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共产党形象的建构

2024-07-18 00:00:00张旭孟乐瑶
理论观察 2024年4期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初步论及了共产党形象,他们在历史语境基础上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经验、在理论语境下探索革命的科学理论,从现实语境中审视共产党形象的重要性,通过符号口号塑造共产党形象、遵照客观实际确立共产党形象,在革命实践中发展共产党形象。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形象的建构工作深刻反映了党的内在属性,以阶级性和革命性形象为代表的自为属性是与共产党同步和共生的核心本质,以组织性和领导性形象为代表的自立属性是共产党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内在依据,以先进性和人民性形象为代表的自觉属性是共产党不断进步并必然胜利的根本保障。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形象;《共产党宣言》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4 — 0054 — 05

中国共产党作为全球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其伟大、光荣、正确的形象深入人心,其作为国际性大党、强党形象不断展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1]党的形象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为代表,对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共产党形象的建构进行了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形象的建构语境

《宣言》既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的文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形象问题展开早期论述的代表性文本。

第一,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语境出发,深刻剖析西欧形势,辩证分析了资产阶级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在系统批判早期无产阶级斗争的基础上总结革命经验。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在西欧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愈加凸显,以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在经济上饱受剥削、在政治上遭受压迫,社会和人群的两极分化现象极其严重,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剧。早期工人运动的爆发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由于在早期工人运功的组织团体中形成的阶级性与革命性不彻底、组织性和领导性较为松散等问题,导致各国的革命运动最终都以失败收场。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意识到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在革命运动中扮演的重要作用,他们试图将无产阶级革命的“自发团体”改造为“自觉团体”,把短时性、瞬时性的自发革命斗争转变成有组织、有谋划的自觉性革命斗争。在这种情形下,他们受邀加入正义者同盟并对其进行改组,正是因为他们充分考虑到,“我们将有可能在同盟代表大会上以宣言形式阐述我们的批判的共产主义,然后可以作为同盟的宣言发表;同时我们也将有可能帮助同盟用新的符合时代和目的的组织来代替它的过时的组织。”[2]《宣言》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完成的。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从理论语境出发,批判了19世纪欧洲三大先进思潮和三大科学发现,在对其他进步思想吸收和借鉴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革命的科学理论,这为进一步建构系统和完整的共产党形象奠定了理论基础。早期工人运动的相继失败,一定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指导而导致的结果。以朴素的阶级感情对抗顽固的资产阶级及其国家暴力机器,无异于以卵击石,即使无产阶级自发形成了革命团体,这些团体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和错误思潮的蒙蔽后逐渐走向了瓦解和分裂。在《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对以封建的、小资产阶级的、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批判。在此基础上,他们将阶级性、先进性等概念有意识地与共产党形象关联起来,为后来各国无产阶级党组织的建立提供了革命指导与现实指引。

第三,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语境出发,在审视时代背景与无产阶级发展中敏锐察觉到建构共产党形象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当时世界局势尤其是欧洲工人运动的考察,充分肯定了正义者同盟在国际工人运动中扮演的角色,同时他们还认识到,革命的开展必须要依赖一个既要队伍坚强又要理论坚定的政治组织。因此在同盟改组时,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剖析了当时无产阶级团体在革命斗争中暴露的历史发展局限性和阶级认识局限性,以此为对照,他们在《宣言》中从多个角度论述了有关共产党形象的问题。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形象的建构方法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共产党形象的概念,但他们在《宣言》的正式文本和再版序言中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共产主义信条草案》等相关论著中通过符号口号塑造共产党形象,遵照客观实际确立共产党形象,在革命实践中发展共产党形象,不断建构了共产党的多重形象。

第一,以符号口号塑造共产党形象。符号与口号紧密相连,是一种高度凝练的形象建构工作,这些工作的完成为快速和广泛地政治宣传做了铺垫。首先,在同盟改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组织的名称、口号、纲领等具有符号化特征的事项做了充分论证。自1847年1月开始,马克思恩格斯受邀参与了同盟的改组工作,在同年6月份召开的代表大会上,他们积极引导并最终推动组织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响亮口号。这有效表征了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形象,具备了初步的标识作用并被延续下来,恩格斯更是称“共产党人”为“这是我们当时采用的、而且在现在也绝不想放弃的名称”。[3]这不仅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提供了凝聚力和认同感,更为同盟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和实现思想统一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马克思恩格斯以“掘墓人”定位了共产党人的形象,并以此将共产党人这股革命力量定性为“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4]如此一来,他们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与共产党自身形象联系起来。最后,马克思恩格斯以明确的革命目标框定了共产党形象的现实张力。在他们的指导下,同盟目标“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 [5],这体现了辩证逻辑的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共产党形象中的革命性、阶级性等特征的交织与转化。

第二,遵照客观实际确立共产党形象。遵照客观世界基本规律是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在共产党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客观化既是方法更是原则。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以此引领共产党人的实践革命并逐步确立共产党形象。例如,在《宣言》第四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坚持从实际出发,客观地批判各种错误观点,系统阐述了共产党人应当坚持的正确观点和立场,明确他们就是“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6]再如,他们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对盟员及各级组织制订了相关条例,要求成员进行自我教育,有效规范了党组织的制度建设,使共产党基于客观实践而求真务实的形象得到展现。

第三,在革命实践中发展共产党形象。《宣言》“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 [7]它的翻译和再版本身形成了重要的发展传播史,共产党形象建构也是一个在建设过程中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始终站在时代和实践的前沿,通过不断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力图将革命的科学理论体系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融入各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并从整体上不断塑造具有统一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形象。根据历史、民族、社会结构等条件,各国革命实践有一定的特殊性,马克思恩格斯也清楚地认识到,《宣言》一些论述“虽然在原则上今天还是正确的,但是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8],所以各国党组织在实际运用《宣言》的原理时,应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因势而为地根据实际情况去促进自身形象发展。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这个国家所需要的程度。《宣言》之所以能在各国能被不断重译,正是因为它的原理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正是基于这一点,在不同国家的共产党中,只有那些将与时俱进的实践形象镌刻在骨子里的共产党才最终夺取了革命的胜利。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形象的建构内容

形象是存在物内在属性的外化彰显,形象的不同特征是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存在物的内在属性,它们在属性角度上是统一的。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形象的建构工作深刻反映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内在属性,以阶级性和革命性形象为代表的自为属性是与共产党同步和共生的核心本质,以组织性和领导性形象为代表的自立属性是共产党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内在依据,以先进性和人民性形象为代表的自觉属性是共产党不断进步并必然胜利的根本保障。

(一)自为属性:共产党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形象

共产党的建立反映了无产阶级已经深刻认识到自身阶级属性、利益诉求、历史使命,自此,无产阶级开始有组织地对资本家及其背后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政治制度展开对抗,所以共产党的建立意味着无产阶级成为了“自为的阶级”,共产党的阶级性形象也成为它的自为属性。无产阶级自诞生之日起,他们的阶级性质就已经固定存在于每一个个体及其群体、团体之中,但这种阶级性却是被掩盖和被遮蔽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以法国历史观为代表的研究只看到资产阶级引领的革命斗争,并未注意到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最大盟友所展现的独特力量,也未察觉到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两个阶级的分道扬镳;二是资产阶级不愿意看到无产阶级的意识觉醒,他们利用意识形态等方式遮蔽无产阶级的阶级独立性,使其附庸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同时不断磨灭和消解无产阶级的抗争意识;三是无产阶级尚未自发形成统一组织。但正如《宣言》指出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9]在对过往人类历史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史的透视下,马克思恩格斯察觉到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贯穿始终的现象。资本主义制度当然也不例外,资产阶级既破坏了旧的社会秩序,也在新秩序下占据了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和生产资料,这样一来,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无产阶级的阶级性被“自觉”和“不自觉”地显现出来。这里的“自觉”指的是无产阶级的自觉行为,无产阶级逐渐认清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自身所处的苦难地位并开始探寻出路,基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现实条件,他们逐渐学会以冷静的眼光重新审视自身所处的地位及阶级关系;这里的“不自觉”指的是资产阶级的不自觉行为,资产阶级贪婪地维护统治和既得利益反而激化了原本被遮蔽的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现代资本主义为了提高生产力而推广机器、细化分工,对工人实施无情的剥削与压榨,使工人逐步沦为生产和机器的附属品,这既降低了他们的人性也使社会层面逐渐被“物化”。在社会关系上,资本主义制度使所有职业失去神圣的光环,各种类型的生产活动都变成了以资本雇佣实现价值的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退化为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家庭的亲情关系都与金钱关系密不可分,国家也成为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的政治统治工具。就如《宣言》所说,“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10]事情发展到最后,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促使他们形成了代表这种阶级性的团体组织,即共产党应运而生。因此可以说,阶级性是共产党形象的最主要方面之一。

一旦无产阶级和共产党觉醒了它们的阶级性,这种阶级性就会不断推动着它们完成阶级斗争使命,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革命性就成为了与阶级性相伴而生的自为属性。共产党就是在引领无产阶级进行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中不断塑造自身形象的。在《宣言》发表前后,“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进到了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阶段,生产力、阶级斗争和科学均发展到了历史上未有过的水平。”[11]工业革命既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也加速了无产阶级的联合,这种联合无疑是在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性抗争中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12]质言之,只有在革命性这一鲜明特征下,无产阶级才能凝聚在一起并形成具备历史推动力的有生力量。除了社会革命层面,马克思恩格斯还格外重视共产党的自我革命,他们既对党外反动思想进行清算,也对党内保守和歪曲共产主义的思潮进行彻底批判。从这个角度讲,《宣言》既吹响了无产阶级进行社会革命的号角,也为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扫清了理论障碍。如此一来,共产党的革命性形象得以完整地展现出来。

(二)自立属性:共产党的组织性和领导性形象

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代替“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原因在于前者更能体现共产党的组织性形象,后者虽然体现了朴素的阶级情感,但如果缺乏组织性,这种在无产阶级个体中存在的情感就不能有效联结起来而形成有生力量,这注定了其革命斗争的自发性、盲目性、分散性,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不但明确界定了无产阶级身份,更使共产党的组织性形象跃然纸上,而“如何联合”“何种联合”“何时联合”等问题的解决就顺理成章地催生了国际组织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完成《宣言》时就已经认识到,无产阶级的组织性能否得到贯彻将是革命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早期正义者同盟尚未抛弃原有传统工人运动的自发性特点,组织成员行动分散,难以统一行动。虽然工人阶级联合会在各地建立,但成员们实际上并未在地方组织中获得领导权,甚至部分成员依附于资产阶级来开展活动,这使得无产阶级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马克思恩格斯对此保持清醒,认为“他们应该认清自己的阶级利益,尽快采取自己独立政党的立场,一时一刻也能因为听信民主派小资产者的花言巧语而动摇对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组织的信念。”[13]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无产阶级建立独立组织的信念。为了提升自身组织力,巩固党的内部团结,他们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中对同盟的组织原则、机构设置、活动方式、组织统一以及纪律维护等方面进行了规定,构建了严密的党组织体系。在此指引下,“无产阶级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14]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共产党人正是在这样一次次的组织中产生、发展、壮大的,共产党的组织形象也因此形成并获得了有效展示。

领导力和领导性形象是共产党开展组织活动的有效保障,一旦失去了领导形象,共产党的自立之本也会随之消弭,《宣言》诞生前后的法国二月革命已经昭示了这一点,而后来巴黎公社运动的失败更是印证了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反思了1848年发生的法国二月革命,认为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都积极地参与了革命,但缺乏统一组织领导的无产阶级并没有阻止胜利果实落入资产阶级手中。在各国后来的革命实践中,巴黎的无产阶级虽然建立起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但“巴黎公社遭到灭亡,就是由于缺乏集中和权威。”[15]由于公社没有及时建立适应新社会制度的领导制度,内部没有形成稳定、坚强、权威的领导核心,政令、军令不统一,领导性形象的丧失导致了组织无力和涣散,革命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其实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已经阐明了,共产党是一种领导型政党,“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16]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统一组织者,更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也自然是无产阶级政权建立后的执政者。这意味着自《宣言》开始,共产党的组织性与领导性就是相互联结的形象关系,领导权的掌握始终是共产党引领无产阶级从一场革命胜利走向又一个胜利的基础条件,以组织性和领导性形象为代表的自立属性是共产党长期存在和持续发展的内在依据。

(三)自觉属性:共产党的先进性和人民性形象

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其区别于过往一切政党的鲜明特征,这种先进性形象的展现是维系马克思主义政党号召力、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共产党的先进性形象源自三个方面。一是源自无产阶级本身的先进性。马克思曾深刻指出:“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它们,而这些新生的人就是工人。”[17]以工人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新生的,共产党将新生的人凝聚在一起,所以共产党所展现的先进性形象汇聚了新生的人们的先进性特征。二是源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所引导的先进性。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既掀起了革命高潮但又草草结束,归结起来,斗争的失利深刻暴露了无产阶级缺乏统一科学理论指导的弊端,这导致革命者被机会主义和不科学思潮蛊惑,他们对革命运动的形势缺乏正确的洞察力与判断力,在整体上使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无法有效地转化为现实动力。马克思恩格斯将历史唯物主义原则贯穿始终,在此基础上树立了科学社会主义旗帜,从此无产阶级革命有了正确的方向指引和坚实的理论武装,从而使共产党人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宣言》中强调的状态,即“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18]三是源自实践的动态性特征所驱动的先进性。共产党的先进性形象不仅表现在理论的科学性上,还体现在这种理论武装在现实中的效力上,故“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19]同时,先进性形象还要求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将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历史过程的特殊性结合,要求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实践达到辩证统一。这种理论向实践转化并再次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的过程,正是恩格斯总结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20]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建立和发展的共产党,其政治斗争和历史使命的目的就在于为全人类带来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因此,共产党的人民性形象是其本质在现实中的外化,人民性形象彰显了共产党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与过往旧社会制度下的阶级与组织所区别的。《宣言》通过诠释无产阶级革命来展现共产党的人民性形象:“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1]在人类社会历史上,占据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往往处于被少数统治阶级的压迫中,在旧制度的更迭过程中,他们的角色是那些引领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的新势力的同盟,但是在革命胜利后,他们又再次沦落为被统治阶级的一份子。在资本主义时代降临后,以无产阶级为代表的广大人民群众第一次作为阶级斗争的主力,他们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大多数人反抗少数人统治的斗争。所以与过往被剥削阶级相比,无产阶级具有更高层次和更广泛的政治觉悟,他们组成的共产党是为全人类解放事业而奋斗的组织,他们将解放全人类与自我解放视为同一任务。这样一来,共产党所代表的就不再是某个团体和少数人的利益了,而是具有鲜明的多数性和人民性。

四、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形象的早期建构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开启的共产党形象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共产党形象建设的思想源头、原理依据、基底支撑。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党的发展历史也是自身形象塑造和建设的历史。在百余年的奋斗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一次次胜利中引领和塑造自身形象,这其中,长期执政的领导形象、人民至上的使命形象、开拓创新的奋进形象、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形象、独立自主的抗争形象、中国道路的正确形象、敢于斗争的奋斗形象、自我革命的先进形象、统一战线的团结形象、胸怀天下的开放形象是较为有代表性的。这些形象的塑造和彰显,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22],也离不开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早期建构的启示,例如他们对共产党领导权威与群众基础的论述、对共产主义同盟等党组织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对各国革命的关注与指导、对党派协作问题的论述,等等。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党形象的早期建构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中国共产党内在的价值属性与形象建设与此高度契合、一脉相承,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将有利于在新时代牢固树立、持续建构、全面彰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崭新形象。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8(10):3-10.

[2][3][5][6][7][8][9][10][12][14][16][18][19][2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4,130,138,65,11,4,27,34,38,

37,49,41,41,39.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1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0.

[13][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9,580.

[15][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5,562.

[2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4-1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