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语文课本中有众多语言优美的叙事散文,不仅饱含着作者深厚真挚的情感,而且优美的阅读意境能为学生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语文教师在叙事散文教学中,需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梳理文体特点,营造阅读情境,在鉴赏活动的开展中,帮助学生体悟作者情感,以尽快融入文本,提升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叙事散文;文本细读;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14-0015-03
文本细读教学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解读、深入理解的过程,既有助于学生收获言语解读的意义、意蕴和意味,又有助于收获细读言语的感受、情绪和经验。语文阅读教学因包含的知识点众多,故容易造成一些阅读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文本细读和深入理解文本,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叙事散文的学习情境,提升学习兴趣,并学会文本解读和鉴赏的方法,提升阅读综合水平,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一、梳理文体特点,建立文本细读意识
文本细读是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学习行为,教师需要做好理性设计和组织。培养学生文本细读意识,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文本,更加细致、深入地理解文本,以尽快融入学习情境,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有重点培养的意识。叙事性散文注重记人叙事,同时又兼有抒情,特点是对人、物的具体叙述和描绘,同时抒发作者的情感,并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叙事散文文体特点是形散神聚,描写和感悟是其主要构成要素。教师通过梳理叙事散文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设计,有助于提升学生文体辨析意识,学会散文的阅读方法。
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亲情”。史铁生的叙事性散文《秋天的怀念》主要记叙了作者对已故母亲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愧疚之情。叙事性散文侧重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其文体特点极为鲜明。教师在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梳理叙事性散文的文体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文本细读意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秋天引发作者对母亲什么事情的怀念?”学生答出:“母亲平时的关心;母亲想要带‘我’到北海看菊花,想办法调整、改善‘我’的心情;母亲尽量避免影响‘我’的情绪;母亲临终时惦念有病的儿子、未成年的女儿……”学生在概括章节的主要事件时发现,文章主要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行文的。
《秋天的怀念》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教师从叙事角度展开引导,要求学生结合记叙文特点进入到深度阅读环节,学生回馈主动,课堂互动气氛逐渐形成。教师从文体知识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和引导,既有助于学生了解叙事性散文的文体特点,又有助于建立学生的文本细读意识,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促进其学会阅读叙事性散文的写作方法。
二、营造阅读情境,激发文本细读情趣
阅读情境是学生在阅读中所处的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合理的阅读情境,有助于学生融入学习情境,由浅入深分析文本,提升文本细读的兴趣,提升语文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发现学生在解读、归结叙事性散文中某些事件和情感时有一定的难度,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阻碍了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的步伐。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需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叙事散文的文本特点进行教学,营造合理的阅读情境,逐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史铁生的叙事性散文《秋天的怀念》主要记叙了作者对母亲的回忆,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母亲的懊悔。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是“亲情”。教师在教学导入时让学生进行了思考:“日常生活中你妈妈对你说的最多的是什么话?”学生回答:“在学校记得吃好饭,记得多喝水,冷了记得多穿衣服……”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妈妈的言语中,你感受到的是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入感受到妈妈言语中流露出的爱意,自己时刻沐浴在母爱之中。教师随即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思考:“文中‘我’的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我’对母亲的情感是怎样的?”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和互动。教师导入时把学生带入沐浴母爱的阅读情境,有助于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作者的所思所感,激发学生的文本细读情趣。
教师在进行叙事散文教学时从梳理文体特点、营造阅读情境、组织鉴赏活动、体悟作者情感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既能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内化,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又能激发学生文本细读的兴趣,学会理解文本的方法,提升语文阅读水平,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三、组织鉴赏活动,强化文本细读体验
阅读鉴赏指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写作风格等方面对阅读文本进行鉴赏。教师组织鉴赏活动是教师在解读阅读文本时,带领学生从修辞手法、语言风格、语言特色、写作风格等方面对阅读文本进行鉴赏。教师进行叙事散文鉴赏活动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强化文本细读体验,学会阅读散文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散文的文体特点,组织阅读鉴赏活动,引导学生从细节处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强化文本细读体验。《秋天的怀念》情感真挚,字里行间饱含深情。教师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鉴赏字词、语句,感悟情感,进而强化学生的文本细读体验。教师先带领学生品味“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中“悄悄地”“偷偷地”等词。学生鉴赏后了解到母亲尽量不做对儿子情绪产生不好影响的事情,感受到母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一些相关的饱含深情的字词和语句,学生找到了“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等语句。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叙事散文的语言,引导学生从细处分析阅读文本的写作手法,有助于学生学会鉴赏叙事散文的方法,强化文本细读体验,提高阅读水平。
学生进入鉴赏活动之中,需要先关注语境内容,还要对表达方式和修辞应用等内容进行重点分析,教师再针对性提出鉴赏要求,引导学生展开深度阅读思考,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契机。需要注意的是,在师生互动鉴赏学习时,学生有很大的依赖心理,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要指导到位,给学生规划清晰的鉴赏路线,顺利调动学生的鉴赏热情。
四、体悟作者情感,完成文本细读内化
体悟是人们去体验、领会,体验某件事或某些话,领会一些情感。体悟作者情感就是学生在阅读中站在作者角度,领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教师从体悟作者情感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分析文本,有助于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读内化,深入理解文本,体悟作者的情感,读懂文章的主旨。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叙事性散文的文本特点,设计相应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情境,体悟作者情感,可以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内化,提升阅读能力。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叙事散文的文本特点,引导学生展开文本细读,有助于学生提升文体意识,进入学习情境,提升学习兴趣。史铁生的叙事性散文《秋天的怀念》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深情。本文有诸多作者和母亲的对话。教师在本课教学时以人物对话为出发点进行叙事性散文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圈画出文中作者和母亲对话的语句,可以提升学生查找信息的能力,进一步熟悉阅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并在小组进行展示朗诵,其他学生需边听朗读边思考:“哪一组分角色朗读更好?并说明理由。”学生在分角色朗诵中更加深入阅读情境,体悟到作者对母亲在世时自己所做的事情充满着懊悔,实现学生对文本的细读内化,进而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激发学生文本细读兴趣,学会体悟作者情感的方法。
对作者的情感走势分析,能带来更多的情感共鸣,这是阅读鉴赏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从情感角度展开鉴赏分析和引导,组织学生进入文本细读环节,能在深入思考和讨论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生阅读散文比较看重的是语言表达、修辞应用,以及句式的精美和景色的描写,忽视对作者情感的分析,而教师对此展开引导和启迪,可对学生形成感官触动,有助于充分提升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逐渐形成文本细读意识,促进深入阅读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 "露.《秋天的怀念》:我们到底应该教什么[J].中学语文,2021,(32).
[2]苏赞军.《秋天的怀念》教学解读的切入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12).
[3]刘春文.跟着史铁生学“学会记事”——统编教材七上第二单元《秋天的怀念》项目化学习设计[J].语文教学通讯,20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