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的现实逻辑、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

2024-07-18 00:00:00方贵玉叶嘉俊
理论观察 2024年4期

摘 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既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的重点任务,也是对全球生态困境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回应。从现实层面看,“双碳”目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既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条件。从科学内涵方面看,它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观和新时代的“人民至上”价值理念。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中华民族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双碳目标;现实逻辑;哲学内涵;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4 — 0010 — 04

近年来,气候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上最为严重和紧迫的生态问题。中国一直都重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问题。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表示,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全面而深刻的经济和社会体制改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1]。2022年10月,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2]。可见,“双碳”目标是回应新时代课题做出的积极回答,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双碳”目标的现实逻辑

(一)“双碳”目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双碳”战略本身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一方面,“双碳”目标的提出进一步促使我国经济向低碳绿色发展,通过实现双碳目标,可以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减轻环境压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态环境,从而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大力推进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进一步增强经济的内生动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与高质量发展互为表里实现逻辑具有一致性的‘双碳’目标的提出,将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之一”[3]“双碳”目标体现了牢牢抓住生态保护线,坚持底线思维,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增长和低碳发展的双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双碳”目标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二) “双碳”目标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人们的生活品质越来越好,人们对物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医疗、教育、社区、国家安全、生态环境等。在生态层面,还要创造更好的自然环境,让自然环境更美丽、人与自然关系更和谐、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舒适。另一方面,“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当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不均衡发展”既体现在经济、文化的层面,也体现在社会治理和生态文明的构建中。在生态文明的构建中,虽然我国的环保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能耗也越来越高,人类极力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长期的工业发展所累积二氧化碳排放而带来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导致人与自然关系日渐紧张。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不断变化的必然选择。因此,要让人们对美好环境的需求得到满足,需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三) “双碳”目标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条件

大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自然与人类息息相关。人类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存在物,从而使自然界打上人的烙印。在人化自然观问题上,虽然人类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人类要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这就要求人类必须有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意识,保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已经连续7年高居全球首位,占全球总拥有量的一半。应该肯定,“双碳”目标是保护自然生态的一种必然要求。这些年来,气温升高,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要实现“双碳”目标,必须从总量、源头、结构三个方面着手,既能减少因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恶劣天气,又能减少各类自然灾害对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的损害,同时也能降低由于气候变暖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实践证明,实现“双碳”目标是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条件。

二、“双碳”目标的科学内涵

(一) 坚持时代特色,彰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4]。一方面,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马克思说∶“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5]。马克思恩格斯承认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大自然养育了人类,人类的一切都源于自然,人类赖于自然,这同其他动物来说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对人类来说,其独特性在于人的本质力量是人具有能动的创造性,在于人的智慧,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把自己的思想变为现实。“双碳”目标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6]。人化自然是有价值的自然,自然离开人,就失去了存在价值。自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自然界产生了永远无法割舍的联系,没有自然界、没有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人类就不可能生存。长期以来,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撑,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决定了必须积极构成“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双碳”目标就在于践行人与自然的这种共生共存的共同体理念。人是“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存在物,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基础上积极把握人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方法就是加强环境治理,将生态环境保护好。“双碳”目标的实行就是在认识到人在发展过程造成的不合理的碳排放量使得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所采取的阶段性措施,这是从国际国内两方面把握生态保护政策的走向。我国主动提出“双碳”目标,将使碳减排迎来历史性转折,这也是促进我国能源及相关工业升级,实现国家经济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实践是自然观发展的依据,不仅是人类社会产生的依据,也是人观念形成的重要基础。在马克思看来,“物质变换”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自然系统内部的物质变换;第二,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第三,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变换。实践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必须在合理认识与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把握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人与自然的变换要在“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前提下进行,“双碳”目标是人与自然的变换,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实践中,人需要把握合理界限,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双碳目标则是人类和大自然之间沟通的桥梁。它可以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进行恰当的处理,把废弃物的排放降到最低,从而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和解。

(二)坚持辩证统一的思维,彰显马克思主义系统观

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康德、黑格尔系统思想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科学相关思想后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科学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理解事物、把握事物的重要思维方式。习近平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7]。“要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看问题”[8]。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用系统观念看问题,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所以说,在“双碳”目标治理上,我们要坚持系统观的思维,在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上,不仅要统筹人与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的生态联系,而且要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将其融入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建设各方面。

“双碳”目标坚持了辩证统一的观点,就是将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从整体性出发,在经济与环境保护中,我们不能一味只看到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也要看清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而环境保护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可以协同推进的、相互促进的。另一方面,“双碳”目标的五方面工作原则也从中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系统观。五项原则在整体上、重点上循序渐进地进行,使其成为一种适用性强、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

(三)把握社会基本矛盾变化,彰显新时代“人民之上”价值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经济也在高速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生态创伤。那么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变化,就要通过各种实践手段来实现生态产业化。生态产业化就是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基础上,将生态优势发挥到底,转化为经济优势,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居民的收入,切实做到为人民服务。“双碳”目标归根到底是生态产业化的可行方式,打破经济增长至上论,走绿色低碳、利益共享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习近平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9]。我们党来源于人民,依靠于人民,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境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身心健康和幸福感,因此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迫切需求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往往是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很可能会引发群体性事件,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10]可以说,“双碳”目标正是着眼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和需要而提出的。众所周知,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碳排放所导致的温室效应,不仅加快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同时也造成全球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全球荒漠化速度加快,这些已经严重威胁着人类的根本利益,成为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头等大事。“双碳”目标的意义就在于通过节能减污降碳来改善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环境质量的改善是当前和未来的重要任务,人们既是享受主体又是建设主体,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和努力。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由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自觉创造出来的。因此,广大人民群众需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每个人都可以是节能降碳的实践者,只有贯彻“绿水金山就是银山金山”理念,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和社会,共同保卫和建设一个美丽的家园,才能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双碳”目标助推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最终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追求双赢、多赢和共赢的社会效果。“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对环境的管理与保护,也是对人民生活方式的一次绿色转变,更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种自觉。

三、 “双碳”战略目标的实现路径

(一) 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

马克思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因此要实现双碳目标,要紧紧依靠公众,公众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力量,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要做到这一点,其一要加大对低碳消费的宣传力度,让公民建立起低碳环保的意识,改变他们的消费理念,更多地去购买低碳节能环保的商品,提倡低碳、低排放的生活方式。其二是增强公民的责任感,对环境保护要有很强的责任感,把对环境保护的影响降到最低。降低资源的消耗,降低碳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利”与“生态”相结合。其三是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要想做好低碳宣传工作,就必须加大低碳宣传的资金投入。

(二) 发挥制度优势,为实现“双碳”目标建立长效机制

“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11]”碳中和目标下的长期深度减碳是我国战略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减碳政策的长效实施提供制度保障非常必要。发挥制度优势,其一需要加强能源管理和能源监管。通过建立全面的能源管理和能源监管制度,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控制高碳排放行业的过度发展,促进能源消费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低碳发展。其二是建立“碳汇市场”制度,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来引导企业减少碳排放,促进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实现减排和碳汇并重的目标。其三是鼓励和支持绿色投资和绿色金融。通过建立绿色金融和碳金融制度,促进资本市场向低碳、清洁等方向倾斜,鼓励和支持绿色投资项目的发展和申报,为“双碳”目标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挥制度优势,以确保“双碳”工作体制和机制的实施和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 持续优化能源结构

从“双碳”目标治理的系统论要求出发持续优化能源结构,成功促使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促进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目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仍然以化石能源为主,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占比为84.7%,而非化石能源仅占15.3%。急需加强清洁能源,如光能、水能、风能、核能的开发使用,提高能源自给率,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促进结构减排效应的有效发挥的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建立新型的高层次开放经济体系,为开放减排效应的发挥创造条件。发挥政策优势。政府应积极完善碳减排政策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鼓励企业采用高新减排技术,实现减排效果。

(四) 坚持科技赋能,优化产业结构

碳排放与产业结构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产业结构的优化可以减少碳排放,提高碳排放的效率,同时碳排放政策可以促进工业结构的升级。因此,要达到“双碳”的目标,其一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能效,加大科技投入,减少对高碳产业的依赖,加快现代服务业、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以技术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推动传统行业向低碳转变,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减少能源消耗,逐步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脱钩。其二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立足提升企业创新力和竞争力,把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行动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创新资源和要素向企业聚焦,加快培育更多创新型、高质量市场主体,为产业发展集聚优势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未来科创园,培育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为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

四、总结

综上所述,“双碳”是一项新事物,是符合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在理论层面,“双碳”目标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由之路,更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重要条件;在科学内涵方面,其不仅坚持时代特色,彰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更是新时代“人民至上”价值理念的充分彰显。实现“双碳”目标,必须提高公民的低碳意识、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坚持科技赋能,优化产业结构。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J].党员干部之友,2021(04):5.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0,50.

[3]窦晓铭,魏鸣昕.碳达峰碳中和的学理阐释与路径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1) .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的生活(黑龙江),2022(11):4-23.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8.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08.

[7]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N].人民日报 ,2020-11-04.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9]习近平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1-01(02).

[10]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68.

[11]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2:84.

〔责任编辑:秋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