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技:为特殊儿童“幼小衔接”赋能

2024-07-18 00:00:00蔡艺山
新教育·综合 2024年7期

【摘要】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让“幼小衔接”的场域结构化、活动趣味化、资源泛在化。信息科技不仅是“幼小衔接”的载体、媒介,同时也是“幼小衔接”的动力引擎。在特殊儿童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育人功能,彰显信息科技的育人价值,让信息科技为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服务。借助于信息科技,提升特殊儿童的学习力,发展特殊儿童核心素养,促进特殊儿童健康成长。

【关键词】特殊儿童;幼小衔接;信息科技;赋能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于特殊儿童来说是一种跨越。这种跨越可能会因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样态等的差异、断层甚至断裂而产生心理焦虑、产生习得性无助感等。为了缓解特殊儿童的心理焦虑,降低特殊儿童学习的难度、减缓特殊儿童学习的坡度、增进特殊儿童学习的效度等,教师可以应用信息科技,助推特殊儿童的“幼小衔接”,为特殊儿童的“幼小衔接”赋能。

一、应用信息科技,让“幼小衔接”场域结构化

特殊儿童的“幼小衔接”,首先应当是时空的衔接。我们知道,在幼儿园,特殊儿童的学习、活动时长最多30分钟(一般来说,小班活动时长在15到20分钟,中班活动时长在20到25分钟,大班活动时长在25到30分钟),这是由幼儿园儿童年龄偏小,注意力时间较短所决定的。而进入小学阶段,儿童的学习时间一下子就提高到了40分钟,并且基本上将学习空间放置在室内。这样的一种时空转变,往往让特殊儿童很不适应。

为了让“幼小衔接”有效展开,笔者认为,教师应当让“幼小衔接”的场域结构化。也就是要有效弥合“幼小衔接”中出现的断层、断裂问题。实践证明,场域衔接能有效地缓解儿童的不适心理。

首先,可以在时间上作出一些调整,让儿童逐步从幼儿园阶段的30分钟过渡到小学阶段的35分钟、40分钟。

其次,可以借助信息科技对小学学段的教室环境进行优化设计,从而消除客观时间对儿童的心理影响,让儿童置身于良好的场域之中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为此,教师可以将班级教室的整体场景图拍摄下来,输入电脑之中。然后通过技术对教室的区域分割、颜色搭配、功能标识等进行变化设计,让教室能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需求。可以在教室中开辟出学习区域、活动区域、休闲区域、清闲区域、奖励区域等。对于不同的区域,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科技来设计、研发颜色装饰。如休闲区域可以采用绿色,对特殊儿童的视觉等进行保护;奖励区域可以设置为黄色,对特殊儿童产生一种心理刺激,让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朝着优秀努力、奋发。

在教室中,对于课程表、作息时间表等,可以有文字版本或图画版本。尤其是设计要关注认知水平薄弱的特殊儿童,如对于有智力障碍的特殊儿童,可以用图片来展示甚至用颜色来区分。在班级学习、生活中,特殊儿童还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诸如洗手、做操、收拾桌子等,教师不宜用过多的命令语气来要求孩子,而应当通过信息科技设置相关的友情提示,诸如图片提醒、声音提醒、影像提醒等,不仅温馨,而且契合特殊儿童的心理,能对特殊儿童的行为重塑、习惯养成发挥重要的作用。

应用信息科技,让“幼小衔接”的场域结构化。场域是特殊儿童置身其间的一个时空,是一种开放性、生成性的时空。场域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更是动态的存在,它往往会积极影响并作用于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塑造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型塑作用。作为教师,要对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进行整体性谋划,借助于信息科技,对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场域进行整体性、结构性、系统性、个性化的设计。实践证明,信息科技能对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场域发挥一种引导、启发、点化、濡染等功能,彰显独特的育人价值。

置身于结构化、充满人文关怀的场域之中,特殊儿童就会产生一种认知、探索、思维的兴趣、需要。同时,这些结构化的场域,能让特殊儿童如沐春风。

二、应用信息科技,让“幼小衔接”活动趣味化

对于特殊儿童来说,他们在幼儿园的学习是以活动、游戏等为主的,主要体现为直接经验的获得。而进入小学阶段,他们的学习将是以间接经验为主。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应用信息科技让“幼小衔接”活动趣味化。趣味化的活动能有效地促进特殊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调动特殊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挖掘特殊儿童的学习创造性。

信息科技让“幼小衔接”活动兴趣化,不仅指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科技将相关的学习内容加工,还包括直接应用信息科技来组织实施教学。比如在生活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科技来创设具有声色光影特质的情境,从而引导特殊儿童置身于情境之中进行趣味学习。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科技,制作一些动态的画面,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信息科技呈现出来,从而让数学学科知识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借助于信息科技的声色光影特质,不仅能让特殊儿童学习内容趣味化,更能让特殊儿童学习方式可视化。

信息科技不仅是特殊儿童学习的一种工具、手段,同时也是特殊儿童学习内容的重要组成。孩子们在学习中会积极主动地操作信息科技。作为教师,要借助于信息科技,优化特殊儿童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并与幼儿园阶段的学习内容、方式等有效对接。

在实践中,教师一方面要了解特殊儿童的具体学情,让特殊儿童的学习内容、方式更适合、更匹配。另一方面,要将信息科技作为一种“工具的工具”,对特殊儿童学习的常用工具进行加工,如加工引导特殊儿童学习的导学案、活动单、思维图、规律表等,以便让这些学习工具更适应特殊儿童的学习。要借助于信息科技,探寻“幼小衔接”中的相关融合点。

信息科技不仅仅是幼小衔接的载体、媒介,同时也是幼小衔接的动力引擎。在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育人功能,彰显信息科技的育人价值,让信息科技为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服务,让信息科技融入、渗透到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之中,驱动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

三、应用信息科技,让“幼小衔接”资源泛在化

在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实施幼小衔接,要注重引入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资源。这些资源既包括特殊儿童幼儿园阶段已经认识、理解、掌握的课程资源,也包括特殊儿童未认识、未理解、未掌握的课程资源。借助于已知资源和未知资源,引导特殊儿童的资源整合、资源应用,让特殊儿童能将未知资源转化成已知资源。在特殊儿童教学中,资源可以分为“物的资源”和“人的资源”。

对于“物的资源”,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科技平台,将软件资源存储起来,以便于师生的共同调用,如文字资源、图片资源、视听媒体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存储,为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于“人的资源”,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科技,打造网络平台,如教学研究平台、圆桌会议平台、家校沟通平台等,让教师、幼儿家长以及特殊儿童自身形成一个“共同体”,共同助推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

在特殊儿童的“幼小衔接”教学实践中,我们通过信息科技,搭建网络教研平台、召开网络圆桌会议等,让科任教师之间进行自由、平等、和谐的对话。如搭建网络家校沟通平台,让教师和家长在对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的关怀上做到同频共振,让家长积极参与到特殊儿童育人活动中来,成为特殊儿童学习、生活等“共同体”中的一员,成为特殊儿童学习、生活的“好帮手”,给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教师可以借助于信息科技和家长进行及时的沟通,让家长了解特殊儿童在幼儿园中的生活表现等,如建立QQ家校群、微信家校群、钉钉家校群等;借助于信息科技,教师可以和幼儿园教师及时沟通,了解特殊儿童在幼儿园中的学习表现等;借助于信息科技,教师还可以和特殊儿童之间展开对话,从而对特殊儿童的具体学情有更为深入的把握。

信息科技是教师实施幼小衔接教学的重要载体、媒介,它能将教师、特殊儿童家长、特殊儿童等联结起来,从而让他们之间展开积极的、平等的、自由的对话。对于特殊儿童来说,“幼小衔接”应当是多方面的衔接,包括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衔接,而不仅仅是某一方面的衔接。“幼小衔接”是一种全程性的衔接,而不是某一个时空的衔接。“幼小衔接”还是一种渐进性的衔接,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幼小衔接”不是从小学开始,也不是从幼儿园大班开始,而应当贯穿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学段的整个学习过程。从幼儿园小班开始,教师就应当注重幼儿行为、习惯、能力等多方面的培育,并借助于信息科技,建立特殊儿童学习、生活信息资源库等,让信息资源库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重要课程资源、素材,为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服务。“幼小衔接”是一种泛在性的衔接,借助于信息科技能让特殊儿童的学习、生活自然地发生、深度地发生、持续性地发生。

在特殊儿童“幼小衔接”过程中,游戏、课堂、生活、学校、社会等从来就不是割裂的个体,而是围绕着特殊儿童的素养发展、生命成长等而展开的,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的。“幼小衔接”不是某时某地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地的事情。作为教师,应当放缓脚步,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特殊儿童所犯的错误。要通过引导特殊儿童的“幼小衔接”,实现特殊儿童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自然过渡。

“幼小衔接”是特殊儿童幼儿园学习与小学阶段学习的有效衔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信息科技的优势,打造“幼小衔接”的场域,优化特殊儿童的学习活动,丰富特殊儿童“幼小衔接”的资源、素材。从而让“幼小衔接”的场域结构化、活动趣味化、资源泛在化。借助于信息科技,实施科学性的“幼小衔接”教学,能促进特殊儿童学习力的提升,促进特殊儿童核心素养的生成,促进特殊儿童完整而自由的生命生长。做好“幼小衔接”能让特殊儿童的人生旅程变得更加的美好。

【参考文献】

[1]刘佳芬.社区融合教学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J].现代特殊教育,2015(03).

[2]李佳,麻晓明,吴琼.构建场馆课程推进幼小衔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10).

[3]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立项课题“特殊儿童幼小衔接教育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FJJKZX2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