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中的孝女形象探微

2024-07-20 00:00:00康露露
今古文创 2024年27期

【摘要】自先秦时期中国文学作品出现,以女性主人公姓名作为题目的小说作品少之又少,而《聊斋志异》是中国清代文言短篇小说的杰出代表,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孝女形象尤为突出,作者蒲松龄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孝顺父母、危难救急、维持生计、贤良淑德的孝女形象,关注此类形象有助于深入体会蒲松龄对考取功名的期望、理解《聊斋志异》中“孝女”到“侠女”的形象承袭、探索明清社会重孝风气的形成。

【关键词】《聊斋志异》;孝女形象;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7-00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7.005

自先秦时期中国文学作品出现,较少有对于女性“孝”行为进行详细描写,并以女主人公姓名为题的小说作品。到了清代,在《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中,涉及女性形象的小说篇目有90余篇,其中以纯人形作为女主人对其孝行为进行详细描述,并将其姓名作标题的文章共13篇,剩余篇目中女性的行为都涉及孝。虽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人们无法接受其刻画的一些过激性孝道行为,但是对于其中女性行孝的决心以及敢于做出的选择,予以肯定和赞美。这是对以往在文学中男性多担任孝子形象的重塑,标志着孝女形象的创作达到了新阶段。因此,关于《聊斋志异》中孝女形象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孝女形象溯源

《围炉夜话》:“百善孝为先。”《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孟子·滕文公下》:“入则孝,出则悌。”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规范,有维护社会和谐安定,维持家庭和睦的重要作用。“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倡导“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提倡人人都要行善,尽做仁爱之事。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提道:“孝弟也者,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是仁的根本,因此“孝”就是“仁”的一个最重要的践行方式。在清代由天子到百姓,无不受此规范,而作者蒲松龄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视儒家思想为正统,加之自己的亲身经历,在《聊斋志异》中发展出带有鲜明儒家思想烙印的孝女形象,其创作既吸取了民间文化,又真实而贴近生活,作者将她们于奇幻莫测的情节当中诞生,既作为典型人物进行刻画,也放置背景当中对主要人物进行衬托。她们之中的有些人在《聊斋志异》中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姓名,却又是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形象被展现出来,她可以是尽心尽力孝敬父母公婆的好媳妇;她可以是危难时刻紧急伸出援手的好女儿;她也可以是艰难困苦时刻不离不弃维持生计的好妈妈,她们既具备时代特点,又因蒲松龄个人遭际而显现差别。以往对于《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多集中于“侠女”,纵观这类文本不难发现,蒲松龄笔下的女子形象多是窈窕淑女,同时明艳动人、身姿优美,其花费大量篇章描写女性的外貌特征以及服饰穿着,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从缺乏女性特征的侠女形象到温婉佳人的融合,而剖析这些女子行侠仗义行为内部深层次的原因,不难发现就是出于一个字“孝”,该类女性侠义精神遂与儒家尊亲敬夫、维持生计、抚养孩童等精神行为糅合一起,体现出封建伦理对女子的规范(孝、忠、侠、义),这也是蒲松龄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为了养活家人,蒲松龄只能外出工作,而是作为官员的谋士以及坐馆,他的东家都是高门大户,与他的贫寒所不能相比。不可避免在与东家的比较中,蒲松龄追求功名的心更加迫切,因此在对于孝女形象的塑造大多都是善于维持家计,这样其丈夫就算是穷苦秀才也可以专心致志的准备科考,不必再为家而谋生,最终也能考取秀才,委以重用的完满结局,但是还是没有跳脱封建时代女性依附于男性科举成功来塑造其孝行为的完满结局,不曾挑战正统礼教构建的父权框架。因此研究《聊斋志异》中的孝女形象是研究其他女性形象的基础。

二、《聊斋志异》中孝女形象塑造

(一)孝女的出身背景

随着儒家孝文化观念的深入人心以及统治者的大力倡导,民间行孝之风盛起,《聊斋志异》中以孝女姓名为题的13篇小说中,其所占社会身份中,平民所占比例是最多的。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群体,即部分小说中未提及孝女的身份,但是从故事发展情节当中能够推断出来,因而也被分在平民一级。如《仇大娘》中:“先是,仲有前室女大娘,嫁于远郡”“大娘闻之,忿气塞吭,曰:‘家无成人,遂任人蹂躏至此!吾家田产,诸贼何得赚去!’” “大娘力陈孤苦,及诸恶局骗之状,情词慷慨。守为之动,判令知县追田给主;仍惩仇福,以儆不肖。”原文中反复提及田产,以及情节中家中田产被奸人所诓骗去,由此推断出仇大娘出身平民;《乔女》中写到“大困,则乞怜其母。母颇不耐之。女亦愤不复返,惟以纺织自给”,作者并未提到乔女的出身,但是通过寥寥几笔将一个穷困潦倒,自给自足的平民女性形象展现出来。其次,孝的践行在普通平民百姓中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其能够得以在千千万万的平常人中脱颖而出,他们除了有令人钦佩的孝行与品德,还有一种情况即孝女本身即属于平民身份属性,但夫婿家所属官吏或儒生,以悬殊社会身份对比突显其孝,这样更容易被大家所知,并且作者蒲松龄也是家境贫寒,自己直到60多岁仍然奋斗在科举的路上,因此他所塑造的社会身份为平民家庭出身的孝女数量最多。

(二)孝女行为分析

1.孝敬父母

《孝经·三才》:“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道是如同天一般永恒的法则,如地一般不变的道理,也是人们应当自然遵循的行为。孝顺及尊敬父母都是为人子女最基本的孝行,所以《聊斋志异》中有很多具体的事例去描述孝女如何孝敬父母的。如珊瑚对婆婆沈氏孝顺,但沈氏挑剔,撺掇儿子休掉珊瑚,珊瑚却冰释前嫌,哪怕被休后也时常偷偷回来照顾生病的沈氏,最终沈氏悔悟。自古女子就被三从四德教条所约束,对父母公婆顺从、侍奉、赡养,并且承担养育子女的重任,除了日常生活上的关心,孝女在父母生病时也是尽心尽力,都是由于孝女对父母身怀孝意才能做到的。

2.危难救急

蒲松龄塑造的孝女往往会在家庭发生危难状况时承担起一家之主的角色,这是在此危难情形下身心做出的自然反应,不是权衡利弊后的选择,最能直接地看出女性的孝。如仇大娘:“诣邑投状,讼诸博徒。众惧,敛金赂大娘。大娘受其金,而仍讼之。”“里中豪强,少见陵暴,辄握刃登门,侃侃争论,罔不屈服。”在得知家中发生的变故后,立即去县衙投诉状,告赌徒,打官司,终于把原本家中的田产全部夺回来。有时稍微欺负到仇家头上,明知这么危险的情况下仍然持刀上前,理直气壮地讲理,那些地痞无赖没有不屈服的。大娘拯救家庭于危难之中,其胆量与孝心都不是常人能比的。继母生病,不顾自身情况住在娘家,奉养继母,教导同父异母的弟弟,里里外外都被她料理得井井有条,其孝心让人感动。为人子女在听到父母兄妹有危难时都会尽力帮忙,更何况是继母和同父异母的兄弟,这在蒲松龄笔下如同悉心照料自己的亲父母一般是身体本能的反应,提现了最基本的孝行。

3.维持生计

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劳动力,具备维持日常生计的能力。在明清时代,依然是传统体系中的男耕女织,正常情况下都是由男子主要进行劳作或经商买卖来获取家庭经济来源,用以侍奉父母,喂养妻儿,而女子则是在家织布抚养孩童,但是如果家里没有男子仅有一女的情况下,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就要依靠孝女,并且还要抚养孩童长大,甚至有的还要兼顾赡养父母。这就非常考验孝女行孝的决心与诚心。诸如乔女:“三年,生一子。未几,穆生卒,家益索;大困,则乞怜其母。母颇不耐之。女亦愤不复返,惟以纺织自给。”丧偶的穆生娶了乔女,生了儿子后,穆生又死了。乔女求娘家帮忙,娘家不耐烦,她只好靠纺织艰难度日,顾虑孩子需要供养,信守封建道德,选择不嫁人。不仅要做到日常生活中悉心照料孩子,还要通过纺织以维持家庭生计。不依赖男子的支撑和帮助,仅靠一女子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乔女十几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抚养孩子成人,其中的艰辛不难想象。

4.贤良淑德

贤良淑德在中国古代是对女性的一种赞美之词,包括勤俭持家、生儿育女、辅佐丈夫、教育子女等多方面的品德和能力。贤良淑德的女性被认为具备了传统美德和家庭责任感,是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柱。作为丈夫与儿子的坚强后盾,始终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这样的女性可以被称为贤良淑德。她们以默默付出的方式,为家庭带来了温暖和力量,让家人感受到无尽的关爱和支撑。如青梅:“入门,孝翁姑,曲折承顺,尤过于生;而操作更勤,餍糠秕不为苦。由是家中无不爱重青梅。梅又以刺绣作业,售且速,贾人候门以购,惟恐弗得。”青梅嫁到张家后,孝敬公婆,尽心周到,而操持家务更是勤快,糠秕当饭也不觉得苦,丈夫一心考取功名,管理家中琐事压在她一人身上的同时,又能作刺绣以补贴家用,将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全家人都非常敬重她。

(三)孝女形象塑造充满奇异色彩

蒲松龄在孝女形象的塑造中多次描写复活、法术、还魂等场景,情节虚构,手法夸张,根本原因是借以奇异色彩进行书写,成为其劝俗教化的手段。通过这些极具奇幻情节的描绘,使大众百姓违害就利,达到惩恶扬善,改邪归正,善莫大焉的目的,突出女性孝德的特点。复活是情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为了说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此作者让富有机智且具胆略的庚娘复活、让知恩图报有孝心的纫针复活、又让具有慈悲心和同情心的夏氏复活,都是为了使正义得以伸张,宣扬女性的孝行来教化大众,表现作者思想倾向。同时通过描写才学出众、富有智慧和法术的侠女及小二,这些会法术的孝女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够解决现实生活中家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为父母、丈夫带来福祉,并且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聊斋志异》中孝女形象塑造的意义

(一)孝女形象塑造反映蒲松龄的科举期望

兴盛于明清的科举制度,使得无数文人志士致力于科举取士,期望金榜题名之时。蒲松龄自幼聪颖好学,19岁时以县、府、道三试第一的成绩补博士弟子员,直到72岁时,他才考取岁贡生。蒲松龄一生都处于贫困之中,为了生活,他除了做幕宾之外,主要是在西铺村做塾师,舌耕笔耘,年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一辈子挣扎于科举事业,以岁贡生终老。从这里不难看出蒲松龄的科举历程充满着坎坷和挫折,并影响了《聊斋志异》中对孝女形象的塑造。他所塑造孝女的结局中有小二的丈夫中了秀才、阿宝的“痴呆”丈夫孙子楚中了乡试头名,第二年又中了进士、侠女的儿子中进士、纫针的丈夫十八岁时就乡试考中了举人、珊瑚的丈夫中进士、细柳的儿子长福中了秀才、青梅丈夫张生考取功名、乔女的继子乌头考取秀才,13篇中8篇都以孝女的儿子或者丈夫考取功名来作为其孝行为的回报,对于庚娘、侠女、商三官、纫针、细柳、青梅的社会身份塑造都是出生于读书人的平民家庭,因此她们都能够从心理上理解丈夫考取功名的艰辛,从语言上激励他们用功,从行为上既能做到赡养孩童父母,又能做纺织补贴家用,管理日常琐事,为丈夫和孩子免除家庭后顾之忧,从而帮助他们考取功名,同时也映射出蒲松龄忙于生计琐事,无瑕专心顾及学业的家境贫寒境地,因而才会在小说中塑造一个又一个孝顺父母、危难救急、维持生计、贤良淑德的孝女,这反映出蒲松龄对科举的理想与期望,借助孝女的孝道以满足自己考取功名的愿望。

(二)“孝女”到“侠女”的形象承袭

《聊斋志异》中孝女形象的塑造作为侠女形象的基础,其行侠仗义的原因都出自一个“孝”字,这使得侠女遵循伦理道德,为妾时恭顺柔顺,为妻时辛勤劳动,照顾丈夫和姑母,并繁衍后代,帮助子女成才,这些描绘无一不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期望。在塑造其行侠仗义的行为之前,通过大篇幅的描写孝道行为,如《侠女》和《商三官》中侠女赡养母亲,报答顾生一家的恩惠,商三官为了父亲能够沉冤得雪选择终身不嫁,以表现她们复仇的正当性,柔弱和美貌的外表下,她们却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复仇行径,这种强烈的反差揭示了她们背后所遭受的压迫、社会的不公和缺乏官府正义的困境。正是这些深层次的原因,使她们被迫选择走上复仇之路,以自己的方式对抗强权和不公,同时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美德的赞扬和对正义的追求。

(三)孝女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探索明清社会重孝风气的形成

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强调孝道,认为孝敬父母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聊斋志异》中的孝女形象,正是这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这些孝女不仅在家庭中表现出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甚至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也毫不犹豫地选择牺牲自我,以保全父母的生命或荣誉。其次,这些孝女的形象塑造,实际上是对于当时社会重孝风气的反映和强化。通过描绘孝女的行为和思想,作品向读者传递了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在社会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认同,进一步推动了明清社会重孝风气的形成。此外,这些孝女的形象也给予了读者道德上的启示和引导。通过阅读《聊斋志异》中孝女的形象,读者能够感受到孝敬父母的道德力量和重要性。这种道德启示对于社会风气的形成和稳固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强化社会的道德基础。《聊斋志异》中孝女的塑造与明清社会重孝风气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塑造这些孝女的形象,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同时也对社会风气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何平.“孝”道的起源与“孝”行的最早提出[J].南开大学学报,1988,(02).

[2]路大荒整理.蒲松龄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出版社,1980:5.

[3]关兀.《聊斋志异》中的奇侠世界[J].十堰大学学报,1995,(01):30-34.

[4]王茂福.以性行侠,济困扶危——论《聊斋志异》中的女侠形象[J].明清小说研究,1997,(04):159-168.

[5]王昕.性别视角:清代侠义小说的新景观[J].求是学刊,2010,37(01):119-124.

[6]蒲松龄著,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蒲松龄著,任笃行辑校.聊斋自志[A]//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修订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8]陶然.儒家思想与两汉的孝治和孝行[J].秦汉研究,202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