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56”教学模式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4-07-17 00:00:00张建灿赖晓瑛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8期

[摘 要] 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以某地方院校教育类本科专业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为教改对象,探索构建和实施“123456”教学模式,即确定一个目标、突出两性要求、对标三个需要、引入四化评价、融合五种教法、围绕六个主题,突出教学目标导向性,突出教学内容价值性,突出教学方法前沿性,突出教学评价科学性,并对该套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3456”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立德树人的效果更加显著。

[关 键 词] “123456”教学模式;教育心理学;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96-04

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是基础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这门学科作为高校教育类专业的重要课程,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科学基础,是获得教师资格的必备知识,在当前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新时期,地方高校纷纷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育目标,这也符合教育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市场发展需求。尤其在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和师范专业认证的双重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类专业方向的教育心理学课程面临新要求,该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导致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与师生期望及市场人才需求有较大差距,改革教育心理学的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一、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目标缺乏导向性:重形式轻实际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的方向。传统的教学目标,多是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设置教学目标,但在目标描述上泛化笼统、流于形式,未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2],未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未体现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类专业“专业认证”和应用型高校“校本”的需求,不够贴合实际需求。

(二)教学内容缺乏价值性:重理论轻实践

教学内容是改革的关键内容。当前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版本繁多,从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来看,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各部分之间的耦合度和联系性不强[3],或“强调服务实际”,或“偏重研究基础”,内容以传统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组织上较分散,不够系统化,重难点不明确,缺乏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未突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技能需求。

(三)教学方式缺乏前沿性:多传统少创新

教学方法对学习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新时代人才的需求[4],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中,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未引入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以传统教学手段为主,教师照本宣科,缺乏互动、缺乏实践、缺乏创新;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造成考后忘记的现象,学生并未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枯燥、参与度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无法满足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四)教学评价缺乏科学性:多单一少多元

教学评价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传统的课程评价中存在“四个单一”怪圈:评价方式单一[5]、评价倾向单一、评价对象单一、评价情感单一。从教学评价方式上来看,以书面闭卷考试为主,主要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难以多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不利于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教学评价倾向上来看,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主要包括日常出勤情况等,考核分数上受教师主观性影响较大,不利于形成全面的评价;从教学评价对象上来看,传统教学评价对象主要以任课教师为主,教师的评价是唯一的评价依据,难以形成客观的评价;从评价情感上来看,反馈给学生的就是一个分数,缺乏情感传递,缺乏有针对性的肯定与鼓励,不利于学生对课程产生深刻的情感。

二、“123456”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123456”教学模式基本流程

“123456”教学模式的改革,一改以往单一方面改革,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四个维度探讨,通过分解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评价,重点突出“四性”:教学目标的导向性、教学内容的价值性、教学方法的前沿性、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123456”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设置为建设“一根本两性三对标”的教学目标,构建“六维”教学内容,探索“五个混合”的教学方法,提出“四化评价”的评分机制,从而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四位一体”的完整教学模式。

(二)“123456”教学模式具体实施方案

1.“一根本两性三对标”的教学目标

确定一个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建构教育心理学的思政体系,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在教案中设置思政元素专栏,要求教师在课前构建思政元素和思政内容,并进行体系化分类。在教学中,以专业领域中具有高尚师德的教师为例,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教育情怀,引发学生的共鸣,理解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认同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树立学生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与学生观,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盐”充分融入每一堂课中;突出两性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不再停留在记忆、理解等层次的目标上,在教学目标设立上体现创新性和高阶性,突出“应用性”“操作性”,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如在“心理健康”教学章节中,将“会使用2~3个常见心理量表”写进教学目标。在课堂问题和课外作业的设计上,也要体现创新性和高阶性,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设置学生“跳一跳”的作业难度,促使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对标三个需求,教学改革对标教师资格证“国考”、教育类专业“专业认证”和应用型高校“校本”需求,把学生从“背书本”引导到“用书本”上来。把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说课”融入小组汇报中,将专业认证中的“实践操作”能力体现在课外作业中,将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用型”的要求融入课程内容和考试评价中。

2.“六维”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将理论学习需求和实践操作需求进行结合,突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技能需求,构建“六维教学内容”: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发展心理、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学业评价,在每个维度下再设置具体的相关章节。在基础知识层面,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对象、任务、研究方法、发展历程,重点讲解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及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学习心理层面,包含学习动机、学习迁移、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创造性、知识分类建构、学习态度和品德等方面的内容;在发展心理层面,侧重学生心理认知和人格的发展,重点讲解皮亚杰、维果斯基、埃里克森、弗洛伊德等理论,强调个性差异化教学;在心理健康层面,讲述心理素质的概念结构、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了解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在教师心理层面,从教师职业发展着手,侧重教师职业认知、教师心理保健、教师专业成长等知识点;在学业评价层面,重点讲解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成效评价,教会学生课堂教学管理、课堂秩序维护的理论方法。总之,在编排教学内容时,可以将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重组,适当增减,从全局观念出发,形成系统化、整体性的基本知识框架,重点突出教育心理学学科的素养、知识、应用和能力。另外,要调整六个维度教学内容的课时分配:对基础知识、学习心理、发展心理和心理健康专题内容的课堂教学学时进行压缩,发挥网络资料的作用,通过课外自学完成知识的学习;要加大对教师心理和学业评价模块的课堂实践教学,通过小组作业和翻转课堂的实践,掌握课堂管理、教学设计、教学评价、学业评定等教学实践技能。

3.“五个混合”的教学方法

在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手段日益更新的背景下,教育心理学的教学形式仍在以螺旋上升的方式更新和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围绕学科引入最新的教育教学技术,在课程教学形式上引入国内外先进工具,体现课程教学形式的前沿性,如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探索“五个混合”的具体方法模式:载体的混合、时间的混合、方式的混合、主体的混合、内容的混合,创新教育教学手段,打通课上与课下、课内与课外,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训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确保教育的手段和形式能契合时代教育改革需求。

在载体上混合,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线上网络技术的便利性和线下传统教学的互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在线上学习环节,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免费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自主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学习[6],学生可以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反复回看视频、重复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利用学习通、问卷星等平台,关注学生学习进度,掌握学生自学进度,通过网络课后练习题,把握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自学中存在的难点、易错点;在线下课堂教学环节,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分享个人心得体会,与教师和同学展开互动讨论,教师可以就重难点组织讨论、讲解和小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时间上混合,利用课内+课外的时间,克服教学总课时不足的问题,发挥课内、课外的双重优势。当前教学课时一般在32~64课时,完全依靠课堂教学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引入网络教学资源后,就充分调动了课外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系统性学习,在课外进行重点巩固和深入探究。在课内的教学环节,教师通过讲授、示范、实践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注重帮助学生打好基础,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专业核心知识,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提高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外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提供学习资源、推荐相关阅读的方式,拓宽学习范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专题。

在方式上混合,引入案例分析、实践体验、小组实践等多种教学方式,打破“讲授法”的垄断地位,将枯燥的理论教学变成有味道的“混合课”。通过给出大量教育情景中真实或虚构的案例,可以是个人、组织或者社会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问题和情境,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模拟教师资格证说课考试情境,要求每个学生上台5分钟发言,将学习与考证相结合,锻炼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翻转课堂模式,将学生变成老师,老师变成引导者,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总结课程内容;通过体验心理素质活动、表演情景剧等趣味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活动操作技能。

在主体上混合,采用个人+团队的模式,发挥团队协助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测验成绩和学习行为的分析,解读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材料,主攻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学生通过个人学习任务培养学习自觉性和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学习任务主要采用项目制的方式,组建学习共同体,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六维”学习内容,为每个学习小团体分配特定的学习项目,要求学生在团体内相互合作,分工协作,开展探究性学习。在组建学习共同体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每个团体构成上含有不同层次的学生,鼓励学生采用各类创新方式总结和分享项目研究结果。

在内容上混合,既注重理论的传授,又注重实践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案例讲授基本理论概念,阐述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了解教育实践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通过开展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将来从事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4.“四化评价”的教学评价

要破除课程评价中的“四个单一”怪圈: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倾向单一、评价对象单一、评价情感单一,提升课堂教学评价的效率。结合教育心理学课程特色和实际教学经验,可以采用四管齐下的“四化评价”解决“四个单一”怪圈。

一是评价“全程化”,将课前自学、课堂发言、课后作业等环节纳入考核。注重全过程考核有利于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现,也能激发学生参与课前、课中、课后每个学习环节的热情。学生课前的预习效果会直接影响听课效率,可以通过让学生提交预习笔记报告或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观察预习效果的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在课堂发言时,教师可以记录学生的参与次数与发言质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课后作业也是考核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布置个人作业、小组项目、研究报告等多种类型的作业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二是评价“多元化”,通过纪律出勤、平时作业、课堂表现、期末考试等方式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综合表现情况进行成绩认定,能够提升学生对考核成绩的认可度,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课堂出勤率的考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养成学生正确的课堂行为规范。平时作业的完成度和质量可以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效和学习能力的重要依据。课堂表现可以从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性、参与讨论主动性、提出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打分。期末考试作为对学生的终极考核环节,应该涵盖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知识点,注重试题难易分布,题量适中。

三是评价“项目化”,重点围绕“一份心理测试”“一次自学汇报”“一张思维导图”“一次综合测试”等内容实施专项考核。项目化考核注重学生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应用水平,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纳入每个项目,以任务需求驱动学生学习,突出学生在每个项目模块的学习完成情况,将相关技能点分块整合,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围绕各教学模块的阶段性项目完成情况测试,如在学习心理健康教学模块时可以采用心理测试的方式,在进行学习策略教学时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方式强化实践训练,通过项目化考核有利于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进行分步检测和实时辅导,提高学习效果。

四是评价“立体化”,针对学生学习态度、语言表达、团队合作、专业理解和实践应用等方面的立体评价。立体化的评价体系是针对学生学习态度、能力、效果的多角度综合评价方式,在考核中既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又要包含教师评价、团队互评、学生自评,还要考虑到阶段的形成性评价和结果的终结性评价。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小组合作中的协作能力、汇报报告成果时的口语表达、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践训练中展示出的应用能力等,避免“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

三、“123456”教学实践效果评价

本课题在两个教育类本科专业实施“123456”教学改革后,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和取得了一定收获。通过对授课班级的57名学生问卷调查显示:有28.07%和54.39%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非常合理”;有31.58%和56.14%的学生觉得“教育心理学教学对本人走上教师岗位,掌握教学技能”帮助较大和帮助巨大;有33.33%和57.89%的学生认为“教育心理学对本人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帮助较大和帮助巨大;有43.86%和38.6%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水平”属于“内容比较多,方式比较恰当”和“内容十分多,方式十分恰当”。通过与学生和教师访谈,学生反馈,通过完成小组任务和课外作业,锻炼了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评价,课堂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的时间分配达到了1∶1;教师认为,课堂氛围较以往更加活跃,学生“做老师”分享自学成果,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教师反馈,混合式教学打破了“老师讲学生听”的格局,对学生是挑战,对教师也是挑战,教师要准备更多的课前准备,也避免了教师重复上一门课程的枯燥感。

教学改革初试期间还存在一些不足。如一些学生参与性不高,有35%的学生最喜欢“讲授法”, 他们喜欢老师讲,不喜欢自己参与;一些学生课外自学的效果不容乐观,指定的课前自学网络材料并未认真完成,待到课堂探讨时跟不上节奏;因为学校未放开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且考试成绩占比较高,使其他评价的吸引力大打折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

[2]黄梦鸽,段睿.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及影响路径:以某高校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3,14(17):89-91.

[3]张玮凌.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改革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19(2):100-101.

[4]胡愈琪.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大学,2021(31):116-118.

[5]张微,张露.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探析[J].人文之友,2019(18):134-135.

[6]彭艳.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心理学改革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19):133-135.

[7]张笑铭.慕课背景下“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3):55-57.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2022年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一般项目“新形势下《教育心理学》‘123456’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JXJG-22-37-4)。

作者简介:张建灿(1982—),男,汉族,江西抚州人,副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学。

赖晓瑛(1993—),女,汉族,江西抚州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