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积极道德教育

2024-07-18 00:00:00谢海岸
新教育·综合 2024年7期

【摘要】根植于积极心理学的积极道德教育理论所主张的理念及方法,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诉求有很多的契合点,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道德教育理念的发展、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创新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积极道德教育;传统道德教育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下称“道法学科”)是初中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重要阵地。积极道德教育理论所主张的理念及提倡的方法,是值得学习和掌握的教育方法,是道法学科道德教育理念发展、探索和创新的改革大方向之一,也必将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下称“道法教师”)亟待研究的新课题。笔者结合个人多年的探索,从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尝试将积极道德教育与道法学科教学做融合性研究,进而浅谈积极道德教育渗透于初中道法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析“积极”与“消极”之分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积极与消极是一对相对应的概念。积极,含有“实际而具有建设性的”或“潜在的”意思,也就是说“积极”既包括外显的积极品质、积极行为,也包括潜在的积极愿望、积极潜能,有肯定、正面、促进、向上进取等涵义。与积极相对应的概念是消极,其意指“消极的”“被动的”,包涵着否定、反面、阻碍、消沉等意思。

“积极”和“消极”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它们表现出的是事物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特性:“积极”体现了事物正面的、肯定的、主动的,具有建设性的特性,是遵循事物内在发展规律、有利于事物的变化发展以至推进高级演化的一种取向;而“消极”正好相反,描述的是事物反面的、否定的、被动的,具有消沉意味的性质和特征,是违背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阻碍事物发展、前进和高层次演化的一种倾向。另一方面,“积极”和“消极”的相互关系中还有同一性的一面,两者相互依存、共生共存于事物以及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二、谈“积极道德教育”与“消极道德教育”之别

积极道德教育是积极心理学在道德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它主张从学生已有的积极道德品质出发,采用以肯定、鼓励、欣赏、强化等积极、正面为主的教育方法,营造充满尊重、真诚、理解、关爱、信任、公正的教育关系,以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为教育契机与途径,激发学生道德发展的愿望和潜能,促成受教育者积极道德品质的培养,并在积极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消除不良的道德品质,预防恶习的萌芽与产生。

积极道德教育对人性的发展持积极的态度和看法,认为在人性之中蕴藏着巨大的德性发展空间和潜能,人的品德的实际发展与潜在可能之间也存在巨大落差。积极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的完善美德,而不是消除人的恶习、恶性,因此是一种以扬善为主、抑恶为辅的、扬善与抑恶辩证统一的道德教育—发扬善端、促长善行,使受教育者自身良好品德得到更多更好更大的发展提升。当美德占主导或发挥主要作用时,受教育者克服和预防恶习、恶行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提升,从而使恶习、恶行日趋减少甚至最终消除。

然而,在传统道德教育中,崇尚“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教师、家长等教育者普遍过分关注学生表现出来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品德问题),对待学生身上的问题和缺点的态度就如同“眼中容不下沙子”一般,挑剔、打击,以纠正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为重要任务,过分致力于消灭问题、矫正缺点、弥补不足,恨不得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且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勿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的慎微精神,导致人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总是习惯于使用道德的“放大镜”,使得一些本来与道德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也被放大、被泛化为品德问题而导致“问题泛道德化”。因此,传统的道德教育存在片面性,不利于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关系,最终妨碍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培养。

任何一个学生都是优点和缺点的共同体,教育者要自觉摈弃消极道德教育思维,培养积极道德教育思维(如表1所示),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身上存在的积极品质、积极行为和潜能,激发学生自身道德发展的内在愿望和动力,最终促成学生自主道德的长足发展。

三、悟道法课渗透积极道德教育之趋

1.系当前道法课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但与此同时也带来许多消极影响,在此环境下,青少年道德的发展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如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水平底、犯罪低龄化等。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校园里,虽然道德教育一直在加强和改进,但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工作仍任重而道远。

2.与道法学科的基本理念、总目标相吻合

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的黄金期和重大转折期。由于此阶段他们生理上的急剧发育,进入一个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种种的特殊性。

首先,过渡性,即从幼稚期向成熟期的过渡,虽然各种心理特征趋于成人化,但独立性与依赖性是并存的,还需家长和教师给予适当的关怀和积极的指导,以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成熟状态。

其次,相对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了很多个人“小秘密”,尤其不大愿意向他人表露自己,甚至有时会“言不由衷”“表里不一”,使家长和教师难以及时了解他们的动态,难以根据他们的言行来做出正确判断,容易造成误解、矛盾,从而采取了一些极端消极的教育方式,使教育关系紧张、教育效果不尽如人意。

最后,社会性增强,即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学生的社会接触面也变得越来越大,愈发关心社会中的人、事、物,很多社会事物和现象都成为他们思考对象。他们不再仅仅受家庭、学校的影响,更多地受社会生活圈子和社会风气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自我情感、处事方式、世界观和人生观日趋形成和稳定且越发复杂。

处于这个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急需道法教师使用科学的道德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态度、塑造积极品质和美好品德,这对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积极道德教育是人性化的道德教育,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的道德教育。积极道德教育在道法课的渗透势在必行,道法教师须主动研究、学习、吸收和借鉴积极道德教育的创新理念和实践策略,从而提高本学科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5.

[2]周围.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1.

[3]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承安.道德教育的人性关怀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