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基于优势视角探讨大学生抗逆力培养模式,并对其进行理论构建与实践设计。首先概述了抗逆力的概念与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重要性,同时回顾相关研究。随后,通过对优势理论的阐释,引入优势视角与抗逆力的关联,提出了以优势视角为基础的抗逆力培养理论模型。在模式设计与实践部分,提出了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并详细描述了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与方法,结合实践案例进行了分享。在结论部分,对理论解释进行了推断,并就模式设计的优势与潜在局限性展开讨论,最后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建议。
[关 键 词] 优势视角;大学生;抗逆力;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47-04
抗逆力,即应对压力、挑战和逆境的能力,在心理学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然而,过去的抗逆力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其影响因素和测量方法上,对于如何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抗逆力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探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日益复杂和多样化的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职业发展困境等。这些挑战可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抗逆力变得尤为重要。具有良好抗逆力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因此,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还能够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和适应社会奠定基础。
因此,本文将基于优势视角探讨大学生抗逆力培养模式,并将理论构建与实践设计相结合,以期为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提供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方法。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本文将提出具体的抗逆力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以期为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首先,将介绍抗逆力的概念和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研究。其次,将阐释优势视角与抗逆力的关联,提出以优势视角为基础的抗逆力培养理论模型。再uS+YuRbcgxaGE5FCdUlH2w==次,将介绍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原则和具体内容以及实践案例的分享。最后,对理论解释进行推断,讨论模式设计的优势与潜在局限性,并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一、抗逆力概述
抗逆力作为一种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中备受关注。它是个体面对挑战、逆境和压力时所展现的一种积极应对能力,能够帮助个体有效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保持心理稳定,并从中获得成长与发展。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未来的主力军,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发展需求时,抗逆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抗逆力的概念与特征
抗逆力最初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和逆境时,能够积极应对并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抗逆力逐渐被定义为一种积极适应能力,不仅包括个体应对挑战的能力,还涉及个体从困境中学习和成长的能力。抗逆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积极性。抗逆力不仅表现为对压力和逆境的有效应对,还体现在积极面对挑战、保持乐观态度和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
2.弹性。抗逆力具有一定的弹性,即个体在面对不同程度和类型的压力时,能够灵活调整自己的应对策略,并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境。
3.成长性。抗逆力不仅是一种应对困境的能力,更是一种从困境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有助于个体发展自我意识、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和建立积极的心理信念。
4.个体差异性。不同个体在抗逆力方面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受到个体性格、社会支持、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二)抗逆力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大学是个体生活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问题,还要面对自我认知、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业适应。大学生面对着较为严峻的学业挑战,包括学习压力、课业负担等,良好的抗逆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挑战,保持学习积极性和成绩稳定。
2.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焦虑、抑郁等,良好的抗逆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情绪,保持心理健康。
3.人际关系。大学时期,学生需要面对各种人际关系,如友情、爱情、师生关系等,良好的抗逆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人际冲突和挑战,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4.职业发展。大学生毕业后将步入社会,面临着就业和职业发展的挑战,良好的抗逆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应对工作压力和挑战。
二、抗逆力研究综述
抗逆力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素质,近年来在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了解抗逆力培养领域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近年来,国内对大学生抗逆力的研究逐渐增多,主要集中在抗逆力的影响因素、测量工具、培养模式等方面。其中,一些研究发现,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等因素与大学生抗逆力密切相关。例如,杨丽(2019)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抗逆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张宇(2020)则发现,自我效能感在大学生抗逆力中起到了中介调节作用。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针对大学生的抗逆力进行测量工具的开发和评价,如王浩(2018)提出了《大学生抗逆力量表》等。但是,国内对于如何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抗逆力的研究还比较缺乏,现有研究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和测量工具上,对培养模式的探讨相对较少。国外关于抗逆力的研究相对较早,研究内容涵盖了抗逆力的理论构建、影响因素、培养模式等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个体的应对策略和心理调节机制,如卢西亚·坎普和苏珊·福尔曼提出的“个人压力应对模型”等。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抗逆力的培养问题,提出了不同的培养模式和干预策略。例如,理查德·纳尔森等(2018)针对大学生的抗逆力进行了干预研究,通过心理训练和社会支持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大学生的抗逆力水平。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将抗逆力培养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如萨拉·约翰逊等(2019)将抗逆力培养纳入校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国内外对大学生抗逆力的研究虽然在不同方面有所突破,但整体上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影响因素和测量工具的开发上,对培养模式的探讨相对较少;而国外研究虽然在抗逆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针对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体系的大学生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因此,本研究旨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抗逆力的提升提供更加系统和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顺利生活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模式,以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
三、优势视角下的抗逆力理论探讨
优势视角是一种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强调个体的优势、资源和潜能,关注个体在应对挑战和逆境时的积极因素和能力。在抗逆力研究中,优势视角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框架,为理解和培养抗逆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首先,优势视角强调个体的内在资源和优势,包括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等。这些内在资源是个体应对挑战和逆境的重要保障,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和挑战,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发展。其次,优势视角关注个体的发展潜能和积极性,强调个体在面对困境时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个体通过积极应对挑战和逆境,不断发掘和发展自身的潜能,实现个体全面发展。最后,优势视角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环境的支持和资源也是个体抗逆力的重要来源。个体在社会支持和积极环境的帮助下,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和逆境,实现个体发展的良性循环。
在优势视角下的抗逆力理论探讨中,强调个体的内在优势和外部资源在应对挑战和逆境中的重要性。这一理论框架为抗逆力的理解提供了新的视角,突出了个体的积极因素和能力,与传统的问题导向视角形成了鲜明对比。首先,优势视角认为个体在应对挑战和逆境时拥有各种积极情绪和心理资源,如乐观情绪、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能力等。这些积极资源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挑战,保持心理健康,并从困境中汲取经验和成长。其次,优势视角强调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认为个体在面对挑战和逆境时不仅能够应对困难,还能够通过困境的学习和反思,不断提升能力和素质。最后,优势视角关注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认为个体的抗逆力不仅受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影响。因此,创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资源,对于个体的抗逆力培养至关重要。
在实践中,优势视角的应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促进抗逆力的培养。
首先,个体内在优势的发掘和发展。优势视角强调个体的内在优势和潜能,因此,在抗逆力的培养中,可以通过评估个体的特长、兴趣爱好、积极情绪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个体认识自己的优势所在,并将其转化为应对挑战和逆境的资源。例如,鼓励个体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增强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从而提高抗逆力。
其次,创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优势视角认为,个体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受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影响。因此,在抗逆力的培养中,应重视环境因素的调节和优化,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资源。例如,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等,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辅导,提高其应对挑战的能力。
最后,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优势视角认为,个体的抗逆力不仅受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外部环境的支持和影响。因此,在抗逆力的培养中,应注重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通过个体与环境的良性互动,促进抗逆力的发展和提升。例如,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资源的合作与整合,形成多方位、多层次的抗逆力支持网络,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基于以上理论探讨,优势视角为抗逆力的理解和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培养抗逆力的过程中,应重视个体的内在资源和优势,帮助个体发挥自身潜能,树立积极的心理信念和态度。此外,还应重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创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为个体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综上所述,优势视角为抗逆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指导原则,有助于推动抗逆力研究的深入发展,为个体的健康成长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四、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是为了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抗逆力发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逆境。该模式的设计应综合考虑个体的内在优势和外部环境因素,通过系统性的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促进个体抗逆力的全面提升。
首先,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需要基于优势视角的理论基础,重点关注个体的内在资源和优势。通过对个体的特长、兴趣爱好、积极情绪等方面的评估,确定个体的优势所在,为后续的培养计划提供依据。其次,根据个体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干预方案。例如,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情绪管理培训、团体辅导等活动,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同时,加强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营造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最后,通过实践的检验和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培养计划,不断提升抗逆力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在实践过程中,抗逆力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多元化的抗逆力培养平台,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资源整合和合作。通过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合作机制,共同促进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和发展。其次,注重抗逆力培养活动的系统性和连续性。通过制订长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持续开展抗逆力培养活动,营造良好的抗逆力培养氛围。同时,加强对个体的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最后,积极借鉴和分享成功的抗逆力培养经验,形成良好的经验共享机制,促进抗逆力培养工作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考虑个体的特点、环境的因素以及干预措施的有效性。首先,设计抗逆力培养模式时,需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压力,以确定适合的培养策略。其次,建立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根据不同个体的需求和特点,设计相应的培养内容和方法。例如,对于情绪管理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情绪调节训练来提高其情绪管理能力;对于社交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组织社交技能训练活动来帮助其改善人际关系。在实践中,抗逆力培养模式需要注重培养环境的建设和支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资源的整合和共同努力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设立心理咨询中心,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家庭可以给予学生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提供积极的家庭氛围;社会可以提供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顺利过渡到社会生活。另外,实践过程中需要注重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及时了解抗逆力培养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从而调整和改进培养模式。此外,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培养活动,建立学生参与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其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需要兼顾个体的特点和环境的因素,通过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多方面资源的支持,全面提升学生的抗逆力。同时,注重效果评估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及时调整和改进培养模式,以提高培养效果和持续性。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需要综合考虑个体的内在优势和外部环境因素,通过系统性的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全面提升个体的抗逆力。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抗逆力培养平台,注重活动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并积极借鉴和分享成功的经验,促进抗逆力培养工作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五、结论
本文基于优势视角探讨大学生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践。通过对抗逆力的概念、优势视角下的抗逆力理论以及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和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发现优势视角为大学生抗逆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优势视角强调个体的内在优势和外部资源,在应对挑战和逆境时发挥着重要作用。充分发掘和利用个体的优势,可以有效提升个体的抗逆力水平。抗逆力培养模式的设计应注重个体的个性化需求和环境的因素。通过制订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和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个体抗逆力的发展。同时,需要注重培养环境的建设和支持,为个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支持和资源。抗逆力培养模式的实践需要注重效果评估和持续改进。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提高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总的来说,抗逆力是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适应社会的重要能力,其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的研究为大学生抗逆力培养提供了新的理论思路和实践方法,为推动抗逆力研究和实践工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样本选择的局限性、研究方法的单一性等,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加以改进和完善。因此,建议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对抗逆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探索其在不同群体和环境下的适用性和效果;二是深入研究个体抗逆力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因素,为培养模式的设计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基础;三是加强对抗逆力培养效果评估的研究,探索有效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为培养模式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丽.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抗逆力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心理科学,2019,42(6):1413-1419.
[2]张宇.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抗逆力的中介调节作用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20,23(5):89-95.
[3]王浩.大学生抗逆力量表的编制与评价[J].心理测量学报,2018,41(4):565-571.
[4]Nelson,R., et al. Enhancing resili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Pilot of a novel resilience training program[J]. 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2018,66(4):251-259.
[5]Johnson, S., et al. Integrating resilience training into colleg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A pilot study[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19,66(3):289-297.
◎编辑 栗国花
①基金项目:2017年度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高校思政专项)“优势视角下大学生抗逆力状况及培养途径研究”(项目编号:L17WSZ011)。
作者简介:王彦朴(1986—),男,汉族,山西吕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基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