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策略和方式,为了进一步服务于高效物理课堂的建构,教师需要不断优化实验教学,直指其落实的有效性,将实验的趣味性、实践性、操作性、实证性融为一体,以此促进实验教学效果的达成,服务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升、科学思维的进阶。
【关键词】实验;高中物理;核心素养
在高中教育阶段,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在整个课程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其中实验是对理论知识很好的补充、验证和还原,两者不可割裂,共同构成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实际教学需求积极引入有效实验,丰富知识呈现形式,创新教学模式,带领学生在实验的辅助下进行学习,既有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物理理论知识,还能够锻炼动手能力,不断积累操作经验,从而建构高效课堂。
一、巧妙创新物理实验,建构高效物理课堂
1.科学创新物理实验,发掘学生学习潜能
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中,实验可以把抽象、复杂、静态的知识直观、简便、动态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不过要想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教学内容讲授方式,要做好创新工作,突破教学模式,打破固有的思维限制,挖掘学生的物理学习潜能。同时,高中物理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对传统实验进行革新,使他们充分展现出个人能力与天赋,改善实验教学成效。
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蜡块运动”实验进行创新,用量筒代替玻璃管(如图1所示),指导学生进行如下操作:将图钉插入到蜡块上以后投入装满水的量筒之中,让蜡块沉至底部;向量筒里倒入适量的食盐,用软木塞塞住量筒口,轻轻摇动使食盐完全溶解,观察蜡块上升情况;秒表的示数恢复至0时,将量筒迅速倒置过来,把蜡块上升到顶端所需的时间记录下来,然后重复上述操作,且在蜡块上升的过程中移动量筒。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使其通过分析、研究后发现,无论量筒移动与否,蜡块上升的时间与速度均保持不变,这说明运动的等时性与独立性,随后指导学生继续利用该实验装置,尝试把合运动轨迹给描述出来,且判断出性质。这样教师通过创新实验形式,将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实验,使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与技能,让他们理解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意义。
2.科学引入创新实验,增强学生感性思维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高效课堂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要师生双方共同配合与努力,通过有效举措建构高效课堂,突出物理教学的系统化与科学性。在具体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紧扣所授内容科学引入创新实验,事先准备好所需的实物、模型或道具等,转变教学形式,据此设计和操作实验,将物理知识直观、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既可以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还能够增强他们的感性思维与认知,为建构高效物理课堂提供更多有利条件。
在开展“圆周运动”教学时,教师拿出一个钟表,现场演示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运动实验,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这些指针的运用情形,借势导入圆周运动,并在课件中呈现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圆周运动,如摩天轮、脱水桶、风车和齿轮的转动等,使其直观认知圆周运动,初步激活他们的感性思维。接着,教师讲述:“人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比较关注运动的快慢,研究物体沿直线运动时,可以采用在单位时间内对位移情况进行描述,当研究物体圆周运动时该如何描述呢?”然后以台式电扇为例,在扇叶上标出红、蓝两种颜色的点,同中心轴的距离长短不一,用手轻轻拨动扇叶,以此引入创新实验,带领学生观看两类点的运动轨迹,交流各个点的运动情况,提示他们采用比较法,发现两类点在一样的时间内经过的弧长不一样,通过的长度越大速度就越快,反之运动得慢,由此得出线速度的概念,随后运用同样的方法研究角速度、周期等知识。这样教师提前准备好课堂上要用到的实物道具,通过创新实验直观呈现圆周运动现象,引领学生研究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等物理概念,使其记忆的更为深刻,形成牢固记忆。
二、明确学生主体地位,建构高效物理课堂
1.引入独立操作实验,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物理科目具有典型的实验特征,从物理概念的产生、形成,到规律、性质的归纳,都离不开实验的辅助或验证,实验也是研究物理现象的常规手段与重要途径。不过高中物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有效实验应当是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的设计、操作等环节,使其通过实验观察与验证物理知识,从而形成对知识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知,推动高效物理课堂的建构。
在“形变与弹力”教学中,教师先设计教学语言:“撑杆跳高时运动员要用到杆,跳水运动员起跳时要用到踏跳板,均运用的是弹性形变发生时产生的弹力,大家还可以列出哪些实例?”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到摩托减震、跳跳床、射箭等,随后让学生思考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并借机导入新课。接着,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压缩海绵与弹簧,用手弯曲竹片等小实验,据此营造情境,使其描述实验现象。之后,教师简单描述微小形变的实验装置:将一个装满气体的气球紧套在玻璃瓶口,上面贴一个玻璃镜片,指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保持入射光线位置固定不变,让光线经过平面镜进行反射,最终落至一把刻度尺上,出现一个光亮点,然后用力按压玻璃瓶子,发现光点会在刻度尺上进行移动,原因是玻璃瓶出现形变,让平面镜的位置出现细微变动。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活跃学生科学思维
在新时期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实验探究,使其明确实验的目的、设计条件、原理与步骤,通过操作实现预期效果,提升他们的合作意识与实验技能,并活跃科学思维。
以“向心力”教学为例,教师先为各个小组分发一个带细绳的小球,引领他们提出本组所要研究的问题,如: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方向一样吗?两者有什么关系?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向心力大小?与ω、v分别有何关系?如何测量和计算?向心力的特点有哪些?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效果?是否为合力?是什么物体施加的力?圆周运动半径保持不变的原因是什么?等等。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手中的工具设计实验,将绳子固定在平滑的桌面上,以绳子长度为半径进行圆周运动,一起分析小球在做圆周运动时都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力的方向如何?假如改变小球的速度,那么绳子受到的大力大小是否发生变化?让他们继续操作实验,研究向心力的性质。对于上述案例,教师将实验操作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提出本组所要研究的问题,思维变得活跃起来,让他们在合作中操作实验,增强协作意识与实验水平。
三、合理改进原有实验,构建高效物理课堂
1.适当改进实验方案,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为真正发挥出实验应有的功能与价值,教师要想方设法适当改进实验方案,不仅需要解决硬件条件不足的问题,还要提高实验的精准度。教师可从实验仪器、设置或者思路等方面加以改进,提升实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发展他们的核心素养,建构高效课堂。
在“摩擦力”教学中,当学习到“测量静摩擦力”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静摩擦力的概念,提出问题:静摩擦力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作用效果是什么?在他们分析后加以归纳,指出接触与加压导致静摩擦力产生,接触面需要粗糙的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对物体相对运动产生阻碍的作用效果,从而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接着在实验环节,教师指引学生改进教材中安排的实验装置,先把拉力传感器固定在小车之上,再用一根细绳把木块连接到拉力传感器上面,并将长木板水平放置在桌面,从另外一端拉动拉力传感器,然后对受力情况进行分析,指出拉力与静摩擦力相对平衡,随后拉力增大,最终找出最大静摩擦力。如此,教师先引领学生巩固理论知识,为实验操作做准备,再巧妙改进实验装置与过程,有效消除实验中的误差,使其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与精准,从而提升实验效果。
2.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改进实验呈现形式
实验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本就占据着重要地位,为实现高效课堂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的讲授,还需把握好实验教学的契机,在带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整体物理素养。高中物理教师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应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改进实验呈现形式,带领学生在设计、操作、观察、记录与分析实验中强化学习能力,使其对物理原理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物理知识体系。
例如在“磁场 磁感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课件中展示回旋加速器、质谱仪、电流表与指南针的图片,简单介绍我国在磁方面发展史,然后拿出两块磁石,现场演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小实验,引领学生类比电场知识感知到磁铁附近有磁场,磁场会对磁石产生力的作用,使其讨论磁场是否只来源于磁铁,引发他们的认知冲突。接着,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经典的奥斯特实验,注意电流方向应南北放置,要求学生认真观察通电前与后的磁针变化情况,简单分析原因所在,让他们意识到电池周边也会出现磁场。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结合牛顿第三定律阐述磁针会对电流产生力,并亲自动手操作“磁场对电流发生作用”的实验,同时搭配信息技术手段将看不到的磁感线展示出来,结合实验再次分析电流之间是否会在磁场中出现相互作用,指导他们总结磁场的来源和性质,形成统一认识,磁极之间、电流之间、电流和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均通过磁场发生,随后继续借助信息技术改进实验深入研究磁感线的相关知识。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需始终以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基本导向,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引入有效实验,为学生带来良好的学习体验与感受,使其拥有更多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通过实验收获相应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全面促进高效课堂的建构。
【参考文献】
[1]董超,孙辉.基于科学探究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设计—以“单摆”为例[J].中学物理,2023(10).
[2]王学宁.高中物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202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