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4-07-18 00:00:00邵秀玲
新教育·综合 2024年7期

【摘要】基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要求及“教学与评价建议”,针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困境,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重点从信息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意义、实践等维度深入分析,探索以学生为本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路径。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教学;《红楼梦》;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教学评一体化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如何提升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质量,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成为目前高中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与评价建议”中“要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经历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在更广阔的语言环境中主动学习,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的建议,本文拟以《红楼梦》为例,重点从信息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意义、实践等维度深入分析,探索以学生为本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有效路径。

一、高中语文《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存在问题

1.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不明确,缺乏指导性

明确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与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有序实施的重要保证,但很多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没有遵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的要求,存在不科学、不明确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制定的教学目标只涉及任务、能力,至于建构阅读经验、积累阅读方法、传承传统文化等目标未能体现;二是制定阅读教学目标后,缺乏相应的教学方案与实施计划,导致《红楼梦》整本书教学周期过长,阶段性、层次性指导缺失。

2.阅读文本难度大,教学效率低下

《红楼梦》本身内容体系精深、艺术技巧繁多、思想体系庞大、描写细致入微,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潜心研读名著、辨析文献、形成真知灼见。同时,高中必修下册编排的重点篇目多,留给《红楼梦》的教学时间紧张,教师在学生没有吃透文本的前提下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基本以自己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课堂效果不佳。

3.忽视阅读技法指导与教学评价

不少教师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前,往往会安排学生自己阅读,忽略了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只能盲目地开展阅读活动,没有从中获取有效知识,整本书阅读能力无法提升。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和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反思。目前,《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评价不充分的具体表现为:一是评价标准不够细化,缺乏科学全面的评价量规;二是阅读评价内容老套,多注重结果性评价,没有兼顾过程性诊断,教学与评价呈现二元分离,不能形成相互促进的循环体系;三是评价主体不全面,多以教师的单向评价为主,缺乏客观指导性。

4.信息化教学氛围不够浓厚,教师思想意识有待提升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学习需求,学习范围已经突破了书面文本的限制,更愿意在跨媒介的语文学习环境中与阅读文本进行多角度对话,引发情感共鸣,达成知识共识。但部分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个性特质的认知,没有跟上信息化环境的教学新趋势,信息化教学的思想意识与操作能力有待提升。

二、信息技术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合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学生可以通过信息化手段查找、筛选、整合学习资源,完成对阅读文本的深度加工,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学习支架,创设阅读活动,优化教学环境,从而推动整本书阅读教学变革。

1.信息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合,助力学生完成阅读文本的深度加工

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查找、比较、筛选、整合《红楼梦》的文献资料、影视版本、相关评论,多角度深层次地深度阅读,引领思维向纵深发展,完成对阅读文本的深度加工。在参与在线阅读、共享经验、交流疑惑、成果交流等阅读活动中学习他人之长、弥补自身短板,加深对整本书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的了解。在浓厚的阅读氛围中,学生由阅读个体变成阅读共同体,激发了自身阅读的内驱力,在不断地知识交流与思维碰撞中把握《红楼梦》这部鸿篇巨制的整本书结构,品鉴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艺术价值,同时,在甄别、整理庞杂信息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2.信息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合,利于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环境

借助读书软件的阅读打卡、共读功能推进整本书阅读进程,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督促、主题讨论、点评交流,实现学情诊断、难点探究、个性化辅导的课堂组织形式。教师提前设置整体阅读框架,提前布置每周阅读任务,学生受问题的驱动进入高质量阅读。在阅读成果分享阶段,通过分享、回帖等与他人共读,创设深度阅读的良好学习环境。在宽松自由、共享交流的协同学习空间里,学生能有效利用零碎的阅读时间实现深度阅读,弥补了整本书阅读教学时间紧张、学生阅读姿态不积极、阅读时长不够的教学短板。

3.信息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合,优化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整本书阅读教学深度融合后,在资源、信息媒介、教师、学生共同作用的教学环境下,传统的教学观与学习观发生改变,整本书的教学资源变得丰富。信息媒体不只是呈现知识的载体,还是思维碰撞、协同作业、知识运用的平台。

三、信息技术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合的实践探索

1.依托信息技术优化整本书阅读过程,确保阅读充分,便于进行过程性诊断与指导

首先,依托信息技术,共享阅读进度,保证阅读时间。《红楼梦》涉及人物繁多,情节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阅读完,需要预先设置能力层级目标,利用应用软件进行阶段性阅读打卡,逐步达成阅读预期,即使是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懈怠心理,阅读打卡等技术手段也能产生学生间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积极作用,使阅读时间与质量有一定的保障。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扫除阅读障碍,为学生答疑解惑,形成高效阅读态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难免会因为文本难度与理解差异存有疑惑,教师在引导中密切关注学生的阅读动态,鼓励学生积极反馈阅读体验,对各种疑难问题进行搜集归类,针对典型问题录制“微课”进行解答,之后放在网络平台上共享,学生不受时空局限随时观看。

同时,依托信息技术,创设论坛互动平台,培养学生开放性阅读视野与能力。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利用微博平台开设“金陵十二钗”人物主题论坛,分别推出三位主要人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和当代视角展开激烈的发帖、跟帖评论。受个人视角和情感倾向的影响,论坛中对林黛玉、薛宝钗的讨论最为激烈。学生在参与和回应中弥补知识漏洞,阅读思维得到提升与发展。

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师生更多地关注完成阅读任务,但审视整个阅读过程,发现过程中阅读监督、过程性阅读质量的保证远比结果重要。信息技术的加持促成了多样化过程性共享,也使学生能真正走进文本,主动品鉴交流,在互动中积累整本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2.依托信息技术分享整本书阅读成果,提升阅读实践能力,初步检测阅读效果

融入信息技术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活动是提升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渠道,要检测阅读效果,还得重视成果展示与评价反馈。借助网络平台、智慧黑板、软件功能等,大量查找补充成果材料,精心策划阅读成果交流活动,以“梦回红楼的阅读成果分享交流会”为例:

(1)活动开场为整本书分享活动电子邀请函展示。学生整合《红楼梦》中诗、书、画等高雅元素与思想内容的文字元素,奠定邀请函的传统文化基调,采用三维动画技术制作,以请柬的格式排版。精美的动态图像配上深情款款的邀请词,为此次活动拉开帷幕。

(2)情景表演展示板块。学生以书中最具代表性的某片段为依据,遵循原著思想自编自导情景剧,在“名场面”之一“黛玉葬花”表演中,用多媒体播放背景图片、音乐、视频等创设气氛,增强艺术感染力。

(3)文化专题研读交流板块。享有“传统文化结晶”美誉的《红楼梦》涉及丰富的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诗词、饮食、服饰、人物判词等。学生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对专题研读成果进行展示,如将“大观园建筑之美”专题做成小视频进行展示,“人物判词与命运预示”专题运用希沃白板呈现,“四大家族人物关系”专题用软件绘制成一目了然的思维导图,“服饰文化”专题借助某软件设置了体验项目,“大美诗词”专题则玩起了飞花令。

(4)《红楼梦》知识竞赛板块。若干个学生组成竞赛组,汇编关于《红楼梦》的基础知识,比赛以选择题、连线题、判断题等题型为主,分必答、抢答、你演我猜三个环节。必答环节中利用智慧黑板中的“蒙层”与“幕布”技术操作,营造了竞赛现场的神秘感,比幻灯片依次播放更为新奇;学生思考环节,利用“白板倒计时”显示时间,使比赛科学新颖;知识抢答环节以智慧黑板中“翻翻卡”与“智慧连连看”两种形式呈现;“大观园建筑与人名”“人物判曲与十二金钗”则运用“连连看”功能设计。

(5)最后,将研读成果传到学校资源平台,作为校本资源进行推广,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个性化展示。学生的制作、展示、推广就是对阅读效果的最好检测,在“做”中“学”,全面提升阅读实践能力。

3.依托信息技术完善评价体系,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提出了评价的重要性,评是检验教学的重要标准,也是教学反思与调整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制定整本书阅读评价量规表进行小组互评,同时鼓励学生自评,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最后上升到大众点评,可以将小组作品、个人阅读报告上传到微信平台,发起阅读成果投票活动,通过投票排行与点赞排行,评选出“最佳成果小组与个人”。多类型、多角度的评价,丰富整本书阅读评价主体,促进学生素质的全方位发展,达成科学客观的评价要求。

总之,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开拓了整本书阅读教学途径,营造出课内课外一体化教学新生态。今后,如何在不破坏学科教学底色的前提下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Z].教技(2018)6号,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