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弘扬视域下提升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产学创融合”能力路径选择研究

2024-07-17 00:00:00唐朝光姚彩霞于清武马福荣蒋文能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18期

[摘 要] 以广西职业师范学院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为例,提出要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伦理,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产学创融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要在整个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人才培养计划中自始至终融入“工匠精神”教育,构建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学创融合”课程教学体系。为弘扬“工匠精神”,提升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的“产学创融合”能力,可采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双师双能型”师资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积极发挥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等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产学创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18-0010-04

2019年6月,原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转制升本为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后,校内土木建筑系更名为土木建筑工程学院。自1983年起,该学院经历了基本建设系、建筑管理系、土木建筑系等不同发展阶段,现设工程造价、建设工程监理、建筑工程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四个高职专业,有高职在校生1000余人。办学宗旨主要是为广西工程建设领域输送拥有工程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管理等方面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本文试以该校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对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构建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学创融合”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产学创融合”能力路径略作探讨。

一、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中弘扬“工匠精神”,提倡“产学创融合”的深刻现实意义

(一)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中弘扬“工匠精神”的现实意义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是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品质的集中体现,是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其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在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中弘扬“工匠精神”,其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020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举办,强调“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培育和弘扬劳动者的“工匠精神 ”,有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有利于改善相关学生的知识结构

将“工匠精神”教育融入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对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高职土建类专业需要实践课与理论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能力。然而,当前一些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不足,导致这些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偏重理论知识,而实践知识相对薄弱。通过将“工匠精神”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教师可以从敬业、精益、专注和创新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这种教育模式也符合高职土建类专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3.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工匠精神”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璀璨文明发展史,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春秋时期的鲁班,为木匠祖师爷;老子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强调的是做任何工作,都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明朝宋应星以举人之学历,撰写出了《天工开物》,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改革开放以来,王选,王传福,从事“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设计、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等都是“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土建筑类人才教学体系既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科教兴国的必然要求。

4.有利于培养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良好的工作伦理

在高职土建类专业学生中弘扬“工匠精神”,本质上是要在他们的思想观念中培养一种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专注的工作伦理,在这种工作伦理的指引下,将“工匠精神”潜移默化植入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意识中,使工匠灵魂内化于“德”,凝结于“技” 而外化为“物”(建筑产品与服务),使之走上社会后具有敬业忠诚、实业强国的职业理想和创新、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

(二)“产学创融合”是培养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手段

从逻辑关系来看,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推行“产学创融合”是目标与手段的关系。要使学生具备“工匠精神”,则是为了学生在往后的工作中能做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产学创融合”则是达到以上目标的必要手段。生产、学习、创新相融合,可以让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人才培养的过程实现企业合作、产教融合、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与推行“产学创融合”的共同出发点,是将学生培养成德技并修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三)“产学创融合”是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必然要求

2020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关于加快培育新时代建筑产业工人队伍的指导意见》,提出建立完善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形成一支秉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建筑工人大军;2023年,教育部等8部门联合发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要求“到2025年,我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要达到50个左右,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1万家以上。”[1]以上表明,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教育要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

实施产学研用结合的教育模式有两方面优势,一是能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高职土建类专业群教师的成长,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具备较强的实践、研究、创新能力,再到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凭借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育启迪学生,成为大土木教学领域的大德高师。二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的发展,首先从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开始,其次通过实操实训,掌握土建类专业测量能力、试验检测能力、识图绘图能力、结构检测能力与计算机能力等核心竞争能力,最后到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研究问题。由此可见,“产学创融合”是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这里,“产学融合”涉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工学结合等方面,其主要是指企业与高等院校之间的合作。其中,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注重企业培养需求、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实践的“双赢”模式。[2]校企合作是校企双方在共同利益驱动下,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生产经营等方面实现资源互补。总之,要通过“产学创融合”,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

二、在“工匠精神”指引下,构建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学创融合”课程教学体系

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要求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要占总课时数一半以上。要积极推行认识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但是,一些应用型本专科院校对高职土木类专业群学生的教学实践距离教育部要求仍有较大差距,表现在,“一是课程内容陈旧,滞后于行业发展需求,与新技术、 产业的结合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无法满足新工科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二是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实践性教学课时大多在校内完成,学生校外实训机会较少。”[3]以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的四个专业高职专业:建筑工程技术、建设工程监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为例,要解决以上问题,可以在“工匠精神”指引下,强化“产学创融合”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完善“平台课+基础课+核心课”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具体如图1。

三、培养具备“工匠精神”,拥有“产学创”能力的高职土建类专业群毕业生的路径选择

(一)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要重视师德培养。师德是对教师队伍从业人员最基本的道德素质要求;师风,是教师行业的行为规范模式。平常社会公众所提出的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诲人不倦等,就是对师德师风的最基本要求。具体来说,作为人民教师,首先,要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其次,要热爱学生。再次,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最后,“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正人先正己,立身、立学、施教皆以德为先。这样,高校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率先垂范,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工匠精神”。

(二)提升“双师双能型”教师在教师队伍中的比例

“双师双能型”教师是指擅长专业与实践教学的教师。他们拥有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社会阅历,能够将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双师双能型”师资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学校引进具有丰富企业从业经验的高级人才。二是高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学习观摩,拓展社会所需专业技能。三是利用好企业兼职教师,让他们为教育教学服务。为此,要确保学校与企业双方的人员能互相流动,学校教师能不定期到企业学习、观摩,参与企业项目研发;企业高级技术人才也可以到学校兼职任课,形成高校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才共同承担课程教学活动与校企联合进行项目研发的双赢局面。

(三)积极发挥实验实训基地的作用

土木建筑工程实验实训基地必须以“产学创融合”为目标,通过校企合作,为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打基础。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现有土木建筑产学研基地、建筑工程制图识图中心、BIM技能应用中心、工程测量实训室、建筑工程实训馆、工程预算实验室。用于实验实训的建筑面积约3500m2,仪器设备价值约500万元。另外,学院密切结合学科专业特点,与中铁北部湾工程建设有限公司等十多家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同时与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了职业师资方向的教育实践基地。今后,要充分让实有的实验实训基地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施工现场实训实习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四)充分利用好毕业实习等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工匠意识

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是高校学生实践教学的三大重要手段。其中,课程实训是针对课程教学中特定知识点设置的教学环节,具体表现如要求学生参与PKPM软件操作、Revit的应用、水准仪的使用等;顶岗实习是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当学生完成大部分基础技术课程学习,已有一定课程实习经验后,可以让学生到与专业关联的单位参与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为正式就业打基础;毕业实习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衔接程度的关键节点,是学生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毕业实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办学单位对学生毕业实习的目标要求定位模糊; 实习时间短,造成毕业实习流于形式;毕业实习的课程指导教师多因教务繁忙,学生实习期间给予的有效指导有限。二是缺乏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实习单位不愿多派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学生。三是学生对毕业实习不重视,安全意识薄弱,后续企业参与毕业实习的积极性较弱。由此可见,毕业实习需要引起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单位和学生的共同重视。要充分利用好课程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机会,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良好的工匠意识。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1+X证书与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这里,“1”为学历证书,“X”为各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要求学生毕业时,除了获得毕业证书外,还尽可能多地获得各类职业技能证书。为此,学校应制订各种激励政策,鼓励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学生积极参与各层次的竞赛活动,如创新创业竞赛、建筑工程识图竞赛、结构设计竞赛、建筑工程领域“八大员”考试等,提升学用结合能力。另外,让学生真正参与解决企业或教师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比如,根据学习与实训收获,开发社会实际需求的新产品;协助施工企业编制投标文件;帮助工程师利用BIM技术,为工程项目创建建筑模型、工程施工管理、设备与材料管理、多部门协作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助力教师进行科研项目申请、立项,并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

(六)借鉴双元制的优点,夯实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的能力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为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出现提供了土壤。追根溯源,双元制本意是指德国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在行会控制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制度。在双元制教育体系下,学校与企业是两个施教主体,要求学生在学校与企业双线学习,由校企共同承担教学任务。与传统的高等教育以理论学习为主、以实践教育为辅的教学机制不同的是,双元制培养的学生是以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为辅,在企业实践教育为主的,企业的技能实践培训更受重视。近些年,国内现代学徒制借鉴了双元制的部分经验,作为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它按照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标准,坚持校企合作,将学生(学徒)视为人才培养中心,坚持以课程为纽带,要求学生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而学校、行业、企业则需要参与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教师、师傅从中发挥指导作用,该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学徒)在边学边做中掌握了工作所需技能。”[4]该模式培养出的人才,兼具理论涵养与实践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值得在高职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加以运用。

四、结束语

土建类专业群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其主要以房地产业、建筑业为服务对象,而与之相关联的建筑物与构筑物,则是百年基业,其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安全、幸福。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工匠精神”教育根植于各个教学阶段,加强“产学创融合”,构建“理实结合”的课程体系,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并持之以恒,提升学生的理论和实操能力,意义重大,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图表:我国拟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EB/OL].(2023-06-13)[2024-05-23].https://www.gov.cn/zhengce/jiedu/tujie/202306/content_6886112.htm.

[2]马转玲.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探析[J]. 教育教学论坛,2016(16):169-170.

[3]林昌意,黄艺坤,兰其斌.基于产教融合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1):97-100.

[4]陆俊杰.德国“双元制”与中国现代学徒制的异同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3):51-54.

◎编辑 马燕萍

①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弘扬‘工匠精神’与新工科‘产学创融合’专业群教学模式研究——以广西职业师范学院高职土建类专业为例”(GXGZJG2022B141)。

作者简介:唐朝光(1975—),男,汉族,广西全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房地产与土地资源管理研究。

*通讯作者:马福荣(1979—),男,苗族,广西资源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软岩工程、岩土工程测试技术及土地基本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