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2024-07-18 00:00:00赵一丹
中国商论 2024年13期

摘 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在新发展格局下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基于此,文章以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研究对象,科学分析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此领域的研究现状,重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探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逻辑,并阐释其背后的深层规律和机理。最后立足现实问题,着力打通前进堵点,为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实践指向。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国统一大市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指向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24)07(a)--0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市场是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场所,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打破各种形式的市场分割和壁垒,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不仅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还能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从而提升市场活力与竞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分析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基础和实施路径,以期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向。

1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研究现状

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布,对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战略部署。当前,学术界对围绕该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文献主要围绕全国统一大市场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界定,《意见》并未给出明确定义,现有研究主要从其主要特征及构成层面予以总结。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特征,白太辉、毛华兵(2023)认为上述特征也构成了对其界定的内涵基础[1]。陈甬军(2022)基于“统一市场”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含义与特征角度,认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一个规模庞大、结构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经营机制健全的综合性市场系统。政府管理下的市场流通,也是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2]。丁俊发(2022)侧重市场角度,从市场、市场经济、市场体系的内涵出发,认为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以供应链方式形成的、多元化的大市场[3]。

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历史生成的研究,学者们主要是从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的发展阶段阐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进程,以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作为时间节点,主要形成了以下三个阶段,即萌芽阶段(1956—1978年)、培育成长阶段(1978—2012年)、高质量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张亚光,2023)[4]。还有学者进一步将改革开放之后到党的十八大前这一阶段进行了细分,依据国内市场发展水平,可进一步划分为改革开放开启市场体系建设(1978—1991年)、针对地方竞争乱象提出统一市场建设的目标任务(1992—2001年)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快推进统一市场建设(2002—2012年)三个阶段(胡飞,2022)[5]。

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堵点及其相对应的实践指向研究,不少学者将视角关注在与统一市场相对立的市场分割和区际壁垒问题。受地理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会存在天然分割的市场格局,但由于行政力量的干预,各地出现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妨碍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罗楚亮等,2022;苏剑等,2022)[6-7],打破市场分割是促进以统一大市场为基础的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突破口(余世勇等,2022;臧铖等,2022)[8-9],应聚焦于市场责任,明晰地方政府直接干扰市场行为的负面清单(刘志彪等,2021;黄燕芬等,2022)[10-11]。体制机制障碍引发的标准、规则、执法等不统一也成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障碍,造成超大市场规模对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作用发挥还不充分(王青,2022)[12]。此外,我国要素市场建设尚不完善,资源错配情况广泛存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滞后同样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主要体制机制障碍(凌永辉,2022;李鲁等,2022)[13-14]。

综上,已有文献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内涵、发展以及实践路径等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对其理论逻辑的阐释仍显不足。基于此,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对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通过揭示其背后的哲学基础等方面的问题,为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逻辑

2.1 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是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发展生产力,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又要关注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优化,确保市场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长远发展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当前,我国经济正由快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生产力水平极大提升,我国已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然而,与这种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调整并未及时跟上,导致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中,仍存在制约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15]”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正是基于对这些因素的深刻认识,通过优化生产关系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经济的高效运行和社会的持续进步。首先,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有助于促进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和优化配置,使工人能够更容易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通过市场竞争提升技能水平。其次,其有利于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应用和传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创新和优势互补。此外,其有助于打破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使得各类市场主体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公平竞争。最后,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资源分布等也会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可以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这些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2.2 体现内循环与外循环的联通性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畅通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联通性,这样才能从内部激发并释放市场的巨大潜力,有助于我国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推动国内产业发展。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始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社会再生产理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生产表现为起点,消费表现为终点,分配和交换表现为中间环节。”[16]由此可见,畅通国民经济国内大循环,必须经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一完整的资本流通过程和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这些环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国内经济的循环系统。此外,内循环的发展也能有效带动外循环的提升。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认为,“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17]。世界市场理论形成阶段如今发展为经济全球化阶段,新时代的中国需要依托国内大市场优势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个较为健全的商品市场体系,涵盖了土地、劳动力、资金、数据、信息等各类要素市场,为资源、商品和生产等要素在国内实现最佳协同配置提供了有利条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周转时间或它的两个部分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中的任何一个部分的缩短,都会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18]因此,各种要素的最优联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社会总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顺利实现,也能够缩短产品生产的周转时间,增加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从而实现商品到资本的“惊险跳跃”。在这种情况下,内循环的快速发展为国内外循环持续不断地输入新的发展动力,不断扩大面向世界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

2.3 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

尽管马克思并未专门论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但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并结合中国国情,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其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质上就是追求效率,与《资本论》所强调的生产力提升相呼应;而共同富裕的目标则体现了对公平的追求,也即分配关系或生产关系。因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构建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对于保障效率与公平相协调至关重要,这将有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设大市场的本质和前提就是要重点强调经济效率,重视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升,需要有足够强大的体量去完成整个大市场的运转,效率的提升为我国资源储备保驾护航。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旨在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减少交易成本、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从而增强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加强市场竞争力和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效率的提升,以期推动市场健康、有序且高效地向前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舍弃公平原则,相反,我们应在确保公平的前提下追求效率的提高,效率提高得越高,实现公平的步伐就迈得越大。若要建设一个全国性统一大市场,就需要以共同富裕为根本保证追求公平,追求市场主体间竞争的公正性、分配的合理性、区域发展的均衡性、市场制度的透明性、政策的公平性以及监管的公正性。进入新时代之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了显著跃升,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需要在高质量发展中着力推进共同富裕,因此实现效率与公平的一致性更符合现阶段我国的国情需要,也更能满足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现实需求。

2.4 把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协同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计划经济理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迫使每一个企业实行节约,但是它的无政府状态的竞争制度却造成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最大的浪费,而且也产生了无数现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来说是多余的职能。”[19]虽经我国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计划经济理论不适合我国国情,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市场和政府协同作用的重要性,既需要市场充分发挥自我调节作用,又需要政府发挥好“有形的手”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认识到市场主导下的计划经济政策并不契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于是开始重新探索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要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结合发展。这种结合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既充分发挥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地发挥了政府作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就是要通过完善市场基础制度规则、强化市场监管和公平竞争,进一步优化要素和资源市场配置,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就是需要提升政府的公共服务水平和社会管理能力,更好地发挥好宏观调控、政策协调、市场监管等“有形的手”作用,一旦市场机制调控失灵,就需要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为统一大市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未来,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建设统一大市场,不仅需要市场提高供给侧活力,推动资源要素在各区域间充分流动,还需要政府在各个环节把关,打破市场分割,消除行政壁垒,不搞“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通过财政政策解决区域间基础设施不畅、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给市场以便利和有效管理,全力提升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配合能力。

3 新发展格局下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践指向

3.1 强化基础制度统一,打造统一要素市场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首要任务。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不仅要求遵循市场经济的共性机制,还应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发展理念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提供完备的制度体系保障。第一,夯实市场稳定运行的根基。要尽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要依法平等保护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为维护市场准入规则统一性和权威性,应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执行“全国统一清单”管理模式,要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反垄断法律规则体系,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进一步加强司法介入进行协助工作。第二,形成区域流通统一规范。流通体系涉及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流通内容和所涉及的流通主体,因此需要提升区域流通制度的统一性,搭建跨区域市场协同处理平台,打破部门保护和地区封锁,提供数据共享平台,减少跨区域流通的效率损失,根据各区域自身情况建立通用性规范,形成区域间统一的规范体系。第三,不断创新基础制度规则。要适应和迎合数字经济时代的红利期,坚持创新基础制度规则,利用数字平台积极实时获取市场动态、更新市场需求,以提升市场效率,随机应变区域间制度规定,也要构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流通政府监管与治理体系,在保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又能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市场和政府两手抓,两手都要与时俱进。

3.2 加快市场设施建设,推进高标准联通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除供给端需要加大创新力度,发展生产力,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流通体系建设也是重中之重,这是促进高质量产品高效流转的重要保障,要促进形成供需两端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国内循环和国外循环都需要加快提升高标准市场设施联通,才能稳步提高市场运行效率。第一,要加快硬件市场设施建设。要提升各区域互联互通水平,重点就是要提升运输领域的设施建设。要推动国家基础物流枢纽网络建设,推进多层次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大中小城市贯通、区域联通、安全高效的电信、能源等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进东中西部地区运输网建设,打通区域间长距离运输阻碍,推动大型商贸物流平台业务向中西部延伸,打通中西部地区物流配送、上门安装和售后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在针对自然灾害和极端天气影响区域联通问题,要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提升灾害高风险区域交通运输维护和抢修设施建设。全国各地都能实现一体化管理和运输,让商品流通到千家万户。第二,要提升市场设施创新创造软实力。现阶段,各区域由于地方条件限制,还未完全实现一体化物流流通平台设置,因此要完善流通网络、畅通信息交互,逐步统一各省、区、市道路运输物流平台,打破区域壁垒,不再因条件限制而使买卖双方有所亏损。同时还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高数字化服务体系、服务质量和人文关怀,如引入移动支付、电子标签、智能货架等技术,减少人工成本和不必要的资源消耗,提高各流通领域服务办事效率和顾客体验,减少走弯路情况,让科技和人文关怀的便利温暖交易市场。

3.3 加强组织实施保障,提高工作合力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难点就是跨区域和跨领域协同治理问题,需要各方共同为统一大市场保驾护航,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多个主体之间提高工作合力和政府内部提高工作合力。第一,多个主体之间的工作合力。政府和市场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两个重要且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主体,需要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自发地根据市场需求把握显示动向,但其盲目性、滞后性等的弊端,需要政府加强市场监管,为市场运行保驾护航。比如,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需要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格局,依法公开监管标准和规则,同时结合不同区域市场特征和监管特点,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监管规则,还要积极引导市场主体增强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自觉按照市场规律和法律法规办事。同时,在一定领域内占据话语主导权的主体——政府,也需要市场的介入。市场的反馈既能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又可以为政府所管辖的项目建设提供资金和创新技术支持。企业与企业之间也应建立行业协会或联盟,共同制定行业标准,促进公平竞争。通过合作研发、共享资源等方式,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第二,政府内部提高工作合力。针对跨区域市场协同治理问题,需涉及上下级政府间的统筹协调,此时就需要提升上下级政府部门和同级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合力,要打破部门屏障,为该区域共同目标提供有效率、有效果的合作机制。需要加强互联互通,共同参与加强合作。各个主体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一环,只有主体之间协同工作,合理运行,才能为国内大循环的高效畅通提供重要支持,从而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白太辉,毛华兵.马克思流通理论视角下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J].当代经济管理,2023(1):12-17.

陈甬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基本理论和重点路径[J].上海商学院学报,2022(5):35-44.

丁俊发.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与实施[J].中国流通经济,2022(6):3-9.

张亚光.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历史考察与理论辨析: 基于经济史和思想史的视角[J].求索,2023(2):102-109.

胡飞.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历史沿革与国际经验借鉴[J].中国物价,2022(11):22-25.

罗楚亮,刘盼.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匹配效率及其地区差异[J].管理世界,2022(7):133-147.

苏剑,邵宇佳.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内涵、现状与政策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6):98-109.

余世勇,朱咸永,张琦雯.区域市场分割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9-120.

臧铖,冼国明,初晓.外资开放、市场分割与产业升级: 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角的探讨[J].南方经济,2022(7):69-86.

刘志彪,孔令池.从分割走向整合: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阻力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21(8):20-36.

黄燕芬,刘志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理论逻辑与推进路径[J].江淮论坛,2022(4):22-29+68+193.

王青.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 夯实新发展格局制度基础[J].中国经济报告,2022(3):70-75.

凌永辉.新发展格局下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体制障碍、突破路径与政策取向[J].新疆社会科学,2022(4):53-62+188-189.

李鲁,刘乃全.要素市场扭曲与企业成本加成: 基于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22(1):1-1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资本论(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