娄氏虽不常来贾府但却敢调戏凤姐,可见其见识、识色能力绝不逊于其他人,第九回中形容贾菌“年纪虽小,志气最大,极是淘气不怕人的”[3]这与其母调侃王熙凤一样,都是不怕人的性情,可见娄氏的家庭教育也是极好的。
寡母的教育有时也会表现出消极的一面,无节制地溺爱孩子常常导致严重的后果。《红楼梦》中夏金桂之母对夏金桂就溺爱太过,第七十九回“寡母独守此女,娇爱溺养,不啻珍宝,凡女儿一举一动,彼母皆百依百随,因此未免娇养太过,竟酿成个盗跖的性气”[3]。还有金荣的母亲并不在意薛蟠为何会给金荣钱财,对来路不明的金钱并未询问儿子,只是庆幸金荣有地方读书,为家里省了许多银两,劝他少惹是非,不管青红皂白,典型的糊涂短视型的母亲。《二刻拍案惊奇》卷三十五《错调情贾母詈女 误告状孙郎得妻》一回中,方妈妈对女儿家教甚严,误会女儿与孙小官有私情后,不问事情原委就痛骂女儿“臭淫妇”“龌龊人”,导致女儿羞愧自杀,这就是寡母教育偏激的后果。
(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故事的发展通常以子女为主线,寡母形象多为故事配角,起到催化故事发展的作用,《乔太守乱点鸳鸯谱》中正是孙寡妇执意要求玉郎替姐姐成婚才推动了后面一系列事情的发生。寡母去世这一事件也衍生了很多故事情节,举办丧事在艺术上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使许多情节、人物有效的连接起来。吴敬梓利用这一点,不仅写了王冕母亲去世,还写了范进、荀玫母亲的去世。荀玫母亲去世时欲报丁忧,被王惠阻挡,又去与金东崖商议、拜托周进等帮忙,人物之间互相冲突产生的矛盾更加强烈,更富有戏剧化,进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范进母亲去世,县令请吃饭时的一系列情节也因寡母去世而产生,这一经典情节广泛用来表现他的迂腐、虚伪,这种形象塑造的成功对小说的传播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展现子女孝行
寡母形象的设立,在简化人物的基础上为展现主人公孝行提供了必要条件。在有寡母形象的故事中,多数都在前半部分写抚孤不易,后半部分写孩子成人以后对母亲的孝行。封建社会里讲究“人之行莫大于孝”,“孝”是第一位的。如果父母双全那么孩子的教育就不会缺失,有父亲这个家庭经济顶梁柱的存在,经济上也不会太过贫寒,这种情况下儿子孝顺的特点就会被家庭教育的成功而覆盖,反之不孝就会归结于父母教育的失败,无法凸显主人公的作用。寡母抚孤的情况创造了两个条件:一是没有父亲导致教育缺失;二是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话语权弱凸显了士子的本身性情。所以寡母形象就成了展现其子孝行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也以此深入刻画了其子(主人公)形象。比如王冕的孝行,主要是通过其母亲的遗嘱以及去世情节来展现的,王冕母亲死后,他痛哭哀号,给母亲守丧,这也丰富了王冕这一形象。知识分子尽孝行为的变化映射了人物由好变坏的具体过程,如荀玫听说母亲去世时哭倒在地,本是满心尽孝,却在王惠的劝说下想要将此事瞒下,以免影响自己的前途,这也为以后他的堕落做了铺垫。
(四)生存环境向外拓展,增添故事性
封建社会中,大多数女性都是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基本上就是男性的附庸,但是在失去丈夫的家庭中,寡母成为一家之主,在家庭中享有了绝对的主导权并且承担了这个家庭的全部责任。从表面上看是寡母的地位相比母亲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实质上并不是地位的提升,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把父、母在这个家庭扮演的角色集于一身。最为明显的就是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婚姻嫁娶的决定权等。在父母双全的家庭中父母的角色有明确的分工,比如贾政督促宝玉读书,王夫人负责安排宝玉身边人等事情。由于父母角色集于一身的特点,寡母除了要在家中主持家务,必要时还需要外出,这就使原本只能生存在深宅大院中的女性有了向外拓展的机会,失去丈夫的情况给她们外出提供了可能性及合理性。如果刘姥姥、李纨婶母、薛姨妈的丈夫还在,她们不会有机会外出,更没有机会齐聚贾府;失去了作为家庭中经济顶梁柱的丈夫,没有了生活来源,难以维持生计之后其子向外拓展的理由也就合情合理了,比如王冕出去放牛谋生、贾芸去贾府寻求赚钱的机会以及向舅舅借钱等,既合理化了外出的情节,又深入刻画了其他人物,使他们的生存环境不仅仅局限在家中,为联结其他人物线索形成一个故事网做准备。这一特殊女性身份群体,能够从多个角度展现社会情态,因此得到了作者青睐。
三、寡母形象众多且不同的原因
(一)现实原因
在明清时期,由于朝廷提倡以及道德观念等原因,孀妇人数本就很多,以至于普遍的出现在作品当中。这些寡母形象在小说中可以简化人物,并以小见大,展现整个社会形态。“从清代的现实状况看,清宗室孀妇人数约占全部人口的11.6%;通常百姓中孀妇的比例约为8%—9%。清政府优遇皇族,有比较完备的生活保障机制,凡是孀妇无子可继业的,每月给银钱补助。还有明清时期为表彰女子守节而设立贞节牌坊等,这些措施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女子自愿守寡。”[7]当然现实中不仅存在丈夫死后女子自愿守寡的情况,还有正常的老年寡母夫君病亡的情况。除了在政策上提倡以外,当时的道德观念也对女子守寡抚孤产生深刻影响,鲍宗豪先生曾在《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中有过这样的论断:“反对寡妇再嫁,主要是从宋代程朱理学大加提倡后,才成为一种社会风气的。”[8]程朱理学渗透到儒家文化之中,“节”成为妻子的核心美德。而且社会上还经常流传一些俗语:“从一而终”“好女不事二夫”等等。寡母形象逐渐增多不仅仅是现实生活的原因,更是创作需要。作者在编撰故事时需要一个既是长辈又不会阻碍主角光环的一个角色,来引导主人公并且不会限制角色的自我成长。寡母形象就是一个既是弱势群体又不会对男性统治地位造成威胁的一个角色。如果是鳏夫抚养子女,那么在子女未成年时,对子女大事的决定权还是会在父亲手中,不能突显主角性情,而且在封建社会男子再娶妻的概率比女子再嫁大得多。
(二)小说体裁不同
《三言二拍》中的篇幅长短不一,在人物的设置、情节结构的安排还比较单一。篇幅的短小、精悍决定了不会对每一个角色都详细叙述,因此人物都很简略把故事线交代清楚即可。对非主要人物的刻画较少,多是用一两句话交代背景。寡母非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只是陪衬,与主要情节无关就不会过多刻画。《儒林外史》虽为长篇小说,但是与一般的长篇小说结构不同,他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人物和故事框架,而是相对独立小故事的连环套。所以在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中对于小角色、陪衬角色的描写会更加详细,更加全面,为把小故事写得完整丰满,对于小角色的刻画也是立体的。《红楼梦》是章回体长篇小说,一部书中写了一个连续完整的故事,一部贯穿四大家族的世情小说,其中涉及的人物众多、类型庞杂,所以其中的寡母形象丰富又多样。
(三)小说主旨不同
各种小说主旨对小说中的寡母形象也有影响,在不同的作品中,寡母形象有不同的特点,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为全书营造了不同的氛围。吴敬梓在批判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对不提倡考科举做官的王冕母亲大加赞赏,是小说中封建社会道德规矩的典范,对一生执着于科举考试的范进及他的母亲进行丑化,批判科举制对人们的迫害,两相对比,高低立显;《红楼梦》是以表现家庭生活为主的家庭小说,大家族的衰败,寡母形象无疑是最能体现的。在本应该人丁兴旺的富贵之家,却有如此多的孤儿寡母,营造出大家族的破败气氛,使这种悲剧气氛笼罩全书。
(四)小说中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同
有人评论烈妇和节妇,节妇中的富家和贫家说:“烈易而贞难,守贞者富易而贫难。”[9]寡母在失去丈夫后,大多失去经济来源而无法生存,面对这样的困境,寡母由于个体的多样性以及家族的原因而展现出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作者根据现实的不同写出寡母的不同境地,并由此展开不同的结局。《儒林外史》中多是穷困家庭,代表着广大底层人民,丧父以后,家里一贫如洗,吃饭都是问题,仅靠母亲难以维持生计,所以王冕母亲只好让他出去赚钱补贴家用;范进家到最后只能把下蛋的鸡卖了买米吃,寡母本就处于社会底层,再加上女德的束缚,以及孤儿寡母这样的弱势群体标签,其悲剧性更甚。在《红楼梦》中虽然也有穷困的人家,但是可以攀附大家族而生存,比如金荣就是靠他姑妈去找王熙凤才得以去念书,贾芸三番五次去贾府寻求工作等。
综上所述,本文以《三言二拍》《儒林外史》《红楼梦》三部作品为对象,展开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在明清小说中,寡母虽不是主要人物,但是丰富了小说形象的构成,在小说叙事中也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入刻画了人物,寡母与主人公关系密切,形象刻画相辅相成,在展现主人公孝行时产生了特殊的作用,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大家也可以从中窥探当时寡母的社会处境,某种程度上也看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
参考文献:
[1](明)冯梦龙编著.醒世恒言[M].济南:齐鲁书社,1993.
[2](明)凌濛初编著.拍案惊奇[M].济南:齐鲁书社,1993.
[3](清)曹雪芹著,黄霖校理.红楼梦[M].济南:齐鲁书社,1998.
[4](清)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5]崔晨.《儒林外史》女性形象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
[6]杨伯峻.孟子译注 · 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郭松义.伦理与生活——清代的婚姻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8]鲍宗豪.婚俗文化:中国婚俗的轨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清)蓝鼎元撰,蒋炳剑,王钿点校.鹿洲全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