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教师应选取与学生生活相近的事例、材料,设计开放多元的课堂情境,坚持学思知行,实现德育目标的达成。
【关键词】学科素养;情境课堂;德育目标生成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德育目标,需要营造在学科素养引领下的情境课堂,从学科素养培育的视角,设计德育目标达成的学习环境,引起学生美好情感反应和激活思维,实现学思知行的有机统一,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品格能力的有机生成。
一、坚守德育目标,促进情境课堂的德育目标的达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鲜明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是义务教育的思政课,旨在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已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为发挥思政课的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功能,真正落实思想铸魂,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和劳动观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情境课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创设学科素养指向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产生情感反应,在主动积极状态中建构深度学习。为此,情境课堂要把握以下三种德育目标达成策略。
第一,要选择贴近生活的真实情境,才能让德育目标生成贴近学生的心灵成长。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学习素材产生内在的兴趣,才会有持久的学习能力。站在学生视角,坚守学科素养方向,从学生所知的情境与事物出发,挖掘生活中学生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学会生活,提升道德能力与价值判断,强化集体规则与纪律意识。
第二,要设计开放多元的课堂情境,让小课堂、大思政的实效落地。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要学会关注学生身心发育、成长环境、兴趣个性、生活经验和知识素养的差异,从差异和需求出发,设计开放多元的教学情境,认真落实问题设计,使其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发展需求,让德育目标达成在学生自学同伴互助、多元探究中顺其自然、水到渠成,让智慧的浪花在碰撞与交流中生长。例如在学习“社会生活中讲公德、尊重他人”时,可以设计校园里真实教育生活的调查问卷,依据统计数据,做一次真实与交心的交谈会,让学生达成思想共识并在行动中开始落实教学效果。
第三,要建构贴近时代生活的课堂情境,让德育目标生成有时代朝气与活力。坚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生活相结合的教学规则,紧扣教学内容,贴近时代生活,让德育目标生成有时代土壤和生活气息。在学习“少年的担当”时可以设计用“搜索太空,追梦航天,用奋斗发声”的神舟团队故事激励学生去励志学习与担当,还可以选择校史中自强担当的校友故事,契合学校实际与学生实际,引发思想认同与情感共鸣,激励学生不负韶华不言之教的实效落地。
二、坚守学科素养,促进情境课堂德育目标落地
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要让相互依存、相互交融的学科素养在情境课堂德育目标生成落实有方向、有效果,必须把握以下学科导向。
第一,坚守价值引领,强化学生政治认同。让学生认同与热爱伟大的祖国、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文明和伟大的社会主义,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情感倾向,才会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学习“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时,采用微观与宏观相结合,小视角与大背景相结合,90e092073961ec4e3494c7430f0965df090bbfc61bea0fd876db8e0ef864f25f小变化与大案例相一致的生成第略,列举我国经济发展、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引导学生正视现实、关注生活,学会用全面发展、综合联系的观点分析与观察事物,让学生既感知一个真实可感、立体多元的新时代中国,又领悟一个需要发展、奋进、担当的新时代中国,从而肩负为民族发展而奋进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第二,坚守核心价值观,强化学生道德的修养提升。实现立德树人和思想铸魂的根本任务,就要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道德价值要求落实在学生道德修养的全过程,引领学生明大德、守功德、严私德,提升全社会的道德修养与文明水平。在情景课堂教学过程中,既可以引入新时代学雷锋的先进事迹素材,也可以评述重大历史时刻,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渡过困难与危机的历史背景,这样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汲取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动力,同时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第三,坚守学法、守法、用法、遵法,强化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思维。法治观念是公民对法治的认知,是崇尚法治的思想理念与价值取向,最终要完成让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的学习任务。要在情境课堂中让学生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需要建构“政府举行宪法宣誓仪式”“学生晨读宪法”背景视频素材,让学生感悟宪法权威,涵养宪法精神,增强宪法至上的意识,学会依法办事、依规做人。
第四,坚守多视角聚焦材料与问题,强化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健全人格就是个人健康心理与最优行为的有机统一。要引导学生能以辩证、系统的视角看世界、看自己、看他人,学会善待顺境,战胜逆境,学做自信自强、自尊自爱的幸福追求者、人格健全者,提升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韧性。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通过以案说法,以案说理,在情境课堂中提出“管理情绪我做主、行已耻学慎独”的德育目标内容,实现“要自尊自信自强”的德育目标,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学会理性表达、换位思考,处理社会关系,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行为。
第五,坚守学科思维培育与关键能力练习,强化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强。新时代青年要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责任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所谓责任意识就是个体对自己、对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履行义务的自觉状态,它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更是一种社会行为。在当下,责任意识就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内心需求,提升学生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与认识。在情境课堂中,可以开展“强国有我的责任要求”情况调查与数据分析,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导向,以“我与国家”为主线,以“建国百年”为内容,对责任意识与担当能力进行量化等级的描述,从而引导学生培育把小我融入大我的主人翁意识和担当精神,最终引出“新时代青年应担当责任”的德育目标内容,达到让学生理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规则、知进取、有自信、有责任的人的重要性的学科育人任务要求。
三、坚守学思知行,促进德育目标达成,落实道德与法治新课标
新课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学科素养,突出问题导向与价值导向。强调情境课堂的思维品质考察,有利于德育目标生成的落实,夯实立德树人、思想铸魂的根基,有利于建构立体式教学的行为价值导向。
第一,学会直接面向问题行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地。新课标明确指出,要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素养综合水平”,重点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着力考察“政治认同”,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引领作用。可以创设数字校园,打造以智慧教学为主体的情境课堂,通过情境课堂生成相应的德育目标内容。
第二,学会聚焦关键能力,促进情境课程德育目标生成的任务指向。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情绪调节力、信念定力、智慧行动力。新课标明确指出:依据学业质量标准,以学业内容特点综合考察学生,对真实问题情境,在完成相应学习任务过程中,展现核心素养达成情况,以检测课程目标实现程度。在情景课堂教学中分析数字中国建设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意义时,可以引发“创新驱动发展”的德育目标内容,以考察学生的信息提取与解读能力,知识整合与综合运用能力;在分析经济全球化意义时,可以引出“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德育目标内容,以考查学生的不同思维层次和视野广度、及多层次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会直面真实生活情境,促进情境课堂中学生生命的健康发展和生活德育目标内容相融合。道德与法治课着力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与人文精神的习得。只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思想道德的生成才有培育的土壤,只有让学生进行自我道德体验,学生的行为规范才会内化于心,知识与真实生活才会发展连接,正确价值观才会牢固形成。例如在分析数字技术融入社会生活意义时,可以在情景课堂上让学生零距离感受数字技术对学习生活与工作的便捷作用,从而让学生主动走进现实生活,让变化促进学习,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德育目标内容生成水平得以提升。
第四,坚守学思知行合一,促进课堂德育目标达成的内外联动。要适时适度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才能培养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展现生命的灵动与生活的多彩,让学生深化青春的印记。让生活这个最好的教材在情景课堂中彰显出理性的光辉和价值光泽,让德育目标内容的生成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感悟生命的价值意义,使精神生活更丰盈。学会自我省思与慎独,让知识与学理在做中悟出来、生长出来,知识体系自我建构起来,学科素养在潜移默化中积累起来,让学生在学思自省中走向深度学习。
总之,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守新课标的学科素养目标指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促进德育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徐立军.落实核心素养 培育时代新人—2023年河北省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试题分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3(10).
[2]邬冬星.核心素养导向 培育时代新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读[J].教学月刊,2022(05).
[3]冯建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2(05).
[4]文军庆.以评价助推教育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价建议特点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