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学术能力调查与分析

2024-07-17 00:00:00罗艳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8期

[摘 要] 对湖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开展随机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实践教学学术观、实践教学知识、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实践教学反思能力、实践教学研究能力现状进行了解。结合访谈信息结果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能力理解存在片面性、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足、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不够、实践教学科研能力普遍不强,整体实践教学学术能力有待提高。

[关 键 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实践教学;教学学术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14-04

1990年,博耶提出了“教学学术”的概念,教学第一次被纳入“学术”的视野。“教学学术”进入各国大学,成为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核心能力之一[1]。应用型本科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其教师实践教学学术能力的高低,是衡量教师实践教学水平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深刻影响着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质量。因此,重视并培养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学术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学术不仅意味着探究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还意味着传播知识 [2]。实践教学学术表现为发现的学术、教学学术和应用学术[3],是教师对实践教学内容(操作)的深入理解,并与实际工作需要和学生的学习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行业、专业的知识技能和实践经验运用于教学,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过程,有效指导学生实验实训、科技开发创新等实践活动,有效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提升一定的创新和扩展能力,同时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研究,形成有价值的成果,主要包括实践教学学术观、实践教学知识、实践教学实施能力、实践教学反思能力、实践教学研究能力。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对象

本调查采取随机调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调查采用线上问卷,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问卷234份,其中有效问卷234份,有效率达83.57%。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问卷旨在了解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学术能力。问卷内容包括教师基本信息、实践教学学术观念、实践教学任务量、实践教学基础(知识)与实施、实践教学影响因素、实践教学的评价、实践教学的研究、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8个方面。

二、问卷调查结果

(一)实践教学学术观念

就本次问卷调查发现,65.38%的教师表示很清楚或比较清楚“教学学术概念”,34.62%的教师表示不清楚。对“高校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很赞同”占比为46.15%,“比较赞同”的为41.88%,选择“不一定,视情况而定”的为11.97%。而选择“不一定,视情况而定”的28人中,持有此观念的专职教学教师23人,占比82.14%,科研为主有教学任务的 3人,行政有教学任务的2人。

(二)实践教学任务

调查234名有效对象都承担着不同程度的实践教学任务,完全承担实践教学的为极少数,大多数教师为理论加实践,且实践教学占比没有超过理论教学的占比(见表2)。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投入的时间很多和较多占比达到54.70%。同时,88.46%的教师认为实践教学任务有压力,认为较小和没有压力的教师占比11.54%(见表3)。

(三)实践教学基础与水平

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教师对自我实践教学的评价较高,具体表现在实践教学的专业知识、实践教学的操作、实践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最新知识在实践教学中的运用、实践教学的胜任等方面。教师对所在群体的实践教学基础与水平在“很强”“一般”评价上比例要低于自我的评价(见表4)。

(四)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

调查从自身层面(表5)和学校层面(表6)了解影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因素。在个人因素方面,教师认为“实践机会”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学校因素方面,教师认为“培训进修机会”影响最大。影响因素的选择为多选题,教师基本上对问卷调查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选择,说明影响实践教学能力的因素是广泛而多样的。

(五)实践教学的评价

调查显示,学校选拔优秀教师时对实践教学能力“很注重”、学校实践教学评价制度“很合理”、学校教学评价制度对实践教学能力提升作用“很大”的比例较低,学校对实践教师评价中“内容多、很详细”的比例不高。

(六)实践教学的研究

调查显示,调查对象中绝大多数教师认为,科研对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是有帮助的(表11),越来越多的教师对科研和教学相互促进作用认识越来越深刻,但是没有主持过实践教学项目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实践教学研究论文的比例为58.85%(表12、表13)。

(七)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途径

教师认为学校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程度、支持力度很大,“比重重视、很重视”占比达到71.79%,“积极支持、比较支持”占比达到88.88%;也认为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途径很多,特别“下企业锻炼、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对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高”认同比例达到91.88%,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学校很重视,途径也很多,但是现实情况不那么理想(表14、表15)。

三、结果分析

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结合访谈信息,问题和原因分析如下: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对实践教学能力理解存在片面性

调查问卷显示,教师对自身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较高,但是访谈中有关问题“能否独立编写实训指导书”“把最新的工作项目的内容、问题、技术融入实践教学的实例说明”“实践教学的专业知识是否确保实效和时效性”的答案,几乎是很难做到、暂无实例和很难确保。了解到问卷中教师自我评价较高的原因是,教师认为回答问卷调查中的问题时,只是单纯地认为是实践教学知识的讲授、课堂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设计和遵照实训指导书的操作,主要还是集中在教学,没有考虑到自身实践教学知识、实践教学的实操(知识到实践)的创新运用能力,也没有考虑问卷调查中教师认为不足的实践教学研究能力。由此可见,大多数教师的认识没有上升到实践教学学术层面。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投入力度不足

调查对象中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课课程类型包括理论、理论加实践、实践课(实训周)等,教师需完成不同课程的教学任务。调查显示此次调查对象中28.62%教师属于纯实践和“理论加实践,实践偏多”,虽有实践部分,但是总体工作量占比偏低,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通过访谈得知,教师认为实践教学占教学时间较长的原因,是将时间耗费在实践教学报告等材料的整理和反复修改上,而不是真正投入在实践教学知识更新、项目设计和实操指导上。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的支持力度不够

问卷“影响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调查结果显示,教师认为个人、学校层面的各项影响因素都有,选择人次达到692人次,接近234人的3倍,而这些影响因素主要存在以下几aBTX22Wh6MQF0JBwTV18aw==个方面:教师认为实践教学有压力,个人能力、教学经验在满足实训教学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源于毕业于高校直接到高校任教的教师人数较多,没有经历过工作实际的锻炼;教师得不到充分的培训进修机会,实践实训专题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虽然学校和学校领导都非常重视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但在实施上有难度,主要因为在师资数量不充分的情况下,难以实现教师长时间进行企业实践培训的目的,而问卷中大部分教师提到的培训进修大多以短期为主,这在提升教师实训教学能力上的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在校企合作方面,企业主要是针对学生实习实训,很少为教师提供实践和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学校实践教学评价只是教学评价中的小部分,而且主要集中在对材料的检查,而没有强调实践过程中实践效果的检验和学生评教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结果。此外,学校没有专门针对实践教学教师和实践教学部分的经济支持政策,例如课酬、工作量计算、激励政策等。

(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实践教学科研能力普遍不强

有学者认为多数教学研究的论文应该是“实践研究”或者“应用研究”[4],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研究应该更加强调此点,实践教学研究是研究实践教学的“实践、应用研究”。调查中,大多数教师没有主持过实践项目,没有高水平实践教学研究成果,更谈不上实践教学成果反哺实践教学。笔者访谈了解到,教师个人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的不足,难以产生项目主题,获得项目来源,以及无法完成较高水平实践项目的研究是影响实践教学研究的重要原因。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学校实践教学软硬件条件建设不充分及高水平的实践平台的建设不充足,对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影响。最后,大学教师教学学术能力的形成并不是全然依靠个体的实践,还需要教师群体不断交流和合作[5],实践教学团队力量薄弱也给实践教学研究带来了不少问题。

参考文献:

[1]朱炎军.高校教师教学学术能力发展水平与影响因素研究[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21,10(3):16-20.

[2][美]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涂艳国,方彤,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朱炎军.大学教学学术制度:理论分析框架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8(3):15-19.

[4]陈庆章.大学教师卓越教学必读[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22.

[5]李晓华,刘静芳.大学教师教学学术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13(2):93-96.

◎编辑 尹 军

①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课题编号:HNJG-2021-124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艳(1978—),女,汉族,湖南株洲人,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教师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