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当前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面临着留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感普遍较低、教学目标缺乏准确定位、课程思政教育手段滞后等问题,因此应在教学环节融入思政教育要素和思政教育,从而加深留学生跨文化理解、提升融入感,增强其文化传承的跨文化意识,全面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广西财经学院的三个留学生班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思政效果。但课程思政改革仅靠单一课堂不能完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整合资源,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以促进留学生全面发展。
[关 键 词] 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中国传统文化鉴赏
[中图分类号] G648.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76-04
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试行)》,明确了“来华留学生应当熟悉中国历史、地理、社会、经济等中国国情和文化基本知识,了解中国制度和外交政策,理解中国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和公共道德观”。尽管国内各高校对留学生的文化教学和文化体验十分重视,但往往局限于中国文化本身的体验与感知,而较少将德育融入课上、课下的文化教学中。留学生思政教育往往仅限于日常行为规范和维护留学生群体稳定,却忽视了思政教育对留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深入塑造。这种局限可能导致留学生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国情、社会等方面的认知不足,使其在华生活、学习期间的综合素养提升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将思政教育有意识地融入留学生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加深他们对中国各方面的认识,增强对中国的理解和认同,帮助他们更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这样的教学方法也有助于促进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融合,加强与管理者的沟通,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实现对留学生更加规范、周到、人性化的管理。
一、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践行课程思政理念的必要性
(一)从微观角度来说,有利于提高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留学生课程思政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掘课程教学中的德育元素,发挥留学生教学的思政教育功能。在针对留学生开设的课程中,如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融入思政教育可以是一种有效的途径。深入探讨中国辉煌灿烂的传统文化,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客观真实展现,可以让留学生从更宏观的层面加深对中国基本政策制度和国情的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帮助留学生建立正确的“中华观”,增强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二)从中观角度来说,有利于改革来华留学生教学模式,提升院校国际教育的质量
来华留学生由于各自教育、文化背景与中国的教育文化体系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容易出现课堂教学适应问题,从而导致学习效果和质量下降。因此,开展留学生课程思政,有利于保障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提高中国高校的国际教育水平。
(三)从宏观角度来说,有利于增强来华留学竞争力edc9a75d82dcbd8bd5f55c322c3fe2ccb8b48a516ad63077130db8f5eb6b0964,为我国树立良好的国际教育形象
良好的国际教育形象是一张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利益的国际外交名片。维护好中国的国际教育形象,离不开国际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只有切实增强来华留学的竞争力,才能实力维护中国的国际教育形象。
二、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的现状及问题反思
(一)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的现状
1.留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和认同感普遍较低
来华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学生来自不同国家,一部分学生对中国实际情况不甚了解,这对于高校留学生教育管理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学改革也有必要把思政进课堂考虑进来。
2.留学生教学目标缺乏准确定位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任课教师很难准确把握留学生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这会直接影响到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第一,在教学理念上,中国文化课程教学的性质把握不够准确。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授者往往仅是围绕教材进行讲解,很少能够引经据典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导致学生不能广泛、全面地了解中华民族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法对中国文化产生共鸣和认同。第二,在教学实践上,中国文化教育内容设置较为随意。对于任课教师来说,中国文化课程教学根据所用教材及教师自身的文化修养状况而有所不同,很多人没有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第三,部分专任教师的文化立场不坚定,当面临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时,一些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能坚定自己的文化立场。
3.留学生课程思政教育手段滞后
目前,各高校来华留学生课程培养方案中通用做法是照搬中国学生的培养方案,未能考虑留学生的预期感受和学习情绪。在实际工作中,来华留学生课程思政工作机制的欠缺,使留学生课程思政整体工作处于真空或无序状态,“家长式”“强制式”的教育管理模式没有综合考虑留学生群体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中外文化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说教、照本宣科式讲解、简单直接的灌输非但不能疏导留学生的情绪,反而疏远了与留学生心灵间的距离。
(二)问题反思:课程思政改革方向
1.完善留学生培养方案,明确德育方向
在现有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我们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组织本课程组全体成员共同研究修订和完善新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我们的目标是凸显本课程的德育功能,明确课程的德育教学目标。在课程中,我们将系统介绍中国国情知识,以培养留学生对中国的了解、友好、热爱和认同,引导他们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将尽快将新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应用于新生本科留学生的教学中。
2.完善教学内容,深挖德育元素
我们将深入挖掘每个专题教学章节中的德育元素,力图从多角度解读“中国道路”。我们不仅将着重介绍中国国情知识和客观事实,更加重视通过生动的中国故事,引导留学生深入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从现有主干教材入手,充分挖掘里面的思政教育元素,找到符合或帮助学生能潜移默化的“点”。其次,为了实现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还要补充一些符合思政主题的教学内容。内容上应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文化、艺术、科技等不同题材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将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古代文人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影响。同时,我们可以将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与现代的嫦娥工程、杂交水稻等发展成就进行对比展示,让留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国情,领略中国在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伟大成就。
3.改革教学方法,拓展德育平台
首先,我们将摒弃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尝试丰富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创新形式。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演讲、观看专题视频纪录片等方式,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形象化。其次,我们将强化课外社会文化实践活动环节,拓展德育平台,使留学生在真实场景中体验中国国情,理解和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例如,带领留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红色旅游景点、会展中心等,让他们通过实践活动真实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认识到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中国文化和道路的自信与魅力。
三、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
(一)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广西财经学院在 2020—2022 年间招ynNPZ5E+PB5MDOlJoPcPPw==收的三个留学生班级,在2020年至2023年的四年间,笔者承担了三个班级两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教学,并在课程思政指导下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笔者注重持续观察、记录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和考试表现,并定期了解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最终,根据综合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对比和评估。
(二)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方法
1.课程思政下的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留学生中级文化读本《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教材通过单元选题和以学习者感兴趣的文化现象作为课文的内容,向留学生展现了在中国现代生活中依然充满活力的传统文化和文化现象。本研究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思政时,教学内容主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等,具体来说包括民风民俗、语言文字、名胜古迹、工艺美术、历史人文、体育娱乐等,不仅要体现传统古典的中国,更要反映古代和现代中国所取得的诸如古代四大发明、丝绸之路、嫦娥工程、杂交水稻等发展成就以及新的变化趋势,进而促进学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价值目标的多维实现。
2.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为了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相关知识融入课堂,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和实践体验法两种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
此方式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演变与应用。具体操作分两种:
一是选取与课程主题相关的现代案例,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延续与发展。例如,在学习“丝绸之路”这一主题时,教材阐述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路线以及开通的重要意义,但没有体现当代丝绸之路的延伸,可以结合专题视频纪录片,加入“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的现代案例讲解,将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政策进行有机结合,同时利用世界地图进行标注说明,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一带一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经过和涉及区域,从地理层面上感知中国的对外交往,加深他们对中国国际战略的理解。同时,能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演变,了解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作用。
二是鼓励学生讨论案例中的文化价值观,并与传统文化进行对比,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例如,在学习“仁者爱人”这一主题时,教材阐述了孔子办学的经历、孔子的伟大成就,但并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及当代社会的影响。在讨论中,首先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孔子所倡导的仁爱文化的内涵,让他们理解“仁者爱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一种文化价值观。其次,引导学生对比孔子的仁爱思想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探讨孔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延续和影响。最后,启发学生思考现代社会的影响,鼓励学生就“仁者爱人”这一理念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应用,如在家庭、职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体现。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孔子的仁爱思想对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积极作用。
(2)实践体验法
此方式通过实际操作、文化活动或实地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表现,促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具体操作分三种:
一是进行实际操作,例如制作传统美食、传统手工艺等,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如学到“剪纸·风筝·中国结”这一主题时,教师提前准备好制作剪纸、风筝、中国结所需的材料和工具,向学生展示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步骤和技巧,让学生分组或个人进行实际操作,制作剪纸、风筝、中国结等传统手工艺品。在学生展示和分享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讨论和解析。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探讨这些手工艺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是参加文化活动,如观看传统艺术表演、参与传统节庆等,让学生感受和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中国功夫”“赛龙舟”等主题时,组织学生观看中国功夫表演,让学生领略中国武术的精妙之处;参与赛龙舟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国传统节日的欢乐氛围和团结精神。
三是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博物馆、红色旅游景点、会展中心等,以感受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例如学习“名胜古迹”这一单元时,可以通过学校国际交流中心的组织安排,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名博物馆、旅游景点等地点作为考察目的地,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参观和解说,让他们全面了解考察地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在考察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记录所见所闻。考察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分享和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交流彼此之间的感受和收获,从而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三)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两年教学过程中收集到的课堂、考试表现和留学生感受的整理分析,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调整,除了帮助留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以外,还在中华文化认同上取得了以下三方面教学效果。
1.跨文化理解和融入感得到了提升
刚开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留学生对中国的文化和国情确实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指导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在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实践体验之后,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首先,针对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误解,课程采取了开放、包容的态度,通过客观、全面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历史背景,帮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例如,通过讲解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澄清了一些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偏见和误解。其次,通过组织小组讨论、文化体验活动等,鼓励留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促进了中外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最后,课程还通过结合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向留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组织实地考察、文化活动等实践性学习,让留学生亲身感受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不少学生表示,经过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也更愿意融入中国文化中。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中,还在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术表现上得到了体现。
2.留学生文化传承的跨文化意识得到了增强
首先,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探讨,大部分留学生认识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他们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传承和发扬。这一过程中,留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得到了增强。其次,留学生通过参与传统文化的互动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制作、传统节庆等,增强了对中华文化传承的跨文化意识。这种参与式的学习方式使留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他们与中国文化的情感连接。很多留学生表示,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进一步增强,愿意为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努力。
3.对中华文化认同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研发现,在海外社交媒体对中国正面信息的限流等因素影响下,很多留学生来华前对中国的印象并不理想。然而,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发展故事,留学生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的发展成就,对中国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好感,并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表示赞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有的学生甚至表示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借鉴中国的发展模式。
到了第二年学期快结束时,相当多的学生表示,通过课程的学习,他们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认同中国的价值观念和发展道路。
四、结束语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和整理,我们不仅看到了课程思政在知识传递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见证了留学生在情感认同、文化传承和跨文化理解方面的显著成长。这些教学效果不仅为留学生提供了深入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还为他们在中国社会的融入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内容,确保内容涵盖广泛、深入,能够引导留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实地考察、文化交流活动等,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二是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在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的内容,如历史、哲学、艺术等,以全面的视角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帮助留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化背后的思想和精神。三是强化文化体验和互动交流。组织更多的文化体验活动,让留学生亲身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例如参观博物馆、观赏传统表演、学习传统技艺等,以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体验感。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培训。培养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教师,提升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跨文化教育能力,为留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和指导。通过以上努力,我们将进一步提升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的教学质量,为留学生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更加丰富、深入的文化体验和支持,助力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好地融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加晓昕,刘玙.来华留学生课堂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教学改革探索:以汉语综合课程为例[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3,33(6):116-121.
[2]陈麦池,胡善贵,黄小峰,等.新时代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路径选择[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3,25(3):86-89.
[3]何皖宁,岳岩峰.“新文科”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课程思政建设[J].中国冶金教育,2023(5):95-100.
[4]苏瑞.来华留学生思政进课堂教学改革探析:以新媒体教学在“中国概况”课程中的应用为例[J].科技文汇,2019(10):52-54.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来华留学生思政进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中国传统文化鉴赏》课程为例”(2022JGB32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马冰琼(1986—),女,壮族,广西南宁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