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英语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解读和应用为主题,首先分析了英语俚语的主要特征及其文化内涵,体现出了英语俚语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此外,又介绍了正确解读英语俚语的方法,应用俚语的场合以及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俚语差异的策略,最后总结英语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俚语;文化差异;语言沟通;应用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110-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35
俚语广泛流传于民间,是一种常用的但非正式、较为口语化的表达,是百姓在日常生活依据生活习俗和社会背景等诸多因素所总结出来的通俗易懂顺口的具有地方色彩的话语[1]。这种表述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且十分生活化的特点。有的俚语可以被用于去描述新兴的事物和现象,又或者是对已存在的旧事物赋以新的说法。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对英语俚语进行正确的解读和表达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将围绕跨文化交际中俚语的解读与应用展开所阐述。
一、英语俚语的特征及文化内涵
俚语作为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使用范围广泛并且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俚语的强地域性以及时效性为不同地区的俚语的解读产生了影响,同时当地的历史发展及文化底蕴也为俚语的意义解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英语俚语的主要特征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俚语的使用无处不在。不同领域、不同年龄及不同身份的人,他们所使用的俚语表达又有着独特的形式和不同的特点,常见的主要包括以下五种:
1.网络缩写语言
现今,随着社交媒体以及即时通讯的全民化,网络缩写语言已经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成了新时代下一种新兴的俚语[2]。比如说,“LOL”即“Laugh Out Loud”,可以表示大声笑的意思;“OMG”即“Oh My God”,用于表示震惊。但网友一般会使用缩写来表示它们,原因是这样的表达可以更快且有效的表达他们的当下的想法或心情。此外,这种新兴的表达方式也仅仅只会在一些特定的社交群体中被使用。
网络缩写语是在科技快速发展,通讯方式更为便捷的大时代背景下群众根据自身需求自发进行改编和创造产生的一种新符号,作为一种新形式的俚语,它也充分说明了在时代的推动下,俚语仍然在不断地进行进化和演变。
2.青少年流行用语
青少年是新兴俚语的主要创造者与传播者,是对语言翻新加入自我理解的新生一代。他们经常去创造一些新的词汇又或者是给一些现有词汇赋予新的意义。比如说,“LIT”即“Level In The Trunk”,它用来表示非常酷或是棒极了;或者像“crush”这个词原本的意思是表示“碾压”,而现在更频繁地被用来表示对某人有着强烈的情感。这些词汇和短语通常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传播,变成了他们之间独特的交流语言。
在青年群体中,理解和使用这些新创造的俚语是他们社交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技能,这些表达可以帮助他们的关系快速破冰,找到彼此都感兴趣话题。通俗来讲,青年群体的“造梗、玩梗、用梗”行为在世界范围内都普遍流行,他们为语言注入了趣味性的同时也推动着语言的发展变化。
3.运动术语和短语
在运动领域经常会各种富有特色的俚语和行话产生,比如说“homerun”在棒球中用来表达的意思是本垒打;“slam dunk”在篮球中用来表示扣篮。这些词汇和短语已经不仅局限于在运动领域被广泛使用,人们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也会频繁提到它们。
其实,专业术语发展为常用俚语的现象不仅仅局限运动领域,在各行各业中都会有一些术语因为某个特殊的人物的出现或事件的发生而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并被人们熟知,为之后语言的演变创造出契机。
4.娱乐界的热门短语
娱乐圈中一些随着实时热点所产生的词汇总是会随着当下流行文化的传播被人们熟知。比如说,“BAE”这样的表达最早起源于黑人文化,是“Before Anyone Else”的缩写形式,用来指爱人或朋友,表示对方是自己生命中的唯一。随着流行文化的传播,现今人们经常以一种开玩笑的形式来使用它,含有一种幽默讽刺的意味;“On fleek”通常用来称赞他人非常的完美的、时髦的。“fleek”这个词是2014年一个美国的年轻女子在社交平台上发表用来形容她当天的眉毛化得十分完美所创造的,后来便被人们广泛使用。还有很多类似的俚语通过流行歌曲、电影或社交媒体等各种媒体渠道迅速传播并被许多人模仿学习,最终成了当下比较流行的俚语融入了人们的生活。
5.品牌名称的口头禅
某些品牌名称或产品名称因为其发音具有韵律或与一定的特性相联系,会成为当下人们常说的的口头禅,然后逐渐转变成俚语的形式。比如说,“VIP”全称是“Very Important Person”意思是用来表示重要的人物;“the whole enchilada”用来表示全部的意思,这些口头禅大多数都具有容易记忆或发音特殊的明显特征。
(二)英语俚语的文化内涵
俚语(slang),作为英语语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反映了英语国家的历史背景、社会现象、地域特色以及日常的生活习俗,同时还体现了人们的思想、情感、身份认同以及对语言的巧用和创意表达。
1.历史背景和起源的蕴含
英语俚语最早起源于社会等级森严的中世纪,当时的下层百姓在语言表达上受到了上层的束缚,于是他们创造出了在小范围内进行交流的俚语用来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俚语逐渐被上层社会了解和接受,最终成了人们生活中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俚语。比如说,“knock it off ”意思是“停止某种行为”,它最初是起源于航海术语;又比如“cut throat”这个俚语最早起源自17世纪英国的航海生活,因为在当时资源匮乏,一些出海的水手经常为争夺食物而彼此之间相互残杀,最终便有了这个形容激烈竞争的俚语。这些俚语的产生源于某一时期的社会现状,但从长远来看,是历史发展所留下的语言特色。
2.地域特色与方言的影响
英国各地的方言和俚语都不尽相同但具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说,“I'm feeling a bit peckish”,在伦敦地区,当地人民用它来表达“我有点饿了”。又比如,爱尔兰英语中“top o' the mornin' to ye!”用于日常问候,而在苏格兰英语中则有“och a ye”表示赞同或惊讶;在新加坡英语中“ah”通常被作为助词频繁使用;“ma ma”在菲律宾英语中用来表示愤怒或激动的情感。
3.日常生活与习俗的体现
美国的俚语在19世纪上半时期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在生活中去使用俚语。一些俚语的出现反映出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比如,在美国的东河海岸地区的渔民文化中有“hapy as a clam at high water”或“hapy as a clam at tide”的俚语,表面意思是说像蛤蜊一样开心,但实际上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蛤蜊在潮汐上升时会处于一个更为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后来人们将蛤蜊与高兴满意的心情联系到一起,被用来比喻人们的快乐和满足感[3]。
生活环境以及当地习俗的影响造就了特殊的俚语表达,这些表达在传播的过程中带有着浓重的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也寄托了人们对生活所的各种情感。
4.幽默与讽刺的表达
俚语中有着许许多多幽默和讽刺的表达。比如说“beat a dead horse(美式表达)”或者“flog beat a dead horse(英式表达)”的意思是“做徒劳的事情、白费口舌”。关于这个俚语的起源,一种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在17世纪时期,有的老板会提前预付给工人工钱,对已经付过工钱但是却没有完工的工人被称之为“dead horse”,在工作时有气无力。如果老板想让他们尽快完工,就像是在鞭打一匹死马,根本不可能加快脚步。又比如“apple-polisher”意思是“溜须拍马”。在美国西部的“拓边”时期,人们生活贫穷,当地学生去学校时便给老师带苹果或其他粮食作为学费,如果学生把苹果擦干净再递给老师,老师就会十分满意,后来人们把这种讨好的行为称作了“apple-polisher”。
这些讽刺幽默的俚语目前也已经成了人们进行交流时的常用表达。
5.身份认同与群体归属感
俚语的使用是人们对身份认同以及对群体的归属感的一种体现。在黑人英语中,他们通常用“bad”经常被用来表示“非常棒”,例如,“I love you so bad”是“我很爱你”的意思。此外,它也可以用来形容女生很性感或者是男生很酷,又或者他们喜欢用“cool”来表示自己兴奋愉快的心情。这样的俚语是黑人文化中他们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身份认同,通过对俚语的使用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融入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或文化当中去。
6.语言的巧用与创意表达
俚语通常会搭配巧妙的词语来进行创意表达。比如说,“to have a cow”,是指“大惊小怪、心慌意乱、非常焦躁”的意思。它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原本是说母牛生产时难度大、持续时间长,这让给牛接生的人十分烦恼,后来便用来形容人的心情就像给牛接生一样又苦恼又痛苦。人们也常用“Don’t have a cow!”这样的表达来劝诫他人不要生气动怒。
俚语的产生很多源自生活所带来的灵感和创意,使得语言表达变得更加丰富有趣[4]。
英语俚语形式多样,其中浓缩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因此,能准确地从中获得信息、传递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更加顺利。
二、正确解读英语俚语的方法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英语俚语进行准确解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了解俚语的起源和背景
英语俚语最早起源于英国,俚语随着英国殖民地的扩张被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因此,如果想要了解某个地区的俚语,首先需要先了解这个地区的文化、历史以及社会背景。俚语自身发展在受到了社会、文化、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在维多利亚时期,俚语被上层人视为是低劣的、粗鄙的语言,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俚语逐渐开始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并且成为当前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5]。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以及不同国家地区的英语使用者之间互相交流,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俚语也就此形成。同时,社交媒体和流行文化的兴起也为俚语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机会,来自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俚语也相互影响和交融,呈现出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俚语形式。
总之,了解俚语的起源和背景需要对文化、历史、社会背景、传播途径和演变过程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通过了解俚语的起源和背景,也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二)注意语境
俚语的意义往往与其使用的语境密切相关。相同的话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可能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含义。例如“cool as a cucumber”的字面意思是像黄瓜一样冷静。放入语境中,当我们想要安慰别人放轻松、不要紧张时就可以使用这样的表达,但是它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冷漠、对他人漠不关心的态度,这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理解判断。
另外,在交际过程中,如果对他们俚语的表述无法理解时,我们往往可以结合语境来进行合理的推测,有效提高彼此之间交流的效率。不过这样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推测失误时容易产生许多不必要的冲突麻烦,使用时需要多进行考量[6]。
总之,在理解英语俚语时,必须考虑其在句子或段落中的上下文,考虑当前交谈的内容和情景,观察交谈者的态度,准确理解当下对方想要表达的含义。
(三)实践与经验积累
英语俚语的使用方法和情景很多都是约定俗成的。尤其是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和演讲中,发言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组织通常都会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这些进行分析学习可以增加我们对语言处理以及语意把握的熟练度。此外,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运用常识与经验来对俚语的含义进行推断,同时通过不断地积累经验以便对英语俚语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例如通过与母语者交流学习,近距离接触更为地道的表达;也可观看英文电影和读英文原著有助于拓宽我们的文化视野,拓展相关背景知识以及常用表达。
以上这些途径都可以有效提高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英语俚语的理解能力。
三、英语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场景
(一)社交场合
英语俚语在社交场合被广泛使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增加语言的生动感和亲切感,从而更好地进行思想交流、情感表达以及对人和事物的形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与当地人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比如说在与别人进行问候打招呼时我们通常会说“Hey here,how’s it going?”意思是“嗨,你好吗?”这样的问候语。或者当对别人进行称赞时也经常会使用像“You are always so put together”意思是“你的穿着打扮总是十分的得体”。这些轻松随意的表达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是不失礼貌的体现,同时又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但是,需要注意一些俚语的表达可能会具有贬义色彩或带有冒犯性。对于这类俚语,需要进行了解,但是在交际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比如说“Piss off”是一种常用的口语表达,意思是让他人赶紧离开,语气中带有贬低和不耐烦的色彩,可以借助中文中的“滚”来进行理解,是一种十分不礼貌的表达方式。在正式场合中更多使用“anger”“annoy”和“irritate”这些词来替代。还有像“You’re a nigger”从字面上看它的意思是“你这个黑鬼”,这种说法在嘻哈音乐中总是被用来指责黑人,而且话语中往往充斥着对非洲裔的民族歧视。像这类具有性别攻击、民族歧视或影射特殊群体的俚语我们都应该避免使用[7]。
社交场合进行的交际活动或许没有在工作场所中的要求那么严谨,但是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仍旧应该秉持友好交流的原则,注意自身言语,根据与交际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关系进行沟通,避免言语行为冒犯到他人。友好关系的建立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提高自身语言水平。
(二)工作场所
在工作场合中,俚语的恰当使用可以提高我们与跨国公司或国外客户交流时的沟通效率、增强彼此间的文化认同感、简化语言的表达、增强幽默感。比如说在谈判过程中我们常说“Let’s clear the air on issue”这一俚语来表达自己将要对问题做出澄清,而此时同样可以用“I’m all ears”来表达“愿洗耳恭听”。
但是,在工作场所使用俚语也需要仔细考虑对方的文化背景以及接受程度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或冲突。比如说“Knock it off”这一俚语,一般来自美国的人就会理解为先停下来,而来自其他地区的人员就可能会理解为是在对他们进行恐吓威胁。这样的表达在没有充分了解对方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十分容易影响双方关系,为今后的交流合作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无论在社交还是工作场合,对英语俚语的解读与使用都需要我们基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等综合因素,同时也是我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中无法避免并且必须努力克服的难题。
四、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俚语差异的策略
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对英语俚语的解读和使用也因交际对象、交际情景、文化视角等不同而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当掌握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俚语差异的策略。
(一)尊重对方文化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他人的文化与身份表示认同是我们展开交际的前提,文化的多元化为我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呈现出了不同的维度,面对种族的多样性,我们应该呈现尊重与包容的态度,不歧视贬低任何肤色和人种。此外,语言是我们进行交流获得的传播信息的重要工具,在交流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礼貌用语的使用同时避免使用那些可能会冒犯到对方或贬低对方文化的俚语,尽可能地使用那些具有积极和拉近彼此关系的俚语[8]。以开放的心态去接受和尊重对方不同的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将自己的文化认知和标准强加给对方,双方可以通过开放的沟通和交流来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并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
总之,尊重他人的背景和文化需要我们用心去了解、学习和遵守对方的习俗、礼仪和语言。以开放的心态和友好的态度建立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成功的跨文化交流。
(二)灵活运用语言
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运用语言,要注意言辞的礼貌和得体,避免语言的表达带有的冒犯性或贬低性。在大多数情况下,沟通时一般使用正式和标准的英语。有时,为了表示对对方母语和文化的尊重和拉近与对方的距离,可以去尝试学习和使用一些当地基础的语言词汇和常用俚语,亲切熟悉的表达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可以更为有效地让双方熟络起来。
(三)沟通与解释
当双方在沟通过程中无法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时,一定要及时进行沟通与解释。如果无法理解对方所说的俚语,可以向对方直接表达自己的困惑并寻求解释。当语言障碍无法破除时,双方也可以使用身体语言、面部表情和手势等一切非语言的方式进行沟通。如果双方都对某个俚语有疑问,可以共同讨论其含义、来源和用法[9]。这么做不仅可以解决当前的误解,还能为双方提供了学习新知识和文化的机会,及时沟通与解释是我们解决矛盾、建立友好关系最有效的方式。
(四)避免使用易造成误解的俚语
英语俚语中总是会存在一些含义比较模糊或存在歧义的俚语,从而使不同的人在解读时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解。比如说俚语“hit the nail on the head”的意思是指一个人“说得或做得正中要害”。但是不同的人读这句话会产生出不同的解读,从字面上看它是指在钉钉子的时一下就打中了钉子头部,整个动作十分精准,所以有一些人可能就会认为它的意思是“对某人观点或行为的准确性和精炼性的赞美”,但是还有一些人会认为这个俚语源于过去的一种惩罚方式——当时的奴隶和犯人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作为惩罚就会用钉子钉在他们的头上,这是一种十分残忍的行为。所以,在他们眼中这个俚语表达的是对人的讽刺挖苦。像这种情况,由于对俚语的背景和含义的不清楚就很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对英语俚语的错误解读可能会导致沟通障碍和误解。我们可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尽量使用一些通用的、含义明确的词汇进行表达以避免这种误解。如果需要使用俚语的话,可以先解释一下俚语的含义并确保对方能够理解。此外,也要有意识地学习和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与习惯用语,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产生误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五、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俚语的产生并逐步发展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客观的语言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需要了解并尊重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解读和应用英语俚语时要注意其地域性和时效性,并在学习和使用俚语时多查阅相关资料,提高自身对英语俚语的敏感度。
对英语俚语的正确解读和表达有助于增进沟通和理解,拉近双方关系从而更好地建立合作。俚语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我们应当以开放之姿包容与尊重它,对待俚语的使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慎重选择,不应该一概拒绝又或者是拈来就用,这些极端的态度均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进行[10]。同时,在我们使用俚语之前,也一定要注意分析当下交谈的场合、交谈的内容以及交谈的对象,切忌擅自主张地随意滥用。
掌握英语俚语对于深入了解英语文化、提高语言交际能力、克服沟通障碍以及增强英语表达的地道性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掌握俚语对于每一个学习英语的人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周纪霞,龙璐.跨文化交际视域下的英语俚语学习探析[J].海外英语,2022,(20):98-99.
[2]周振锋.网络英语俚语词的语用特点及功能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04):105-106.
[3]唐忠顺.英语俚语的结构特征与修辞特色[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02):89-90.
[4]邹为诚.当代英语流行俗语的形式、起源和交际功能[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01):35-41.
[5]赵秀华.商务英语谈判中跨文化交际问题及应对策略[J].国际公关,2023,(09):104-106.
[6]陈悦礼,朱义华.文化差异视域下的英语俚语汉译研究[J].英语广场,2021,(07):24-26.
[7]郝晓俊.准确使用英语俚语的要点探讨[J].海外英语,2020,(14):87-88.
[8]赵荣娜.文化差异视角下的英语俚语汉译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9):109-111.
[9]刘至美.从中外文化差异角度看英语俚语的翻译——评《现代汉英俗俚语对比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
2021,42(07):2122.
[10]拓欣,李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教学中英语俚语的应用学习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2,(0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