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创设教学情境、加强多元化教学素材的运用、发挥信息技术教育先进作用、开展实践活动等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中华传统节日融合的路径研究,希望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华传统节日;融合路径
中华传统节日是悠久、厚重、丰富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追求和文化精髓的重要传递方式,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融合中华传统节日,能够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同时,营造更加生动、多样、趣味性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随着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还能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为培养新时代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节日的来源、民间传说、节日习俗、文化内涵等内容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生通过开展角色扮演、情景演绎、互动讨论等多样化学习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气氛,促进学生对阅读学习内容的理解。
以“春节”这一传统节日在小学阅读教学活动中的融合为例,教师从“联合国也要过年,春节已然成为地球村共同的节日!”这一大情境激趣引入。接着,就春节的由来和寓意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分享自己掌握的或者了解的春节来源故事,倾听老师和其他学生所知道的民间传说故事等,丰富知识储备。在互动交流、分享、讨论过程中引入春节的起源,进而感受古人对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增强学生对相关阅读学习材料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兴趣,使学生形成透过阅读材料探究其背后故事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情境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可组织学生通过开展情景演绎、扮演传说故事中的人物角色等方式,深化学生理解与记忆,丰富学生学习情感,从中感受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底蕴的厚重悠久,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融合多元素材,激发学生兴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立足学生成长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并结合阅读学习内容,融入贴合学生所熟知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挖掘传统节日中在服饰、饮食、活动项目等方面所蕴含的学习素材,展现阅读教学活动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了《传统节日》《神州谣》《中国美食》《祖先的摇篮》《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北京的春天》等众多与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学习活动,引入春节、清明、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文化,并挖掘教学素材,丰富课堂教学活动。
例如在开展上述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可将春节贴春联、吃饺子、穿新衣、唱歌谣;清明扫墓、踏青活动;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纪念屈原;中秋家人团结、吃月饼、赏月等多个方面深入挖掘教学素材,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多角度思考传统节日的来源、内涵、寓意、表现形式等,使中华传统节日在学生心中有更加形象、多样、立体的感受。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除关注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知识以及阅读学习技巧的培养外,还应关注中华传统节日所具有的德育、育人功能,渗透爱国主义思想,增强学生民族凝聚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与认识。
三、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成效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资源,开拓教学活动与中华传统节日融合路径,为学生打造丰富多彩的阅读体验,是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与中华传统节日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
以信息技术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应用为例,例如在学习古诗《元日》过程中,对于学生而言通过阅读简单诗句的方式,无法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笔下所描述的新年元日的热闹、欢乐、祥和以及万象更新的景象。借助多媒体教学设施,则可将“爆竹”“屠苏”“千门万户”“桃符”等诗中的景象、事物、情节通过动画、图片、视频方式更形象、立体的进行展示,使学生通过感受春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浓厚气氛,体会春节所寓意的除旧迎新、阖家团圆以及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憧憬和向往等情感内涵,进而加深学生对古诗词内容、内涵、字词的理解和记忆,提高教学活动成效。
四、拓展课外阅读,增强节日文化认同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开展本身具有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和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中华传统节日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极具教育意义。因此,加强GwtpACGHfwUrrEhnMKtDHjM+REnQe64Kb1Xedybz4q8=课外阅读活动与中华传统节日的融合,是提升阅读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动力,全面渗透中华传统节日文化、逐步增强节日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之一。
开展多样化课外阅读学习活动,可以使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阅读学习材料,包括小说、诗歌、故事、科普读物等。结合中华传统节日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同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更多有关传统节日由来、习俗、文化发展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从中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良好的课外阅读学习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环境熏陶和引领作用。笔者借助班级微信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关于传统节日内容的分享,组织课前三分钟的传统节日阅读分享会,同时进行阶段性总结与颁奖,通过各种形式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在特定节日期间,我们还会安排相关主题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热情。培养学生文学创作能力也是开展课外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为了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创作学习,我们指导学生通过写读后感、作文、诗歌等文学创作的形式抒发情感,表达自身学习感受。特别是针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蕴含的思想、精神等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学生可以通过创作故事新编等方式,运用具有创新性的方式开展主题创作活动,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造力。
家庭教育活动在小学课外阅读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不可忽视其具有的强大助力功能。学校邀请学生家长一起参与课外阅读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宣传课外阅读学习活动重要性的讲解与宣传,提高家庭教育重视度,营造浓厚的家庭阅读学习氛围。家长除积极为学生准备相应的课外读物,创设阅读环境等学习条件外,还可通过与学生开展亲子阅读、讨论等形式,在阅读学习中加强自身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和精神等内容的理解和探讨,使中华传统节日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视,营造浓厚的家庭教育氛围,进而发挥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作用,助力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发展。
例如在重阳节期间,学校倡导开展家庭阅读活动,指导学生通过选择与中华传统节日相关的课外读物与家人开展亲子阅读、互动交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等,使课外阅读活动实现更广范围的延伸。学生通过在家长身上看到的尊老敬老行为,思考重阳节的来源和节日文化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民族悠久的爱老敬老思想,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五、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习感受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渗透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还需关注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学习活动,能够使学生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探究阅读学习中的传统节日文化,使学生通过亲自体验的方式,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思想内涵和情感寓意,让学生在阅读学习中不仅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提升,还可获取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全面成长。
仍以“春节”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开展为例,为了营造浓厚的阅读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历史、习俗等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故事》《中国传统节日图鉴》等课外书籍,运用不同类型的课外读物向学生展示传统节日文化的多样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结合课内外阅读学习内容,通过开展写春联、剪窗花、制作灯笼、传统美食等方式进行实践学习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节日氛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形式多样,内涵深厚,包含了传统的价值观念、丰富多彩的民俗习俗、自然节气等,为开展实践活动提供了良好基础。因此,在开展实践阅读学习活动中Ncv48bUJubf8QYqHfmBlGA==,学校、教师、家长等均可通过与学生开展阅读交流、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等形式,渗透传统节日文化内容。
例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中十分注重家庭和谐、孝道、敬老爱幼等传统价值观念,通过开展“我为家庭做贡献”等主题活动,在传统节日期间,使学生通过为父母做一次饭、分担一天的家务劳动、陪爷爷奶奶聊聊天等形式,践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活动结束后,通过写活动体验、心得、感悟等形式开展创作活动。教师还可组织学生通过开展书法比赛、诗歌朗诵、传统节日古诗演绎等方式,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学习感受。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可充分发挥自身教育主阵地作用,通过开展家校社合作活动,引入家庭、社区等阅读学习资源和传统节日教育资源,例如开展亲子阅读,组织学生在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契机走进社区养老院,开展尊老敬老活动等。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中华传统节日的融合,是渗透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创新阅读教学活动的重要方法。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立足学生实际,结合阅读教学活动内容,加强中华传统节日情境的创设,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发挥环境熏陶作用,促进学生深入参与阅读学习活动;加强多元化素材的开发与运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意识;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资源,提升知识的形象性,促进学生理解和吸收;开展实践活动,发挥教学活动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随着中华传统节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的深度融合与发展,创新教学模式,能够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和凝聚力。
【参考文献】
[1]王怡.跨学科驱动厚植传统文化之根—以部编版“中华传统节日”单元为例谈综合性学习与班会课的融合[J].教育,2024(06).
[2]王希.中华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融合路径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