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2024-07-17 00:00:00陈芳庭王辉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8期

[摘 要] 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旨在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师范生的仁爱之心,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度师德和教育情怀的优秀教师。分析了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的意义,探讨了仁爱之心培育的理论基础、基本表征、培育现状及原因分析,并提出了仁爱之心培育的实践考量。

[关 键 词] 师范生;仁爱之心;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26-05

仁爱之心是优秀教师的重要品质。新时代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事业的接班人,承担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新时代师范生在校期间接受仁爱之心培育,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成为具有道德情操、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从而提升我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一、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的意义

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的时代意蕴深远,不仅关乎教育事业的繁荣,更关乎民族未来的发展。在我国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具有以下时代意蕴: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仁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用“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六句话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概括,其中第一条便是“讲仁爱”。加强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有助于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使之内化为师范生的道德品质,进而影响和感染下一代,推动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新时代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强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仁爱之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师范生作为未来教育的引领者,必须具备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师范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品质和能力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加强仁爱之心培育,有助于师范生关爱学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仁爱之心能使师范生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推动教育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新时代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使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仁爱之心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的师范生,才能培育出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下一代。

(五)推动教育改革,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

新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师范生具备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加强仁爱之心培育,有助于师范生关注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仁爱之心使师范生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我国教育改革贡献力量。

二、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古代思想家关于仁爱之心的理论论述

在古代中国,仁爱之心被视为道德行为的基石,众多思想家都对这一概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仁爱之心的本质

在春秋战国时期,仁爱思想开始形成。孔子详细阐述了仁爱思想,他认为,仁爱之心是人类本性的体现,是一种内在的道德情感。“仁者爱人”,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孟子则从人性善恶的角度出发,认为仁爱之心是人性中固有的善端,他提出了“四端说”,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认为通过培养这四端,可以达到仁爱之境。道家如庄子也补充了仁爱的对象范围,提出了“爱人利物之谓仁”的观点。

2.仁爱之心的实践

墨子主张“兼爱”,强调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反对儒家有差别的仁爱。他认为,实现兼爱是解决社会矛盾、实现和谐的关键。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实行道德统治。他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观念,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民众,君主应该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

3.仁爱之心的发展

后世儒家学者对仁爱之心进行了进一步发展。朱熹认为,仁爱之心是天理人道的体现,是一种超越性的道德追求。他提出了“仁者见之而思,智者见之而行”的观念,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王阳明则从心即理的角度出发,认为仁爱之心是内在的道德自觉。他提出了“致良知”的说法,认为通过自我反省和道德修养,可以达到仁爱之境。

古代思想家关于仁爱之心的理论论述(如下表1),丰富了中国的道德哲学,对于引导人们关注道德修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价值。在今天,仁爱之心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二)现阶段关于仁爱之心的理论论述

现阶段关于仁爱之心的理论论述,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的传承与发扬。在新时代背景下,仁爱之心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价值观。

1.仁爱之心的内涵与价值

仁爱之心是关爱他人、关爱自然、关爱生命的真挚情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1]。

2.仁爱之心在党的执政理念中的体现

我党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仁爱之心。在党的执政理念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等重大任务中,党组织始终发挥着核心领导作用,带领人民群众共克时艰,彰显了仁爱之心的价值取向。

3.仁爱之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我国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包括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这些价值观中,仁爱之心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要求全体党员干部要有为民情怀,关心民生福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求全社会要有爱心、包容、互助的精神,共同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要求每个人要有道德修养,关爱他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仁爱之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体现

目前,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仁爱之心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国各族人民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之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5.仁爱之心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体现

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保证。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要始终贯穿仁爱之心。全党通过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两个责任”等重点工作,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决整治各种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彰显党的仁爱之心。

6.仁爱之心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体现

仁爱之心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体现是多方面的。首先,党始终坚持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这体现了仁爱之心关注弱势群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其次,党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通过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这体现了仁爱之心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党还倡导教师以仁爱之心对待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的基本表征

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是一种全面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敬业爱岗、勇于担当、弘扬传统和热爱生活的教育情怀,其生发于“仁者爱人”的精神内涵(如图1)。其基本表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个体差异,关爱全体学生

仁爱之心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关爱上。新时代师范生应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学生的成长进步。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后进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帮助。通过个性化教育,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二)敬业爱岗,教书育人

新时代师范生应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坚守教育事业,肩负时代使命。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师范生应以教书育人为主线,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

(三)勇于担当,肩负时代使命

新时代师范生要具备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勇于担当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任。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智慧。

(四)弘扬传统,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新时代师范生应传承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同时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既要注重知识传授,又要重视能力培养;既要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又要引导他们关注未来社会的发展。通过创新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价值

新时代师范生要热爱生活,关注人生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文艺等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现状

调查显示,新时代师范生在仁爱之心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大部分师范生能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具备良好的师德素养。但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仍有一部分师范生表现出仁爱之心不足的现象。

(一)师范生仁爱之心不足的现象

师范生的培育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需要注重综合素养的提升,但是部分学生缺乏包容心、耐心和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1.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

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师范生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尊重。他们可能过于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和学术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需求和个性发展。这种缺乏关怀和尊重的态度,使得他们难以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也违背了因材施教的理念,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缺乏耐心和包容心

部分师范生在处理学生问题时缺乏耐心和包容心。面对学生的错误或不足,他们有时会过于严厉或冷漠,缺乏对学生的理解和引导。这种处理方式不仅无法有效解决问题,还可能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这个问题的背后是部分师范生缺乏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和敬畏,将教育视为一种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而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和价值。

3.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不足

部分师范生在人际交往中也表现出仁爱之心不足的现象。他们可能过于关注自己的利益和需求,而忽视了与他人的合作和共享。这种自私自利的行为不仅影响了他们的人际关系,也阻碍了他们在教育领域的长远发展。

(二)师范生仁爱之心不足原因分析

师范生仁爱之心不足的现象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它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

1.教育体系与课程设置问题

当前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在师范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且教育内容过于零散,没有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体系,而是分散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等多个课程中,师范生难以形成对仁爱之心的整体认识。同时,缺乏专门的仁爱之心教育课程,难以满足师范生全面深入学习的需求。

此外,现有的仁爱之心培育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此相关的培育理论也难以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应用,师范生难以将仁爱之心理念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为。而当前评价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成果的方式较为单一,也使得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师范生的实际水平,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和提升。

2.教学方法与手段问题

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仍然是仁爱之心培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缺乏互动性和参与性,难以激发师范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3]。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缺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使得师范生难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理解仁爱之心的内涵和价值。

3.师范生自身认识问题

仁爱之心的养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需要师范生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行为。一些师范生对仁爱之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教好课就可以了,忽视了仁爱之心培育对学生成长和自身职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缺乏对教师职业的敬畏之心和责任感,对仁爱之心的内涵和要求理解不深刻,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4.家庭教育问题

一些师范生的家庭环境中缺乏仁爱之心的培育[4],父母可能过于注重功利性教育,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忽视了对孩子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导致他们缺乏仁爱之心。

五、加强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的实践考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因此,加强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需要整合各种力量,促进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育人[5]。

(一)强化思想认识,明确仁爱之心培育重要性

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师范生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培养未来一代的重要使命。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将深深烙印在学生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强化师范生的仁爱之心,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关爱学生,为人师表,发挥教育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理论学习、实践锻炼以及反思与总结等多种途径,师范生可以逐步深化对仁爱的理解与认识。

(二)完善课程体系,凸显仁爱之心教育内涵

课程体系作为师范生教育的基础框架,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塑造师范生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因此必须将仁爱之心教育贯穿于师范生教育的始终,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传授到行为养成,全面培养师范生的仁爱之心。

在理论教学中注重仁爱之心教育理念的渗透。通过课程设置,让师范生了解仁爱之心在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可以将融入仁爱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作为师范生必修课,同时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关于仁爱的典型案例。此外,可以通过组织专题讲座、研讨会等形式,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仁爱之心教育的实践经验,激发师范生对仁爱之心教育的兴趣和热情。

在实践教学中注重仁爱之心教育的落实。让师范生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体验到仁爱之心的力量,增强其教育使命感。例如,在学前教育师范生的培养中,可以组织师范生参与幼儿园实习活动,让他们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感受孩子们的天真无邪和成长需求,从而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此外,还可以组织师范生参与志愿服务、支教等活动,让他们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同时,加强师范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是仁爱之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师范生建立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使他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关爱学生,传递正能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邀请心理专家为师范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三)创新教育方法,提高仁爱之心培育成效

一是可以通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讨论、实践等,激发师范生对仁爱之心的兴趣。案例分析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仁爱之心的实际应用,讨论则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践则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仁爱之心的力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仁爱之心的内涵,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网络、多媒体等,丰富仁爱之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例如,通过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开设在线课程、建立互动交流平台等方式,将仁爱之心的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感受到仁爱之心的魅力。三是可以结合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志愿者服务、关爱弱势群体、环保活动等,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仁爱之心的真谛。同时,还可以邀请优秀师范生和教育家分享他们的教育故事,用他们的实际行动来激励师范生追求仁爱之心。此外,应该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优秀人物学习,通过模仿他们的行为和品质提升自己的仁爱之心。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将仁爱之心内化为自身品质。

(四)构建评价体系,确保仁爱之心培育落到实处

仁爱之心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可以深入研究仁爱之心的内涵和特征,结合师范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套既能反映师范生仁爱之心,又能指导其未来发展的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涵盖多个维度,如关心他人、尊重生命、乐于奉献等,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性。此外,需要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对师范生的仁爱之心表现进行检查和评估。对于表现优秀的师范生,要及时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于表现不佳的师范生,则要加强指导和帮助,引导其积极改进。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确保仁爱之心培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升师范生的道德品质。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仁爱之心教育水平

首先,选拔具有高度仁爱之心和教育情怀的教师担任辅导员、班主任。这些教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更要有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的仁爱之心。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和感染师范生,激发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责任感。同时,他们还能够在师范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及时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坚定从教的信念。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和交流。通过定期的培训和交NNvC59fstIYUsv3BiQl9wC5XEyCfC/tsksUOCJbkfHw=流,教师可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强自己的仁爱之心。最后,提高教师自身的仁爱之心。教师应该时刻保持一颗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成长的心,用自己的榜样力量影响和感染师范生。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教育水平,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六)加强家庭教育,厚植仁爱之心培育土壤

加强家庭教育,厚植仁爱之心培育土壤,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提高家长教育意识是关键。家长应该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家庭的重要任务。他们需要加强对仁爱之心培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明白仁爱之心对于孩子的人格形成、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社会的融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其次,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是必要措施。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活动,向家长传授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如何在家中为孩子创造温馨、和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同时,还可以邀请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为家长提供指导,解答他们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

此外,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也是至关重要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该注重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关爱。同时,家长还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传递仁爱之心,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七)优化社会环境,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弘扬正能量,倡导全社会关爱学生、尊重教师,是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重要前提。正能量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在教育领域,正能量体现为全社会对学生和教师的关爱与尊重。当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与关怀,他们将更加自信、阳光地成长;当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可,他们将更加投入地教书育人,为国家的未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兴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师范生往往面临着就业、生活等多重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专业成长和仁爱之心的培养。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加大对师范生的扶持力度,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实习岗位和奖助学金,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和心理压力。同时,师范院校也应加强对师范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抗压能力。

总之,新时代师范生仁爱之心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紧紧围绕新时代特征,积极探索仁爱之心培育的理论与实践,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师德和教育情怀的优秀教师,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荣霞.立德树人视域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创新发展:以宁夏高校为例[D].银川:宁夏大学,2021.

[2]郭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D].太原:中北大学,2019.

[3]甄芳.新时代大学生仁爱精神培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8.

[4]张冕琦.当代大学生“仁爱”思想培育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20.

[5]闾春飞.习近平青年观的内涵、价值与引领[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4-6.

◎编辑 王亚青

①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ND229593);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XSP2023JYC013);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23A81)。

作者简介:陈芳庭(1994—),女,汉族,湖南株洲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王辉平(1972—),女,湖南常德人,副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