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融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选择。从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和粤鲁苏浙四个较为发达省份综合来看,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效应和协同发展趋势,同时存在省市之间、行业之间的分异特征,且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还与工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表现在规模上其对工业的前向关联效应较弱。当然,近期呈现出生产性服务业在增长速度上与工业增速高度相关的发展态势。为更好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协同发展,我国在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中要转变制造业和服务业传统“二分法”思维,确立生产性服务业优先发展地位,着力推进研发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坚守健康底线推进环保等高增长领域先行发展和坚持规模化导向推进商务服务业发展。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融合发展;灰色关联分析;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F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7(a)--04
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全球价值链和产业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服务型制造是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趋势。协同推进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较低。生产性服务业无论作为融合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连接机制还是作为推进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手段都需要大力加快发展。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特别是经济较发达省市纷纷提出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在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方面,典型案例有江苏省的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模式,即“国际服务业+城市化”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上海市的服务经济产业结构模式,即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融合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来产生服务经济新业态。重庆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特别是主城地区,一直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路径。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实施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建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据此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集聚、创新发展。为更好地指导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各地区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情况做一比较分析。
1 服务业前后向关联效应视角下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选择
虽然国内外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和行业分类莫衷一是,但生产性服务业无疑是为其他产业的产品生产和服务供给提供中间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在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进步变迁进程中,生产性服务业首先是直接或间接为第二产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提供中间服务而发展起来的。今天,生产性服务业当然也包括为第一产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但学者一般讨论的生产性服务业主要是为制造业服务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提升先进制造业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手段,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核心连接纽带,是国民经济发展中降低费用、减少成本、增进效益、提高竞争力的重要产业链环。
国家统计局于2015年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初步制定了包括10个大类、34个中类、134个小类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这主要包括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包括生产性自然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在内的研发与设计服务,农业、生物、新材料等技术推广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标准计量服务)、货物运输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包含第三方物流服务)、信息服务(如制造业智能化、柔性化服务,工业流程再造和优化服务,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平台服务)、金融服务(包括为节能减排提供的投融资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包括“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包括融资租赁和实物租赁服务)、商务服务(能源审计服务包含在此类)、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服务(含劳务派遣服务)、批发经纪代理服务(不包括零售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包括农林牧渔服务、开采辅助服务、为生产人员提供的支助服务、机械设备修理和售后服务、生产性保洁服务)。
上述统计分类为数据采集和开展研究提供了指导,但目前省市层面的数据难以获得,这不便于做实证比较。实际研究工作中,从基于事实和产业关联效应标准来看,基于中间需求率、中间投入率指标的判定标准得到了较多应用。中间需求率一般指的是一国(或地区)各行业对某一行业的产品作为生产资料(也就是中间使用的需求量)与该行业产品的总需求量的比率。通常情况下,产品在生产的中间环节中,其生产资料属性越强,则中间需求率越高。对于服务业各部门而言,中间需求率越高的服务业,其服务于其他生产性行业的功能越强,也就越具有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若以简单二分法将服务业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则前者是指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服务业部门,后者是中间需求率小于50%的服务业部门。中间投入率本是衡量企业在其生产过程中,从其他行业购进原材料在其生产的单位产值中的占比。由此可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过程中,若要更好发挥对上游产业的带动功能,中间投入率是一个重要参考量。我们知道,总投入等于中间投入与增加值之和,可以通过计算中间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来判断某产业的带动能力和附加值高低。一般认为,中间投入率大于50%的部门为“低附加值、高带动力”的产业部门,而中间投入率小于50%的部门定义为“高附加值、低带动力”的产业部门。
基于重庆、四川、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山东8省市2021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表1报告了各省市第三产业主要部门的中间需求率。8省市的服务业中间需求率在租赁和商务服务类别上普遍大于50%,而在卫生和社会工作以及公共管理、社保和组织两个类别上普遍偏低,浙江在文化、教育和卫生等方面总体上走在全国前列。另外,8省市中间需求率大于50%的服务业类别数量不均衡,其中,重庆市有3个,四川省有6个,上海市有3个,天津市有4个,广东省有4个,江苏有6个,浙江省有7个,山东省有5个。若仅从各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来看,浙江省各服务业的前向关联效应相对更突出一些,有7个行业可以定义为生产性服务业,而重庆市服务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整体相对低一些,排在第一位的运输仓储邮政业的中间需求率为65.37%,而江苏、浙江、山东3省的运输仓储邮政业中间需求率均超过70%,四川、广东2省也超过重庆。
表1的实证结果表明,重庆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撑还不够有力,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只有27.36%,这说明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程度较低。此外,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也仅为26.83%,现代制造业较为缺乏科技服务支撑。为此,重庆市近年来加大了投入。重庆市全社会R&D支出从2015年的247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603.8亿元,研发强度从2015年的1.57%提升到2021年的2.16%。尽管如此,重庆市研发强度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0.28个百分点的差距。以高水平大学、学科和科研机构为标志的高端创新资源不足,特别是适应大数据、智能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还较少,集群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如果仅从中间需求率来看,重庆市近年来发展比较“抢眼”的金融业其生产性服务功能较弱,中间需求率为46.72%,在这几个省市中是最低的。
为了综合判定服务业的生产性功能,我们同时计算了各省市服务业的中间投入率。研究发现,重庆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的中间投入率(61.03%)排第一位,中间投入率超过50%的还有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这反映了重庆市服务业发展对上游的带动力也就是生产性服务功能较弱。相较而言,四川省的住宿餐饮,信息软件和技术服务以及金融明显优于重庆,其他省市服务业中间投入率超50%的行业个数总体上比重庆多。
2 基于灰色关联法的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程度分析
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是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利用灰色关联度(包括灰色绝对关联度、灰色相对关联度、综合关联度)可以较好地测算两者的融合发展程度。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非常快。为与服务业发展的现实情况相适应,国家统计局不断调整和优化服务业数据的统计口径。为保证实证研究数据在统计口径上的前后统一性和一致性,遵循可比性、可行性和数据可获得性原则,这里选取重庆、四川、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5省4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数据进行研究。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2011—2021年各地统计年鉴,以工业、服务业及细分行业的发展情况用其产业增加值进行衡量。其中,重庆统计年鉴没有提供2013年、2014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研技术服务业3个行业的增加值数据,本文应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推算补足。四川省缺乏此三类所有年份数据,这里只研究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金融业与工业的灰色关联度。各省市产业增加值数据均用1978年产业增加值缩减指数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其中,工业增加值用第二产业增加值缩减指数、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用第三产业增加值缩减指数予以调整。
基于2011—2021年5省4市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工业的增加值数据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表2报告了各省市主要生产性服务业的绝对关联系数、灰色关联系数和灰色综合关联系数,表3报告了灰色综合关联度的排序情况。总体上看,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具有较为显著的关联效应。6省3市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布在0.50和0.79这一区间,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较强关联性得以证实。尽管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灰色关联性具有差异,但2011—2021年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之间总体上呈现出协同发展特征。如按照灰色综合关联度大小排序,重庆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发展的前向关联效应较为显著的依次是交通仓储邮政业、科研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信息软件技术服务业以及租赁商务服务业;北京的租赁商务服务业与工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最大;天津、上海和广东均为科研技术服务业与工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最大;江苏的信息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与工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最大;浙江与重庆一样,交通仓储邮政业与工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最大;山东的金融业与工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最大。
与此同时,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的绝对灰色关联度总体上均小于灰色相对关联度。除北京市金融业与工业的灰色绝对关联度达到63.5%外,其余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均低于60%,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还与工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绝对规模上看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的前向关联效应较低,但从增长速度看两者之间高度相关。如浙江省的交通仓储邮政业与工业的灰色相对关联度仅为51.3%,但是其灰色绝对关联度达到99.6%,特别是广东、上海和天津的科研技术服务业,其与工业的灰色相对关联度分别仅为50.4%、51.1%和55.2%,但是其灰色绝对关联度分别达到98.2%、98.1%和91.2%。从规模上看,重庆市5个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发展的灰色绝对关联度相比其他省市差别并不大;从增速上看,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的灰色相对关联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均衡但增速上缺乏表现“抢眼”的生产性服务业。
3 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我国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上还处于快速扩张、亟待提升竞争力的发展阶段,其内部联系不够密切,需要大量外部力量的支撑。从全球产业发展趋势看,生产性服务业与高质量现代制造业之间融合发展趋势明显、两者关系会越来越密切。从中国制造2025战略看,发展服务型制造就是两者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
3.1 转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传统“二分法”思维
转变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传统“二分法”思维,只有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之趋势,才能在行动上采取措施积极推进。总体来讲,制造业通过引入更多服务的柔性元素而延伸产业链、攀升价值链,服务业通过联结现代制造业融入更多技术的元素而提升智能和活力。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实现两者融合发展的联结点。
3.2 以提升产业链竞争力为目标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
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集群价值量竞争力已经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为此,制造业企业要通过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推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和市场创新,重塑价值链重心,提升产业分工协作水平,增强与中小制造业企业的协作配套,将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集群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重要举措。
3.3 瞄准上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要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自身也要走高品质发展路径。对标国际水平发展研发设计、创意创造等生产性服务业,同时在发展进程中融入中国文化元素和标准规格,形成国际等效甚至引领全球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标准。
3.4 坚守底线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领域先行发展
对标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着力推进产业标准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产品供应链追溯服务、资源循环利用及节能环保服务四个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领域的稳步发展。
3.5 坚持市场导向推进商务服务业规模化发展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内需外需平衡并重驱动,不断提升各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国内国际市场覆盖面,着力推进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全商业生态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增长领域的规模化发展。
参考文献
张晓涛, 李芳芳.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J]. 广东社会科学, 2013(5): 39-47.
国家统计局.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5)[EB/OL].[2015-06-04].http://www.stats. gov.cn/statsinfo/auto2073/201708/t20170816_1523975.html
王小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水平解构: 基于行业差异比较视角[J]. 求索, 2016(12):127-132.
童洁, 张旭梅, 但斌.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 2010(2):75-78.
蔡渊渊.全球价值链下我国装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路径研究[D].哈尔滨: 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
唐一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区域间溢出效应研究[D].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
张明志,刘红玉,李兆丞,等.中国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与实现路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3):24-37.
毛晓蒙,刘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J].统计与决策,2021,37(18):116-119.
申玉铭,邱灵,王茂军,等.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J].地理学报,2007(8):821-830.
张军超,唐庚轩.深圳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结构及与各产业的融合[J].商业研究,2016(4):1-8.
任志军.宁夏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结构及与各产业的融合: 基于宁夏、贵州、上海、全国投入产出表的比较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17(S1):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