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路径

2024-07-18 00:00:00王洁付利平高梦真
新教育·综合 2024年7期

【摘要】劳动可以培养小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创新精神,并帮其构建崇尚劳动的人格品质。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劳动教育的价值出现了被弱化、异化的问题,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正常开展。为此,需要从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价值观念、配足专业教师、建立健全课程体系、拓展开发实践基地四个方面入手,促进小学生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

【关键词】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价值追求;实现路径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标志着中小学劳动教育有了重要的依托和载体,也意味着在课程体系建设上达到了“五育并举”的目标。但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角度来看,当前大众对“劳动教育”概念仍存在种种误读。本文从当前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的内涵及其价值追求出发,结合劳动教育实施现状,探索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从而促进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在以往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多数教师对学生不同阶段所需要达到的劳动教育目标不了解,而且学校劳动教育的内容单一,导致劳动教育质量较低。因此,在全面展开劳动教育实践探索之际,为了有效地开展高质量的小学劳动教育,必须搞清楚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的内涵。

1.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的内涵

关于何为高质量发展,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两个。一是陈宝生认为高质量教育是服务现在,兼顾未来的教育;是师生融洽,促进学科发展的教育;是体系的教育,不是片面的教育。二是范国睿认为高质量教育是公共教育;是公平的教育;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概而言之,高质量教育是指面向全体人民、兼顾公平与质量的具有终身教育意义的教育。高质量劳动教育是对国家发展战略的积极回应,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则是以劳动素养为导向,立足人的整体性,强调五育之间相统一的发展样态,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富有时代性的育人功能。

2.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的特征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颁布之后,促进劳动教育普及、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成为各学校的重要任务。目前各小学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以往有所提升,课表中劳动课程课时达标,各地也都在积极建设劳动教育基地。但大部分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劳动教育内涵理解仍不到位,对其特征认识也不准确,致使学校仍存在劳动课未配专业教师、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体验、课堂被挤占等问题。因此,新时代小学劳动教育若想达到高质量水平应把握好以下四个方面。

(1)劳动教育内容更具有生活性。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小学劳动教育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和理解之上,并与学生的天性保持一致的,其内容大多是以真实生活情境作为支撑。劳动教育内容的生活性,使得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成为拓展劳动教育资源的场所。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探索各种劳动对自然、社会、他人和自己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对劳动的科学认知,激发学生对劳动实践的热情,并培养其责任意识、规则意识与协作意识。

(2)劳动教育师资更具有专业性。目前,很多学校并未设置专职的劳动教育教师,劳动教育教学主要是由班主任或语文教师来兼任。在进行各项劳动教育活动时,也会临时调用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客串”。这种情况导致了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边缘化,无法责任到人,更无法真正落实。高质量教育体系下,要想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关键在于聘任专业的劳动教育教师。

(3)劳动教育时间更具有保障性。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小学一、二年级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少于3小时。另外,每学年设立劳动周,由学校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以往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的质量低,其主要原因就是大部分的劳动课程被挤占,学生无法系统地进行具有目标性、阶段性的劳动课。因此,相对应的高质量的小学劳动教育必须要有时间的保障。

(4)劳动教育过程更具有体验性。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来看,小学生不喜欢被动地接受枯燥的劳动理论性知识,所以小学劳动教育需要设计出简单的、直观的,能够进行演示、注重学生体验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小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自身的直接参与、主动思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直观体验,有利于小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理解与消化,也有利于小学生把所体验到的信息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使体验形成经验,意识形成知识。

二、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

审视当前的小学劳动教育,一方面,由于受传统唯分数论的影响,致使劳动教育的价值在学校和家庭中被弱化;另一方面,由于大众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识缺乏,最终使得劳动教育在学校被异化为惩罚的手段或娱乐活动。为了改变这种情况,从而实现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有必要结合时代发展,明晰其价值追求。

1.发展小学生手脑协调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通过各种探索性、试错性的活动或劳动,使得智力不断得到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于指尖。”即动手劳动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初始、最基本的一个环节。所以劳动教育对于促进小学生手脑灵活起着重要作用。高质量的小学劳动教育要在更为精细的劳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展小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在具有生活性和体验性的劳动实践活动中,让小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锻炼和发展小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

2.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多年来我国教育一直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取向,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业压力,也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被忽视甚至是扼杀。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下,只有学生积极地投身于实际劳动活动中,才有可能将所学知识转变为实际能力,并更有效地激发其创新精神。小学阶段的劳动实践,主要分为基础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其中基础性劳动以体力付出为主,如打扫卫生、种花种草、志愿劳动等,而创造性劳动主要围绕着智慧的参与和创新,例如艺术创作、创新设计和发明制作。小学劳动教育通过设计具有生活性、趣味性、体验性的高质量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去观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他们发现问题,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3.帮助小学生构建崇尚劳动的人格品质

小学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思想可塑性较强,外界环境对其个性形成以及品质培养均能产生影响。他人的劳动价值观若存在问题,也会间接地对小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错误引导,从而导致其忽视劳动的真正意义,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质。例如近年来短视频、网络直播十分火爆,很多小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模仿视频中夸张的行为,甚至产生不劳而获、走捷径的思想。学生价值观念扭曲,究其原因在于他们劳动思想的异化,因此培养小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构建其崇尚劳动的人格品质迫在眉睫。

三、实现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价值追求的路径

要想实现小学高质量劳动教育价值追求,则应从其价值偏误的原因出发,以劳动教育的价值追求为指引,结合社会及小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来做好路径选择。

1.树立正确劳动教育价值观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学生成绩始终是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导致劳动教育让学生几乎只接受了教育未进行劳动。在这种情况下,难以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理论宣传,增强大众对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可以通过媒体发布解读劳动教育的视频,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观以及小学生在不同学段在家校社中可开展的劳动内容进行广泛的宣传;还可以采用教师集体会议、主题班会、家长会等形式,达到宣传效果;家长也要改变成绩至上的观念,使劳动教育的价值观深入学生心里,最终形成尊重劳动的社会氛围。

2.配足配齐劳动教育教师

目前,只有极少部分学校配有专门的劳动课教师,大部分为兼任教师。因此,需要建设一支专门从事劳动教育的师资队伍,首先,要对有劳动教育专业基础的优秀师资进行培训、选拔与任用;其次,要扩大劳动教育教师的来源,学校在聘有专门的劳教理论课程的老师之外,还可以采取客座教授的方式,来充实学校的教学团队。

3.建立健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动教育课标指出,未来的劳动课程以实践为主线,在结构和内容上,围绕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具体内容包括烹饪与营养等10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小学可以充分挖掘各种资源,从家庭生活科技创新以及各项专业技能等方面,将转变学习方式、解决生活难题、参加社团活动、开展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构建劳动教育课程群,使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整合、连贯、丰富、创新。

4.拓展开发劳动教育实践基地

通过实地考察海南省16个市县、48所中小学,结果显示,在市县有关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各个中小学校也都在尽力开展校内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创建,但是很多城市小学存在面积小、无法开辟出专门用于劳动教育的实践场地的问题。相比之下,农村学校面积大,多数学校会有一块面积大约100m2的菜地,被用来作为劳动教育基地。在校内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方面,应按照各地区发布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标准,充分利用学校内部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建设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例如利用闲置天台,开辟空中耕种园地,满足学生的劳动实践需求。在拓展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方面,构建校企、校校融合育人模式,为学生提供家政技能培训、传统工艺制作、农业种植等劳动教育和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刘向兵,张清宇.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以来对劳动教育的探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1(07).

[2]范国睿.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价值、内涵与制度保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0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基金项目:本文系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海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开放基金(榕树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码为S202311658003S]

[基金项目:本文系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海南师范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开放基金(榕树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编码为X2023116580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