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空间与环境是考察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维度,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改革,拓展了实践新空间,成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的新增长点。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与协同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化”,是空间环境理论创新运用的途径和方法。适应产教融合渐进式专业能力培养模式,基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产教融合化”思政课实践教学,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渐次提升、内容和形式的由简入繁原则纵序展开,开展全过程性评价,以确保改革创新的成效。
关键词:产教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4 — 0156 — 05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7]31号)提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完善科教融合、校企联合等协同育人模式。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加速推进,高技术技能人才愈加重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适时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必然要有所创新,作出回应。
一、空间:思政课实践教学产教融合环境创设
空间对观察和理解社会现象有着前提式的基础和意义[1],同时,“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空间和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重要理论视角[3],空间不仅仅是教育影响所达到的物理范围,还是人际交往互动、制度规范和特定文化生成与更新的集合体,环境包含了影响人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一)环境差异:一个探索的起点
空间是抽象概念,最初无差异的空间因人的参与而被赋予意义和价值,进而转化为差异化的空间。社会空间存在不是物性对象物或空场,而是由人的日常生活行动建构起来的场境存在[4]。人总是生活在各种具体的环境里,马克思讲过“我对我的环境的关系是我的意识”[5],从环境变化过程中空间参与主体及其互动来考察思政课实践教学,是理论和实践创新的视域拓宽。
产教融合是一种社会现实空间。产教融合对接教育与产业,通过构建真实的职业环境延伸课堂教学,是教学空间的社会现实化。2021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6]。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和活力在于与社会现实结合,内容选材上要从社会生活中来,形式和途径方面要走进社会生活。
产教融合是一种主体间关系。教育是一种关系性实践,在特定时空结构中,教育主体间以行动所建构的教育关系不仅规范着教育实践的展开方式,且对其构成系统及结果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7]。通过环境创设构建教育空间,教育参与者链接成新的教育关系。空间是考察实践教学载体形态的一个重要维度[8],课堂讨论与展示、校园第二课堂与校外社会实践,是常见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与环境。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学校虚拟实验空间、专业操作实验室空间和企业顶岗实习等现实空间,都是“环绕在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9]。
产教融合是一种可塑造的空间。环境和空间对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亲身体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人类参与而具有不同功能和意义的空间就是环境,环境的变化是人的参与方式变化的结果。产教融合不是固态空间,其本身是一种空间构建的方法和建构的结果,也就是说,产教融合是一种参与主体互动形成的氛围,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和任务的共同体。通过调整参与主体、参与方式和目标任务,可以塑造适应和满足主体需求的空间。
(二)理论支撑:观念演进的分析与综合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讲道理的对象是人。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回到人本身,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作为一种独特的存在,人的生命过程表现为生产劳动、社会交往、观察生活、反思自我、辨别和选择等一系列物质和精神发展过程。社会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人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中塑造个性化的自我,“每一个单个的人都是他在其中诞生、发展并继续受其影响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以意志为转移的产物”[11]。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包含于社会环境中,成为围绕在人的周围并给人以各种影响的客观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人的本质、人与环境相关理论嵌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是理论增长和实践空间的新拓展。
分析与综合是运用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方法来考察认识客观事物过程本身的基本方法,即运用“因果关系和相互作用、条件和根据”等范畴把握产教融合及思政课实践教学所涉及的基本关系,找出问题或矛盾的根据,考察矛盾发展的进程,以探讨事物由内在根据引起的必然的自己运动的过程,研究矛盾解决的方法。关于产教融合的特点、模式和参与主体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借鉴。杜威“从做中学”的以“经验”为核心的知行统一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思想、施耐德“劳教结合”论被认为是产教融合实践探索的基础理论。产教融合是产业与职业教育两大领域的对接与融合[12],是一种社会学习交互空间(Terri Seddon,2004)[13]。校企协同育人关键的学习场所是工作场所,是基于工作的学习(Work-based Learning),通过工作场所实现转换的学习方法(Ugochukwu, 2013)[14],实现学校教育向职业生涯的过渡,从而结合学校教育与行业培训为学生创造一种综合性体验(Syamhanim Ismail等,2015)[15]。
这些研究成果表明,产教融合的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实践参与、关注体验对个体成长的促进是一致的。产教融合的真实场景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使学生能够获得亲身体验,更能增强实践教学中环境因素的说服力与感召力。分析教育环境与空间对人的影响及其功能,有助于思政课实践教学创新性开展和效果提升。
(三)空间类型:影响因素的功能分析
产教融合提供的物理空间、企业文化、制度规范、行为文化,以及人际交流互动等,是空间中对人产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人的思想形成和发展。
第一,物态空间的环境认同驱动功能。企业实验室、生产车间、园区布局、建筑风格与企业形象标识物等,是文化的外化空间,因为主体参与其中而具有了意义,“物”与“我”之间因归属感和认同感有了链接。第二,精神空间的文化浸润式影响力。企业空间也是一个精神空间。企业的创业创新、团队协作、积极进取等意识和精神,以及企业商标、厂牌、厂徽等标志蕴含的企业理念愿景和价值取向,能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第三,制度空间的正确制度观和行为约束作用。作为企业行为的制度保障和精神规制,良好的制度建设能形成敬畏制度、尊重制度的氛围,促使个体自觉执行制度、规范和约束自己。第四,人际交往与互动空间的情感共同体感召力。制度良性运行与主体行动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习惯与风尚,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制度文化制约、精神文化引导和物态文化熏陶而形成的情感共同体,能对个体产生巨大的感召作用。
概括来说,这些环境对学生形成精神、情感认同,感悟制度规范性要求中的蕴含价值理念和追求,起到约束行为、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等作用[16],可以通过营造环境与强化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影响和引导人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思政课教学从理论延伸到实践、从学校扩展到企业,内容将更加生动鲜活,方式将更加丰富多样,效果也应更加明显。
二、协同:思政课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化空间运用
协同与融合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空间环境理论创新运用的途径和方法。赫尔曼·哈肯(1971年)提出了协同思想:“在一个开放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不断地相互探索新的位置、新的运动过程或新的反应过程,系统的很多部分都参与这种过程。在不断输入的能量,或许还有新加入的物质的影响下,一种或几种共同的,也就是集体的运动或反应过程压倒了其他过程。”[17]这是不同资源或个体,经复杂演化最终协同完成某一任务、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过程。构成事物的资源要素和不同个体协同的结果,使事物整体得到加强,同时协同形成的拉动效应使各资源要素得到充分利用,个体自身也得到发展。“无论是原子、分子、细胞,或是动物、人类,都是由其集体行为,一方面通过竞争,另一方面通过协作而间接地决定着自身的命运”[18]。融合则是不同事物从配合自然到不分彼此、融为一体。从方法上来看,融合是一种全局性、整体性的思维方式和理念。协同强调的是协调、同步、协作与合作;融合关注的是合而为一,最终发展方向是一体化。
(一)理念共识:目标一致何以可能
产教融合视角的人才素质和规格,注重提高专业素养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则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认识自身和改造个体主观世界,提升主体素质。思政课实践教学为“产教融合”顺利推进提供精神动力,“产教融合”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载体和物质基础,两者目标一致,相辅相成,较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有利于“产教融合”的有效开展,“产教融合”的良好效果又能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从宏观层面上来看,产教融合是产业与教育两大系统资源相互利用、合作共赢推动企业和学校发展,增强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吻合度,实现协同育人;从微观层面或者实施层面来看,产教融合的实现方式是“生产”与“教学”的融合,企业生产、服务和经营就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人的成长和发展来开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定性”[19。产教融合作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个性化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具有逻辑的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同样与人的全面发展存在逻辑的一致性。产教融合以企业生产过程和学生职业生活为中心来组织教育教学工作,通过具体场景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经验式的学习过程使人得到发展。
产教融合对主体塑造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产教融合强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一定知识技能、拥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职业技术人才,是链接学校与职业的关键环节,也是学生通过企业见习适应社会、发展自我,加速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觉行为的过程。另外,产教融合过程中知识技能的传授,也是学科知识内含的人文意蕴的传递,同样能起到促进学生身心成长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作用。
(二)主体协同:构建实践育人共同体
产教融合是一个多主体参与的过程,产教融合视域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既要发挥思政教师主导力量和主体作用,发挥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基本力量与主力军作用,还要吸纳思政工作者、教学管理、学生处、校团委等主体参与,整合教师资源,“共制培养方案、共编教学大纲、共建实训基地”,全员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需要提高职业技能教育的参与度,更多关注专业教育,提升相关专业素养;既要开展产教融合条件下思政课实践教学探索,提升内容选择、环节设计、组织开展等实践教学能力,还要熟悉产教融合理念和具体实施途径,培养良好的专业思维和职业思维。专业课教师要提升育德意识和能力,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政课实践教学,提升“课程思政”能力;既要立足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掌握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基本方法,又要根据时代发展和时代主题,提升核心价值观念传导能力。企业环境塑造与主体功能发挥要注重行业对接和“实景”营造。引领学生成长,还要依靠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产教融合事务管理部门,以及指导学生实践的企业导师,发挥严格实训操作规程、展示企业发展远景、彰显企业文化、营造职业氛围和规范企业制度等方面的引领、示范和教育作用。
(三)内容融合:思政课实践教学产教融合化
产教融合的协同效应源于育人目标的一致和主体协同,实质则在于育人内容上的融合。产教融合不仅仅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载体,而且其本身就是思政课实践教学。“由于学习场域跨界,学生获得的专业知识与其他场域获得的知识在产教融合课程中产生碰撞与交互,这个碰撞与交互的张力就成为产教融合课程知识生成的内在动力”[20]。通过融合内容统筹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节和再造人才培养过程,推动产教融合“思政教师”资源聚集和能力提升。采取合理的方式将思政课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使思政课实践教学更具“专业性”,或可称之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产教融合化”。
1.注重内容的专业相关性。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还应该在社会生活中讲,讲道理的内容选材上要从社会生活中来。产教融合就是一种社会生活,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选材主要是从专业课产教融合过程中来。一方面,依托专业教学,强化专业课程产教融合过程中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育和引导,突出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选择的专业性;另一方面,总体来看,学生选择某个特定专业多是基于个人兴趣和未来发展空间的考量,对于专业学习,既有兴趣也有情感基础,亦或是个体理性需要。因此,与专业的关联性越是密切,越是强联系,就越有说服力与感召力,就越容易形成认同感。加强专业关联性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思考的深入,要注重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根据思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具有专业特点的教育素材。
2.增强实践教学设计和组织的专业性。“产教融合”是一个复杂概念,既强调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和方法,学校和企业作为育人的平台和载体,还强调两者合作的全面性与深度[21]。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与设计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产教融合的内涵和外延;同时,随着精准化和精细化的培养理念不断被纳入到现代教育当中,思政课实践教学必然要回应这种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考虑实践教学设计的专业化,并关注不同学科专业产教融合的差异性。设计有专业针对性的实践主题,围绕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需求、特定专业的心理特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蕴含的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坚守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求知求真、精益求精、敬业创新的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综合素养和人文修养。
3.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实景环境。基于学科专业差异化创设思政课实践教学环境,是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也是对教师育人能力的挑战和考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是要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理论还治现实。作为理论概括的教育环境论,只有还治于现实才能指导实践,即“理论化为方法”,贯彻于研究和实践活动,“以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之道,还治客观现实和认识过程之身”。二是要调整自身以适应和借用产教融合所提供的各种可能。挖掘和使用行业企业资源,在教学实施中设计场景模拟、角色代入等仿真现实和实际操作,以完成与真实工作任务的结合,通过参与式体验增强更加直观的教育感受,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渐进性:产教融合化思政课实践教学纵序展开
模块化和渐进性是职业教育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模式的主要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也应结合专业培养特点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渐进性是指产教融合视域下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要注重基于人的认识发展规律,结合专业教育循序渐进,形式和内容上先后衔接,按序逐步展开。
(一)目标的渐次提升
利用企业教育资源,通过专业实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提高专业技能,这是一个专业学习逐步深入、要求不断强化的过程,体现了教育的渐进性。在培养计划的制订和执行时,将各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规格细化为按学年学期设置课程和学分,按照专业成长安排前置课程与后续课程,并设计相应的实践教学安排等,以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规律。同样,各年级学生的思想道德、理想信念等德育发展水平不一样,德育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建立逐步提升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为增强学生思维训练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难易程度不同的课程,甚至同一门课程的不同内容,要按学生能力增长设计与之相适宜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
(二)形式的由简入繁
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融合思政课实践目标任务的专业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实践内容和形式由简入繁、从感知到体验,再到理性分析并自觉认同的阶段性过程。第一阶段是对社会现实、行业发展和技术水平的一种感知,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学生的实践参与可能有被动的成分;随着产教融合的深入,学生更多更直接地参与操作,通过改进实践形式和途径,“实践育人共同体”协同推动育人,学生对课程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开始产生兴趣,此为第二阶段;进入到第三阶段,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溯源问题、分析成因,最终解决问题。此时,学生的体验程度加深,思维能力得到锻炼,从感性认识逐渐进入到理性思考层面,认识愈加深刻,逐步理性接受和自觉认同。于是,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磨砺意志、展现自我,在产教融合仿真社会环境中形成责任意识,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和成材观,进而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
(三)评价的全过程性
基于专业教育的渐进性原理,来关注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发展的过程,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根据评价反馈实时调整,改进教学措施。第一,多主体评价。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导师深入学生日常学习、工作、岗位实践中,跟踪学生的日常表现、思想动态。思政课教师要当好学生思想道德认知、道德实践的引路人,主导实践设计,全程参与。专业课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的方法、参与的积极性程度和经验的积累情况。考察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操作的规范性,以及专业知识蕴含的价值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的体现。企业导师结合企业的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和规章制度等,将企业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到指导学生的各个环节。第二,全方位评价。以素养和技能考核为核心,以过程性评价为基本方式,注重学生职业素养、工作态度、品行道德、奉献精神、吃苦耐劳品质的培养。第三,多种方式评价。采用观察、座谈交流、问卷调研、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进行。既考察实践教学总体情况,又考察每位学生思想状况。由于产教融合可视化和规程性的特点,思政课实践教学评价还要解决好培养目标具体化和可操作性的问题,以实现评价的规范化和客观性。
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模块化和渐进性为主要特征的专业能力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知识取向”到“技术取向”,再到“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教育转变过程,是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大背景。产教融合的专业教育实践,是个性化职业教育技术传授过程中思想升华之可能及其动因,如何联动思政课与专业课教学以发挥思政课主导下的各类课程协同效应作用,还需要更多更具体的实证案例进行研究与深入探索。
〔参 考 文 献〕
[1]冯军,郑艳菊.空间理论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教育的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7(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3.
[3]徐业坤,曹文泽.论多维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系统整合[J].思想教育研究,2021(12).
[4]张一兵.社会空间的关系性与历史性——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9(1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
[6]“‘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
[7]王稳东.教育空间:内涵本质与三元建构[J].中国教育学刊,2021(10).
[8]车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形态学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02).
[9]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58.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08.
[12]庄西真.产教融合的内在矛盾与解决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8(09).
[13]Terri Seddon,Stephen Billett,Clemans Allie.Politics of social partnerships:A framework for theorizing[J].Journal of Education Policy,2004,19(2).
[14]Ugochukwu, P.N. Amadi . Appraising Work-Based Learning Experiences of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Teac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VETET) Programmes in Naigeria. Mediteran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Vol 5 (3). 2013:138-146.
[15]Syamhanim Ismail, et al., A Comparison of the
Work-based Learning Models and Implementation in Training Institutions.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Volume 204, 24 August 2015:282-289.
[16]周利方,沈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19).
[17][18][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化,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91,8.
[19]鲁明川,曹克亮.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01).
[20]杨士连,于泽元.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课程知识生成的机理与实践路径[J].职教论坛,2022,38(02).
[21]杨淑新,韩玉. 产教融合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 职业教育研究,2020(08):4-8.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