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让信息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领域,慕课(MOOC)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与丰富的课堂形式,能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是传统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慕课的迅速发展,标志着资源共享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多次教育革命,让大规模网络开放式学习成为可能,为学习者提供了终身学习的强有力途径。但现阶段,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鉴于此,研究通过探析慕课的发展、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应用路径,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应用策略,为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关 键 词] 慕课;高等教育;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149-04
近年来,慕课作为新时代下产生的大规模开放课程,逐渐被广泛地运用到高等教育教学领域中,其所具有的灵活性与广泛性,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慕课被应用于课程教学中,打造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对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引领作用。因此,从慕课的发展及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进行探析,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强有力的参考依据。
一、慕课(MOOC)的发展
慕课最早被提出是在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提倡让计算机实现互联,以此构建出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信息共享平台。随后,在2008年,由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等人提出。但慕课真正落实是在2011年,随后各国高校纷纷参与到慕课建设中。2013年,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开始加入edX平台,标志着中国慕课建设开始实施,国内各高校开始面向全球开发免费在线课程,让慕课开始席卷中国。可见,慕课为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助推了高等教育的变革。中国主流慕课平台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慕课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了网络化、跨时空、人性化的服务。同一课程的关注和学习人数高达百万,远超传统课堂。慕课课程精悍短小,能激发学生兴趣。这种方式解放学生,满足个性化需求,提供良好支撑。慕课还支持评价和颁发证书,强调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和体验,超越传统模式。
二、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优势
(一)利用网络优势,集中大量的优质资源
慕课的出现,有效整合了世界一流大学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前沿技术的发展情况,最大化地利用了已有网络教育的优势,助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将其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中,能节省高校教师的上课时间,使教师能利用慕课形式生动、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收获更多的知识。由于慕课的课程资源一般是由全国各地、全世界教师协同合力制作的,能保证课程的质量,解决了以往教学中优秀师资力量短缺与优质课程短缺等系列问题。同时,将慕课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也能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权,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想要上的课程,只需具备上网条件,即可实现随时随地学习。
(二)丰富课程形式,提高自主学习积极性
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多数学生对传统线下课堂产生了抵触、厌倦等情绪。如何才能在高等教育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成为现阶段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而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将慕课应用于其中,能有效拓宽高等教育的教学途径、教学渠道,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课堂形式,使课堂教学能朝着丰富多彩的方向前进。同时,将慕课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中,能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积极性,促使其自主参与到学习中,为学生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三)交流更加顺畅,师生互动性得以增强
将慕课应用于课堂中,能让学生在线上课堂中实现随时提问,并能得到教师、学生的答复。而此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促使教师与学生相互成长,为高质量课堂的诞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慕课作为线上课堂,并不需要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互动,在此模式下,能缓解学生面对教师时的紧张、害羞心理等,让学生将自身的想法、建议能表达出来,促进学生思维发散。可见,在慕课平台上,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学习互动能在网络上进行,促使师生之间能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助推高校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
三、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一)缺乏大学教育部分功能
高等教育除了能为学生提供一些较为优质的课程资源,还有诸多优势,包括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见习与实习机会、大学生社团各项活动、大学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等。而慕课作为互联网发展下的产物,其本质是模仿现实,虽然贴近现实生活,但终究是虚拟大学,无法取代现实生活中的实体大学所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教学环境。加上高等教育中的课程种类比较多,并非所有的课程皆能通过慕课形式进行学习,已有的慕课仍然以社科类课程为主,有关实操课程、外出实践等自然科学类的课程仍然需要在实验室、实验基地等进行教学。因此,慕课缺乏部分高等教育的功能,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堂。
(二)慕课教学管理不够完善
现阶段,慕课教学管理存在严重不足。一方面,学生中途退课现象严重。在传统课堂中,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方法和进度,学校也会对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考察,确保教学质量。但在慕课中,师生通过网络互动进行教学,无法随时调整授课内容和方向。因此,部分学生因慕课不符合实际情况或缺乏兴趣而选择退课,教师无法因材施教。另一方面,教学中缺乏有效监督,难以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2]。在传统课堂中,教师的督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但在慕课中,教师无法了解学生是否按时、认真地观看课程,无法保证教学效果。此外,慕课结业考试需要良好的信息技术构建监考体系,但缺乏监督体系,无法保障监督效果。
(三)慕课考试作弊现象严重
考试中作弊除了和学习者密切相关之外,还与慕课的质量与管理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而从现阶段的技术角度进行探析,虽然可以实现远程在线监控考试,但此举会增添诸多麻烦与负担,如学生要在特定时间内参与到在线考试中,还需要安排相应的线上监考人员。同时,也会造成部分学生对终结性考试产生依赖,只会在考试前用功,其余时间则选择视若无睹,与应试教育没有差别,也并不符合课程评价的需要。由此可见,如何解决慕课考试中的作弊问题,是当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四)主流慕课平台参差不齐
现阶段,我国慕课平台虽然发展较为迅速,但是部分平台在慕课的建设工作上,尤其是课程制作中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管。如部分高校与某些慕课在具有合作关系基础上,又发展了诸多自主慕课平台,造成同一课程会在不同的慕课平台上出现,即课程出现重复现象。并且慕课课程制作完成后并未接受相关教育部门审核,就开始投放到平台上,致使部分慕课出现粗制滥造的现象。另外,在部分慕课上线后,学生在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题,但是教师与助教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及时回答学生在交流区提出的问题,直接制约了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五)慕课学习成果认证障碍
现阶段,慕课学习成果认证主要依靠课程证书。尽管学分认证模式多样,但存在诸多限制。在线测试是主要的考评手段,能反馈学生学习情况,但也可能导致应试学习[3]。如何评价实验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性成果仍是问题。同伴评价是慕课考评方式之一,但标准难以统一,可能导致评价不准确。部分学习者敷衍的态度也会影响评价的公平性。慕课学分认证模式过于依赖考试,增强了应试教育倾向,降低了慕课的开放性和便利性,与其初衷相悖。
四、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加大社会响应与支持力度
慕课要在高等教育中实现持续发展,必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社会的响应。因此,在高等教育领域推广慕课时,需让社会各界人士能认可慕课[4]。例如,政府要大力宣传与推广慕课,利用互联网形式,以抖音、微信、微博等进行广泛宣传,使社会各界能认识到慕课所具有的作用。同时,要及时制定相应规则。例如,高校需将慕课纳入大学发展规划中,将慕课学分与学历挂钩,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慕课中,提高慕课的普及度。此外,政府还要在偏远地区提供相应的支持,使该地区能普及网络,降低已有的网络成本,使国民皆可享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教师要想适应慕课发展模式,就要与时俱进,才能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教师需在学术上不断创新,以此充实自我。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慕课中的优质教育资源进行学习,让慕课中的优质资源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的良好途径,利用各种途径提升自我与发展自我,开阔教师的视野。同时,教师需要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在工作中明确慕课提出的要求与自身工作职责。另外,教师要发挥团队合作作用,真正助推慕课发展。成功的慕课离不开良好的师资队伍,需要每个教职工皆积极参与其中,能认真地对待自身的工作。只有如此,高校才能做好慕课建设,完成各环节工作,真正打造高质量的慕课。
(三)加强慕课平台的建设
慕课平台是慕课制作与呈现的载体,欧美慕课教育的迅速发展,是因为Coursera、Udacity和edX三大在线教育平台的出现,才能让慕课席卷全球,并且这些慕课平台时至今日仍然一直在探索与进步着[5]。因此,我国高校在进行慕课建设时,可借鉴国外优秀经验,积极进行创新与发展,建设慕课平台,以此满足高校发展的需求。现阶段,我国也逐渐推出了自己的慕课平台,如网易视频公开课、网易云课堂等,让慕课平台数量有了极大的增加。我国自主研发的慕课平台有着浓厚的本国特色,但也有不足,对此,需要积极进行改进,持续创新与突破,方能让慕课建设全方位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例如,要为学生提供公平、灵活的慕课学习平台,让优质资源实现共享,让不同社会地位与学术背景的学习者能依据自身需求在平台上进行学习,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真正实现全民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持续发展。
(四)创新慕课课程设计模式
慕课课程通常情况下是由教学视频、阅读材料、作业、小测试及讨论所组成的,而制作慕课的团队则是有着高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的师资队伍,此类教师通常在专业上有着深厚的教学经验与理论能力,能制作出适宜学生的课程模式。因此,微课设计上具有三点要求:其一,利用技术精细化教学设计。教师在制作慕课时,需分析不同专业与层次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以便能设计出适宜学生的自学视频材料、辅助教材等。和以往的传统课堂教学设计对比,慕课是经过优质师资团队设计的,在使用慕课时有较强的针对性,使看起来碎片化的视频资源主题更集中,内容也更加精练。例如,将课堂教学中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包括课堂内容、练习、教学反馈、测试等,设计出精准的教学设计。其二,制作多种形式储存的视频教学资源。慕课中的视频资源,是构成该课程的主体,通常是结合某个热点或争议的话题展开阐述的,有逻辑性、严密性,利用视频资料也能完整地将教学内容一一体现出来。如有的教学视频为几分钟,有的则是几十分钟,长短不一,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都是精练的内容,教学内容讲解比较透彻,有反复观看的价值,学生能在学习中掌握该知识[6]。其三,教学的针对性较强,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练习内容。在慕课视频制作中,制作教师通常会将问题穿插在其中,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内容,在视频讲解完毕后,还会为学生布置一些练习,以此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大力支持教师教学工作
高校在开展慕课建设时,需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突显出来,对已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确保能全面支持教师教学工作,以此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教师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学习机会,减少对教师的阻碍。同时,要高度重视慕课建设工作,例如,成立专门的慕课建设工作团队,包括课程主讲教师团队、教学管理团队、技术支持团队等,利用良好的教师群体,确保能为日常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支撑。还要对该团队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与优化,让该群体能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到慕课建设工作中。另外,还要大力解决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包括财力问题、物力问题、人力问题等,确保教师群体能没有后顾之忧地参与到工作中,提高慕课建设工作的质量。最后,要将慕课建设工作与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相挂钩,使教师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为慕课建设提供良好参考,充分激发教师参与慕课建设的积极性。
(六)扩大慕课建设的资金支撑
慕课平台的建设需要诸多资金的支撑,后期维护也需要专业技术,而这些都离不开充足的物力、人力及财力,学校与政府的支持并不能满足当下发展需求。纵观欧美国家慕课的发展规律,发现多数都有大量资金的支撑,才能迅速发展。因此,我国慕课建设中需借鉴此经验,扩大慕课建设的资金支持,通过在社会中大力宣传慕课建设的重要性,引导社会各行各业单位、个人等积极参与到慕课建设资金的捐赠中,并将捐赠的资金应用于平台研发、业务拓展、新型教育网络方式中[7]。在此过程中,要开展校企合作,降低学校自主研发慕课平台的成本,同时实现企业的盈利。例如,利用校企合作模式共同研发慕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慕课建设中,为慕课建设助推一臂之力。同时,可以开展慕课联盟,让一流高校与普通高校合作,针对某些学科达成共识,共同研发慕课,以此实现共赢,解决师资短缺与经费短缺的问题。以上系列形式能更好地助推学校与平台、平台与平台间,甚至是平台与企业实现良好的共赢。
(七)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要想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从两方面展开,分别是依靠学生自身、依靠慕课平台提供条件。首先,学生在学习中需认识到,慕课教学是提倡主动学习的,需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课程、安排课程学习的时间、把握课程的进度。只有如此,才能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与管理下,将自身放在主动学习的位置中,从而提高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慕课平台需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发挥自我能力的空间。例如,在进行分组作业时,教师需引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完成作业,确保能在共同合作中优质地完成作业,教师则结合学生制作的作业进行评选,评选优秀作业,将其上传到平台中,让其他学生观看。此种形式促使学生主观能动性得以提升,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能力及团队意识,为其今后发展奠基。
(八)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慕课的出现,让诸多高校皆能享受到免费的优质化资源,包含课程大纲、课程作业、课程内容等,但在此过程中也有部分大学不愿意参与到慕课建设中,究其原因是不愿分享自己的教育资源。而对此进行分析,高校此种行为虽然能减少学校损失,但在整体层面上看,开放教育资源能扩大高等教育的比例,为社会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奠基,也能提高课程的质量。因此,我国高校需积极借鉴欧美慕课的公益性,开展盈利模式的探索,共同研究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好地助推高校高质量发展。
五、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教育信息化成为发展趋势。慕课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并能弥补部分高校师资力量的不足。因此,高校应大力推广慕课,将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途径,确保能助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慕课背景下混合式教学促进高等教育公平探析[J].山西青年,2023(5):28-30.
[2]胡艺玮,石芳.“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现状研究及展望[J].才智,2020(7):137.
[3]张倩,李万武,柳林,等.高等教育中“慕课”教学现状分析及软件平台建设[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4):377-384.
[4]李晓晨.慕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山西警察学院学报,2020,28(3):124-128.
[5]孙德平,刘峻滔,郭新珍,等.慕课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3,15(1):30-34.
[6]陶建武,王涛,庞龙剑.慕课运动对高等教育的渗透性影响分析[J].科技风,2020(22):61.
[7]王乐琼.浅谈“慕课”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J].戏剧之家,2023(20):171-173.
◎编辑 郑晓燕
作者简介:蒋林孜(1997—),男,回族,河南项城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