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人工智能驱动下,高校教育管理呈现出现代化、人本化、灵活性、复合性的演变态势,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业务管理的先进性。然而,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管理的融合依旧面临机制建设、育人理念、施教方式、教育模式等方面的困境,阻碍着“立德树人”“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三全育人”等任务及理念的落实。基于此,高校与教育者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教育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探索并践行有效的改革路径:革新教育组织体系,构建智能管理系统;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打造新型师生关系;转变课堂教学范式,组织新颖实践活动;拓展协同育人路径,培育卓越创新人才。以此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人才兴国战略的全面推进增添动力。
[关 键 词] 人工智能;高校教育管理;改革;路径;优秀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51-04
作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人工智能技术改变着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在运行逻辑和外在发展模式。新时期的大学生在思想诉求与学习需求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而固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方式在提升人才培育质量方面收效甚微。对此,高校与教育者需要创造性转化“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变革精神,将人工智能与教育管理的融合作为重要课题,依托人工智能的信息资源优势和技术功能手段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和业务管理的创新,进而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升级式的发展。
一、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管理的逻辑关联
(一)人工智能使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的契机与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群智开放等方面的新特征不断显现,其与高等教育领域的融合渗透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高校教育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以明显的信息资源优势和先进的技术功能手段推动教育体系、教学模式、管理手段的转变与创新,助力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升、资源配置和学习环境的优化、先进理念和前沿手段的落实,使高校更好地发挥育人功能。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也使高校教育管理面临诸多挑战。在精细化分工的社会发展趋势下,传统高校培育的标准化人才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较缺乏竞争力,人工智能在多学科融合发展、教育主客体地位对等、教学去制度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放大了高校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师生关系塑造、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局限性,使改革与创新成为高校开展教育管理的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
(二)高校教育管理改革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促进
科技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与源泉。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管理始终呈现出相互博弈和融合发展的关系,两者的对立统一驱动着社会的繁荣发展。依托教育管理的改革创新,高校可以提升人才培养标准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相恰性,培育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卓越人才,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普及与变革,使其进一步推进生产力的提升,并成为经济转型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在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需要全面依靠人工智能技术推动教育管理的全方位改革,并通过输送优质人才反哺人工智能的发展,助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建设,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基本转向
(一)现代化转型效率日益提升
人工智能的应用使高校摆脱了时空藩篱和信息壁垒的束缚,促进了教育管理信息的交互融合,实现了办公流程的标准化与协同化,使“一站式服务”贯穿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全过程,为高校教育管理建设水平的提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高校可以建立智能化决策模型,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力的赋能下对校园规划、师生结构、舆情监管等实施模型推演,为教育管理各项决策的实施提供参考基础,有效提升了教育标准化的运行效率;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简化高校各项管理工作的流程,削减教学管理、科研管理、教务管理等环节中的冗余程序,实现智能化管理的全面覆盖。
(二)人本化育人氛围不断浓厚
人工智能推进了人机协同教学的应用与普及,使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开展线上自主性学习探究,教育者的角色由主导者向引导者、服务者转变,在数据分析功能的支持下,教育者可以结合学生的差异实施个性化引导,有效践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智能化管理平台为师生提供了自助办理各项业务的空间,提升了教育服务的运行效率,同时人工智能可以深度挖掘各项教育数据,推动教育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的有效衔接,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的放矢”;人工智能颠覆了传统而单一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翔实、精准地记录并分析学生在学习、思想、体能等各方面的数据,有效提升了评价的全面性、科学性及个性化,为“因材施教”理念的贯彻夯实了基础。
(三)灵活性发展态势逐步增强
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网络进一步成为重要的教育阵地和学习工具,教师施教与学生学习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制约,集体化的教学模式日渐式微,个性化的学习方式逐步兴起,在教育形态上确定了去制度化的基调,使学生高质量学习成为现实;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显性教育向隐性教育转变,硬性的科层管理向柔性的服务管理发展,业务壁垒和学科界限日渐衰退,全员参与、协同育人的治理范式成为高校教育管理新的发展方向;人工智能的介入打破了分数至上的人才培养模式,塑造了以综合素质为核心主张的人才评价机制,构建了多元化、立体式素质评价认证体系,以更具弹性和张力的视角具化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结构、道德修养、人格品质等要素,为人才的精准化培养和输出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复合性施教倾向更加明显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人机协同与自主操控推动着“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的进一步普及,通过数据智能化搜集与分析,可以结合学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教学内容,拓宽线上自主学习渠道,为线下实践奠定理论支撑,使学生在虚拟场域与现实世界的融合中夯实知识储备并完善能力结构;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高校可以依托数据整合、技术融合、跨领域研究、平台创新等措施,全面构建跨文化、跨学科、跨场域的融通课程体系,培养兼具知识水平、技术能力、思想素养的优秀人才,满足社会的具体人才需求;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高校可以综合学生专业背景和职业方向、企业用人需求和岗位职责、社会经济形势和人才结构等各项要素实施数据的智能化分析,进而从“专业+职业”的角度实施人才培养,为其就业质量的提升注入不竭动力。
三、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治理困境
(一)机制建设有待加强,阻碍“立德树人”的践行
部分高校缺乏对人工智能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在智能化管理平台、数据服务系统、数字化交互功能、线上授课渠道等方面的构建与拓展缺乏保障机制,阻碍了教育管理各项工作与措施的有效落实。人工智能与教育管理的融合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而部分高校对人工智能与新媒体、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整合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部署,导致技术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教育管理各项工作的决策缺乏数据支持和技术驱动。同时不具备科学有效的跨部门协作机制、创新激励机制及多学科融合机制,制约了高校教育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使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缺乏内驱动能,阻碍了高校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育人理念有待革新,制约“以人为本”的深化
借助人工智能加强高校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性化,有赖于教育者及时摒弃传统而固化的育人观念,在意识层面跟上人工智能高速发展与迅速普及的形势。然而,部分教育者难以摆脱思维窠臼,不能高度认可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始终限制学生的话语权,使学生的自由发展和自主学习探究受限于传统教育模式的羁绊,阻碍了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融合。同时,部分教育者缺乏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手段,难以借助人工智能技术精准把控学生的思想诉求、学习要求及发展需求,导致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手段规划及管理措施实施缺乏人文关怀,制约了“以人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深化。
(三)施教方式有待创新,限制“因材施教”的落实
部分高校在专业教学、思政教育、业务管理等方面缺乏求变精神,依旧以课堂教学、大面积灌输、硬性管理为主要模式,不能以模式创新突破传统教育体制藩篱,导致人工智能各项技术在教育管理中的运用缺乏基础支撑和发挥空间,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管理的融合难以自洽,甚至出现“两张皮”现象。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手段实施、评价指标规划等均得不到有效的数据支撑和技术驱动,难以借助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分析、算力模型等功能将学生在专业背景、学习能力、职业方向、思维模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作为机制优化、内容创新和手段改进的核心导向,导致“因材施教”育人机制的落实流于形式。
(四)教育模式有待转变,困束“三全育人”的贯彻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和普及为教育渠道的拓展、教育资源的融合、学习载体的创设、管理平台的优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部分高校不能借助人工智能带来的契机有效统筹各利益相关者的主体资源,没有加强主体的参与度与协同性,使各方育人主体在智能教学平台、智能评估系统及在线协作工具的赋能下开展协同育人;没有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提升育人的连贯性与持续性,结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具体需求完善教育管理链条;难以依托人工智能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功能深化业务管理的全面性与覆盖性,彰显“教书育人”的多维效能。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塑造与素质发展得不到立体式和多元化的支撑。
四、人工智能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的变革进路
(一)革新教育组织体系,构建智能管理系统
依托人工智能推进教育管理的改革是一项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育人工程,有赖于高校重塑教育组织体系。高校需要明确人工智能的应用目标与定位,使人工智能成为提升教学质量、实施教育服务、优化资源配置、开展学生评估等教育管理内容的核心导向。加大人工智能软硬件设施和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全面收集、整合、分析教育管理各项工作和业务流程中的数据,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同时需要推进人工智能与教学系统、教育资源、科研队伍的整合,确保人工智能应用在教育管理中的全面融合和创新应用。以此为基础,高校可以构建数据智能分析系统、智能评分系统和学业预警系统。全方位采集学生数据,建立集知识储备、能力结构、职业方向等要素于一体的仿真模型,使教育者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动态,为精准化施教、个性化服务的实施夯实基础;利用云计算、智能算力等技术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情况实施评价,并得出问题诊断结论和对策实施建议;依托大数据分析和算法模型实施成绩排名、学科通过率等预测,实时采集并分析学生的网络行为数据,对可能产生的网络舆情进行前瞻性研判,以此为教育者开展思想沟通、心理疏导和教学指导提供精确参考,全方位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质量与水平。
(二)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打造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者是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管理融合的核心纽带,其信息素养水平决定着人工智能的应用成效。对此,教育者需要全方位提升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掌握智能管理平台应用、编程类软件操作、算力模型构建等方法,在信商、数商、爱商的综合驱动下,通过技术应用、数据分析和深度学习,明确学生数据所映射的规律与内涵,以此改进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学生指导措施。在此基础上,教育者需要建立大数据平台,应用虚拟仿真、多维度实验模拟等人工智能技术,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发展需求,模拟个性化施教和专业化服务的实施成效,以此凭借人工智能的虚拟仿真功能促进教育管理的现实实践,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以人工智能的内在逻辑为导向,教育者需要主动构建新的师生关系模式,以适应人工智能与教育管理的融合。深化人本思维,自觉完成由教育主导者向施教引导者、学习分析者和情感沟通者的角色转变,赋予学生充分的话语权和发挥空间。指导学生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依据自身需求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和成长计划,获取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智能推荐系统、智能题库、智能评估模型等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和能力自我完善,并在此过程中发挥教育主体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构建符合自身职业方向和发展需求的学习模式,以此为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注入内生动力。
(三)转变课堂教学范式,组织新颖实践活动
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推进人工智能要素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教学实践活动,是提升教育管理效果的有力举措。高校与教育者需要依托人工智能推进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在人机协同的支持下,结合新媒体、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课堂学习体验场景,以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模态综合呈现的方式进行内容设计,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和多模态学习中完善认知体系和能力结构。同时需要借助人工智能创建的智慧化场景和智能交互系统打破时空壁垒,融合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结合智能排课设计和跨学科融合机制,为学生随时随地开展综合性知识学习和多元化能力提升创造条件。人工智能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创新运用开辟了新的教育实践形式,通过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结合,可以在虚拟场域创建仿真实验室并模拟实践情境,为学生提供开展各类趣味性实验的渠道;借助人工智能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全景漫游、3D环物、远程连线等功能的支持下,参与线上游览革命故居、虚拟实习、模拟应聘等活动;凭借人工智能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AIGC和Sora的支持下探索出兼具科技性和前沿性的创新渠道和创业项目。以此提升教育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助力学生各项素质的综合发展,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全方位促进高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升。
(四)拓展协同育人路径,培育卓越创新人才
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为高校开展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契机,使高校可以借助教育管理改革推进卓越创新人才的培育。高校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构建数字化智能交互平台,建设多元主体协同互动渠道,牵头打造资源共建、决策同研、过程同管的协同育人模式。以教育者、企业、家长为核心要素,在“校企合作”“家校联合”机制的支持下,协同构建集知识、技术、实践、情感于一体的资源共享体系,利用智能算力和智能化决策模型,针对学生的学业、健康、思想、就业等开展多维度预测和系统性研判,共同制定科学的育人模式和有效的施教手段。教育者利用智能管理平台和数据分析系统,对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锻炼、素质提升等进行个性化指导,并结合跨学科融合机制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家长依托智能终端连线,重点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思想状况和心理动态,并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实施有效的思想引导与情感教育;企业需要借助智能评价与反馈系统,明确学生的个体差异与职业发展需求,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及职业素养开展人才定向培养,以强化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如此可以将教育管理改革的成效融入学生求学生涯的全过程,以及学习、生活、实习的各个方面,使其充分感知智能化学习的美好体验,明确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各领域的革命性影响,进而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成长为高素质复合型的卓越创新人才。
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管理的融合,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与教育者以技术赋能教育,全面发掘人工智能在教育管理中的育人效能,及时摒弃陈旧而固化的教育理念和施教范式,可以为人工智能信息资源的高效运用和技术手段的全面实施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并以数字化引领现代化,实现教育的智能化管理,助力新时期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成才。
参考文献:
[1]钱大军,苏杭.“互构”中的教育与技术:高等教育应当如何回应人工智能[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7):68-76.
[2]余高.“大数据+人工智能”: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必经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19):59-61.
[3]李亚东,阎国华.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逻辑与路径设计[J].江苏高教,2024(2):84-88.
[4]袁磊,雷敏,徐济远.技术赋能、以人为本的智能教育生态:内涵、特征与建设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2):74-80.
[5]贾积有,张誉月.人工智能与教育:机遇、挑战与对策[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3,21(1):49-61,188-189.
[6]田芬.从“数据崇拜”到“数据正义”: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旨趣转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1,42(1):77-85.
[7]赵磊磊,张黎,代蕊华,等.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教育:基本逻辑与实践路向[J].中国教育学刊,2022(6):14-21.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以学为本’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管理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ZK003TS22005)。
作者简介:林岩(1988—),女,汉族,河南鹿邑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