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涌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逐渐发生变化。当今社会交际方式呈现多模态特征,这也对语言学习提出了新要求,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变得尤为重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义教新课标》)把“看”增列为与听、说、读、写并重的语言技能,视觉影像成为语言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将视频教学应用于初中英语课堂,进而建构有效的教学范式。
在加拿大的公共课程框架里,“看”被定义为主动参与并理解视觉媒体的过程,例如电视、广告图像、电影、图表、符号、照片、录像、戏剧、雕塑和绘画(Donaghy,2019)。也就是说,“看”是有关“阅读”(分析、评价和欣赏)视觉文本的活动,它是一个主动而非被动的过程。《义教新课标》指出,语言技能中的“看”通常指利用多模态语篇中的图形、表格、动画、符号,以及视频等理解意义的技能(教育部,2022)。
笔者认为,作为一种语言技能,“看”可以指理解各种形式视觉文本的过程。简言之,“看”是一种“阅读”视觉信息的行为。
视觉思维(visual thinking)是以视觉为基础来组织思维活动的思维过程,该过程利用各种工具来展示内部的思考流程,并特别强调通过图像来传达信息。视觉素养(visual literacy)指的是个体在阅读、写作以及创造视觉影像方面的能力,这包括对视觉图像的理解、分析、欣赏和运用能力。
学界对视觉思维及视觉素养培养开展了广泛探索。如视觉思维策略(visual thinking strategies)1的提出旨在引导学生从图像中寻找意义,通过学习艺术来发展视觉素养,仔细倾听和表达自我,由此培养思维和沟通能力。可视思维工具“See, Think, Wonder”2则通过引导学生回答 “What do you see?”“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at you see?”“What does it make you wonder?”三个问题,在“看”时观察并形成独立的诠释。该工具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升他们对视觉图像的理解、分析、欣赏和运用能力。
笔者认为,只有让学生在“阅读”图像的过程中理解其所描述的内容,不断反思图像中艺术和设计的多种元素,才能有助于他们欣赏文本和图像结合在一起的意义,由此培养视觉素养。
视频在信息传递方面比文字更高效、更丰富。有研究指出,1分钟视频所传达的信息量大约相当于180万个文字(Umayam,2018)。视频语篇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历史、政治、社会和情感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并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和思考问题。因此,视频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视频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提升学生理解意义的能力。例如,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视频观察人物语调与人物表情的匹配情况,语言表达与肢体动作的协调,从而深入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用视频呈现社会规范和文化习俗,帮助学生提升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以视频作为文本补充素材,以多模态方式呈现文本内容和人物形象,加深学生对语篇主题的理解。
视频还可以作为学习资源,辅助学生的自主学习。由于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完全一致,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内化不能完全同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需求和习惯自主调控学习,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促使学生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基于视频内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教学开展综合技能训练,如视听说练习等,巩固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初中英语课堂视频教学课堂框架可包括看前、看中、看后三个基本环节。
看前环节旨在激发兴趣、扫清障碍。教师可提供视频相关背景知识,教授生词。此外,教师还可设定“看”的目的,引导学生预测事件发生顺序和作者立场,观察视频标题、时长和剪辑手法等,推测或判断视频主旨大意,制作KWLT表格(What I know—What I want to know—What did I learn—What do I want to tell others)。
看中环节旨在检验看前活动的预测,归纳主旨,理解细节,推断观点及态度等,可包括如下活动:(1)用“暂停”(stop / pause)实时监控学生的理解过程;(2)用“回放”(rewind)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或发现更多的细节信息及澄清学生对视频的疑点;(3)在“重现”(rewatch)中带着新的目的和视角,让学生对视频文本再认知、再思考,并形成相关问题群;(4)从美学视角理解视频的色彩、音乐、摄影等对主题及任务特征、事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5)对视频文本内容作出有意义、个性化的推断;(6)推断视频中隐藏的假设。
看后环节旨在检测学生对视频的理解,让学生将视频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教师可让学生分析视频中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综合理解视觉和听觉信息等。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总结大意,解释重要观点及论据,分析观点结构,区分直接观点和间接观点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回忆并阐述自己在观看视频过程中的思考和情感,交流从视频中引申的观点等。
此外,教师也可以参考Harmer(2015)提出的视频教学活动,并将它们与上述三个环节相整合,如:无声观看(无对白或无背景音乐)、定格、快进、无图听对白、观察图片、讲述视频(学生基于所给提示预测将要看到的内容,尽量使用新学词汇对预测内容进行故事编写,然后观看视频检验预测)。
除上述三个基本环节,Donaghy(2019)提出视频教学3Cs(Color,Camera,Character)和3Ss(Story,Setting,Sound)思维框架,用来帮助学生探讨与分析影像文本中的各个要素,在文本特征间建立联系。教师可以通过使用上述思维框架,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示例如下:
[Color]
色彩衬托了视频内容所传达的情感与整体氛围,能增强视觉对比,凸显视频中场景或角色的特征。仔细观察视频中的色彩元素,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视频作者的心理活动和情感态度,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个性。
提问示例:
●What colors do you see?
●What do the colors make you feel?
●Why do you think certain colors are used?
●What mood do you think the colors create?
[Camera]
摄影机是视频的关键元素,此处指叙述者用摄像机引导读者观看视频时使用的镜头类型(如全景、近景等)。不同镜头类型会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理解这些镜头语言可以加深学生对视频内容的理解。
提问示例:
●What shots have been used? Can you name them?
●Which shots highlight the main characters and things / events?
●When do we see different characters’ points of view?
●When does the camera move and when does it stay still? Why?
[Character]
视频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的表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分析人物的形象、语言和行为等,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视频的内涵。
提问示例:
●What do the main characters look like?
●How do they speak and what do they say?
●How do they behave?
●Which character interests you the most? Why?
[Story]
视频语篇与学生在课堂上使用的图文语篇一样,都能讲述故事。在阅读教学中,学生会从各个角度探讨故事情节,这种探讨同样也适用于视频展现出来的故事。
提问示例:
●What happens in the beginning, middle, and at the end of the story?
●Wha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 events that happen in the story?
●How do we know where the story takes place?
●How long does the story take place in “real” time?
[Setting]
场景转换能体现环境和人物的情绪变化,帮助学生理解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情感。
提问示例:
●Where does the action take place?
●When and how does the setting change?
●Does the setting change in harmony with the plot?
[Sound]
音效可用来体现人物情绪或暗示情节发展方向,给视频增添活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和故事走向。
提问示例:
●How many different sounds do you hear? What are they?
●How does the music make you feel?
●Are there any moments of silence?
●Can you hear any sound effects?
总体而言,3Cs和3Ss思维框架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视频材料的内容,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从艺术和设计角度分析、理解和欣赏视频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和视觉素养。
下面笔者以具体课例展示初中英语课堂的视频教学实践。
本课例3的视频教学材料选自笔者所在学校校本教材《映象英语》(Reflect: Reading & Writing Level 1)Unit 6 The Future of Fun中Watch and Say板块的教学内容(视频见附录)。
该视频材料主要讲述了泰国一处重要水源Khao Laem River受到严重污染,威胁到了当地居民特别是儿童的健康。视频时长3分27秒。视频中,一家非营利国际环保组织访问当地,组织小学生试玩一款“击败河中怪兽”的VR游戏。游戏中,玩家所使用的“武器”是一种净水吸管,它能有效滤除河中细菌,从而恢复水源的清洁和安全。教师围绕视频材料,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第一步:观看、思考、提问和分享
笔者采用定格方法,将视频停留在一个特定画面上(见图1),引导学生“读图”,并通过小组活动形式分别讨论以下三个问题:“What do you see?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at you see? ”“What does it make you wonder? ”该活动旨在让学生从视频语篇中获取信息,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分享各自观点,在研讨中又生成若干问题:
Q1. Who are they?
Q2. What is their relationship?
Q3. What do the local people use the water for?
Q4. Why do they go to school by boat?
Q5. What happened to them next?
接下来,教师指导学生将问题归类并提炼关键词。学生归纳的三个关键词为character(Q1、Q2)、 water(Q3、Q4)、story / something special(Q5),然后教师请学生带着关键词观看视频,加深对视频内容的理解。
第二步:学习与理解
学生开始正式观看视频。教师将视频分为“被污染的河水威胁儿童健康”和“净水吸管解决水源污染问题”两个部分。在该步骤中,教师播放第一段视频,列出三段有关视频片段的事实性陈述,请学生带着上述三个关键词观看视频,并判断正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见图2)。
学生的语言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语言层面,同时也应有一定文化体验。文化意识培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部,2022)。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同理心,教师还补充了有关全球安全用水的数据信息,并通过视频定格图片,结构化地呈现主要内容(见图3),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总结与整合视频内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水源安全的重要性。
第三步:在情境中学习词汇
在该步骤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思考以下四个开放性问题,并通过图片引入第二段视频中的生词,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词汇,同时加深对第一段视频的理解(见图4)。
Q1. What causes the river to become dirty?
Q2. What will happen to people if they drink dirty water?
Q3. Where does your family get the drinking water?
Q4. Is it safe to drink?
教师还用板书展示生词间的逻辑关系(见图5),为学生理解第二段视频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更有逻辑地理解文本。
第四步:整体理解
学生无声观看第二段视频,猜测视频内容。接着,教师重新播放有声音的视频,引导学生验证猜测,整体理解视频内容。
为进一步检验学生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两个问题:
Q1. What are the monsters in the river?
Q2. Why do people choose a VR game to teach children about the water in the river? (open-ended)
其中,Q1需要学生推断视频中的隐藏假设。教师依据学生的推断进一步完善板书(见图6),厘清生词与视频内容的逻辑关系。Q2则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作出个性化推断。
第五步:提升视觉素养
本步骤旨在指导学生掌握具体的“看”技能,提升视觉素养。
首先,教师提供一组截屏图(见图7),分别为全景镜头和近景镜头,同时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理解视频中镜头语言的使用目的和效果:
Q1. What do these two different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reflect or want to express?
Q2. 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se two photographic techniques?
Q3. Do you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逐步认识到不同镜头起的作用不同:近景镜头视野聚焦,能呈现人物表情细节,清晰传达人们在严重水污染环境中生活所遭受的痛苦;而全景镜头则视野广阔,能展现大范围的河流污染情况,凸显了污染问题的严峻及其对周围居民造成的伤害。
然后,教师提供另一组截屏图(见图8),请学生根据明暗色调使用来判断不同色调下人物的情绪。学生认识到,暗色调传达消极情绪,而亮色调传达积极情绪。对色调的关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和思考图像中的艺术设计元素在意义传达中起到的作用。
最后,教师完整播放视频,提示学生注意相应画面出现的先后顺序(见图9)和背景音乐的转变(见图10),引导学生先梳理视频内容,再据此感受背景音乐在推动内容发展时起到的作用。学生认识到,背景音乐能烘托氛围、传递情感,而背景音乐的转变则标志着情节的转折,引导观众转变注意力。该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视觉素养,促使他们学会调动多感官理解视频内容,加强跨学科知识融合和运用。
第六步:综合、评估、反思和创新
看后环节旨在让学生根据所看内容进行表达。该步骤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此前厘清的事件发生顺序和关键词复述视频内容,并形成个人观点和思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提出三条创造性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的实用建议。该活动基于视频主题创设了新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也给教师提供了诊断教学和学习情况的依据。而学生通过分享自己对视频最有感触的部分及心得体会,既锻炼了语言运用能力,又提高了理解和提炼文本结构的能力。此外,该活动要求学生发挥主人翁精神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提升学生迁移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第七步:总结和作业
在本课的最后环节,教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引导学生从视频背景信息、视频内容以及观看视频的策略三个维度回顾本课所学,然后布置课后作业:(1)完成自评表(见图11);(2)以书面形式撰写视频内容梗概,用思维导图概括本课所学内容;(3)利用书刊及网络资源,进一步搜集水污染危害的有关信息,写一篇200词左右的短文,呼吁人们加强对水安全的重视,提升环保意识。
视频具有较大的信息含量和思维含量,有助于丰富文本内容,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优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将视频资源引入英语课堂开展视频教学,有助于学生提升“看”的技能和策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积极性,提升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养成以视觉方式组织思维活动的思维方式,提升图像识读能力和创造视觉图像的能力,进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视觉素养,并形成视觉思维的好习惯。但由于视频资源质量参差不齐且难度不一,建议教师在选择时慎重考虑,严把质量关,使视频资源真正做到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1 参见https://vtshome.org/about/。
2 参见https://pz.harvard.edu/resources/see-think-wonder。
3 本节视频课例由笔者执教,是教育部直属的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举办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教师发展论坛暨英语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的示范课。
Donaghy, K. 2019. Advancing learning: The fifth skill—“viewing” [A/OL]. https://www.onestopenglish.com/advancing-learning/advancing-learning-the-fifth-skill-viewing/557577.article.
Harmer, J. 2015.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M]. Lond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Umayam, C. 2018. Five (easy-to-implement) ways video can have a powerful impact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A/OL]. (2018-04-23)[2024-05-17]. https://www.edsurge.com/news/2018-04-23-five-easy-to-implement-ways-video-can-have-a-powerful-impact-on-teaching-and-learning.
教育部. 202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 [S].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许时升. 2022. 映象英语[M]. 南京: 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扫描二维码获取本课例所用视频材料
许时升 中国教育学会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佛山市外国语学校教科院主任,英语特级教师。
罗彩甜 佛山市外国语学校中学英语教师,中学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