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蛇性之淫》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受容及改变

2024-07-20 00:00:00李仁静
今古文创 2024年27期

【摘要】日本怪诞小说代表作家上田秋成以中国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蓝本,创作了《蛇性之淫》。本文将通过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来探讨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受容,以及日本文学对本民族文化的吸收和继承。

【关键词】翻案文学;比较文学;受容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02

白蛇传传说被誉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所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是非常有代表性的白蛇传故事。《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收录于《警世通言》。《警世通言》是冯梦龙所著的白话短篇小说集,与《喻世明言》《醒世恒言》合称为“三言”。《蛇性之淫》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蓝本,但是上田秋成在创作过程中,增添、舍弃了部分内容,同时融合了日本元素,形成了一篇具有日本特色的翻案作品。本文拟从比较文学的立场出发,对《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本文分为相似的部分、不同的部分、增减的部分三节,通过比较分析,考察日本文学是如何吸收、消化中国文学并融合日本元素使其日本化的,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一、相似的部分

(一)情节上

1.初识。《蛇性之淫》在描绘主人公相识的桥段中,沿袭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叙事结构。两作中,许宣与白娘子、丰雄与真女儿均在避雨场景中邂逅,且均有借伞情节。此一相似性凸显了《蛇性之淫》对原作的改编关系,同时借伞细节亦促进了情节的发展。

2.约定婚姻。与其他作品不同的是,两作女主人公均主动向男主人公求婚。白娘子爱上了许宣,真女儿爱上了丰雄,与人类不同,蛇妖的她们都勇敢求爱,她们不仅以真诚的情感表达赢得男主人公的心意,还通过款待以美食佳酿来吸引对方。男主人公受到女主人公的诚意和物质款待的感动,接受了求婚,并征询了家人的意见。

3.成婚。白娘子通过个人魅力赢得了王主人母亲的青睐,真女儿同样以自身魅力获得了金忠夫妇的好感。女主角通过亲近男主的亲信,借助他们的劝言与男主成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这一情节表明,女性主动追求爱情能够收获幸福。作为一部改编作品,《蛇性之淫》在情节构造上,如男女主的初次邂逅、再次相遇、女主的失踪、重逢成婚等环节,均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

(二)人物形象

1.女主人公。两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均被描绘为美貌的寡妇。白娘子首次亮相时,以头戴孝头髻、素钗梳、穿着白绢衫和细麻布裙的形象出现,旁有美貌丫鬟相伴,其秋波流转,令老实的许宣心生摇曳。真女儿的首次出场同样引人注目,其声音甜美,面若桃花,身着青色和服,艳光四射,加之身旁清丽婢女,于雨中更显娇羞,令丰雄为其绝色容颜所吸引。两女主角的美貌不仅吸引了男主角,也为她们的爱情故事埋下了伏笔。

2.男主人公。两部作品的男主人公都是长相斯文,能力不突出,但是敦厚老实的形象。并且男主人公都没有自己的一番事业,未成家立业的年轻男性。《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男主人公是许宣,年方22岁,在表叔的药铺中做主管。《蛇性之淫》的男主人公是家里的次子,相貌斯文,喜好优雅,但是疏于生计。

二、改写的部分

虽然《蛇性之淫》是上田秋成以冯梦龙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蓝本的翻案作品,但是上田秋成在翻案的过程依据自己的写作思路,改写了一部分内容。接下来,将对这些与原作不同的部分进行分析。

(一)情节上

1.出场地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许宣出场的地点是杭州西湖,而《蛇性之淫》中丰雄的出场地点是新宫神社。上田秋成在翻案过程中,将故事的发生场所改成了日本的有名的地点,使得作品日本化。例如真女儿的出场地点是“纪伊三轮崎”,此处是日本纪州的熊野地方、石榴市、吉野等地,是许多神话、物语的诞生之地,蛇神传说也发生在这里。通过这种精心的改写,不仅让人相信故事发生在日本,还使得蛇女真女儿的角色设定更具合理性。

2.做梦。男女主初次分别后,男主对女主的美貌念念不忘。男主夜不能寐,梦境中与女主相会。上田秋成在保留原作品中梦境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了细微调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描述许宣夜思妇人,梦中重温日间所见,却被晨鸡唤醒,发现只是一场梦。而在《蛇性之淫》中,丰雄对女子的思念贯穿整夜,直至黎明前才入梦,梦中他找到了真女儿的居所,并受到热情款待,正欲与真女儿合欢之际,却突然醒来,发现已是日上三竿,对此回味无穷。

上田秋成对丰雄梦境的描写更为详尽,不仅再现了与真女儿相见的愿望,还表现了共枕的愿望。许宣梦见与白娘子情意相浓,描写一笔带过,而上田秋成对丰雄的梦进行了更加详细的描写。不仅再现了与真女儿相见的愿望,还表现了共枕的愿望。这种大胆的描写可能与日本当时的性文化有关。

3.馈赠钱财。在两部作品中,男主面对女主的求婚均表现出顾虑。许宣因财力匮乏而犹豫,白娘子便赠银五十两以解其难;丰雄则因未立业而不敢求婚,真女儿遂赠以武士刀。此改写既适应作品背景,避免了丰雄家不缺钱的设定中送银的不当,又彰显了日本武士刀的文化象征意义。

《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时代背景是绍兴年间,而作者冯梦龙生活的时代是明代。《蛇性之淫》文章中未说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而作者上田秋成生活的时代是江户中后期。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历史背景影响。白娘子直接赠银子是明代市民生活、市民思想的直接反映。真女儿赠宝刀却体现了日本古代武士思想影响社会各阶层的观念传统。①日本有菊与刀的文化,武士崇尚守信,真女儿送的宝刀是与丰雄承诺的见证。

4.遭难反应。两部作品中的男主因女主所赠财物而遭受惩罚。在受惩之际,许宣与丰雄虽均对女主有所责怪,但其反应各异。许宣被罚流放苏州时,痛苦了一场,拜别姐夫姐姐;丰雄则入狱,出狱时羞愧不已。丰雄面对兄长对武士刀来源的质询时,丰雄表示:“此事不便启齿,恕不能直言。”这段改写体现了日本的耻文化。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提出了日本特色的耻文化。这里丰雄的羞耻描写正是耻文化的体现。另外,日本人注重家族观念,比起个人更在乎集体的利益。丰雄一人入狱,父亲多方奔走,被视为全家的耻辱,这是丰雄羞耻的另一个原因。许宣与丰雄虽均离开原居地,但许宣是被迫流放,丰雄则是出于羞耻主动请缨前往姐姐家。这一改写更好地契合了时代背景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为差异。

(二)人物形象

1.女主人公。白娘子和真女儿都是长相美貌的寡妇,都积极主动的追求爱情。但是两位女主人公形象也存在一些差异。虽然真女儿身上有着借鉴白娘子的部分,但其本质上仍是个地道的日本蛇女。②白娘子温柔,虽然是蛇妖,但是被注入了市民阶层的理想,人性化了。而真女儿却具有魔性、妖性的一面。白娘子虽为蛇类之妖,于法海之手受制之际,仍为侍女青青恳求宽恕,且未曾伤害人命。至于真女儿,其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已达极端,几近病态。面对丰雄的背叛,真女儿采取了积极的行动以图挽救局面并施以报复。在此过程中,真女儿甚至杀害了捕蛇的法师以及丰雄之妻富子。正如严绍璗先生所说,《白蛇传》的蛇女形象具有转折性的意义……由于这样的转折,近现代中国的老百姓在她身上倾注了偏爱之情,不再将她与现实生活中蛇食禽啮人的恶性联系起来,创造了一个美丽善良而又刚强痴情的蛇女形象。③白娘子温柔又善良的形象与真女儿阴险邪恶、善妒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的改动,一方面是上田秋成受日本蛇妖传说影响,保留了蛇妖的淫性,增添故事的怪异成分;另一方面是受日本古典文学作品《源氏物语》《道成寺传说》等的影响。自平安时代《源氏物语》起,就有“六条妃子因嫉妒源氏正妻,附身于其上,并将其害死”的情节,流传自江户时代,出于对“意气”这一饱含坦率情欲的审美观念的推崇,江户时代作家更加善于运用这一桥段。④

2.男主人公。首先,关于男主人公的家世背景,上田秋成进行了精细的调整。与许宣的形象有所区别,丰雄被设定为渔场主的次子。在日本的长子继承制度下,丰雄无权继承家族产业。这一设定不仅为丰雄能够自在的读书而不涉猎家族事务提供了背景解释,同时也对其缺乏经济独立性给出了合理说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许宣以一位乐善好施的人物形象呈现于读者面前,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其形象逐渐转变为一个显得懦弱、不忠的角色。相比之下,《蛇性之淫》中的丰雄在初始设定上与许宣有所类似,但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转变为一位在关键时刻挽救众人生命的重要角色。从文学角度分析,许宣可被视为逃避现实的象征,而丰雄则代表了勇于正视现实并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物典型。在揭露女主人公为蛇妖的事实后,丰雄选择勇敢地站出来,愿意牺牲自己以确保妻子富子的安全。“丰雄把心一横,道:‘连法术高明的法师也镇不住那蛇妖,她若执意要害我,我就算逃到天边也是无用。为我一人而连累大伙,更是不义之举。所以,现在不需要再想办法了,我自己去应付她。’说罢,抬步向寝室走去。”上田秋成对于男主懦弱的一面的改写使得丰雄正面形象得到肯定,从而从侧面削弱了真女儿的正面形象。通过这一情节描写,塑造了勇敢的丰雄和凶狠的真女儿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

三、增减的部分

上田秋成的翻案不仅局限于对原文的模仿,而是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使其具有日本特色,更像一篇日本的传奇故事。除了改写之外,上田秋成还对文章进行了取舍以及新添加了一些内容。

(一)增加的部分

1.日本古典诗歌。《蛇性之淫》不仅吸收了中国白话小说的内容,也从日本古典文学中吸取了营养。文章中出现了引自《万叶集》《伊势物语》《古今和歌集》等的内容。例如真女儿在和丰雄喝酒时吟诗:“暗恋无人晓,忧心似火煎。一朝失恋死,枉自怨神明。”就出自《伊势物语》第八十八话。而真女儿为自己辩解时则引用了《古9685c627de767207cb090f5cd2306f2d今和歌集》卷十九:“古河道旁杉两株,岁月幽幽过,依旧连理枝。”上田秋成继承并弘扬了日本古典文学,呈现了浓厚的日本特色。翻案不仅是受外来文学影响,同时也融合本民族文化,使其得到发展。

2.富子。上田秋成在创作《蛇性之淫》时,特意塑造了一个新的角色——丰雄的配偶富子。通过设定庄司,一位自称武士后裔的人物,主动向丰雄家庭提出联姻的情节,上田秋成巧妙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武士阶层地位变迁的现实情况。这种人物设定和情节安排不仅丰富了文学作品的社会背景,也深化了对当时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变迁的探讨。《蛇性之淫》中,作者虽然作品没有具体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但是文学创作受时代背景影响,上田秋成所生活的江户时代是一个身份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虽然商品经济发展衍生出了町人文化,但是商人的地位不高,武士地位高于商人。但是经济上处于弱势的武士阶层又不得不正视商人阶级,于是庄司便主动向经营海产业的丰雄家提亲,但其依旧想要保持自己高高在上的政治地位,所以条件便是让丰雄以入赘形式进入庄司家。

3.附身。上田秋成独创性地增添了真女儿附身于富子的情节,以此作为对丰雄变心并与富子成婚的报复,导致富子死亡。此设定借鉴自《源氏物语》中六条御息所的嫉妒附体情节,其魂魄离体附身的报复行为间接导致了夕颜、葵上的死亡。该情节不仅吸纳并重塑了女性因情生妒、复仇雪恨的传统主题,而且深化了真女儿角色的阴狠形象,同时为情节的推进和丰雄最终抉择提供了动力。

(二)删减的部分

1.开篇和结尾。《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开篇详尽描绘西湖风光及建筑命名由来,结尾处则通过法海与许宣的留诗强化主题。相较之下,上田秋成在《蛇性之淫》中省略了这些部分。这一差异源于两部作品的体裁特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作为话本小说,面向的是文化素养相对较低的民众,故而注重通俗易懂的叙述和离奇曲折的情节,以确保故事的连贯性。而《蛇性之淫》作为读本小说,更侧重于传奇与诡异元素,去除与主线关联性较弱的内容,使得故事主干更为鲜明。此外,两部作品的主旨存在差异。尽管它们均围绕男主角因女主角美貌而遭遇灾祸的情节展开,冯梦龙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意在强调“色即是空”的警世格言,反映了中国古代“红颜祸水”的传统观念。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传奇与志怪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常被塑造为无辜的受害者,以凸显其正面形象,而女性则被描绘为引发灾祸的根源。与之相对,《蛇性之淫》则着重描绘女性邪恶情欲的恐怖,展现男主角丰雄顺应社会规范,与淫蛇真女儿决裂,直面现实回归社会。

2.道士捉妖。在《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道士试图揭穿白娘子的伪装并捉拿妖邪,结果反遭白娘子戏谑。上田秋成在改编中省略了这一情节。主要原因在于该情节与其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符。在上田秋成笔下,真女儿是一位因追求爱情而显得执着甚至狠毒的蛇妖,与白娘子的温柔、机智的人性化特质有显著差异。同样地,白娘子巧妙应对好色的李员外的情节也因无助于人物形象塑造而被删减。

3.男主第二次被捕。许宣因佩戴疑似贼赃的饰品而被捕的情节在《蛇性之淫》中也未出现。首先,与前述理由相同,该情节旨在塑造白娘子关怀丈夫的温柔形象,而真女儿不具备此特点,故不适用。其次,鉴于文中已有男主角被捕情节,省略此类相似经历可使文章叙述更为简洁。此外,考虑到丰雄的商人背景和相对优越的经济状况,其无需依赖妻子盗窃衣物,这一点也与上田秋成所塑造的男主角形象不符。可见,上田秋成在翻案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味地依赖蓝本,而是有所舍弃的选择。对于塑造人物形象或者推进情节的内容选择吸收,其他该舍弃的内容舍弃。正是如此,才使得《蛇性之淫》成为一篇成功的经典翻案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上田秋成创作《蛇性之淫》,一方面借鉴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情节、人物形象等,另一方面又结合日本传统、写作主题等进行了改写。正如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鹈月洋所说,《蛇性之淫》已从原文中把该取舍的都取舍了,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添了新构思,在改写的过程中确定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思路。⑤上田秋成不仅从中国文学中吸取营养,更植根于日本古典文学,融合日本文学,创作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翻案小说。从上田秋成创作《蛇性之淫》中,可以窥探到中国明代白话小说传播到日本并逐渐“日本化”的过程:即接受外来文学影响同时吸收外来的文学思想和技巧,在彼此并存融合的过程中促其变质变形。比较文学关注两部作品的异同点,以及这些异同点出现的原因。文学创作受时代背景、写作动机、审美观、传统文学和文化等的影响。本文着重对比分析两部作品存在的异同,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注释:

①汪俊文:《日本江户读本小说对中国白话小说的“翻案”——以〈雨月物语·蛇之淫〉与〈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为例》,《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②桑凤平、俞海萌:《试论中日古典怪诞小说的“同途殊归”—— 〈蛇性之淫〉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人物形象对比分析》,《语言与文化研究》2009年第1期。

③严绍璗、王晓平:《中国文学在日本》,花城出版社1990年版,第166页。

④欧婧:《中国文学“蛇妖”形象在日本的传播——分析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到〈蛇性之淫〉的变异》,《华文文学》2019年第3期,第110-115页。

⑤鹈月洋:《日本古典评释·全注释从书雨月物语评释》,角川书店198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