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路,像一个破折号,解说着日新月异和世事变迁。年幼时,它是记忆里的一抹土,灰头土脸;年少时,它是一张网,不堪发展的重负;少年时,它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畅通无阻。
镜头一
刚放学,校门口就挤满了“全副武装”的家长。
天空灰蒙,阴雨绵绵。他们焦急地等待着孩子。
爷爷推着三轮车,脚底沾满了厚厚的烂泥,衣服被路边坑洼里的水溅得湿漉漉。他看见我,急忙催促:“孩子,快上来,再晚一会儿,这黑灯瞎火的,掉进水坑就得变个泥人了。”
“雨天路滑,等晴天就好了。”我安慰爷爷。
“这条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呀!”爷爷一脸苦笑。
那一年,我6岁,虽然小,仍然清晰记得泥泞路上的颠簸。
镜头二
“早出门,还是被堵!”爸爸一脸无奈。
此时,车流像死水般停滞不前,自行车、电动车、汽车,小学生、中学生,上下班的、过路的,塞满了整个道路。前边的一辆大卡车,发出震耳的轰鸣声,好像是一头掉进泥坑里的老牛在挣扎;以往那威风的小轿车,此时也像甲虫似的缓缓移动。
突然,爸爸想到什么,拐向了一条弯曲的小路。尽管小路崎岖不平,路程还翻倍,但重要的是畅通无阻。到学校后,爸爸拍着车感叹道:“就这路,宝马车都不如你呀!”真是“人难过,车难行”。
那一年,我9岁,土路变成了只有10来米宽的水泥路。面对农村日益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它显然难以承受。年少留下的记忆,更多的是各种交织在一起的声音,挥之不去。
镜头三
“爷爷快来,快来,我们村上电视啦!”
“哪里?哪里?”爷爷赶紧放下手中的活。
“你看,埇桥区政府决定修一条四车道大路,经过我们门头村呢!”
我的话音刚落下,爸爸手拿报纸兴冲冲地跑进来,激动地朝爷爷说:“爸,网上说政府准备修建一条四车道的大道,我们这条路就在规划之中,还说会随时对个人、单位进行调查,征求公众意见!”
“好事情,好事情,我们盼了多少年呀!终于赶上好时机了。”爷爷热泪盈眶。
“以后我们出行方便了,爸爸,我们家是不是可以买车啦?”我调皮地问爸爸。
“好,今年我们就买车。”此时,笑声在新农村的大地上久久回荡。
今年,我12岁,我很
庆幸我们祖孙三代见证了这条老路的变迁。曾经由泥土堆积而成的乡路,厚厚地积淀了不知几代人的脚印,即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家乡的路见证了家乡的发展,更折射了祖国的繁荣与强盛。
这条路,蕴含了家乡人的骄傲、自信与梦想;百年追梦,全面小康,这条路,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精彩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