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乃至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路径之一。本研究选取地处皖中的W市作为田野观察样本,通过对若干村社的实地观察和深度访谈后发现,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实践样态,凝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策略。但也面临着基础条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收入渠道窄、发展模式同质化,两极分化严重、发展程度不均衡,人力资源匮乏、发展活力不足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藉此提出要通过做强组织、人才、优势、扶持、融合、基础等“六篇文章”来纾解梗阻,以期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和政策启示。
关键词:村级集体经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4 — 0082 — 06
一、文献述要与问题的提出
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一种与传统农村集体经济相对的经济组织形态,集经济、政治、社会功能于一身,发挥着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巩固基层政权等多重价值[1]。自2016年中央首次提出“新型集体经济”概念以来[2],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使其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再次强调“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学界关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内涵功能、实践模式、现实困境和发展路径等维度展开研究。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指的是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民主、平等、自愿、互利为治理原则,以土地集体所有制和产权清晰为前提,以多要素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的组织形态与发展方式[3],其具有产权结构明晰化、生产经营市场化、分配制度股份化和退出权力自由化等典型特征[4]。农村集体经济在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5],推进农民共同富裕进程中发挥着独特功能,曾现锋的研究表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分别通过发挥集体制度优势、维护农民财产权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来促进农村、农民、城乡的共同富裕[6]。当前,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已呈现多种“在地化路径”,高鸣等指出农村集体经济已经形成了经营型、联营型、租赁型、服务型和党建型等五种发展模式,并对比分析了各种模式的比较优势、约束条件和适用范围[7]。这些基于自身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等因素探索出的实践模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但也要正视农村集体经济在发展中面临的难点和问题,对症下药找到破解的良方。靳永广的研究表明,当前村级集体经济存在资产总量丰富但经营性收入整体孱弱的“现实悖论”[8],徐秀英基于杭州市的调研发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发展不平衡、经营性收入偏低、部分村集体经济负债较重等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差异化发展、抱团发展、异地发展等发展路径[9]。潘璐等认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方面要避免“一刀切”的强力政策推进,适度客观地引导各地发展;另一方面要使集体经济回归“共同富裕”的价值理性,以农民的共同发展作为评价和设计集体经济的根本依据[10]。既有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依然存在进一步讨论的空间。
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载体之一。
那么,在实践中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哪些行之有效的增收模式,取得了怎样的发展成效?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哪些亟待破解的堵点、难点?如何消解梗阻性因素,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厘清这些问题,对于村级集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的现实价值。本文聚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县域实践,以皖中百万人口大市W市(县级市)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样本,通过对该市若干典型村社集体经济发展现状的深度考察,试图回答以上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供经验参考和政策启示。
二、村级集体经济实践模式考察
(一)案例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县域图景
W市是地处皖中的县级市,隶属芜湖市,现辖20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共有262个村,14个城市社区。截至2021年末,全市户籍人口达118.6万人。市域总面积2022平方公里,农村土地确权面积141.19万亩。近年来,该市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盘活“三资”(资金、资产、资源),加大扶持力度,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新路径,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4010.1万元攀升至2021年的8119.84万元,全面消除了集体经济“空壳村”和“薄弱村”。从横向比较来看,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在芜湖市各区县排名中位居第一①。26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10万元以上,其中:50万元以上的强村达到61个,10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6个,50万元以上的强村比重为23.3%。村均收入达到30.99万元,同比增长32.5%。2021年W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142元,增长11%②。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收入的“双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二)W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类型学考察
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要基于资源禀赋差异而理性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11],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模式,关键是要契合实际,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在地化路径”。W市坚持以增强集体经济组织“自身造血”功能为主,拓宽集体经济增收渠道。笔者通过对该市若干村庄典型案例的剖析,总结提炼出集体经济发展的五类实践样态。
1.盘活闲置资产促增收,打造“资产经营型”经济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使得农村资源出现闲置,这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和空间。W市在全面摸清村集体资产基础上,积极盘活闲置或低效使用的资产,开发增收项目。如该市L镇通过盘活各村闲置校舍、厂房等资产资源,累计实现发包收入168.92万元。变“沉睡”资产为增收的“活水”,增加了集体经济收益。
2.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打造“产业带动型”经济
因地制宜发展种养业并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路径之一。H镇作为芜湖市田园综合体试点镇,高标准打造“苗木花卉主题园区”“精品水果采摘园区”“特色农业观光园区”,引导外出创业成功人士回馈家乡投资兴业,成立生态农业公司,建设菊花、牡丹、莲子等采摘观赏为一体的种养基地,形成了集现代农业、苗木花卉、农事体验、民俗民宿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以产业发展带动集体增收。
3.承接公益项目促增收,打造“项目创收型”经济
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类资金量较大、小额工程项目较多的村,在符合政策要求、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交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组织实施,扣减工程成本等各项费用后,结余资金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如该市H镇筛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土地复垦等适合村级股份合作社承接实施的项目18个,全部交由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承建,实现集体经济增收达121.24万元。
4.投资入股促增收,打造“资本运营型”经济
找准收益稳定的项目投资入股,是风险较低的创收模式。如该市H镇在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蓝莓、菊花、稻虾共养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过程中,8个村(社区)以资金入股,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形式,获得收益达230.32万元。
5.土地流转促增收,打造“土地租赁型”经济
以土地流转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是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路径。如该市D镇留桥村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平整提升土地7200亩,村党组织动员农户将土地公开流转给村集体,再由村集体统一发包,以竞价招标的方式提高土地租赁价格,此举使土地年租金收益提升至每亩530元,平均每户增加2000元以上;按照每亩50元计提管理费上缴村集体,使集体经济固定增收在10万元以上,实现了农民收入和村集体收入的“双提升”。
(三)W市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经验解析
1.党建引领,夯实组织基础
“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办好农村的事,要靠好的带头人,靠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12]农村集体经济的公有制性质决定了它的发展需要村干部的谋划和带动,基层政府和群众对村干部的角色期待更加多元,不再局限于落实政策、完成日常事务、维护秩序等基础型职能,更看中的是村干部发展村庄经济的经营能力[13]。因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选优配强村级党组织带头人是关键。W市围绕“抓好班子,带好队伍”为目标,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标准化建设,推行村党组织书记依法兼任合作社理事长,村“两委”班子成员与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让村干部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2.因地制宜,深耕特色产业
产业振兴是提升集体经济自身“造血”功能的基础,其核心在于依托农业农村独特的资源优势,突出特色塑造品牌,以品牌赋能壮大村级集体经济。W市综合区位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群众意愿等因素引导农业产业向特色化方向转变,集中推出一批能够代表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水平的地方特色农产品,特别是加强对“稻虾米”、“紫约蓝莓”等地方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力度,扶持农业企业创建地方品牌,最大化发挥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效应,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项目带动,用好扶持政策
农业不仅具有生产、生活功能还兼有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W市转变发展思路,通过“一镇一项目”计划,深入推进农旅融合项目招商,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来拓展农业功能,着力改变过去集体经济发展单一化、同质化发展模式。如该市D镇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携手安徽工程大学成立乡村文创空间,利用众多民居、小路、空置废弃的空间进行创作改造,将艺术元素融入农村生活,让艺术活化乡村,推动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有机结合,带动了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拓宽集体经济发展路径。
4.党员带头,领跑产业转变
W市积极发挥党委、支部、党员“三大作用”,鼓励党员带头发展种养殖业,带头加入各类合作社,在产业升级、项目试点等工作中冲在前、作表率。实施致富能手培育工程,建立带头致富党员人才库,健全党员结对帮扶机制,提升党员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本领。通过党员的传帮带,引导群众转变发展思路,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
5.健全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一是健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体系。集体经济组织是驱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主体[14]。W市建立健全村集体经济组织体系以及集体经济组织经营运行、收益分配、监督管理等机制,为经济集体组织在集体资源开发管理、发展集体经济和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奠定组织基础。二是建立领导包保工作机制,强化工作调度。在市镇两级均成立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集体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领导小组成员分片联系指导作用,协调推进重点工作的落实,加强各级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工作力量。三是优化奖惩激励机制,提升村干部谋事创业的热情。出台《关于激励村“两委”干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办法》,把村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村干部的绩效发放挂钩,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提升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检视
(一)基础条件薄弱,发展后劲不足
首先,经济基础薄弱。纵向比较来看,W市村级集体经济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横向比较来看,发展水平和层次依旧落后,村均收入仅有30.99万元,在芜湖市(W市所在的地级市)8个区县中排名第6(见表1),发展形势依旧严峻。其次,产业基础薄弱。农业产业规模小,农业生产分散而粗放,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农业经营主体“小、散、乱”现象较为普遍,龙头企业规模体量偏小,缺乏强劲有力的龙头企业。该市现有合作社1535家、家庭农场3105家,但市级以上的仅占5.0%、2.5%,市场主体不强导致带动集体致富能力不足。
(二)增收渠道窄,发展模式同质化
从W市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结构来看(见表2),资源、资产发包租赁收入占比35.5%;资金入股收益分红占比22.7%;合作社经营收入和劳务经营收入占比22.4%;光伏发电和管理类收入占比9.6%;其他收入占比9.7%。由此观之,集体经济的收入来源仍是以传统的资源资产发包租赁、资金入股收益为主,占比近60%。简单粗放的经营模式导致集体经济自身“造血能力”依旧不强。
(三)两极分化严重,发展程度不均
考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不仅要考虑绝对量的增长速率,也要考虑相对量的均衡程度。从均衡发展的角度来看,2021年W市262个村中:排名前1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126.22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为26.2%;排名后10%的村收入仅有275.61万元,占总收入比重为3.4%。村级集体经济呈现出两极分化态势:一头是少数发展较快较好的“强村”,一头是大多数发展缓慢迟滞的“弱村”。
(四)人力资源匮乏,发展活力不足
人口流失、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是人口流失严重。农民“脱农”现象加剧[15],许多中青年劳动力选择了非农就业,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较为突出。数据显示,W市2021年常住人口为82.5万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18.7万人,下降18.5%①。二是关键人才缺乏。集体经济带头人的水平良莠不齐,既缺少懂技术、会生产、能致富的专业型人才,又缺乏懂市场、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型人才。W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约53.4万人,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约2.28万人,占比4.26%,其中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总数2564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0.48%②。
四、培育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建议
综合调研情况,笔者认为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需要着力解决好组织保障、发展动力、市场竞争力、外部支持力、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等问题。对此,在策略优化层面相应的提出要做强组织、人才、优势、扶持、融合和基础“六篇文章”(如图1所示)。
(一)做强“组织”文章,增强集体经济组织力
第一,突出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优化村属党支部设置,加强乡村新领域新业态党建覆盖,推广“产业链支部”,以更好实现党建工作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互融共促。第二,选优配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要按照“选能人、用强人、推新人”的工作思路,把善于抓发展、能带领群众上项目作为村干部选配的重要标准。通过外引、内育等多种途径拓宽选聘渠道,尤其注重将致富能人、在外务工经商创业人员、返乡大学毕业生吸纳进村任职,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干部队伍。第三,注重教育提能。每年择优选择一批村党组织书记到长三角等先进发达地区观摩研学,拓宽发展视野,补齐能力短板,把他们锻造成能够真正引领乡村振兴和农民共同富裕的“领头雁”。
(二)做强“人才”文章,激活集体经济发展动能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特别需要大力挖掘和培养“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乡土人才。第一,注重培养本土新型职业农民。以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为核心,培养在地化的经济能人,可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纳入重点培训对象,通过持续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支持其做大做强,形成一支用得着、留得住的农业生产主力军。第二,鼓励致富能人返乡投资。做好农村版本的“双招双引”,通过出台优惠政策、优化营商环境、搭建创业平台等方式,将有经验、有技术、有资金的致富能人“请回来”,将返乡创业与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等现实难题深度耦合,实现由“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效应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效应转变。
(三)做强“优势”文章,提升集体经济市场竞争力
在竞争性市场环境中,村级集体经济要避免被弱化、边缘化,就必须大力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而从事具有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生产经营领域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关键[16]。第一,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做强“一村一品”。立足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等特点,持续做好村级主导产业的规划和开发,做大做强 “一村一品”,推动农村产业发展差异化、多元化。比如,对河流湖泊密布,水系发达的村,发展高效水产养殖,培育水产品牌;对于生态资源丰富、自然景观怡人的,打造生态与生意兼具、康养与疗养融合的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区,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第二,优化产业结构,不断增链强链补链。要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迭代升级传统的以劳动要素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农业产业发展方式,加大科技力量的投入,不断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以“智慧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生产供应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培育更多更优更强的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创新产业发展模式,深度挖掘农业产业附加值。要深度布局农业产业链条。不断探索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项目,助推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业纵深发展,在产业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上下功夫,拉长产业链,提高价值链,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耦合,获得产业发展乘数效应,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
(四)做强“扶持”文章,提升集体经济政策支撑力
完善扶持机制,全面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土地、财税等政策保障措施,形成政策叠加赋能效应。第一,加大财税政策倾斜。运用“党建+金融”破解起步资金短缺和资金难以积累等问题,如金融上加快推进“劝耕贷”和全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税收上提高村集体经济组织兴办的经济实体税收返还比例。第二,加强土地政策支持。在年度建设计划用地中要单列一定比例指标,专门用于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推动农村集体经营建设性用地入市,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发展乡村产业。第三,注重政策扶持的精准性。按照“一村一策”思路,设立专项支持资金,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投入占比,在抓好经济薄弱村转化的同时,还需要同样注重中低收入村的帮扶提升,以“绣花功夫”做好“精准滴灌”。
(五)做强“融合”文章,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空间
第一,引导社会资本下乡,搭建村企合作平台。加大招商力度,落实优惠政策,全面做好安商服务,吸引企业到村办企业,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与不同市场经营主体联合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发挥资本联农带农效应[17],为村级集体经济全面参与市场竞争拓宽道路,进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第二,鼓励“村村抱团”联合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普遍存在“小而散、散而弱”的发展窘境,“抱团发展”[18]是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路径之一。要打破行政区域壁垒,用“共同体”的理念整合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共建集体经济项目,既可以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空间,又有助于缓解村域间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帮助集体经济薄弱村加快发展,进而促进共同富裕。
(六)做强“基础”文章,优化集体经济发展环境
强化规划引领,遵循乡村发展规律,高标准编制美丽乡村发展规划,按照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标准高质量梯次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郊、自然风景区、产业园区、传统农区等重点区域,明确完善相应功能区的使用和规划,全方位、系统性提升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对村庄进行差异化、特色化设计,突出“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以乡村软硬件环境的大提升带动城市资源要素向村庄逆向流动,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要素支撑。
〔参 考 文 献〕
[1]叶娟丽,曾红.新型农村经济如何影响乡村治理效能——基于山东X村与广东Z村的案例研究[J].探索,2023(02): 127-140.
[2]倪坤晓,高鸣.面向2035年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在逻辑和动态趋势[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5):68-77.
[3]朱有志,肖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深化“五个认识”[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02): 33-37.
[4]余丽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内涵特征、实践路径、发展限度——基于天津、山东、湖北三地的实地调查[J].农村经济, 2021(06):17-24.
[5]高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典型模式与路径辨析[J].经济纵横, 2020(07): 42-51.
[6]曾现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分析——基于浙北P市的案例考察[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3,17(01): 90-97.
[7]高鸣,魏佳朔,宋宏远.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构想与政策优化[J].改革,2021(09):121-133.
[8]靳永广.比较优势转化、优质要素集聚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于浙江省安吉县的经验观察[J].农业经济问题, 2023(04):64-77.
[9]徐秀英.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路径及对策建议——以浙江省杭州市为例[J].财政科学, 2018(03):145-152.
[10][13]潘璐, 戴小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基层困境与现实悖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40(02): 39-54.
[11]王世泰,谈育明.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共同富裕:关键要义、逻辑分析和现实进路[J].现代经济探讨,2023(03):21-28.
[12]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81-99.
[14]张龙,张新文.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与乡村共同富裕:逻辑关联、实践过程与路径选择——基于“战旗道路”的经验观察[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04):28-35.
[15][17]龙建民.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逻辑理路、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J].攀登,2023,42(01):103-109.
[16]高鸣,芦千文.中国农村集体经济:70年发展历程与启示[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19-39.
[18]郝文强,王佳璐,张道林.抱团发展:共同富裕视域下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创新——来自浙北桐乡市的经验[J].农业经济问题,2022(08):54-66.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