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集聚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机理研究

2024-07-18 00:00:00王娜曾晓娴左小明
中国商论 2024年13期

摘 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石,加速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线上网络经济与线下实体经济紧密耦合而成的虚拟集聚,将为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带来深远影响。首先,从传统产业集聚的效用与局限性出发,深入探讨虚拟集聚的形成动力,突出其创新特征和竞争优势。其次,从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和需求链四个维度,分析虚拟集聚影响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机制。研究发现,虚拟集聚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强化企业协同合作和创新、推动产品和服务的定制化发展,促进中国制造业向着合理化、高效化、智能化和服务化的方向转型升级。最后,本文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期推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虚拟集聚;地理集聚;制造业升级;协同合作与创新;数字创新;需求拉动

中图分类号:F120.4;TF3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7(a)--04

1 引言

制造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主体,长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目前面临着国际与国内环境双重挤压的困境。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和供给结构扭曲的问题,即低端制造业产品供过于求和高端制造业产品生产不足的并存现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和“高端回流”,以及发展中国家的“中低端分流”,进一步挤压中国制造业的市场份额,增加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压力。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据作为全新的生产要素,打破时空局限,颠覆性地改变了制造业传统的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为制造业突破“低端锁定”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1]。“十四五”规划指出,要加快推进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和网络化协同,构建虚实结合的产业数字化新生态。

虚拟集聚是指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将分散的生产要素、资源和企业组织起来,形成一种虚拟的、网络化的合作关系,实现跨地域、跨组织的协同合作和价值创造。虚拟集聚不仅具备地理上的聚集效应,还在优化资源分配和知识信息互动共享方面拥有独特优势[2],是培育国家新型比较优势、推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的关键路径。现有关于虚拟集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创新、资源配置、市场结构优化方面的研究。张伯旭等(2017)认为 “互联网+制造业”的协同集聚可以优化资8a6f3ba1e977a9fcd7abff863b465953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推动制造业数字化发展[3]。王如玉等(2018)指出虚拟集聚可以促进信息实时共享,以及企业的协作创新和柔性生产[4]。赵春明等(2022)指出虚拟集聚有助于推动市场一体化、缓解拥挤效应和优化产品出口结构,促进出口产品质量升级[1]。

如何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历史机遇,利用虚拟集聚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已成为当今的重要课题。目前,囿于虚拟集聚发展对传统理论的颠覆,虚拟集聚的研究仍较为琐碎,尚未形成系统性思考。并且,文章将虚拟集聚这一区域经济学的前沿概念作为切入点,研究其对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文献相对不足。而在数字经济时代,虚拟集聚已成为推动制造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力量,这为本文选题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础和契机。因此,本文分析传统制造业模式的作用和缺陷,并深入剖析虚拟集聚的区别与优势。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和需求链四个维度,探讨虚拟集聚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通过对虚拟集聚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关系的深入研究,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经营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制造业虚拟集聚的形成动因分析

2.1 地理集聚的作用与困境

长期以来,由于生产要素流动与市场范围的可转移性受到距离限制,为获得正向的外部性,制造业倾向于在一定地理空间范围内聚集。传统的地理集聚主要是产业上下游基于生产规模递增和知识溢出而形成的产业集聚,包括相互依存和竞合的产业集聚。相互依存的地理集聚是指纵向产业链上的企业通过中间投资、消费流与基础设施等的共享,减少了中间商品的购买和生产成本,并通过规模经济增长效应获得价值增值[5]。而竞合的地理集聚发生在横向产业链间相同或相似产业的竞争企业聚集在一起,共同开展研发项目、合作推广、共享销售渠道等,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互利共赢的合作效益。

然而,传统集聚模式受到地理边界的制约,当区域内生产要素密度达到临界点,集聚的正外部性可能被地理空间的局限性削弱,产生负面效应[6]。首先,传统产业集聚由于地理规模的有限性可能带来拥挤效应,引发企业过度竞争。根据“中心—外围”定律,资源和企业往往向中心集聚。当产业扩张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导致生产成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下降,进而造成规模报酬递减的问题[7]。一方面,随着企业和生产要素向特定地区集中,该地区的资源(如土地、劳动力等)将变得越来越稀缺,导致成本上升。土地租金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会直接影响企业的运营成本,导致该区域的边际生产效率下降。另一方面,当同一行业的企业大量集中在一个地区时,随着时间推移,同质化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过度竞争可能导致价格战,压缩企业利润空间,甚至导致一些企业被迫退出市场,降低整体产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其次,地理局限性限制了传统地理集聚的发展。虽然地理集聚可以通过缩短空间距离来降低交易成本,但这种效益往往局限于集群内部的企业。对于那些地理位置偏远的企业,由于迁移成本高昂(包括直接的搬迁费用、员工重新安置费用、与原有供应链断裂的成本等),可能无法享受到集群带来的好处。并且,地理集聚的企业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容易形成较为固定的组织结构和行为模式,即“路径依赖”。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去寻求更有效的生产方式或创新技术,进而限制企业的创新能力和适应全球市场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地理集聚不仅无法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迫切需要进行全球化转型,以适应企业参与全球化分工系统的需求。

2.2 虚拟集聚的特点与优势

虚拟集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变革下的新理念,是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产业组织的新形态。虚拟集聚具有虚实融合、网络化集聚与模块化经营的特点,不仅能够缓解传统地理集聚的拥挤效应与地理局限性,还能强化其知识溢出和规模经济效应,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如图1所示。

其一,虚拟集聚具有“虚”“实”融合的结构特征,可以类比于人类的“脑”和“体”[8]。其中,虚拟平台作为信息中枢,负责收集、存储、处理、传递、应用和反馈实体部分的信息,类似于人脑;而实体企业则主要通过虚拟平台进行资源共享、合作创新、市场对接与协同生产,相当于人的躯体。这种“虚”“实”融合的结构,消除了地理空间距离带来的互动障碍,为产业集群提供了一种更为灵活、开放和高效的组织形态。它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产业集群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决策效率,还能促进实体经济的高效运作和创新发展,是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发展方向。

其二,虚拟集聚打破传统上下游产业的线性封闭式技术和知识转移模式,实现了从“一对一”的链式到“多对多”网络化集聚转变。网络化集聚是指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手段,将分散的资源、人才和需求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高效便捷的合作网络。企业可以通过虚拟网络空间与全球各地的合作伙伴进行无缝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市场分割,促进信息、技术、资源的广泛扩散和有效共享,实现产业之间更为复杂、动态和开放的交互、合作与创新。通过快速获取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市场动态,企业能够及时调整和优化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摆脱传统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存在的“路径依赖”,向更高附加值、更高技术含量的方向发展[8]。

其三,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是以固定工序的线性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大规模标准化产出系统。然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融合发展,虚拟集聚逐渐解构传统供给体系,促进企业从纵向一体化分工向横向模块化分工转变。模块化分工是指将整个生产过程拆分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模块或环节,每个模块可以独立生产与创新,再根据定制化需求组合模块,灵活地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快速创新和交付。这种模块化经营模式能够优化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各方的协同合作,快速定制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加强制造业与消费者之间的黏性。

3 虚拟集聚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理研究

3.1 要素效率与供给链升级

虚拟集聚超越地理界限,将生产要素在网络空间内分布存储并实现网络互联。根据生产要素的流程分布,可将其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中间投入品。(1)促进基本生产要素的流通。虚拟集聚网络促进了资源如数据、知识、资本和人才的跨时空高效流动,使得需求方能够即时检索数据资源,降低获取成本,减小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扩展中间投入品的流通范围。不受时空限制的虚拟集聚能够聚集大量企业,使得企业能够快速获取市场上存在的任意数量的中间投入,提高中间品可获取性和质量。同时,由于产业生产出的产品与服务将面临整个市场,中间投入品的市场规模效应显著增强[7]。企业通过虚拟集聚受益于“梅特卡夫法则”,其生产效率随着网络效应的增加呈几何式增长,最终促进中国制造业供应链升级[9]。

3.2 协同合作与产业链升级

虚拟集聚可以促进制造业产业链的协同合作,实现降本提效。一方面,虚拟集聚通过加强信息交流和信任建立,有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风险和选择成本。虚拟网络空间的形成通常是由某个平台公司所推动的,而平台为保证正常运行,会制定一系列的平台进入、活动以及退出规则,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同时,在虚拟集聚平台上,企业可以通过评价和评级系统了解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信誉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选择供应商和合作伙伴,降低产业的交易成本和选择成本。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交易方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实时追踪并及时干预,降低双方的交易风险,减少履约成本与监督成本。另一方面,虚拟集聚为制造业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提供了合作协同的机会。数字化生产车间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联网和数据共享,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优化[10],更好地掌握生产进度和质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水平。企业之间则通过共享数据、知识、资源和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生产能力的最大化利用。

3.3 协同创新与创新链升级

虚拟集聚可以促进企业的协同创新,推动制造业创新链发展[11]。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原本隐性的知识变得可编码、可传输的知识,即隐性知识显性化,而显性知识在虚拟空间集聚上能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实现远距离瞬时、低成本地传播,降低知识的空间黏滞性。因此,虚拟集聚中的同类企业可以通过共享市场信息、用户需求、技术资源、研发成果和技术等,避免重复的市场调研和技术开发,提高创新的效率和质量。并且,互联网的非排他性特性使得各种领域和能力的企业能在虚拟集聚中形成松散的耦合关系,基于共同的利益进行跨领域的协作。这种多维度的信息交互实现知识技术的互补性融合,强化科技创新的全链条,提高科技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效率,进而推动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转型[12]。

3.4 需求拉动与服务链升级

除了实体行业间的网络连接外,虚拟集中还包括制造商及客户之间的在线联系。虚拟集聚平台通过实时数据共享和分析功能,帮助企业快速获取市场和供应链信息,包括产品需求量、趋势和偏好等[13]。基于这些数据,企业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市场需求变化,灵活调整生产计划和产品设计,实现柔性化生产,避免库存积压和产能浪费[14]。同时,虚拟集聚平台为企业提供了与客户直接交流和反馈的机会。通过在线联系和互动,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和服务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从消费端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4 结语

虚拟集聚打破地理限制和行业壁垒,将全球范围内的优质资源整合起来,为企业提供了更灵活、高效的生产模式。具体地,产业虚拟集聚加快生产要素流通效率、促进企业协同合作与创新、带动生产服务化发展等,实现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的升级,最终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推动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第一,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平台企业作为连接不同产业和企业的桥梁,可以促进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和市场拓展,在虚拟网络空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5]。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平台企业发展的财政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合作,实现资源整合和协同合作。另一方面,加大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促进要素跨领域和跨时空的聚合共享,充分释放产业数字化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优势[8]。

第二,发挥虚拟集聚的作用,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集聚作为一种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16]。为推动虚拟集群的发展,政府应该从政策层面给予其更多的扶持与指导,例如通过提供税收优惠或政策支持等措施来减少企业数字化的技术壁垒和技术成本,鼓励他们积极利用先进科技进行数字化升级,提升企业的生产和研发效率,满足消费者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

第三,培育人才队伍,释放“人才红利”。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关键推动力量,虚拟集聚平台的形成和企业的数字化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政府在提升人力资源效能方面可采取多维度策略。首先,应强化财政支持,增加科技研发和教育领域的投入,以推动数字技术相关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其次,有必要对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科设置进行系统性评估和调整,以适应数字化社会的需求,培养具备高级数字技能的科研人才。最后,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建一个鼓励创新和人才发展的良性环境。这对于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赵春明,班元浩,李宏兵,等.虚拟集聚能否促进城市出口产品质量升级[J].经济管理,2022,44(7):23-41.

宋华, 卢强. 基于虚拟产业集群的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创捷公司案例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 2017(5): 172-192.

冯华,陈亚琦. 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J]. 中国工业经济,2016(3):99-113.

刘烨,王琦,班元浩.虚拟集聚、知识结构与中国城市创新[J].财贸经济,2023,44(4):89-105.

张伯旭,李辉.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基于“互联网+”创新的机制和路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38(2):87-96.

王如玉, 梁琦, 李广乾. 虚拟集聚: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空间组织新形态[J]. 管理世界,2018, 34(2): 13-21.

茹少峰,刘惠子.新基建、产业虚拟集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04-115.

段霞,张蔷薇.产业数字化、虚拟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0(1):135-144.

陈小勇.产业集群的虚拟转型[J].中国工业经济,2017(12): 78-94.

赵振.“互联网+”跨界经营:创造性破坏视角[J].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0): 146-160.

李海舰, 田跃新, 李文杰. 互联网思维与传统企业再造[J]. 中国工业经济, 2014(10): 135-146.

季良玉.技术创新对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基于融资约束的调节作用[J].技术经济,2018,37(11):30-36.

苏丹妮, 盛斌, 邵朝对. 产业集聚与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升级[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11):117-135.

叶宁华, 包群, 邵敏. 空间集聚、市场拥挤与我国出口企业过度扩张[J]. 管理世界, 2014(1):58-72.

黄群慧, 余泳泽, 张松林. 互联网发展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内在机制与中国经验[J]. 中国工业经济, 2019(8):5-23.

杨德明, 刘泳文.“互联网+”为什么加出了业绩[J]. 中国工业经济, 2018(5):8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