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工智能为共同富裕提供技术支撑,共同富裕为人工智能提供价值引领,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潜藏着三 大危机:劳动主体失业、劳动能力退化、交往能力减弱。为了破解人工智能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发展难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从经济措施、政治力量、文化教育、社会建设四方面探寻人工智能时代共同富裕的发展新路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共同富裕;马克思;劳动
中图分类号:A811;F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4 — 0014 — 04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了新的环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应运而生,何以利用智能发展赋能共富路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急需解答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预见性地指明共同富裕与科学技术之间存在内在矛盾,强调共同富裕进程中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和不确定性,为防范化解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挑战明确方向。[1]4-8探讨人工智能背景下共同富裕的发展挑战和发展进路,有助于把握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和挑战,在危机中寻找转机,在挑战中寻获机遇,书写“智能共富”新篇章。
一、人工智能与共同富裕发展的内在逻辑
人工智能潜藏着推动“共同富裕”的能力,也内蕴着实现“共同富裕”的使命。共同富裕的实现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助力,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的生产资料为推动共同富裕向前迈进打开了新通道、提供了新思路、开拓了新领域。
(一)人工智能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完善之前,共同富裕仅停留于理论层面,没有找到一条从理论向实践过渡的路径,通过马克思主义者的不断摸索,共同富裕从理想走入现实,其中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发展状况共同影响着“共同富裕”的实现。“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2]533人工智能通过影响生产力三大要素,改善社会发展状况,为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环境。
共同富裕以物质资料为基石,生产力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要素,人工智能赋能生产力发展,体现在对三大要素的创新与改造上。首先,人工智能赋能劳动者,劳动者从“普通劳动者”向“智能劳动者”转变。人工智能时代,在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外,衍生出“智能劳动者”,在提升劳动者综合素养的同时,使社会劳动有了质的改善。其次,人工智能赋能劳动资料,生产动力发生了“自然力——机器力——智能力”的转变,生产逐渐走向“无人化”。最后,人工智能赋能劳动对象,其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劳动对象从“物质领域”拓展到“非物质领域”,从“实物”到“数据”,劳动所作用的对象范围不断延伸。智能生产整合生产各要素,增强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互通性,以技术改造产业,缩短了从生产到销售的时间链条,以更强的生产能力和变现能力,逐步解决共同富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难题。
(二)人工智能为闲暇时间的合理配置提供现实可能
“闲暇时间”与“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互相成就的正向关系。共同富裕以实现闲暇与劳动的合理配置为目的,享受闲暇时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二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现共同富裕,不仅在于物质资料的极大丰富,也在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劳动不再是分等级、分阶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共同”的标准面向全体劳动者,每个人共享闲暇时光、共享劳动成果。
“闲暇时间”象征着一种“自由而全面”的生存状态,闲暇时间的增加意味着社会劳动时间的减少,“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3]203人工智能为闲暇时间的实现提供了现实可能。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在对本行业知识进行纵向研究的同时,也要横向把握社会发展的综合趋势。繁重的工作、不断被压缩的闲暇时间,导致“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加难以实现。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起到辅助性作用。一方面,人工智能缓解“简单而重复”“繁琐而繁重”的劳动带来的压力,帮助甚至代替人类完成某部分工作,保证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劳动者提供更为充裕的自由劳动时间。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拓展了劳动空间、丰富了劳动形式,为人类增加闲暇时间提供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
(三)共同富裕为人工智能的研究提供发展空间
人工智能是一项动态发展、持续推进的科学技术,其研究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财、物。从人力方面看,一项技术从研发到生产,其核心是“人才”,“人”是社会生产活动的主体,也是社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时代,人才标准相应发生了变化,计算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专业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选拔方向。共同富裕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潮,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孕育、人才培养和人才创造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共同富裕是当前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实现共同富裕“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4]538,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必然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大力支持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和坚实的制度支撑。
(四)共同富裕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价值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5]共同富裕以人民为中心、以实现全民富裕为目标,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指明了一条利国、利民的方向。
作为一项技术,人工智能本身不具备威胁性和危险性,其最终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还是为少数人牟利,取决于制度引导和价值引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人工智能成为加速资本周转、提高剩余价值、增强劳动剥削的工具。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人工智能以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为终极归宿、以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价值遵循、以共同富裕为价值引领,体现了“科技向善”的技术伦理。首先,共同富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服务主体,人工智能以最广大的劳动人民为服务对象;其次,共同富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发展方向,人工智能以解决人民群众热点、难点问题为发展方向;最后,共同富裕为人工智能提供了价值旨归,人工智能以实现人类劳动解放为价值旨归。
二、人工智能时代共同富裕面临的可能挑战
劳动是人们创造物质财富、满足精神需求的基本实践活动,也是人们参与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人工智能在推动劳动资料发展进步的同时潜藏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人工智能的普遍推广可能触发劳动主体的失业危机、劳动能力的退化危机、劳动主体的交往危机。
(一)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主体的失业危机
劳动是人们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美好生活的基本实践活动。在机器大工业时期,“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要求以自然力来代替人力,以自觉应用自然科学来代替从经验中得出的成规”[6]443;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资料取得“人工智能”这种物质形式,以智能力取代人力,以全自动化生产线替代人与物的结合。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的大规模使用可能引发替代效应。产品制造领域,人工智能兼顾直接生产和管理控制两大职能,易使部分劳动者在生产领域的参与度急剧下降,劳动职能无法体现;服务产业领域,人工智能在记录、接待、清洁、消毒、导航等方面实现了对人类劳动的替代;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从土壤检测到播种收割,人工智能助力农业生产全过程,推动农业农村的全方位变革。人工智能为社会生产生活赋能补钙的同时,也容易引起人类的失业恐慌。
目前,从事技能要求较低、入门时间较短行业的劳动者在社会总劳动者中的占比仍然较高,部分劳动者因无法出售自身的劳动力商品,而陷入“失业”危机。人工智能的普及和进步,可能使部分劳动主体陷入焦虑和恐慌,需要重新思考实现共同富裕、稳定社会秩序的机制和途径。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能力的退化危机
“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7]195马克思认为,劳动能力是为人所特有、以生产某种物品为目的、以体力与脑力的耗费为计量方式的一种能力。一方面,人类劳动的目的即驱使人类劳动的动力。人类劳动的意识性、目的性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与机器的主要特征,其意义已经超越物质层面,“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8]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替代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劳动权利,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劳动精神。另一方面,劳动是挖掘人类潜能、实现人类脑力和体力双重增长的社会实践活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机会的减少,可能导致人类某些劳动能力的退化甚至丧失。
人工智能的应用可能导致人类劳动技能的弱化。从体力劳动来看,自动灌溉技术取代了以往的人力灌溉,传统的人力灌溉技巧逐渐退出舞台。从脑力劳动来看,电算化系统的应用简化了做账、核算等程序,也使部分传统的会计技能在人类社会中慢慢淡化。人工智能对人类最大的影响不在于工作岗位的减少,而在于劳动能力的遗失,在机器日趋灵活、聪明、成熟的过程中,人类可能变得越来越笨拙、迟钝、呆滞。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劳动主体的交往危机
社会属性是人的基本属性,人类通过现实性确证自身的社会属性,个体存在的物质性体现于他的生产活动和交往活动之中,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建立个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形成以物质交往为基础的社会结构。生产活动是交往活动的基础,“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生产关系”[9]892,生产工具的革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状态和交流方式,人工智能时代带来人类交往的泛化和虚拟化,可能会引发劳动主体观念的弱化、与现实群体的脱节等问题。
人工智能拓展了人类交往范围,将人类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关联在一起,对人类社会交往具有进步性意义。但与此同时,引发了劳动主体对自身物质性存在的思考。沉迷于网络世界、虚拟世界中的人类能否适应现实社会的生产交流?在人类生产活动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情况下,社会交往活动又该何去何从?当前交友软件层出不穷,其功能也是多种多样。交友软件的泛滥从侧面反映当前劳动主体在现实社会交往中满足感和认同感的缺失。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减少劳动主体的劳动机会,使其失去最主要的交流平台;另一方面,习惯使用智能交友软件匹配好友、线上交流的劳动者,在现实生活中的沟通能力可能会逐渐退化,难以跨越虚拟交往与现实交往之间的障碍,“社恐”增多。
三、人工智能时代共同富裕的发展进路
共同富裕政府护航,人民至上。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帮助人民摆脱对物的依赖、实现自由人联合体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10]人工智能背景下,共同富裕挑战与机遇并存、危机与转机共生,而转危为机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发展、发挥政府效能、调动文化活力、夯实社会根基。
(一)经济措施:筑牢生产力根基,以物质力量保障物质主体生存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1]物质生产制约着共同富裕的实现速度、实现规模和实现质量,高质量的发展才能带来高质量的共富,高素质的劳动主体、高科技的劳动资料、高品质的劳动对象,三者的有机统一形成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一,高素质的劳动主体。根据各个行业所需技能标准的不同,可以将劳动主体划分为:简单劳动者、复杂劳动者和智能劳动者,复杂劳动的收入是简单劳动收入的几倍自乘,智能劳动收入是复杂劳动收入的几倍自乘,这反映了当前“高薪”所对应的是“高新”,高素质的劳动主体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前提。
第二,高科技的劳动资料。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生产资料的创新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先导。人工智能无疑是对生产资料的重要革新,不仅拓展了机器的应用范围,而且降低了生产的失误率,保障了产品质量。
第三,高品质的劳动对象。劳动对象对生产过程和生产成果具有直接影响,人工智能时代高品质的劳动对象不仅包括实体对象,更重要的是数据材料。劳动对象品质的提高属于生产端的供给侧改革,原料供给商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更要注重有效开发、有序生产和可持续利用。数据材料不具备物质实体,高品质主要体现于数据的时效性、真实性、准确性、规律性和规模性。
(二)政治力量:平衡生产关系,发挥“有为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躯体,生产关系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血脉,了解共同富裕依靠力量的同时,也要清晰认识共同富裕的服务对象与价值旨归,生产和分配、效率和公平缺一不可。
第一,政府通过构建公平有效的收入分配体系,从初次分配出发,营造风清气正、多劳多得的劳动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普及,人类劳动需要面临的风险和挑战逐渐加大,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初次分配体系、充分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增强劳动者的劳动认同感和劳动获得感显得尤为关键。
第二,政府通过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调动市场健康活力、固牢经济社会底层力量、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政府手段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扶植培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尚未成熟的企业抵挡不良竞争的危害,为商品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为就业市场提供新的选择。
(三)文化教育:学习习近平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增强自我劳动意识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2]面对人们劳动能力的丧失以及劳动观念的弱化等现象,必须学习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以教育平衡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大中小学的劳动教育水平,塑造崇尚劳动、敬畏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培育新时代劳动主体。
第一,提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水平,增强学生劳动能力和劳动意识。“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13]劳动教育的实质仍是教育,因此不能脱离学校和学习平台谈论劳动教育。重视劳动教育是对教育目的的复归,也是对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和全社会普及,有利于增强青少年的劳动能力、健全青少年的劳动品格、引导青少年的劳动实践。
第二,塑造崇尚劳动、敬畏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新时代是属于劳动者的时代,劳动主体的“失业”和劳动技能的“退化”无不体现着培养劳动者劳动技能的重要性;劳动主体的“失群”则反映出人们劳动价值观的偏差。新时代的一切劳动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的一部分,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无论是普通劳动还是智能劳动都是劳动者辛勤劳动、创新劳动、诚实劳动的凝结。
(四)社会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共同富裕保驾护航
“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14]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富裕,为了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使人们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拥有更加直观的获得感和参与感,夯实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势在必行。
第一,平衡资源分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贯彻公平正义的资源分配原则,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首先,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投入,使每个人都能平等享有共同富裕的福利,扩大共同富裕的辐射范围,增强各个地区人民“共建”共同富裕之路的能力。其次,提高各个地区服务人员的素质,使公平正义贯穿基础设施建设的全过程。最后,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范围和内容层次,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身体状况人群的实际需求,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守好网络底线,丰富劳动者精神文化需求。人工智能时代的共同富裕是高科技、高要求、高质量的共同富裕,具有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特点。智能产品的增多、智能网络的普及,使人们拓宽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获得渠道,如何为人们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提供高质量、高标准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当务之急。当前网民主要将目光聚焦于小说、电影、电视等方面,娱乐有余而引导不足,构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健康积极的网络文化,要丰富文化产品的来源。从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奋斗,2021(20):4-8.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3.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3.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8.
[5]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 人民日报,2021-08-18(001).
[6]资本论: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43.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5.
[8]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4-29.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92.
[10][11][12][14]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20-03-27.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