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英语逆向教学设计

2024-07-18 00:00:00段晨洁 王聪
新教育·综合 2024年7期

【摘要】在以终为始的逆向设计理念指导下,以外研社版五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2单元教学为例,从“目标引领、评价支撑、精细过程”三阶段出发开展教学,以期为教师提供落实课程标准的新视角,为形成“教-学-评一体化”学科育人实践提供路径支持。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英语;逆向设计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学-评一体化”的整体育人观念,呼吁教师要积极探索“教学评”活动有机结合的有效途径、方式和策略,力图通过这种方式,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解决传统课堂中存在的“教学脱节”“学评分离”等问题,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但在一线教师实施与贯彻教学评一体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和疑问:如何一体化地考虑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而教,以及明确教学应达到的预期学习效果?目标是教学评的灵魂,那么如何具体实施让目标贯穿教、学、评全过程,以达到三者具有目标一致性?评价是检测学生是否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的关键,那么如何将评价融入到学习活动中,使得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观察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成效,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习评价融合为一个整体?

为探寻及解决这些问题及疑问,本文引入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并以外研社版五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2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在单元教学中进行逆向教学设计以达到“教—学—评一体化”,探索具体课时中的教学实施方式,充分发挥逆向教学的优势,为教学评一体化提供路径上的支持,从而实现以学定教、以教定评、以评促学,形成“教-学-评一体化”英语学科育人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一、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逆向教学设计基本实施步骤

1.“逆向教学设计”的内涵

“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独特的教学设计模式,要求教师首先明确预期的学习成果,然后寻找合适的评估证据,最后才设计教学和学习体验。这一设计理念是由美国教育家威金斯和麦克泰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的,它提倡从期望的学习效果出发进行逆向思考,而不是仅从教师擅长的教法、教材或教学活动出发。在这种模式下,设计者在设定目标后,需要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如何证明这些学习目标的达成?哪些证据可以用来证明目标的实现?这些证据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什么?教与学过程中的评估行为有哪些?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以确保这些行为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从逆向思维的逻辑出发来推导出合适的教与学路径。

逆向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不谋而合,两者都聚焦于学生的“学”,逆向教学设计将评价内容和标准前置,成为教学活动设计和实施的标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参照评价所给出的路径和标准进行活动。这种“教学-评价-教学”的螺旋上升结构能促进教学活动与学习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评价在诊断和推动教学上的功能,使得评价以及教与学互动产生更大的一致性,是达成“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工具。

2.“逆向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

“逆向教学设计”实施步骤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确定预期目标,即明确学习目标;第二阶段是明确恰当的评价依据,即选择学习评价任务;第三阶段为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即设计学习活动及教学过程,概括为核心要点即“目标引领,评价支撑,精细过程”(如图1)。

具体三阶段实施步骤解析如下:

(1)第一阶段:确定预期目标。威金斯和麦克泰提出在预期目标中教师需要明晰四个关键因素:首先是“所确定的目标”,指的是长期迁移目标,此类目标关注学生需要明白什么意义、体会哪些情感?学生需要习得什么长期迁移目标?它帮助我们确定方向,聚焦于大概念;其次是设计者要明确“基本问题”,通过明确基本问题,可以帮助教师有效避免知识灌输,致力于真实探究;再者是“学生的预期理解”,理解强调“领悟”而非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最后是“掌握内容”,即在技能与知识层面对学生的预期结果,关注学生“能够做什么?”逆向设计中将“掌握内容”看作是一种教学手段而非目的,即知识与技能共同作为智力能力的提升工具和材料,从而促进前三层目标的达成。

(2)第二阶段:明确恰当的评价证据。逆向教学设计第二阶段是教师通过收集合适的评价证据来把握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和目标。教师需要依据在第一阶段制定的目标来编制与之相匹配的评价任务,从而进行评价证据的收集。评价证据是多样的,如上课互动提问、课堂练习检测、学生自评以及同伴互评、表现性任务评价等。

(3)第三阶段:设计学习活动及教学过程。在进行完前两个阶段后,教师需要开始思考什么样的教与学体验顺序有助于学生参与、发展和展示预期理解?威金斯提出在“逆向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考虑活动的顺序,并对活动进行编码以明确如何设计与编排活动可以更为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因此,“逆向教学设计”中提出教学计划的WHERETO七要素,并以此七要素对活动进行编码。

七要素中:W表示学习方向(Where)和原因(Why),帮助学生了解单元学习目标;H表示吸引(Hook)和保持(Hold),吸引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第1个E代表探索(Explore)、体验(Experience),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经验、工具、知识以及技能来帮助学生探索知识、体验学习;R代表反思(Reflect),为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反思和修正已有观念;第2个E代表评价(Evaluate),为学生提供互评和自评的机会;T代表量身定制(Tailor),依据学生的兴趣、风格和需求来个性化设计活动;O代表组织(Organize),进行合理组织,使得学生获得深刻理解而非肤浅了解。

二、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英语逆向教学设计实施解析

本文以外研社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上册Module 10 Unit 2为例,阐释笔者如何具体的实施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小学英语逆向教学设计,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1.目标引领—立足课标解读

根据研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所要达到的二级学习要求,确定本节课所涉及的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1)能够在特定语境中,运用词汇描述事物、行为、过程和特征,表达与主题相关的主要信息和观点;(2)在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法知识描述、比较人和物,描述具体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3)根据具体语境需求,初步运用所学语言,得体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观点。

本单元所要教学的内容Module 10 Unit 2 “Don’t shout, please!”主要讲述Ms.Smart带Sam和Amy在动物园中游玩,两个小朋友大声喧哗、爬树、践踏草坪,没有遵守公共规则,在Ms.Smart的教育下道歉改正的故事。本单元从不同板块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遵守社会规范,板块与主题之间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具体单元主题框架图如下:

根据逆向设计中提出的四层目标分类,以及对于本单元课标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出本单元目标设计表,详见下页表1。

2.评价支撑—设计评估要素

“教—学—评一体化”非常注重表现性任务评价,此类评价通过给予学生课堂表现的机会,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即时性评价,促进课堂交流,以及引导学生自我反思,提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此,根据制定的目标以及教学实际,我们对表现性任务进行了如下评价设计,详见表2。

3.精细过程—任务驱动学习

教师进行单元活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WHERETO七要素,探究每个活动中所蕴含的意义及功能,从而形成一个有效且参与性强的教学计划。因此,结合本单元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评价依据和教学实际情况,笔者设计了相应的学习活动,详见表3。

逆向教学设计是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途径,教师从预期的学习结果出发,充分研读课标以及学情,把握单元大概念,从多维度确定教学目标,并选择合适的评价依据,最后设计学习体验及活动。以终为始的逆向教学设计使得教、学、评融为一体,这样的设计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真实有效地让逆向教学设计成为推动“教—学—评一体化”的得力工具还需更加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蔷,李亮.推动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堂教—学—评一体化:意义、理论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9(05).

[3]王蔷,刘莹,钱小芳,等.义务教育英语学科“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与实施—以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Will people have robots?为例[J].基础教育课程,202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