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戏活动在幼儿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教师行为对于游戏活动的效果具有重大影响。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活动;教师行为
高质量的幼儿园游戏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从而帮助孩子们长远发展。游戏活动的进行是个性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可以培养孩子的主体性并促进个性发展。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园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游戏活动的实际效果。所以,有必要对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行为加以深入研究,以促进教师行为的完善与游戏活动的更好开展。
一、游戏活动中教师行为的类型
(一)放任型
放任不管类型的教师,通常会在游戏活动开始以前,完成游戏活动的介绍与要求讲解,然后让孩子自己选择玩游戏的方法,而教师本人则用这段时间做其他工作。表面来看,教师的行为完全释放了孩子的天性,强调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主导性,但其实教师并不能对孩子游戏活动过程进行有价值的引导,教师的行为是省事偷懒的行为。
(二)主动参与型
主动参与的教师指的是以伙伴的方式与孩子们进行游戏,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角色,他们乐于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们交流与游戏。这样的交流方法,使得主动参与型教师更易于在游戏活动中树立起值得信赖的同伴形象,赢得孩子们的欢迎与信任。
(三)旁观辅助型
幼儿园里孩子们拿长塑料棒作为游戏道具,其中一个孩子未能发现塑料棒,最后知道了柜子顶端有一个,可是太高够不到,所以她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帮忙拿了下来,小朋友兴高采烈地与同伴们一同游戏了。这个案例中的教师,默默地观看孩子们的游戏活动,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加以帮助和支持,使游戏活动能够顺利完成,属于旁观辅助型。
(四)积极引导型
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小朋友们搭建房子的方法十分简单,于是引导小朋友们玩新的积木游戏活动。教师和小朋友们每人轮流抽取一个积木,如果谁把积木弄倒了,谁就输掉了游戏。小朋友们兴致勃勃地和教师一起做新游戏,当小朋友们能够熟练掌握游戏方式后,教师就退出了游戏活动,让更多的小朋友们一起游戏。积极引导型教师善于观察游戏活动过程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掌握孩子们的游戏能力,同时通过合理的方法对孩子加以引导,使游戏持续推进,有助于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游戏体验,获得更全面的体验感。
二、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行为误区
(一)教师辅导过于频繁
目前各个阶段班级的引导次数不同,其中小班的引导次数最高,平均每小时有十二到十五次引导行为;中班辅导频率有所减少,平均每小时有十到十二次引导行为;大班的辅导次数最低,平均每小时有七到八次引导行为。这表明随着孩子年龄增加,教师们赋予孩子自由游戏的权力逐渐增大。但是就现有的引导干预频次来说显然还是太多了,这使得孩子们自我控制能力变差,且容易产生依赖行为,不利于孩子们成长。
(二)教师更偏向于权力控制
例一:大班里的小男孩们都喜爱玩警察游戏,他们把游戏区的塑料棒当成玩具枪,把教室当成阵地,并进行各种枪战和嬉戏打闹。某教师看到了小朋友们的这些动作后,会立刻加以制止:“大家都把塑料棒收起来,都不准再玩了!你们在教室里随处乱跑,要是跌伤了怎么办?塑料棒那么大,万一戳到其他人怎么办?”教师通过强制控制的手段,阻断了小朋友们的游戏。他的行为看起来在保护孩子们,实际上却忽略了游戏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和探究外界的正面影响。这种强制干预孩子游戏活动的教学方法也非常普遍,孩子的很多游戏活动都是在教师权威控制下的行为,而缺乏游戏的自由自主性。
三、游戏活动中教师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一)抓住指导时间,起到指导效果
幼儿园教师对游戏教学活动的引导,必须善于抓住机会,针对具体游戏活动的情境加以引导,既不可过分放任游戏,又不可过多进行干预。教师必须仔细观察孩子的游戏情况,全面掌握孩子的实际水平,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引导方法,促进游戏进程发展。首先,当孩子向教师进行求助甚至要求游戏指导的时候,教师需要对游戏活动做出相应地引导,使得游戏能够顺利开展。其次,一旦孩子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纠纷,教师需要及时做出公平公正的判断,同时做出适当引导。最后,当教师认为无法很好地掌握孩子的身心状况时,建议与孩子和家长进行沟通,以掌握孩子的实际情况并进行正确地引导。
(二)灵活运用指导语言,避免权威控制
游戏活动能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满足孩子的独立探索需要,是一个获得普遍认同的幼教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的指导语言并不科学合理,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有些教师态度比较生硬,习惯对孩子提出强制命令,这些行为易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影响,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教师需要改善与孩子交流的表达方法,多使用开放性的引导方式,语气尽量温和耐心,提高孩子对外部环境的兴趣。首先,孩子在面临游戏中的困难时,往往愿意依赖教师的帮助,不会积极主动地寻求解决办法。面对这些状况,教师要引导孩子自行应对问题,指导孩子逐步解开难题。这样孩子慢慢地就学会遇到困难不回避,找到解决的方式去勇敢应对。其次,教师应该多采取暗示的方式指导,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开展自主思考。
(三)注意调动孩子的创造性
一是可在自由选择中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举例来说,在游戏活动中,很多的废弃物品都能够作为自制玩具的材料,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孩子找到各种材料的特性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就可以开发、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一些简单的手工活动中,教师没有直接告知孩子都需要什么材料来做,可以让孩子先进行独立思考。例如在做布偶时,教师可以先询问孩子需要什么材料,孩子会按照自身的已有经验来思考和挑选材料。然后教师给出幼儿所需材料,让孩子思考:怎样利用这种材料做成玩具呢?
尽管孩子的制作过程不一定顺利,但是在这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到:布粘贴比用针线缝制要简易得多,平面的纸也能够粘贴成立体形状,泥土也能够塑造不同的物品……这不但能够让孩子养成观察环境的好习惯,还能够让孩子认识到日常生活中不同材料的特点,使得孩子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二是指导孩子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作为创意核心的发散性思维,在推动孩子创意的发挥上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将开发孩子的创造力当成教育目标之一。教师应把握一切有利的契机启迪与引导孩子的思路。例如,对于一些简单的纸条,拼装就可变成各种形状,卷起来也可变成另一种东西,然后竖起来拼装就可变成迷宫、立体画等。教师在引导孩子们进行上述活动时,一定要鼓励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并结合其他辅助材料来完成整个作品。这个活动既反映了教师的引导,又给了孩子思考、创作的空间,孩子们会自觉地完成创造过程,不仅自由发挥的空间变大了,还学会了从各个方面思考,提升了孩子的积极性、创造力。
四、结论
游戏活动在教育教学中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游戏活动是一个创新的教学形式,要求教师耗费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索如何开展活动。现阶段,在国内的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需要抓住引导契机,起到引领功能;灵活运用指导语言,避免权威控制;注意调动孩子的创造力。希望我们的探讨可以改善幼儿园在开展实践活动过程中的教师行为,让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活动体验,进而在活动过程中促进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