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键 词] 新文科;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35-04
一、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从政策层面为新时代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也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词汇。2019年4月,随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的全面实施,我国新文科建设全面推进。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设宣言》发布,指出新文科建设应“紧扣国家软实力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新需求,紧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趋势,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文科专业深入融合……推动原有文科专业改造升级”,并强调要构建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新发展格局,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担当民族复兴大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
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基本素养、语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全球视野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外语专业作为一门传统基础学科,如何以此为契机实现调整与优化,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些年来,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意愿不强、就业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结构性失业等问题凸显,以新文科建设为背景开展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研究,对丰富拓展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创新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打造政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是建立高质量高等教育、充分实现大学生综合素质跃升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大学生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建设目标同频共效的路径之一,有利于从政策、理论、实践多方面培育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生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对引导大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和全方位的岗位胜任力投身祖国发展需要的重点领域,推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尤为重要。
二、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一)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新文科之新,并非仅体现在要求不同专业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的简单重组,或者将新技术叠加应用于传统文科,而是必须破除学科壁垒、推动实质性学科交叉,真正进行跨界协同的复合型研究,进而创设新的学术领域[1]。新文科建设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新要求,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全面地追踪和研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将学科学术融入现实社会[2]。新文科建设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人才培养[3]。结合上述观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的外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应着重把握以下三点:
1.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力求实现创新与突破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时代也引发了社会的深度变革,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产品的飞速发展给外语专业建设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语言服务是以跨语言能力为核心,以信息转化、知识转移、文化传播、语言培训为目标,为高新科技、国际经贸、涉外法律、国际传播、政府事务、外语培训等领域提供语言翻译、技术研发、工具应用、资产管理、营销贸易、投资并购、研究咨询、培训与考试等专业化服务的现代服务业[4]。语言的跨学科研究拓宽了语言学的研究视野,充实了语言学的研究内容,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5]。由此可见,语言服务、语言研究和语言教育应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新文科建设浪潮下的外语专业要发展,则需积极应变,推进学科内部及其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实质融通,丰富语言的跨学科研究理论,开辟新的研究领域,创设新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科交融。
2.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
新文科建设要求学科发展回应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以问题为焦点开展学术研究,加强文科学术成果与现实社会的交互。外语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顺应现今社会发展需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等主体应从社会现实中看到问题,发现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缺口,总结并归纳原因,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打好一系列“组合拳”。因此,加强外语学科建设过程中的政产学研交互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3.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新文科建设宣言》中提出,“要聚焦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大涉外人才培养,加强高校与实务部门、国内与国外‘双协同’”。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亟须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中国的飞速发展也需要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更需要外语人才的不断发力。因此,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顺应国家发展所需,聚焦当下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缺失的短板,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强化实践性,服务国际国内发展大局。
(二)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内涵
政产学研育人机制,是多主体相互衔接、相互耦合的协同育人一体化综合系统。从参与主体的演化历程看,国内外政产学研经历了三个阶段[6]:早期学者对政产学研的基本特征进行大量研究,但弱化了政府的作用。随着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广度提高,政府的引导性逐渐增强,一些学者探究了政府在政产学研中的影响。最后,其他参与主体,如金融机构、消费部门等对推动政产学研形成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欣萌、朱琪等(2022)在分析当前“新商科”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五能一体”培养模式、特色专业校内融合和校际共享、“互联网+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教学基地等六个方面构建基于产学研协同平台的复合型“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7]。孙建竹(2022)结合辽宁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对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进行了思考,提出了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和模式[8]。赵杨飏(2019)以“政产学研用”模式为指导,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人才培养目标,实现政府、企业、高校一体化,建立校企结合的导师团队,让商务英语专业教育更有成效[9]。沈红伟、姜海霞(2022)以“双创”教育为指导理念,通过打破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中创新创业教育不足的现状,打造政、产、学、研、用五方命运共同体,探索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双创”育人模式[10]。诸多学者从学科或专业角度探讨了政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但真正聚焦外语学科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未能针对外语专业的特性提出相应育人模式。
综上所述,就外语专业而言,要达到新文科建设“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则必须通过多主体的协同与共享。新文科背景下的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突破了原有瓶颈,打通政产、产学、学用、研用之间的壁垒,增强政府、高校、企业、行业等多方的深层次融合交互,实现协同育人长效机制,提高人才输出精准度,助力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功底、完备职业技能、较高国际化视野的应用型复合型外语人才。
三、现阶段外语专业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以浙江省多所院校外国语学院2019—202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初次落实率为基础,在分析近五年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对毕业生、在读生、专任教师和用人单位负责人开展问卷调研和访谈的基础上,评估外语专业育人机制的现状。研究发现,现阶段外语专业育人机制在运行中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专业建设中产、教、学、研与社会接轨不足,人才输出无法与社会需求精准匹配
当前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侧重点为夯实学生语言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以思政教育类、文化素养类课程为辅,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403183b8fc293f47eddc16a478b0d0bfa98d3cdc28b34b4eeb571ee198a95248、思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就业能力的关注度不够,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外语专业教师和学生的科研方向大都聚焦语言本身,能够真正通过科学研究解决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领域的科研项目较少。外语专业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薄弱,就业观念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相对传统,无法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相适应。在调研的毕业生中,10%~22%的毕业生选择灵活就业或不就业,25%的毕业生认为学校所学知识与目前岗位所需不匹配,希望通过升学、出国(出境)深造等方式暂缓现阶段就业压力。
(二)实践课程师资匮乏,专业实践教学成效甚微
大部分高校外语专业并未组建专业化的实践课程任课教师,而是由现有教师兼任,其弊端在于此部分教师主要开展理论研究,与政府、企业的互动和合作较少,对现今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未有深刻的认识,故所授课程知识主要遵循传统教材,与新时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运行实际脱节,不利于人才培养。此外,部分高校的外国语学院虽建有校企合作实习实践基地,但双方缺乏深度合作,现有课程中校企共建、联合开发的课程也很少,行业、企业精英较少进校开展有效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企业走访、社会实践或自主实习等第二、第三课堂习得,“产学”两端的优势无法充分发挥,致使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诸多困难。在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的访谈中,企业方也反馈目前语言类毕业生的语言功底相对扎实,但缺乏实际运用能力,企业往往需要花费三至六个月或更长时间对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而后员工才能正式上岗,这对企业和毕业生来说需要花费的时间成本都很大。
(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发挥的作用不够显著
首先,大部分被调查高校的外国语学院虽建有多语种虚拟仿真实验室、同声传译室、电子商务实验室等校内实践教学平台,但目前此类平台大都用于日常课程的理论教学,真正引入企业端开展专门项目的模拟实践机会很少;商务外语模块的课堂教学仍以语言基础教学和行业基础理论为主,缺乏实践应用性的模拟实操平台,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其次,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不足或作用发挥不够显著,学生前往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的过程中自主性强,缺乏统筹的实训方案或计划,导致学生理论知识浅薄、行业实操经验匮乏,无法形成系统的职业认知,系统思维能力、创新素养、岗位胜任力等得不到有效提升。
四、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的创新实践
针对现有外语专业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借鉴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新模式,浙江省内多所受调研院校的外国语学院开展了协同育人机制和创新型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总体而言,创新型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是一个动态交互的综合育人体系:在“政”层面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拓宽资源渠道,形成有利于高校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搭建的有利政策环境;在“产”层面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协调作用,以专业实践课程建设为纽带促进合作,助推高校和行业的双向互动,巩固高校开放式教学成效;在“学”与“研”层面充分发挥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进外语学科内部以及与其他人文科学或自然科学之间跨学科的交汇融通,以高校为载体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并通过开展产教融合效能评价,巩固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注重从以下四方面推动机制有效运行。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相匹配,制定基于“学生就业力提升”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应结合高校办学实际和地方社会发展需求,使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相协调,与国际格局、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邀请外语专业相关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工作,将 “学生就业力提升”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制定实施全过程,围绕外语专业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国际传播意识提升、中华文化感知力精进、全球胜任力培育等目标构建专业课堂、校内实践课堂和校外实训课堂相融通的协同育人体系,使处于出口端的外语专业毕业生具备岗位胜任力,更好地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和新一轮中国对外开放建设浪潮之中。
(二)充分整合资源,推动外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实质性交叉融合
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需求为背景,探索外语学科与计算机类、管理类、经济类、文化传播类等学科的有效融合途径,通过开设专业选修课提高外语专业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成果融入外语教学,如在翻译教学中引入机器辅助翻译、AI智能翻译等内容,通过技术运用、实际体验、成果评析等多种方式,一方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跨学科交叉融合的兴趣。此外,部分有条件的高校也可通过设立微专业的形式,推动跨学科深度融合研究与实践,在形成丰富教学案例、推动原有课程优化升级和打造一流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产出复合型外语人才,更好地适应国际国内社会发展所需。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课程
有计划地组织高校外语专业教师到机关单位(如省市外办、商务委、外专局等)、龙头企业等挂职锻炼或开展实践调研,让更多教师有机会根据自身职业发展定位参与实践,积累社会经验,提升实践素养,稳步提高学科实践教学能力。组建专业化的实践课程任课教师队伍,聘请机关单位骨干、企业精英、有资质的行业专家担任校内实践课程导师、兼职教师或研究生实践导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定期开展实践教学、毕业实践指导等。促进校内外实践课教师的双向互动,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或社会发展趋势,开发外语专业实践精品课程,着力提升外语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四)拓展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平台和基地作用
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训基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在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层面,高校可以以现有平台为基础,如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进一步提升其软硬件条件,扩大实践教学应用面,开发高质量线上实践教学平台,以满足全方位实践教学的需求。在校外实训基地层面,高校可积极寻求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如中国外文局或各级外事部门、各级文化翻译研究中心、跨国企业、中资海外机构等,进一步完善政企、校企合作制度,不断搭建高级别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同时学校也可以组建校企合作工作室,动员学生利用实践课程或课余时间,通过工作室承接与专业实践相关的政府部门、企业项目,在实操中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
五、结束语
新文科建设对外语专业这一传统基础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外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也需随之改进。高校是新时代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从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学科实质性交叉融合、教师发展与课程开发、实践平台与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创新构建符合新文科建设要求的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深化政产学研交互融合,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对为社会输送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外语人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季卫东.新文科的学术范式与集群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8(1):11-14.
[2]夏文斌.新文科新在何处[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133.
[3]崔延强,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大学教育科学,2021(1):36-43.
[4]王立非.从语言服务大国迈向语言服务强国:再论语言服务、语言服务学科、语言服务人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43(1):3-11.
[5]李姝雯,李曼丽.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的新范型:基于2000—2016年PNAS研究进展评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1):102-112.
[6]王建伟.论新形势下区域性政产学研合作工作重点、运行机制、合作模式[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89-91.
[7]徐欣萌,朱琪,徐向龙,等.“新商科”复合型人才产学研协同培养研究:来自华南师范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4):1-7.
[8]孙建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2,24(5):35-37.
[9]赵杨飏.“政产学研用”模式下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3(2):90-92.
[10]沈红伟,姜海霞.基于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商务英语专业“双创”育人模式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2,32(6):32-35.
◎编辑 马花萍
①基金项目:2023年宁波大学“四新”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实践”(SXJXGG2023006)。
作者简介:陈文祎(1993—),男,汉族,安徽歙县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