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科普素养培育探究

2024-07-17 00:00:00张文奇李若男于正毅苏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8期

[摘 要] 在健康中国宏伟蓝图的实现进程中,医学科普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医院院校作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和输送优质医学人才的核心主体,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需求,并且积极主动承担起培育和提升医学生科普素养的责任与使命。健康中国背景下,医学生科普素养培育已然成为医学专业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未来医学生群体的科普意识与科普能力将会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立足于健康中国发展视角,从诊断学实验教学切入,就在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科普素养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

[关 键 词] 健康中国;诊断学;实验教学;医学生;科普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43-04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提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目标,更是中国医学进步的目的之一。在践行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过程中,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医学技术以及综合医学素养在其中所发挥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就医学生科普素养培育需求而言,医学院校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并且要认识到这需要历经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随时进行渗透和培育,将科普意识深深烙印在每一位医学生的脑海当中,让医学科普成为每一位医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健康中国背景阐述

多年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医疗以及卫生水平与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当前我国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已经优于诸多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但是在我们为之感到喜悦与骄傲的同时,也要认识到一些潜在健康问题并提前做好应对准备。近些年,我国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化、城镇化水平逐渐提升,人们享受到了更优质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在此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所处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据了解,现阶段我国居民的死亡原因以及疾病负担主要来源于各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诸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我国居民的健康问题以及形势已经十分严峻。为了进一步扭转和改善这一局面,转变居民的健康观念、延长居民健康寿命,我国卫生健康委专门制定了“健康中国行动”这一发展战略。

2019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相关文件陆续出台,该行动坚持以“大卫生、大健康”为理念,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为原则,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倡导中西医并重,全力推动健康与政策的深度融合。特别有聚焦重点人群,针对一些重大疾病和突出问题,实施了15个重大行动。在“健康中国行动”实施过程中,政府全面联合社会以及个人力量,构建起了相对健全和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发展重心也从治病转变为健康,意在从思想根源上提高居民的理念意识,防患于未然,切实提高全国人民的健康水平。

二、医学科普的定义与目标

从理论层面来解释,医学科普指的是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医学知识传播和普及给广大群众,让广大群众能够更全方位地了解医学领域的发展动态,同时学习和掌握一些常见疾病的科学预防与治疗方式。与此同时,医学科普涵盖健康生活理念和方式等相关内容。目前来看,医学科普是普及健康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广大人民群众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

医学科普要更具专业度和集中性,医学科普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对医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医学与其他领域的知识、技能不同,医学需要建立在专业基础上,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医学知识和技能多被囿于专业领域当中。之所以要培养医学生的科普素养,就是要借助专业医学生的手和口将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进行通俗转化,将其变成大众都能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此一来,普通人也能够掌握一些基础医学知识理论和技能,提高健康决策的能力。

伴随着医学领域科学技术的创新以及科研成果的推出,各种新型医学理念、研究以及方式层出不穷。但是,这些新型医学成果的影响范围并未与其发展速度保持同步,与之相关的信息内容以及资料更多只是在学术圈子里流传,大众对其认知非常表面,或许仅停留在一些概念层面,即知道它的名字,但具体价值和使用方式知之甚少。医学科普方式的价值便体现在其有效填补了这一知识鸿沟,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医学科普了解最新的医学进展和疾病预防方式,依靠自己的能力也能给予自身和家人专业保护。而且通过医学科普,人们会对各种疾病的诱因进行了解,如此便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避免和防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提高自身健康水平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医学生科普素养的主要内容

(一)科普意识

建立和培养科普意识是医学生科普素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医学技术飞速更迭,医学信息呈现井喷之势,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医学生从传统知识导向向科学思维导向转变,要从思想意识层面进行根源性调整,要高度关注医学生科普意识的养成,要立足医学生不同的学习和成长阶段,强化医学生的科普思维养成意识,注重科普思维培养和方式方法训练等,要让科普习惯转化成为医学生的一种自主服务意识。

(二)科普能力

科普能力,即向社会大众提供科普内容和服务的一种综合能力。对医学生而言,其需要具备的科普能力指的便是向社会大众输出和提供医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医学生提升自身的科普能力,首先要具备科普意识和科普资源,即头脑里要有服务意识和专业知识储备量。其次要具备传播和普及的能力,即懂得如何进行科普,哪些科普方式更为合适。这些都需要医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多尝试、多积累、多探索。

四、诊断学课程以及实验教学的相关介绍

(一)诊断学课程简介

诊断学是医学生首先接触的临床医学课程之一。诊断学,即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和知识以及技能对疾病做出诊断的相关教学,属于疾病研究课程类型,是连接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桥梁,既是学习临床医学课程的基础,又是未来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基石。

(二)诊断学实验教学

诊断学实验教学是联系医学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纽带,是诊断学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中占据很高比重。实验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其主要目的是更充分地培养和锻炼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医学生未来顺利步入医学临床工作奠基。根据相关了解,当前医学院校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收集临床资料的步骤与方式。其二,全身体格检查。其三,心电机使用和心电图讲解。关于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具体环节,其主要涉及临床技能培训、课间实习以及临床技能考试等。目前医学院校诊断学实验课程多是在技能训练室或者病房里开展,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课程教师会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病房当中学习和使用各种病史采集的方式,也会让学生尝试各种检查手法。让学生参与实验学习,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积累更多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多临床检查方式,同时逐步建立临床思维以及提高对疾病的诊断能力。

五、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科普素养的策略

(一)在实验教学中融入以医学生为本的科普教育理念

诊断学实验教学内容丰富,目的明确。要想进一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科普素养,建议课程教师要积极融入以医学生为本的科普教育理念,将科普教育理念和实际实验教学内容紧密关联到一起,充分尊重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想办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医学生对科普理念和科普方式进行关注。比如,诊断学实验教学中会涉及带领学生到病房中了解病史采集的方式和尝试各种检查手法,课程教师便可借此机会给学生提出科普要求,可针对具体接触到的疾病类型完成相应的科普任务,即要求学生在真实的病房环境里讲授如何预防疾病、如何健康饮食、如何做好术后恢复等,让学生慢慢养成科普的习惯。

(二)在实验教学中设置科普知识竞赛环节,强化学生的科普意识

科普素养是医学生需要具备的一项基础素养与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科普素养的过程中,课程教师需要抓住和利用好每一次合适的机会,要将科普素养教育和培养渗透到日常实验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有必要可以在实验教学中精心设计和规划科普知识竞赛环节,鼓励和支持医学生积极加入竞赛当中,通过竞赛激发起医学生的科普意识、提高医学生的科普能力。

例如:诊断学实验教学中,腹部检查是一个重要组成内容。腹部检查的实验,主要包含两种目的:其一是为了了解人体腹部的标志以及分区。其二是为了帮助和指导医学生掌握腹部检查中经常应用到的四种基本方式,即视、触、叩以及听,要让医学生了解清楚四种基本方式的使用顺序和相关注意事项。在这一实验过程中,建议课程教师可以尝试寻找合适的机会顺其自然地组织一场小型的科普知识竞赛。比如,在视诊环节,医学生需要观看人体腹部的形状、对称性、皮肤、呼吸运动、胃肠形及里蠕动波等。那么课程教师便可以在学生视诊的过程中给学生提出一系列与腹部健康有关的科普问题:腹部健康里讲到的“一源三岐”是指什么,腹部经络不通容易出现哪些问题等,要求学生自主抢答。待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课程教师要在给予表扬和肯定的同时,有意识地提醒学生,在未来真正的诊断过程中也可以向自己的患者科普这些腹部健康知识,在帮助患者诊断疾病的同时教会患者如何保养自己的腹部。实验教学中的科普知识竞赛无须刻意组织安排,如果能够找到合适的时机,课程教师随时可以开展,越是自然,效果反而越好,既不会影响到学生对实验学习的关注力,又可以在无形中渗透科普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普意识与科普能力。

(三)扩充实验内容,拓展实验外延

之前传统实验教学理念下,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基本上就是在固定的场所和时间内组织实施,上课时间结束,实验就跟随着结束了。当前为了更好地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科普素养,建议课程教师紧密结合实际教学情况以及真实学情适时适当扩充实验教学的内容,同时拓展实验外延,让实验可以充分延伸到课下时间以及日常学习和生活当中,指导学生更多地积累科普经验,亲身完成科普任务。

例如:诊断学实验教学通常会安排医学生下病房实习。在学生下病房之前,课程教师通常会在实验课堂中给学生讲授一些注意事项,告知学生如何验证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时,建议课程教师可以加入与科普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在下病房实习的同时完成既定的科普任务,一边积累临床经验,一边培养科普习惯。一般情况下,学生下病房实习所接触到的都是具备典型病理体征的患者,以腹部疾病患者为例,医学生通常会根据自己在实验学习中学到的视、触、叩、听这一顺序检查患者的身体,与真实患者的接触,多以触诊为主,这是日常实验课堂里学生无法接触和了解到的领域。除此之外,医学生则需要按照教师提出的要求给患者做科普,将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学习到的科普知识内容转授给患者,从患者的反馈当中感受科普的重要性。如此一来,科普任务便可以跟随学生在下病房实习的过程中得以完成。

(四)将科普素养纳入实验技能考核范畴

根据调查和了解,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诊断学课程考核体系当中,实验考核会占据该门课程总成绩的20%,即百分制中实验考核占20分。实验考核基本上以技能考核成绩为主,通过对学生在日常实验教学中学习到的各项技能操作进行考核评价,再结合学生的日常实验学习表现给出一个综合性分数。当前诊断学实验教学同步承担起了培养医学生科普素养的任务,那么就需要适时适当地对之前的实验考核模式以及标准做出一系列调整,以此让课程教师以及医学生群体对科普素养系列内容给予高度关注和重视,可尝试将科普素养纳入实验技能考核范畴当中,调整技能考核、平时成绩所占比重,给予科普素养考核一席之地。关于科普素养的考核具体适用什么样的形式,则需要由医学院校结合自身实际教学情况予以确定,或试卷、或口述表达等,无论采用哪一种考核形式,只要将其纳入实验考核当中,学生自然会在日常实验学习以及考前准备中更多关注,这也有助于在无形当中强化医学生的科普意识,逐步引导其建立良好的科普习惯。

(五)提高诊断学课程教师的科普综合能力与素养

在诊断学课程实验教学中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科普素养,课程教师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角色。课程教师科普综合能力与素养将会直接影响到医学生科普素养的培育效果。因此,医学院校必须高度重视诊断学课程教师的科普素养培育工作,要切实强化课程教师的科普教育能力,在要求课程教师渗透科普教育的同时,为课程教师提供一个自主施展的空间和平台。关于如何提高诊断学课程教师的科普综合能力与素养,建议医学院校可以尝试从如下几点着手:第一,调整和优化诊断学课程教师团队结构,积极引入更多优质教师资源,为诊断学课程教师团队注入新的活力。如有必要,可针对诊断学课程教师团队进行专业考核,通过考核方式检验每一位教师的科普综合能力与素养,同时借助考核方式激励教师积极自主提升自己。第二,继续加大对诊断学课程教师群体的科普培训力度,在组织开展专项科普培训活动的同时,为教师争取和提供更多可以亲身实践和应用的机会,让教师可以接触到更高的平台,开阔教师的科普视野,从全方位提升教师的科普能力。第三,组织以科普教学为主题的教学研讨会或者经验分享会,为教师之间搭建起桥梁,积极分享彼此的科普教育经验和技巧,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六)多方协同联动,构建完善的科普教育体系

医学生科普素养的培育不仅仅是诊断学实验教学工作需要完成的任务,更是每一项医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使命与责任。因此,医学院校有必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统筹领导作用,全面调动起多方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实现多方主体的协同联动,整合校内外多元优势资源,构建起一个更具科学性、合理性与针对性的科普教育体系。针对诊断学实验教学现实情况,制定与之相匹配的科普素养培育内容与评价标准,为课程教师提供更多参考和依据,进而为学生提供更系统和全面的科普教育。

六、结束语

医学科普和健康素养是当前社会中备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近些年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医学知识的进步,现代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健康挑战,特别是在如今这样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环境中,正确理解和熟练应用医学知识和技能显得更加重要。健康中国背景下培养医学生的科普意识与科普能力已然成为医学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必然要求,科普素养是医学生必须具备的一项基础素养。医学院校必须积极主动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与新责任,高度重视医学生的科普教育工作,将医学生培育成为兼具医学专业技能与医学科普意识与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让科普成为其职业习惯,更好地服务于普通民众。

参考文献:

[1]黄夏宁,杨昊长,秦雯.新医科背景下提升全科医学生科普素养的教学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2(8):44-47.

[2]胡巍巍.医学类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诊断学》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医药卫生,2022(6):136-138.

[3]熊彦.“健康中国”背景下高职护理专业群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以扬州市职业大学医学院为例[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2(10):165-169.

[4]黄斌斌,江敏敏,汪耿夫,等.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研究:以安徽医科大学为例[J].科教文汇,2022(13):98-100.

[5]邵彦坤,于伟,林强,等.“立德树人”背景下医学生艺术人文素养培育模式构建研究:以河北医科大学图书馆为例[J].采写编,2023(4):184-186.

[6]马南楠,蒙立华,韦福滔.新医科背景下订单定向医学生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广西医科大学全科医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3,12(4):24-28.

[7]余莉.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研究:以医学影像诊断学为例[J].教师,2022(36):123-125.

[8]范颖,张旭,姜芸苓,等.“学生为中心+形成性评价”探索实验诊断学实验教学[J].继续医学教育,2022,36(11):13-16.

[9]王少颖,刘建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理念在内科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4,12(30):136-137.

[10]徐进,陈红艳,顾爱华.高等医学院校科普工作的挑战应对与机遇把握[J].继续医学教育,2023,15(9):185-188.

[11]李圣琦,蒋莉萍.以制作健康科普视频为健康管理专业项目教学的教学研究[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教育,2022(4):107-110.

[12]张秋丽,刘春凤,程爱娟,等.“健康中国”视域下医学生科普意识培养路径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2022(8):122-124.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2023年度山东省教学研究项目“健康中国背景下在《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医学生科普素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3JX052);齐鲁医药学院2022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TPB理论视域下医学生科普医学知识意愿的调查研究”(项目编号:XJJY2230);齐鲁医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医养结合理念的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项目编号:XJJY2339)。

作者简介:张文奇(1993—),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助理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学。

李若男(1991—),女,汉族,河北张家口人,本科,研究方向:临床医学。

于正毅(1992—),男,汉族,山东烟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健康服务管理。

*通讯作者:苏丽(1977—),女,汉族,山东淄博人,正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