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讨

2024-07-17 00:00:00刘怡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8期

[摘 要]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我国高校预防医学课程走上了教学改革道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医师行业准入制度的大门,教师和学生必须要引起重视,以保障我国医师队伍质量。对此,高校院校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医师执业能力。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讨论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策略,以培养出符合发展需求的公共卫生人才。

[关 键 词] 健康中国战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高校;预防医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169-04

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昌盛需要以人民健康为基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性,旨在提高全国人民对疾病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应以预防为核心,让人民享受全生命周期的卫生与健康服务。对此,高校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健康中国战略的引领下优化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同时也要明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为国家不断输送高素质的公共卫生人才,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教育中的预防医学课程

(一)预防医学课程的含义

预防学科涉及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社会医学、生物医学等,主要对人类的疾病预防、发生、运作规律以及医治展开研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近些年,预防医学引起了国家和人民的重视[1]。如今频发的世界卫生问题和重大疾病均与预防医学息息相关,其内涵也随着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发生了改变,研究范围的全方位拓展使预防医学新增了很多关联的学科。可见,预防医学的发展影响着人类生存问题,因此,高校实施预防医学教学改革需要明确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学生开展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

(二)预防医学课程的特点

预防医学具有极强的综合性。《纲要》提出,为了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应注重疾病预防,让人民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在高校中,预防医学作为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还涉及多个非预防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口腔医学、护理等,课程内容也十分丰富,涉及职业卫生、流行病学等。由此也可以看出预防医学重要的学科地位。

二、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意义

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不仅对公共卫生人才有迫切需求,还要求人才具备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综观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情况可以发现,一些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无法满足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要求,同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较低。由此可见,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十分迫切,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的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医师执业能力和岗位胜任能力。

(一)推动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高校预防医学教学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高校预防医学教学在一些方面还有待优化,应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了解现代公共卫生领域的需求。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如侧重理论知识的讲授、缺少实操实练、职业素养培养不足等,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2]。学生的综合素质会给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毕业后的就业、职业发展等带来直接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让学生意识到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是医师的责任,使学生在将来站上公共卫生岗位时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满足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

《纲要》提出了大力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加强对健康人力资源的开发等措施,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符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公共卫生人才。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去推动和落实,这对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同时,预防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断拓展,疾控预防也与环境、政策、人民等相关因素息息相关,高校院校应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多方面出发培养和训练学生。教师应明确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要求,结合社会和预防医学专业发展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增加教学和实践内容,助力教学改革的发展,以提高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三、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设置

高校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需要从课程改革入手,明确人才培养要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内容。高校预防医学专业设置了很多必修课程,学生接触和学习的专业知识繁多,必修课学习压力也比较重[3]。对此,高校应基于《纲要》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见表1),对必修、选修课程进行调整,使学生的学习更具针对性,从而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校方应从两方面入手:(1)调整必修课程设置。校方应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对必修课程进行缩减,降低其在总学时中的占比,如此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规划学习时间,不仅能对预防医学相关领域知识展开学习,还有助于学生缓解学习压力。(2)增设选修课程。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医学领域之间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对此,校方应明确公共人才培养要求增设选修课程,将学习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状况展开高效学习,以提高自身在预防医学方面的综合能力。优化后的高校预防医学部分必修、选修课程安排见表2。另外,为了提高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高校应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大纲、目标、内容进行调整,在必修、选修课程中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知识点和考点,实现预防医学与相关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落到实处。

(二)改革教学方法,培养专业能力

1.PBL教学法的应用

PBL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本,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多样化的方法探索并完成实践项目,以实现对知识的掌握。PBL教学法的流程是教师提问→制订方案→展开探究→评价反思。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应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问题驱动学生展开学习[4]。如,在教学“免疫学发展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目标,以“人工主动免疫与被动免疫”为主题设计探究项目,融入重要知识点——免疫的现代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功能具有双重性等,让学生根据资料展开探究。通过阅读资料和研究问题,学生能够了解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相关概念,同时也能掌握相关疫苗、血清的应用。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并根据资料积累更多的知识,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2.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顾名思义是以任务为主展开教学,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科综合素养的目标。其在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中运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还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以教学内容为主,并融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知识点,为学生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疑难情境,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分析并解决问题,以实现知识迁移,提升学生的探究、分析、验证等能力。

3.CBL教学法的应用

CBL教学法的重点是案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和讨论,并渗透教学内容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知识点。如此不仅能为学生提供接触案例的机会,还能让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并掌握正确的应用方法,有助于学生自主思辨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制作成课件,促进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在互动中思考、质疑、探究知识。如在教学“病毒感染”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呈现案例:患者孙某,女性,32周岁。一周前身体出胸闷、呼吸稍急促、尿液呈黄色等症状,患者确定无结核、糖尿病等病史以及过敏史,到医院检查后确诊为“肺炎”,经过三天治疗抗-HEV-IgM呈阳性。教师应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了解患者的具体症状,并对诊断依据和过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流程以及治疗方法。同时,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有助于学生站在多个角度对病毒感染问题进行思考,使其意识到传染病救治工作的重要性,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促进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

4.教学资源的整合

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优化教学方法,而且要注重教学资源的整合,保障教师使用教学方法的实效性。一方面,整合教材资源。校方应组建教学小组,负责对相关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进行研究,并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知识点和考点制订教学目标和方案。基于此,教师应丰富教学资源,参考《全科医学概论》《医学科研方法学》等教材内容编制校本教材,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另一方面,整合网络资源。校方可以根据预防医学教学要求组建专门的专业小组,负责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丰富教学内容,如教案、课件、案例、习题等。教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在线上与教师交流的渠道,让学生获得线上学习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应用能力

1.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专业的研究目的是服务人民,提高人民预防疾病的能力,以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落实。因此,培养公共卫生人才需要面向基层大众,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综观高校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可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实践,使学生可以应用书本上的知识。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包括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五大专业,但如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频频发生,因心理和生理因素形成的疾病越来越多,传统教学迫切需要改革,这样才能让学生得到发展[5]。基于此,高校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不仅要优化专业课程的教学,还要增加与人文社会学科相关的知识,如医学伦理学、社会心理学、卫生法学等,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品质,还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和科研能力。

2.丰富实践教学形式

传统的高校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主体是教师,通常由教师确定实验目的、方法和设计,指导学生按照步骤完成实验。这不仅无法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教师不能根据实验结果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了解。基于健康中国战略,教师要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注重优化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另外,高校院校还需对虚拟仿真实训教学平台展开建设,预防医学教学采用信息化手段拓展实验场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参与,挣脱传统实验教学的限制,沉浸在真实的情境中展开实训。在此过程中,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展开交流,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拓宽实践教学外延

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可以开展线上和线下教学,同时也可以将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将实践教学外延,带领学生到校外的相关场所参与实践活动[6]。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教师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校方可以组织学生到周边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参观;可以邀请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到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进行社会实践。校方可以联合社区卫生服务站,组织学生到实地参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岗位,为他们提供提早接触工作的机会。如在教学慢性病预防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入某社区的卫生服务站,与工作人员共同深入社区收集居民的相关资料,并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和制订慢性病患者的医疗方案。如此可以让学生了解一线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对自己未来可能入职的岗位进行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践中,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提高适应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另外,还可以将课堂拓展到科研领域,校方应支持学生利用本校的实验室进行实验,如以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开展科研,激发他们的好胜心,鼓励有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科研能力,有利于其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优化评价考核,提高教学效果

1.优化实践教学评价

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需要对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优化,这也是保障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校方可以从四方面入手:(1)教师对教学评价予以高度重视。教师应结合高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制订评价内容,如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职业技能的情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实践。(2)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预防医学专业具有极强的应用性,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能够灵活运用专业技能,并能站在整体把握大局。这就需要教师构建完善的实践评价体系。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技能操作情况给出评价,同时要明确具体岗位的特点和需求,将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分工合作能力等内容进行评价,以推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其更好地应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3)评价主体多元化。通常高校预防医学专业的考核主体是教师、专业负责人等,校方应丰富评价主体。从学生层面来说,要支持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从社会层面来说,应让一线预防医学工作者进行评价,以保障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4)及时反馈评g1Z4hIsghCO0FlXTtDW6qfvzaEJ0fvATAc+KErtvG3w=价结果。高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在学生平时成绩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教师应及时让学生了解评价结果,这样才能让学生展开针对性的纠正和调整,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建议。

2.结合多种考核方式

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导向下的高校预防医学教学改革应优化考核方式,将多种考核方式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放在同等地位,对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考核,让学生意识到理论和实践都不可忽视,以检验他们的学习成果。首先,闭卷考试是最常用的考核方式,检验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必备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由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等板块构成。闭卷考试不仅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这也是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其次,除了传统的考核方式,教师应在课堂上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任务,对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和巩固。这种考核方式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最后,教师应根据授课进度进行考核,让学生通过自主查阅文献资料展开一系列探究,如搜集文献和资料、整理和处理数据、设计和填写表格、预设和推断理论等。这不仅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只有人民安全才能保障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的主要阵地,要以学生为本,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从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评价和考核等方面入手,推进预防医学教学改革,为国家的公共卫生队伍不断输送预防医学人才,切实维护人民健康与人民安全。

参考文献:

[1]高金霞,李秀元,孙立新,等.健康中国视域下全科医学专业以提升执业能力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育探索[J].现代预防医学,2022,49(5):951-955.

[2]钞虹,程宇,杨晓蕾,等.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质量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3(7):56-57.

[3]梁虹,王明霞,吴嘉慧,等.公卫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预防医学专业的导向作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1,19(24):166-168.

[4]朱紫叶,徐颖,张体华,等.“1+X”证书制度下医学营养专业“课证融合”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23,20(16):236-240.

[5]姜劼琳,孙法莹,孙有智,等.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为导向的方剂学教学改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2(9):88-91.

[6]林原,唐山茶,吉思,等.以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针灸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5(4):74-76.

◎编辑 郑晓燕

作者简介:刘怡君(1988—),女,土家族,湖南湘西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预防医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