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样态透视与应对之策

2024-07-18 00:00:00孙赛赛何雅迪王兰
理论观察 2024年4期

摘 要:“圈层”作为一些青年进行网络日常社会交往的重要场域,是当代青年在网络场域中形成的一种复杂生活样态,深嵌并影响着青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当前,网络“圈层化”主要体现为“兴趣情感同质化”“交流表达符号化”“圈际之间分离化”等几种样态。在“圈层化”的影响和渗透下,部分青年的“价值思维”“价值认知”“价值取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位,阻碍了青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发展及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因此,我们要深入审视并剖析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所呈现的具体样态,深入分析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现象对其价值观养成造成的不利影响,并以正确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帮助青年走出圈层困境。

关键词: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样态;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4 — 0095 — 04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作为现实世界的映射和延展场域,网络的社会结构比现实世界更为多元化,群体的聚集性和分众性也更为显著,这就必然导致了网络“圈层化”的产生。当前,“圈层化”已逐渐成为青年群体进行社会交往的一种主要方式。有关“圈层化”一词的讨论在网络上已蔚为风潮,极大地引起了青年群体的热烈追捧和思想共鸣。然而在青年群体逐渐走向“圈层化”的过程中,似乎发生了某种意义上的流变,甚至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由“圈层化”产生的“信息壁垒”“回声室效应”“泛娱乐化现象”等都会对青年价值观教育产生消解作用。诚然,如何应对“圈层化”现象是青年个体的自我选择,若生活态度积极向上,并有强烈的价值诉求,那所谓的圈层不仅不是阻碍,反而是青年群体实现价值的好工具。但总的来看,网络“圈层化”给青年价值观塑造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大于积极影响,这也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从而正确规范和引导青年群体“圈层化”现象的发展,帮助广大青年塑造正确的价值观。

一、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样态审视

“圈层化”作为一定社会历史发展条件下的青年亚文化现象,是青年群体进行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青年群体特定社会心理下的产物,其反映并影响着青年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倾向。每一个圈层从趣缘化凝聚开始,经历了符号化交往的深耕、各圈际之间的分离化得到进一步扩大。青年群体正处于成长和自我定位阶段,各方面发展还不成熟,因此审视当下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现象的基本样态,了解青年群体真实的心理状况,从而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年群体正确入圈、理性在圈,助推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现象的健康发展。

(一)兴趣情感同质化

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和话语模式的青年群体,在网络文化中形成了以“兴趣”和“情感”为核心要素的网络关联。[2]也就是说,青年群体往往由于趣缘而加入圈层,依照价值观与审美聚集于同一圈层内。诸如“国风”“电竞圈”“二次元”“饭圈”等,都是不同青年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而组建成的不同圈层。情感价值的共享催生圈层内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身处同一圈层内的成员更容易产生共同的话语,他们在圈层内进行信息分享、思想交流,并在这种亚文化参与中获得了某种卓尔不群的优越感和体验感。虽然“圈层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个体之间的联系和凝聚力,但同时这种现象也削弱了人们接触多元文化和了解不同观点的能力,当他们只关注相同的兴趣和情感时,就可能会忽视其他群体的需求和观点,不可避免地使自身的信息来源和认知范围受到限制,同时,长时间接触与自己相似的人,社交圈子也会慢慢变得缺乏多元化和包容性,限制了新颖观点的出现和多元思维的发展,逐渐使自身陷入“圈层化”的桎梏中。

(二)交流表达符号化

网络圈层为广大青年群体提供了一个独有的情感归属场域,使得在现实生活中被削弱和疏忽的那部分心理诉求在网络世界中得到排遣。[3]青年群体在网络圈层内选择运用的话语表达形式是青年通向某一具体圈层的“通行证”,无论是“国风圈”“饭圈”还是“动漫圈”,都有各自圈层特有的话语体系。当下,圈层内成员的互动、交流往往出现符号化的现象。这些符号具有特定的群体认同和情感共鸣作用,青年群体使用这些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可以在圈层内与其他成员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形成更强的社交共同体。除此之外,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也改写和延伸了网络圈层中的话语内容,创造了独具青年群体风格的内容体系。这种内容体系既是对圈层内成员特殊符号化表达的适配,也是对其成员的一种确证。圈层内成员通过语言符号、图像符号等进行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比如网络上常见的“yyds” “emo” “ootd”等,通过诸如此类的符号化表达确实赋予了圈层内部文化流动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但这种特有的文字符号、独特的表达方式容易使沉迷圈中的青年群体如鱼得水,而圈外人则摸不着头脑,也容易造成青年群体对主流文化所传递的符号、话语的疏远与冷漠。

(三)圈际之间分离化

审视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基本样态发现,他们喜欢“圈地自萌”,各种圈层的存在更是造成了青年群体之间在互动交往方面的显著区隔,基于此,圈层内的信息交流也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巴尔干化”特征在圈层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网络群体之间信息的相互绝缘现象,也最终造成了圈际之间的分离化。由于圈层的封闭性,被困在圈层内的青年,很少和其他圈层的成员进行交流和了解,长久以来都被自己圈层内的文化所包裹和感染,只追捧、重视自己圈内的热点,创建属于自己的网络世外桃源,进而“圈地自萌”,让自己在这个圈层里拥有强大的存在感和归属感。久而久之,圈里人在圈内如鱼得水地生活着,而拥有非同质兴趣的圈外人则无法获取圈内“密钥”,被隔离在圈层之外,这一现象在网络社交圈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最终造成了“圈里人”与“圈外人”之间往往难以互相了解,各圈子的成员之间更难以互相接纳与认可,彼此之间的隔阂与距离越来越大,圈际之间的分离化越来越明显,最终造成各圈层内成员的相互交往和圈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当代青年价值观塑造的圈层困境

作为青年价值观念与利益诉求的表达标签,“圈层化”现象传达出了青年群体的真实心理诉求。透视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基本样态,可以发现,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青年满足情感需求、丰富自我发展,但也需要警惕这一现象引发的“信息壁垒”“回声室效应”和“泛娱乐现象”往往会阻碍青年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主流价值观的渗透,使青年群体价值观的塑造在无形中遭遇各种“圈层化”困扰与挑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信息茧房”易使青年价值思维出现固化

处于同一圈层内的成员更倾向于去迎合和接受那些与他们的利益、价值观相符的信息,由此导致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狭窄,缺乏多样性。圈内成员长期单向、重复地接受高同质化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他们陷入“信息茧房”。美国心理学家桑斯坦认为,身处在“信息茧房”里,公众就不可能考虑周全,因为他们自身的先入之见将逐步根深蒂固。在“信息茧房”的桎梏下,那些身处圈层中的年轻人所浏览到的大多是一些相对同质化、封闭式的信息,他们将自己“囚禁”在自己所构建的“信息孤岛”中,无法接触到多元化和开放式的信息,这样的环境限制了他们对外界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中断了与主流文化的互动通道,使其与主流文化之间不自觉地形成了一道“文化鸿沟”。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他们正处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阶段,需要暴露于不同观点和思维的刺激中,这样更有助于其发展批判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圈层化”下的这种“信息茧房”现象逐渐使青年自身生活呈现出一种定式化、程序化状态,也使他们对理性文化的认知和体验不足,变得只愿意接受与自己价值观相符合的文化信息,并回避与之相左的观点和挑战,缺乏鲜活的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形成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态度,对其价值观塑造产生的不良影响不言而喻。

(二)“回声室效应”易使青年价值认知出现偏IlVRRN+kn8wBXTYY31RBdA==

“回声室效应”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更容易接触到和自己持相同或类似观点的信息,从而形成一种自我确认的循环。在相对封闭的网络圈层中,“回声室效应”会被强化。即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一种信息和观念通过反复的传播而被强化或放大,使与它不一致的或有利益冲突的信息和观念无法得到充分的表达,甚至可能出现被否定的现象。换句话说,“回声室效应”会加强已有的观点,并阻碍其他观点的传播和表达。处在同一圈层内的成员往往会产生相同的意见或想法,而由于圈层本身所具有封闭性的特点,这些意见相近的声音不断重复,而且还可以通过夸大或其它歪曲的形式来反复展现,从而就可能使身处封闭性圈层中的部分青年认为这些加工过、歪曲过的故事就是事实的本来面貌,混淆是非曲直,事实被各种“我认为”所曲解,无形中将自己束缚在单一价值观念之内,使部分青年深度思考的能力逐渐退化。这也从某种意义上强化了群体的分化,很容易让青年在符合自己偏好的信息与意见的圈子里逐渐迷失自我,长时间接受同一种的价值观念,也可能会导致他们对其他观点和不同价值观念的片面理解或完全忽视。对于青年这一特殊群体来说,他们在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认知体系时特别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回声室效应”的产生使青年群体处于同一价值体系内,片面认知将被放大,久而久之,沉溺于这种网络亚文化之中,难以形成更全面、有深度的价值认知。

(三)“泛娱乐化现象”易使青年价值取向发生扭曲

网络具备虚拟性的特点,随着网络空间的高度发展,圈层内娱乐思潮泛滥,一大批形式腐朽、内容空洞的产品涌入了文化消费市场,并呈现出低级化、模式化、过分娱乐化的趋势,这样的娱乐似乎越来越脱离传统,朝向追求价值的空心化和表现的极端化发展。在特定的群体中出现了各种“泛娱乐化现象”,主要呈现为“网红圈”“饭圈”等,从铺天盖地的网红、各种哗众取宠的网络事件 、纷至沓来的影视剧 ,甚至各种灾难和道德事件都有可能成为青年群体娱乐消遣的话题,给青年群体传递一种虚幻和浮躁的现实观,部分青年在这种好奇心和欲望氛围中迷失自我,沉浸在网络“泛娱乐化”思潮制造的“愚乐”之中无法自拔,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探索的能力,主流价值观受到了强烈挑战,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了偏颇,在一种虚假的幸福体验中接受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追求短暂和虚假的赞誉,而真正忽视了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意义,最终消解了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思想养成的价值引导作用。青年群体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价值观的达成和是非观的构建还处于不稳定期,“泛娱乐化现象”可能使他们过度追求消遣和娱乐,以至于忽视一些长期的、有意义的事情和价值观。这种扭曲的价值取向可能导致他们对个人成长、社会责任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性认知不足,价值取向日渐发生扭曲。

三、当代青年“圈层化”现象的价值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在圈层内,青年群体对符号重新编码,改写、延伸,甚至颠覆社会了主流文化内的话语模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语言系统与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使青年更容易找到归属感。但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也潜藏着诸多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引导与控制,青年群体网络的“圈层化”现象将会陷入封闭化的深渊,对社会共识的凝聚和青年的价值塑造都会产生较大影响。基于此,需要在网络“圈层化”现象下探讨青年群体价值观塑造的引导路径,不仅要基于青年自身状况和网络“圈层化”现象的发展,更要跳出“在圈”的局限性,从其本质上探讨破圈路径,全社会各方力量需要共同努力,多措并举,引导和帮助青年理性看待圈层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融圈:主流价值观主动融圈,发挥向心引领作用

在应对“圈层化”形成的网络亚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就必须做好网络主体的意识形态引导工作。青年群体有强烈的表达欲望,期待自我实现。网络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者应主动迎合这种变化趋势,积极搭建与青年群体交流的各种网络平台,虚心接受青年群体的网络文化“反哺”并主动创新教育形式,在学习青年网络文化的过程中以更加温和、生动具体的方式让主流价值观融入圈层,以主流价值观引领青年的思想方向,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主流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主流价值观代表着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的准则,主流价值观主动融入圈层可以帮助纠正不健康的价值观念,对青年思想起到价值引领作用。同时,“圈层文化”与我们的教育内容也是可以很好融合的,用圈层内的话语迎合喜好,潜移默化中正向影响青年群体的思想和行为。比如,共青团推出的微电影《重逢》和“百问出真知”活动,从青年群体的切实需求出发,以圈层内成员喜爱的方式讲述主流价值观,就受到了广大青年群体的喜爱。所谓融圈,即让主流价值观在融入不同青年网络流行文化圈的过程中更好地向青年人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发挥好主流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出圈:青年自身敢于出圈,发挥主观能动性

“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5]其实,打破圈层的关键,不在于别人,而在固守每个圈子、却不囿于圈子的每个人心里。说到底,青年群体是陷入圈层内无法自拔,还是主动打破圈层“壁垒”,是青年群体自身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引领与帮助青年勇敢走出圈层“壁垒”必须要回归到青年主体自身。“圈层化”本身并不可怕,真正使人堪忧的是一些青年自愿被“圈层”亚文化构境所侵染、所裹挟,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最终在圈层的一隅之地中迷失自我。当代青年生逢其时,更应该把握时代机遇,勇于突破自我,在愉快融入圈层的同时,要时刻保持清醒,切不可在“圈层文化”中迷失自我,不做圈层内的井底之蛙,不被现有“圈层”所禁锢,争做新时代新青年。首先,青年自身应时刻谨慎审视自己的网络行为,保持独立的人格,自觉抵御群体的压力和从众心理,不依附、不归顺,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做到理性“在圈”。其次,理性入圈的同时,又要勇于打破舒适区并主动寻找新的机遇和挑战,敢于冲破圈层壁垒,不被“圈层亚文化”所影响,保持头脑清醒,勇于出圈,不在思维误区和审美盲区中消沉。

(三)破圈:社会多方力量共同破圈,发挥合力作用

当代青年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安全与塑造是其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网络“圈层化”现象的持续发展,仅仅依靠某一单方力量很难打破圈层,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即联动多方力量,凝聚破圈合力,促使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凸显圈层文化中所蕴藏的积极元素,摒弃消极元素,创造有利于青年价值观塑造和社会进步的“圈层文化”,助力各类“圈层”早日破圈。所谓“破圈”,并不是使网络“圈层文化”丧失其个性化和独立性,而是使“圈层文化”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真正优秀的文化是有“圈”无“壁”的。同时,也要通过立法、普法、司法实践,处理不良网络思潮对青年群体的毒害,以此引导青年主动融入主流圈、正能量圈,积极跨圈层交流互动,齐心合力打造奋发有为的共同圈,将网络最大变量转换成凝聚青年、发展事业的最大增量。全社会各方力量联合起来,一起鼓舞在圈青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殷切召唤,“让青春在伟大中国梦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6]

“圈层文化”由青年创造,在青年中得到广泛传播,它反映了青年群体的情感诉求、身份认同与价值理念。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现象是网络社会下不可避免的产物,但是可以通过多方力量联动起来控制“圈层化”的走向,引导其向更加正确的方向发展,助推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对于“圈层化”现象本身,其实并没有明确的好坏之分,它所带来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它的对象,“圈层化”的背后所反映的是当代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圈层给青年群体带来的影响是否正面,关键在于青年群体自身面向生活与社会的态度。从这一点上来说,需要引导的则是“圈层化”的对象。对此,要从青年自身入手,正确引导青年群体理性入圈。一方面要正视青年情感诉求及社会现实问题,厘清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的具体表现和实质,重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对“圈层”亚文化的引领;另一方面也要发挥社会合力作用,引导青年自身主动出圈,走出圈层壁垒,实现与自身的和解,并在此过程中塑造良好的价值观,同时助推网络空间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卢宁.青年群体网络“圈层化”现象研究[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5):7-10.

[3]罗琳.青年网络“圈层化”的时代特征、生成机制与风险防控[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41(03):75-83.

[4]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实践 (思想理论版) , 2019(04) :4-5.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