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册页是中国书画传统的装裱形式之一,其装裱特点便于人们对书画作品的取阅,增加了书画作品的艺术观赏性。册页装裱发展到了清代,工艺特点完全成熟,品式种类繁多,特别是清代宫廷对册页的装裱,总结历代的做法和款式,用料精美,做工精细,达到了中国册页装裱的艺术高峰。本文介绍了清代宫廷主要的装裱品式、用料特点和极具特色的册页包装盒,展示了清宫装裱不可比拟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宫廷;册页;装裱;工艺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122-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38
一、册页的起源与发展
册页,也称叶子,是受经籍装裱影响而产生的一种装裱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贞观年间,当时以卷轴装裱形式为主,翻阅起来很不方便,人们就把经卷等卷轴折叠成为12厘米的长方形,在首页和尾页上用较厚的纸板作为面和底,起到保护作用,这种把散页装裱成册的形式便是册页的前身。正如欧阳修《归田录》所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册页最早以经书、碑拓为主,因为这种装裱形式既有利于阅读,又便于收藏。后来经过发展,书法、绘画也都装裱成册页,主要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小尺寸作品。最初的册页形式很简单,经折装可以说是最早出现的装裱品式,单页的称一开、一帧,也有人称一板或一翻的,每页一幅画,或一画一跋,右首左尾,首尾相连,折叠而成,从第一页开始向右翻开。
到了宋代,册页包括了山水阁楼、花鸟草丛、人物故事等几乎所有的绘画题材,宋代小幅绘画作品非常盛行,宫殿中屏风上的装饰画,纨扇上的装饰画,为了更好地欣赏和保存,都被装裱成册页形式。装裱品式除了唐代延续下来的经折装外,出现了蝴蝶装,蝴蝶装比经折装的工艺程序复杂,优点是虽每一开册页的折缝仍会磨损,但相对经折装而言要少多了,有利于保护书画,宋代的蝴蝶装有两种,无开身纸式和有开身纸式,画心尺寸一致的不用开身纸,只是册页前后各加一至二空白副页。尺寸不统一的方帧小品或绢质纨扇面须用开身纸,宋代册页是用纸做开身的,以开身纸取其整部册页的尺寸,大小不一的画心嵌在开身纸内。册页的装裱发展到了明代,从《装潢志》的一段描述,即可了解当时的大体情况,“前人上品书画册页,即绢本一皆纸挖纸镶。今庸劣之迹,多以重绢外折边,内挖嵌。至松江秽迹,又奢以白绫,外加沉香绢边,内里蓝线,愈巧愈俗。俗病难医,愿我同志恪遵古式而黜今陋。但里纸层层用连四,胜外用绫绢十倍,朴于外而坚于内,此古人用意处。册以厚实为胜,大者纸十层,小者亦必六、七层。裁折之条,同后《碑帖》”。从中可以看出,大意是说前人对于比较精美的书画册页,即使是绢本的,也一概用纸挖纸镶,底子纸层层都用连四纸,比使用绫绢作嵌身料强十倍,外表朴素,内里坚固,只是古人的用意之处,册页以厚实为高质量,大册页底子用十层纸,小册页底子也需六、七层纸。明代普遍用绢、绫作开身纸,绢、绫边缘容易起毛,因而仿挂轴及卷轴绢转边及包边的做法,凡是用绢、绫作开身,也转边或包边。
册页发展到了清代基本已经完善,装裱技术及用料集历代之大成,风格高度成熟,特别是清代宫廷册页的装裱,在品式丰富的基础上赋予了华丽的宫廷色彩,装裱大多经过了皇帝的御览,有的还是皇帝钦定的样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皇帝的个人喜好。尤其是到了乾隆皇帝时期,御览、御制和在《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中著录的书画册页,其美轮美奂的装裱已不仅仅是书画内容的烘托陪衬,高超精湛的装裱技术、富贵华丽的用料、丰富多彩的包装,本身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现代册页作品的装裱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二、清代宫廷册页的装裱品式
清代宫廷册页的装裱十分精细,用料精良,做工精致。尤其是乾隆内府的装裱,总结了历代的做法与款式,不断完善,更加细致精美。清代宫廷册页的装裱品式主要有经折装、蝴蝶装、推篷装三种。经折装是最早出现的一种册页装裱形式,起初用于抄诵经文,后将一些字画裱成通折相连的形式,这种装裱形式称为经折式,一般适用于又窄又长的画心,展开观看如同一个长卷,古时宫廷常用这种形式做“奏折”,也称“折子装”或“策子”,经折装的缺点是折叠处因经常翻阅受到磨损,成为单张的叶子,不利于保存。清代宫廷对经折装的装裱较前代没有变化,多用来装裱经书、法帖。清代宫廷册页装裱品式最重要的品式是蝴蝶装,蝴蝶装是宋代形成的一种装裱方式,持续流行400余年,以中间为轴,左右能翻,向右翻版,上下加上硬纸板,粘裹书脊,作为前后封面,中心的书脊,仿佛蝴蝶的身躯,翻动书页时,犹如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清代著名藏书家与出版家叶德辉在《书林清活》中有记载:“蝴蝶装者,不用线订,但以糊粘书背,夹以坚硬护面。以版心线向内,单口向外,揭之若蝶翼。”[1]蝴蝶装多用于竖幅书画及纨扇,左右翻阅,向右开放,是册页比较常见的装裱品式。清代出现了从蝴蝶装衍生出一种五镶式,其画心与对题由五条一色镶料装饰,配比原则是:天边大于地边,左右竖边相等,分心宽2厘米左右。推篷装,亦称推式,出现在明代,因由下向上翻动时,似折叠的车篷而得名,多适用于横幅书画及折扇,画心由一色镶料装饰,挖嵌在下半开、上半开或空白,或挖嵌“对题”,有挖镶或正镶两种形式。[2]清代宫廷在处理册页装裱时将这三种裱式不断完善,更加细致精美,蝴蝶装和推篷装是当时最常见的装裱形式,每一裱件采用什么形式,要根据画心来决定,如果画心的高大于宽,一般选用蝴蝶式,如果画心的宽大于高,则用推蓬式比较美观,如果是圆的团扇面,通常裱成蝴蝶装,若画心有大有小,有方有圆,又要求裱在一部册页中,就选最大的和最小的加以比较衡量,决定装裱的尺寸,使大小都能照顾到,若大多数画心大小基本一致,只有个别的画心不同,也要适当照顾。[3]
除了延续经折装、蝴蝶装、推篷装这些传统的装裱品式,清代宫廷册页还往往根据皇帝的旨意与不同作品的具体需要在装裱上有诸多创新,如乾隆内府中曾出现将扁阔册页装成蝴蝶装,会使原本扁长的册页显得更加扁长,本是装裱行家的大忌,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中即指出“帖若扁阔,必仿古推蓬式,不可对折”,此册装裱悖于常理,应是奉敕而为,而宫廷装裱师用自己的巧思将推蓬式面板引入蝴蝶式装裱,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对折对扁阔册页造成的过于扁长的视觉问题,既满足了皇帝的御旨,又使得册页整体相对协调美观,是乾隆内府装裱的创新。[4]
签条是转贴于册页面上的纸条,用来书写书画作品的名称,签条粘贴的位置是十分讲究的,若不打开册页,只凭签条贴于册页面的位置,便可知册页装裱的式样,以及应从哪边开始打开册页。签条的位置是以册页的横竖开式决定的。推蓬装,签条粘于册页面的中上部,蝴蝶装、经折装,平开册页的签条则是贴在册页面左上方。签条的尺寸,是以册页面的规格确定的,签条宽度是册页面的1.5/10,高度是册页面高度的8/10,如册页宽20厘米、高30厘米,签条则应宽3厘米,高24厘米。[5]还有一种是在册页外盒上的签条,主要包含掐丝珐琅题签、铜镀金嵌题签、竹黄镶嵌题签、象牙题签和嵌螺钿题签。
三、清代宫廷册页的用料
清代宫廷册页的装裱较前代更加多元化,用料精良、富贵华美、做工精致。册页的面、题签、夹页和外包装套盒按其材料属性大致可分为木质材料、纸质材料、织锦材料和特殊材料,宋代的册页都是纸作底子,粘连牢固,明、清后期开始用绫绢挖镶开身纸,因为后来的书法、绘画的画心是正方形或长方形不统一,必须用开身纸来补充尺寸,册页的开身纸用两张宣纸拖合而成,底子比其他样式的装裱纸厚很多,至少要裱六至八层,也有九层以上的,使之硬如纸板,再大还需加层,一般来说册页底子的层数都是奇数。
清代宫廷册页多用淡米色,绫边,前后有夹页,多用宫廷特制的仿古纸、洒金笺、色笺或洒金绢、色绢,精致华丽、金碧辉煌。周二学在《赏延素心录》中指出:“册页用宣德纸挖镶,或细密缥白二色绢,忌绫裱。”在册页装裱的材料上,周二学是用纸或绢为料,反对绫裱。其中提到的宣德纸,是明代宫廷内府监制的专用纸,后有传出,纸上都有年款以及制纸人款识印记,纸张极厚,一般不用作书写绘画。而用来做装饰,并且宣德纸不仅仅是一种纸,而是几张纸,包括加工纸的统称,如色笺、洒金笺等,都属于再加工的纸,颜色也不仅有白色,宣德纸很适合做装裱材料,到清代依旧倍受重视,是一种十分稀有和珍贵的内府专用纸。
清代宫廷的蝴蝶装按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纸挖镶式、绢挖镶式、绫挖镶式、绢五镶式、绫五镶式,五镶式开身不用整张绫绢挖镶,而用五条绢或绫条贴在画心四周,中间分心一条,上下左右各一条。推篷装按材料分有纸挖镶式、绢挖镶式及绫挖镶式。册页整体装裱华丽,色彩搭配协调美观。
册页面,即成本册页的封面与封底,册页面板不仅使册页装裱后更为美观,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册心,清代的册页面板较前代丰富,以木面和锦面为主,多选用紫檀、红木、松木、楠木或软木包各种彩色织锦,还有玉质、漆质以及棕竹片编织制作的面板,图案大方典雅,以云龙纹为主,许多都是内务府特制的仿古锦,还有少量的铜胎漆布面夹板,图案以花卉图案或仿植物纹理制造的锦面,类似琉球的菊石等样式。还有包缂丝样式,缂丝早在中国汉唐时期就开始发展,是皇家御用的织物之一,由于其织造工艺复杂缓慢,故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多为吉庆纹饰,使得册页熠熠生辉,更加具有宫廷色彩,皇家风范。
四、包装盒
清代宫廷册页相较于前代最大的特点在于琳琅满目的包装盒上,清代宫廷对册页的包装格外重视,各式包装盒造型各异,用料考究,做工精致,有些包装本身的工艺水平能与被包装的册页作品媲美,这种包装风格至乾隆时期达到了顶峰,无论从其用料、款式还是制作工艺等诸多方面,都值得人们去欣赏、品味。
清代宫廷册页的包装盒,从材质上分,主要有木质、嵌玉、漆质、锦面、珐琅、竹器等。木质画盒主要以紫檀、金丝楠木、楸木等为主。紫檀是世界上最名贵的木材之一,主要产于南沙群岛的热带地区,木质坚硬,色泽沉着,纹理细密,表面润滑,是清代制作家具及包装匣的首选木材,也是大量使用的做册页包装盒的木材,乾隆皇帝最喜欢用紫檀木制作书画的包装,在紫檀盒上装饰玉璧,不仅包装效果古朴典雅,而且寓意深刻,反映了他的敬天思想。金丝楠木,木微紫而清香,纹理直而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也是明清时期的高档木料。楸木是我国东北三大名贵树种之一,出身高雅,木质细腻而坚硬,软硬适中,适合雕刻。这些木料又根据乾隆皇帝的喜好和盒内书画的内容,制成各式不同的造型,不同的色彩和不同的材质进行搭配,还通常镶嵌珐琅、螺钿、珠石、金玉、象牙等珍宝,以体现作品本身的宝贵。清代中期,竹刻以清淡高雅的风姿登上了雕刻艺术的顶峰,各式用品以奇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精湛高超的刀法,层出不穷地涌现出来,竹根雕册页盒即是当时较为盛行的一种,用竹根刻制造型玲珑,纹饰精美的册页包装盒,在清代康、雍、乾三朝非常盛行,精致灵透、朴中见精、耐人寻味,既有清雅的外观,又有庄重的内涵。
清代宫廷册页的包装盒具有典型的宫廷风格,首先体现在装饰手法和装饰图案上,在装饰手法上,与清代工艺美术的发展规律相一致,一是雕刻工艺的运用,如 : 紫檀雕刻、江漆雕刻、竹根雕刻等,花纹隐起凹凸,自然随意,委婉流畅,雕刻细腻入微,具有浮雕效果。二是镶嵌工艺的运用,如在紫檀木上嵌玉璧、嵌珐琅等,镶嵌工艺的运用使这些包装更富皇家气派,其次,在装饰图案上,以双龙海水江崖纹等典型纹饰为主,龙纹矫健雄壮,海水江崖纹起伏有致,包装盒的纹饰也体现了清代皇权思想的至高无上。另外,为了使书画作品长久保存,不至虫蛀,在包装技巧上,宫廷工匠颇具巧思,一般在包装盒内置一檀花木屉上,将册页置于其上,当打开盒后,浓郁芳香的檀香味扑鼻而来,令人在欣赏书画时,神清气爽,赏心悦目。[6]
清代宫廷册页的包装盒,既侧重于材质和图案、纹饰,又注重包装的技巧,它能够利用材质本身的特点,把纹饰表现得完美无缺,包装盒作为皇室珍藏书画的载体,十分注重包装盒书画的内外的和谐统一,有的册页夹板与外包装在形式上采用相同的工艺手法,如红雕漆海水江崖纹图案,而其外包装盒亦为红雕漆,并在盖中雕“御笔戎德堂记”册页名,使人一目了然便知盒内所装的书册内容,这种表里一体的包装手法具有典型的宫廷风格。
五、结语
册页作为一种装裱形式,不仅能够很好的保护书画作品,便于人们对书画作品进行赏阅,同时这种装裱形式,也增加了书画作品的艺术观赏性。清代宫廷对册页书画的装裱,可以说集历代之大成,装裱精致,华美富丽,具有皇家气魄,这是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清代宫廷集结了大量书画装裱高手,装裱制度更加谨严完备。康熙年间,清宫内务府开始下设造办处,内设有各种作坊,专门负责制造御用器物,起初设在养心殿,后移至慈宁宫茶水房及白虎殿后,到了乾隆时期,已经发展到38个作坊,清代宫廷装裱的册页书画,大多出自造办处,风格上突出皇权的思想,制作上不惜工本,精益求精,使每一件册页连同其包装盒都是一件艺术品,也为后世对清代宫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清)叶德辉.书林清活(卷一)[M].长沙:岳簏书社,
1999:13.
[2]杨正旗.中国书画装裱大全[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5.
[3]故宫博物院修复厂裱画组.书画的装裱与修复[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4]傅东光.乾隆内府书画装潢初探[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02).
[5]周海宽.《清乾隆御制养心殿记》册页与纸、绢册页修复装裱之异同[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9,(01).
[6]张荣.清代包装图典[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冯维,女,汉族,辽宁沈阳人,沈阳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书画文物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