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魏书生老师,凡是深耕教育领域多年的教育工作者都不陌生。他是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劳动模范,他曾到人大会堂做过讲座,他开创了“自育自学”教育理念,他的“六步教学法”启迪了无数师生,让他们找到教与学的乐趣,甚至是生命的意义。他是很多人的偶像,他也获得过很多荣誉,但他自始至终都认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教师,用最普通最精炼的道理教育学生。2024年3月20日,在海口市灵山中学举办的全国第五届“自育自学”联盟学校微论坛上,本刊记者有幸采访到魏书生老师,让《新教育》的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一代教育家的教育情怀和所思所为。
魏书生老师在全国第五届“自育自学”
联盟学校微论坛上做报告
自育自学:启人向善,教人向善
在海口市灵山中学,魏书生老师应邀做了一场报告,现场座无虚席。在讲座中他笑称这是一堂特殊的“课”。在“这堂课上”,魏书生老师说:“教育就是教人向善,老师就是启发人向善。”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向善的愿望,都会为了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而付出努力。由此,自育自学理念就在他对学生的不断启发、不断鼓励中诞生了。
“自育自学”就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自悟、自感、自学。“人之初,性本善”,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生长的生命活力,而教师要做的就是给学生这个机会。他回忆自己在当班主任时,发现班里每个学生都想为班级做点儿事情,因此他就启发学生思考:每个人都能为班级做些什么?有的学生说管生炉子(过去东北冬天要在屋里用特制的炉子生火取暖,记者注),有的说管打开水,还有的说管扫地。学生踊跃发言,热情高涨。虽然都是些生活化的事情,似乎与学习无关,但魏书生老师都一一给予肯定和鼓励。他说:“学生都有奉献精神,人人都想为班级做事儿,自然而然就成了班级的主人,心中就有了对集体、对国家的善意,而且他们实实在在地去做了,不说空话,学生就有了自主性。”同样,在学习上,他也是和学生商量着来,启发学生思考:学什么内容,怎么学?作文写什么主题,写多少?学习习惯要怎么养成,计划用多长时间?学习中有什么感想,有哪些领悟和收获?只要学生说出了心中的想法,说出了心中的感悟,魏书生老师就会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于是在他的课堂上,学生在听着读着写着练着,全在忙着做自己的事,教师反倒成了旁观者,重构了师生关系。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魏书生老师就是这样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一堂又一堂、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把学生的自育自学能力培养了起来,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了学习和生活的主人。
六步教学法:从一堂课做起培养学生的心智成长
所谓“六步教学法”,即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看似简单的过程,其中却包含了丰富的教育方法和规律,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从心智上爱上学习,享受学习,感悟真善美。
在魏书生老师的课堂上,他只把一节课进行大概的时间和任务规定,比如,2分钟畅所欲言、15分钟写作、10分钟读自己喜欢的书、15分钟字词句学习、3分钟总结等,具体学习内容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感悟来定。这实际上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自主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每个个体都能在一节课上学到属于自己的知识。提及此,魏书生老师坦言,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让学生思考如何站在快乐的角度去体验学习、感受学习、认识学习,细细琢磨学习中产生的快乐接受、自动生成的一种感觉—愉悦感。“要紧的是如何认识,如何感受,如何细细地体验品尝,如何把学习真的是当成享受。”魏书生老师还十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他曾连续13年坚持培养学生1分钟注意力训练—7个1分钟和8个学习习惯,意在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学习感悟,让学生拥有持久的学习动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让学生享受课堂,全面发展,正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终目的。不仅让学生上好学,还要让学生好上学、爱上学。作为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用毕生的实践为中国教育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育人模式。
五育融合:细处着手,促进生命融合
当前,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做?教育界有很多相关的观点和研究。但在魏书生老师看来,这件大事要从细处着手。德智体美劳有机结合的五育融合发展,既体现在一堂课的45分钟里,也体现在一个人一辈子的生命持续健康成长上。
魏书生老师认为:“一个健康的人、一个不断追求真善美的人,他会将一堂课和生命融为一体,当这么研究问题的时候,五育发展就能很好地进行融合,就能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的成长和发展。”魏书生老师以一堂数学课说明了这个过程:如果德育到位,在学生的那个年龄阶段,原有的基础应该打造出来,有了为班级争光的责任,为老师争气、为父母争气的责任;智育自不必说,整堂课的主体就是智育;那么体育体现在学生在算一道题时的坐姿上,坐得端正,胸挺直,与桌沿间隔一拳,写字离笔一寸,这就是最有用、最管用、最长久的体育;美育就是写出的字要美,字句也要美;而劳育体现在作为一个脑力劳动者,应该尽责任把难题攻克下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就在一堂数学课中体现出来,这样的教育就充满活力,充满灵感。
从身体力行做起,把一堂课和生命融为一体,从这个角度研究问题,那么德智体美劳的发展就会走向和谐,才会起到作用,才会在学生层面、学校层面乃至社会层面得到实施,起到作用。
教育工作:做好当下,知行合一
在采访中,记者针对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向魏书生老师请教,魏书生老师也一一进行了解答。
针对当前新的教育政策、教育理念的提出,如大概念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很多教师不知道如何运用、落实到实际教学中。对此魏书生老师认为,根本的问题是老师心中的教育观念,面对新的教育任务,教师还是应该从小事做起、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入手,不断地琢磨,那么无论教育理念、观念如何变,教师都能抓到方法,做出成绩。他认为,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课堂上,潜下心来钻研课堂教学,才能知行合一。
当前提倡和谐的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构建大教育环境,但在网络平台上时有师生关系、家校关系陷入紧张的事件发生,如何破解?魏书生老师认为,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家委会等方式和途径增加家校之间交流沟通的机会,使双方信息对等,消除沟通障碍,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而在师生关系建设方面,他认为关键在“和谐”,教师应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去设定学习目标,师生之间相处舒服了,教师就不累、学生也不苦恼,学习才不会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成绩才能上去。
而对于自育自学在海南的发展有什么特殊性上,魏书生老师坦言,海南确有海南的特殊性,保守与创新并存,蕴含着很大的生机,他希望自育自学能为海南教育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并不考虑它能在海南有多大的效应,教育工作还是要落到舒服上,什么教育方法能让学生接受,什么就是好的。教无定法,应该因地制宜。
教育者:为人师表,立德修身
在访谈的最后,魏书生老师说,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有一个习惯就是一上台就真正以“学”为中心,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需要在听说读写当中来进行,做一个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老师,这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他认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教书育人,还要注重立德修身,后者要高于前者,才能做到为人师表。
对于立德修身,魏书生老师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回忆起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不要对环境持有埋怨,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行,浪费了大量的生存成本,眼睛应向内,关注自我,自强不息。”如何自强不息?他引用《大学》开篇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认为自强不息就在于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这也是教育该做的三件事。因此他提倡不仅教育者要明明德,也要教育学生明明德,自己教育自己,让自己活得更光明、更豁达、更善良、更乐观。
如何厚德载物?他认为人应该开发自己的内心。于是他教育学生应该不断扩展自己的心胸,从马蹄坑儿那么大逐步扩大到有如大海一般,不断成长,那么就能达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最终实现厚德载物。当学生们天天活在蓬勃向上中,用宽广战胜狭隘,用果断战胜拖拉,用勤奋战胜懒惰的时候,每个人管好自己,矛盾就基本没有了,学生都找到了自我的快乐,教师也找到了教学的快乐。
从魏书生老师的理念中,我们不难看到教师育人不在于教会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启迪心智,指引个体通往自育自愈的途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自育自学里都能找到自我的成长和新生。教师作为自育自学理念的播种者,首先应该用自育自学的理念立德修身,为人师表,用实际行动让自育自学在学生的心灵里发新芽、抽新穗、拔新节、开新花、结新果。
魏书生老师(右)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