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就业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功能与衡量教育收益的重要标准,影响着大众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与工作岗位,有利于提升高等教育的认可度与满意度,维护自身价值。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数据对教育错配与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历溢出的回归系数没有通过检验;学历不足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β=0.112,P=0.007<0.05),学历不足程度越高,高等教育价值感知越强。对此在扩大教育供给满足群众教育需求的同时,高等教育需要坚守责任理想,并且警惕教育错配所引发的高等教育价值危机,保障更高质量就业的同时坚守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
[关 键 词] 教育错配;学历溢出;学历不足;高等教育价值感知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137-04
一、引言
布希亚在其著作《物体系》中基于物的功能属性和非功能属性,探讨了“人对物的真实生活体验问题及物如何回应功能性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的问题”。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是一种投资行为,故高等教育被看作人类社会的一种消费物,具备功能和意义两种价值概念。“功能是行动和人之间的中介项……意义使得物品脱离行动,它使物品成为不及物(intransitif)”[1]。从功能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功能强调知识传授、技能培养、职业准备、思维创新、社会适应等具体效用;从意义层面来看,则关注个体与社会的长期影响等更长远的价值。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文化实践,高等教育的意义超出了其功能属性,使其成为不及物的存在。然而,在就业形势与压力的现实冲击下,高等教育的就业准备功能被放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得不思考和面对毕业后何去何从的现实,以及权衡和分析教育投资行为的收益。随着高校的扩招以及更多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高学历人才的供给数量超过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产生了教育错配问题。[2]教育错配进一步引发学历贬值的担忧。当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发现用人单位所限制的学历门槛不断提升,教育难以改善和提升自身的就业状况和质量,很容易加剧高等教育价值的怀疑。因此,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探讨教育错配下高等教育价值的感知现状及教育错配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的影响机制。
二、文献综述
(一)高等教育价值感知
“价值”一词,指的是客体中所存在的对满足主体需要、实现主体欲望、达成主体目的具有效用的属性。在高等教育的问题上,张鹏等人(2016)将学生视为教育服务的消费者,承担“顾客”角色,并进一步从功能价值、结果价值、情感价值、发展价值四个层面对高等教育收益进行划分。[3]因此,高等教育价值感知即对高等教育效用或收益的主观感受、评价与态度。在影响因素方面,占盛丽(2004)指出,个体对于高等教育的认知受家庭年收入、父亲教育水平、学生学业水平自我评估、学校所在中学性质、学生的性别特点、城乡特点、地区特点显著影响。[4]刘文晓等人(2016)发现,在个体、家庭和学校变量中,只有家庭长期居住地会影响个体对投资高等教育预期经济收益的认知。[5]总的来看,目前的研究强调个体变量、家庭变量和学校变量。
(二)教育错配
教育错配是人力资本有效性低下的一种表现,包括垂直型教育错配(vertical mismatch)和水平型教育错配(horizontal mismatch)。本文仅对垂直型教育错配进行研究,垂直型教育错配指劳动者所受教育程度与职业所需教育程度存在偏差。[6]包括过度教育与教育不足两种类型[7],表现为个体的受教育年限与工作岗位所要求的不匹配情况。
关于教育错配的衡量与计算方法,李建民等人(2017)采用工作分析法,通过美国各职业的教育准入要求和中国各职业的就业人数的差值计算中国各教育程度劳动者的过度教育情况。[8]Kiker等(1997)利用众数法,即将从事相同工作的所有人分为三类,以众数作为教育年限的中心点,教育年限大于众数的为教育过度,小于众数的为教育不足,等于众数的为教育适度。[9]而叶尔肯拜·苏琴等人(2016)采用标准差实际匹配法,通过计算一种职业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再在平均受教育年限基础上加减一个标准差,形成一个区间,劳动者实际教育年限越出该区间并靠右,为教育过度情形;越出该区间并靠左,属于教育不足情形。[10]颜敏(2017)使用随机前沿法,基于由生产前沿边界决定的潜在收入与实际收入的差异,测度过度教育水平,在测度教育效率时,该方法可以评价教育是被充分利用还是存在剩余(过度教育)。[11]李锋亮等人(2009)通过毕业生学历与对工作所需学历的评估进行比较判断教育过度、教育持平和教育不足。[12]
三、数据、变量与模型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山大学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开展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选择2018年的个体层面问卷进行分析。CLDS聚焦中国劳动力的现状与变迁,内容涵盖教育、工作、迁移、健康、社会参与、经济活动、基层组织等众多研究议题,是一项跨学科的大型追踪调查。根据研究需要,在删除无效样本后共计3416份问卷,进一步对个别缺失数据进行填补、重新编码等操作后形成最后合适的样本问卷。
(二)变量选择
1.被解释变量
在本文中,将CLDS调查问卷中的“上大学越来越没有用了”这一问题作为衡量大众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的指标,非常赞同(1分)、比较赞同(2分)、一般(3分)、不太赞同(4分)、非常不赞同(5分)分值越高,高等教育价值感知越积极。
2.解释变量
基于目前教育错配的研究,本文根据CLDS问卷中的数据,选择“您的最高学历是”与“你觉得胜任你目前这份工作最低需要什么学历”两个问题作为衡量教育错配的指标,并且采用工作者自我评价法测算教育错配。尽管该方法带有较大的主观色彩,其产生的估计偏误和随意性会增加测量结果的偏差,但是考虑到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高等教育价值感知,属于个人主观体验,如果个体对工作岗位和自身教育水平的认识发生了偏误,相应的教育信念和价值感知也会受到影响。因此,仍采用工作者自我评价法,即教育错配=学历分组-工作岗位学历,正值为学历溢出,负值为学历不足,零表示学历适配,共计三类。具体的数值为教育错配程度,差值绝对值越大,错配程度越高。
3.控制变量
个人、家庭和学校可能会对高等教育感知、期望和收益产生影响,因此从这三方面维度选取控制变量。其中个体层面包括:婚姻状况(其中“同居”根据众数填补归到“已婚”类型)、性别、户口、年龄(采用2018年减去出生年份)、政治面貌、收入、职业;家庭层面包括父母的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职业;学校层面包括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以及硕博阶段的学校层次。
(三)计量模型
本研究中高等教育价值感知为被解释变量,为了更深入地分析教育错配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的影响,构建以下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其中,Perceptioni表示为高等教育价值感知,β0为常数项,β1为教育错配(mismatch)的系数,β2为控制变量的系数,εi为随机误差,即由其他随机因素引起的Perceptioni的变化部分。
Perceptioni=β0+β1mismatchi+β2controli+εi
四、实证结果
(一)样本基本概况
在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现状上,45%的调查对象不太赞同“上大学越来越没用”的观点,34.6%的调查对象则是非常不赞同。总体上来看,绝大多数调查对象对高等教育的价值持正向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群体的价值感知不太积极,占比20.4%。在教育错配现状中,学历适配占据主导位置,占比60%;从教育错配形式来看,劳动力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学历溢出,占比29%,大约是学历不足(11%)的3倍。
(二)差异分析
通过比较研究对象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从而在后期回归分析中为控制变量的纳入提供依据,受篇幅影响不再呈现具体结果。根据数据结果,个体的家庭特征、学校特征不存在显著差异。个人层面包括婚姻、性别、户口、学历、收入、工作单位在高等教育价值感知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P值全部大于0.05;虽然政治面貌F值的显著性水平也大于0.05,但是根据Tamheini事后多重比较结果,不同水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尽管整体上政治面貌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的影响不显著,但在特定的水平之间,不同的政治面貌可能会导致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需要注意的是,多重比较可能增加了发现虚假的显著差异的风险。因此,在后续减少混杂因素的干扰时,仍然需要考虑该变量的可能影响。此外,年龄(P=0.031<0.05)和教育错配(0.006<0.05)在高等教育价值感知上存在显著差异。
(三)学历不足的分析
教育错配表现为学历溢出、学历不足。为了更清晰和连续地考察教育错配对价值感知的影响,将学历适配也纳入计算,且对学历溢出和学历不足进行分类讨论。当对样本进行限定后,学历溢出与高等教育价值感知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β=-0.012,P=0.51>0.05),且学历溢出回归系数不显著(β=-0.024,P=0.51>0.05),因此排除学历溢出不再进行分析。仅对学历不足的情况进行进一步探讨。
根据表1,学历不足主要发生在大专及其以下学历群体。从数量上来看,学历越低,教育错配人数越多,大专占比1.3%,中学阶段占比24.9%,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73.7%;从程度上来看,在学历不足的人群中,个体学历与工作岗位学历匹配差值主要为-1(81.2%),个体实际学历仅比工作岗位学历低一个等级。这说明就业人口虽然存在学历不足的教育错配,但是大多数人自认为错配程度较低。随着错配程度的提高,错配人数降低:比工作岗位学历低两个等级的占比13%,三个等级占比5.6%,四个等级仅占比0.3%。
1.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Harman单因子检验,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3个,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25.60%,小于40%的临界标准,因此表明本研究不存在共同方法偏差的问题。
2.相关性分析与回归方程检验
在对学历不足组取绝对值后进行分析,数值越大表明个体实际学历越低于工作岗位所需学历,教育错配程度越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教育错配程度与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相关系数显著(β=0.058,P=0.004<0.05)。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将年龄中的“18~35岁”、政治面貌中的“群众”作为哑变量,其余水平与“学历不足”一同参与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表2,研究的线性回归模型显著(F=2.033,P=0.048<0.05),意味着3个自变量中至少有1个自变量可以显著影响高等教育价值感知。更进一步,结合回归系数的检验,最终得出:政治面貌中的中共党员(β=0.163,P=0.048<0.05)和学历不足(β=0.112,P=0.007<0.05)的回归系数显著。这表明,就政治面貌而言,相对于群众,中共党员在高等教育价值感知上高出0.163个单位。学历不足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存在显著正向影响,二者的定量关系表现为学历不足每提高1分,高等教育价值感知随之提升0.112分。在学历不足的劳动力群体中,教育错配程度越高,即个体认为自己的学历越低于工作岗位要求,高等教育价值感知越强。
五、结论与讨论
本文基于CLDS2018数据,探索教育错配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就本研究中的调查对象而言,劳动力群体总体上认可高等教育价值,即认为上大学是有用的。其次,在劳动力市场上,学历适配的群体占比为60%,教育错配的群体占比为40%。就教育错配而言,其中学历溢出(29%)的比例大于学历不足(11%)。进一步分别探讨学历溢出与学历不足和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的关系及二者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的影响发现,学历溢出的相关系数(β=-0.012,P=0.51>0.05)和回归系数(β=-0.024,P=0.51>0.05)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即根据现有的数据,在学历溢出的群体当中,教育错配与高等教育价值感知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同时无法得出学历溢出会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产生显著影响的结论。学历不足的相关系数(β=0.058,P=0.004<0.05)和回归系数显著(β=0.112,P=0.007<0.05),表明学历不足与高等教育价值感知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并且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具有显著影响,学历不足的程度越高,即劳动力学历越低于对工作岗位学历要求的判断,越认为上大学是有用的。此外,相对于群众,党员也会对高等教育价值感知产生影响。
当社会上的有限的工作岗位无法吸纳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时,高等教育的收益,如收入、就业、社会地位的提升等现实问题,会更多地进入人们的思考范围中,影响人们的教育选择与教育期望。此外,高等教育还需要注重、满足学历不足群体的教育需求,扩大教育供给,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法]尚·布希亚.物体系[M].林志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41.
[2]周政凌.教育错配收入效应及其城乡差异分析[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3.
[3]张鹏,李刚,吕立杰.高等教育顾客感知价值[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6,32(6):62-70,93-94.
[4]占盛丽.高等教育私营化:中国大陆高中毕业生对民办高等教育需求的研究[D].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4.
[5]刘文晓,戚业国.高中毕业生对投资高等教育经济收益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1):40-44.
[6]Senarath S,Patabendige S. Job-education Mism-atch Among the Graduates: A Sri Lankan Perspective [J].Ruhuna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Finance,2014,1(2):1-16.
[7]DUNCAN G J,HOFFMAN S D.The incidence and wage effects of overeducation[J].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81,1(1):75-86.
[8]李建民,陈洁.中国过度教育的测度:基于美国职业准入的教育标准[J].人口与经济,2017(5):34-44.
[9]Kiker B F,Santos M C,Oliveira M M D. Overed-ucation and undereducation:evidence for Portugal[J]. Economics of Education Review,1997,16(2):111-125.
[10]叶尔肯拜·苏琴,伍山林.农民工教育与工作匹配状态及收入效应[J].财经研究,2016,42(11):32-43,59.
[11]颜敏,王维国.中国过度教育现状及其演变:来自微观数据的证据[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39(3):15-29.
[12]李锋亮,岳昌君,侯龙龙.过度教育与教育的信号功能[J].经济学(季刊),2009,8(2):569-582.
◎编辑 张 慧
作者简介:段永辉(1997—),男,汉族,河南灵宝人,助教,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