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所要求的课堂内容,和以往的普通课堂教学内容有明显的不同。新课程标准旨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质,其目的是希望老师在课堂活动中以知识为中心,注重落实学生在课堂中自身素养的提高和独立的主体意识的养成,以便于进行高质量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本文重点从培养路径开始,研究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地落实学生的核心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策略与方法
随着新课标的推进,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质的训练,着重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核心素质,以实现构建道德与法治有效课堂教学体系。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是教师没有认真研究新课标的内容和方向,仍按照之前的课标内容进行教学,没有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整合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三是教师固化地依据教材开展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对于新课标中所提及的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实现。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落实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策略
1.确立教学方向
(1)把握教学方向。教师应首先深入学习和领悟新课标的具体内容,把握好教学的方向和要求,严格按照新课改的标准,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进行整体课堂教学时将核心素养具体要求与课堂教学细节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在使用道德与法治的教材时,需要把教材知识点与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在一块,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技能的视角入手,找到切入课堂的主要知识点。
如在教学“维护宪法权威”这堂课上,笔者从“宪法的权威”的观点入手,把学科核心素养与这节课中的教学任务相结合,使捍卫宪法权威成为每位公民自觉履行的法律义务。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展示,让学生主动去思考,为什么我们在升国旗时要以庄重的仪式来进行,让学生理解国旗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同时知道《宪法》第四章对“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而提高学生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和法治观念。
(2)强化素养意识。通过课堂随练的形式,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才能,增强对知识点理解掌握的同时,对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及落实,以此达到对学生的意识评价导向和对课堂结果的掌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做好活动准备工作的同时,结合新课改条件下的教学理念,适时融入社会热点作为教学活动情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识,从而实现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实践,及时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让学生认识到捍卫国家法律尊严的真正价值,进而发展成为具备良好法律价值观的学习者。
2.落实核心素养
(1)在体验式学习中落实关键能力。
①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有利于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还可以促进学生开展小组学习研究,初步指导学生体验式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当中,让全体学生都可以积极参与进来。
②在探究中培养关键能力。笔者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知无不言,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采用小组合作的讨论方式,积极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使学生拥有更广泛的思维空间,累积知识经验,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的。在“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这一课的教学讨论中,笔者结合《青春有你3》综艺节目中青少年粉丝为了给偶像拉选票,不惜花重金购买牛奶却又大量倒掉这一社会新闻,让学生对于这一事件进行思考,对此事件进行批判性分析和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将未成年人的一些不当行为引入课堂情境中,不但能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利用自身的经验感知和所学知识对所遇事件做出合理与否的判断,再由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与分享,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
(2)在整合资源中落实价值观念。
在教学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强调核心素质能力的培养,不但包括了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发展过程,更要求通过综合的教学资源帮助学习者提升连贯认知的能力,故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整合社区、学校等多方的综合教学资源,落实“三全育人”。
在“依法行使权利”这一课的教学中,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收集近年来有关依法维权的事例,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源包括学校生活当中的侵权或者维权现象,在课堂当中与其他学生进行分享,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课堂上,笔者针对近期发生的“某县未成年人欺凌事件”引导学生加以详细分析,让学生理解此类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家庭情况,同时让学生尝试着换位思考,作为受害者和施害者的不同感受以及可能会面临的后果,并在课堂上表达出来,使学生感受到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通过这一教学策略不仅能让学生增强法治观念,提高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健全人格的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在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善于运用合法合理方式有效维权的能力。
(3)在联系生活中落实必备品格。
①创设情境教学立足核心素养。新课标要求“要采取热点分析、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方式”创设情景教学,这是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的关键环节。它源于日常生活,也适用于日常生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日常生活实际,把二者引入到道德和法治教育课程当中,从而能够为创设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教学模式提供有利条件。
②引入热点话题引导学生意识养成。比如在“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这一课的教学中,对于解除对新冠感染的甲类传染病防控措施之后,社会上出现了“还需要继续佩戴口罩吗?”这个话题,笔者给学生提供相关新闻图片、研究数据,由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思考,并从中了解有关新冠感染的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反思佩戴口罩或者不佩戴口罩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树立正确、合理的行为意识,明确了作为社会的一员,做好自我防护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同时也是在对他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对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③关注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以“法律保障生活”一课为例,通过本地的交通部门对出行违章的整治,让学生在内心中产生对法律的尊崇和敬畏,从而形成遵守交通规定的良好习惯,为今后做一个文明的社会成员做好准备。而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进行场景虚拟,学生可以进行场景还原,为学生进行心理剖析和讲解,指导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提醒他人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同时讲授正确的安全道路等交通常识,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承担能力,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感知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生活素质。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思考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整体理解与把握学习目标,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促使学生自主建构道德与法制知识体系。
注重学生核心素质教育不但要重视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还必须对教学方法有着更深层次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视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更愿意投入课堂当中。
课堂教学要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实现知行合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创设教学情境则可以引导学生运用道德与法制知识去解决实际的复杂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罗莉.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新课标一体化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07).
[2]周晓丽.基于核心素养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评《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