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成效及经验

2024-07-16 00:00:00杨威谭永生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6期

2023年,安徽省明确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以建设新能源汽车强省为目标,积极顺应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趋势,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一体化发展,逐步构建形成了全链条汽车产业生态,在全国乃至全球汽车产业版图中位势显著提升。

一、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取得的主要成果

(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全国新能源汽车格局中的位势显著提升

“首位产业”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目前,安徽省已集聚奇瑞、蔚来、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淮等7家整车企业、2800多家零部件企业。2023年全省汽车产量249.1万辆、居全国第2位,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86.8万辆、居全国第4位;汽车出口114.7万辆、占全国比重23.4%,自主品牌汽车出口连续21年居全国第1位;汽车全产业链营业收入迈上万亿级新台阶,同比增长28.5%。2024年1—4月,安徽汽车产量、新能源汽车产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分别同比增长47.7%、65%。奇瑞集团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过去十年,江汽集团出口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数量达124个,累计出口总量超过66万辆;蔚来汽车进入挪威、德国、荷兰等欧洲市场。国轩高科、阳光电动力等零部件企业也加大海外布局力度。未来,安徽将持续统筹推进创新、“智造”、服务、人才、文化、资本、开放七大生态建设,到2025年,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培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7年,打造2—3家全球一流汽车整车企业和世界级汽车自主品牌,建成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汽车强省。

(二)技术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安徽优化科技创新发展环境,推动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技术攻关,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安徽新能源汽车科技研发基础扎实,拥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中电科第三十八研究所等在汽车领域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院所和95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167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设立省高安全动力电池创新中心等6个省级汽车制造业创新中心。目前,安徽加速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1个创新体系建设类实验室已完成揭榜、组建,智能网联车路协同、新型动力系统等2个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实验室正在加快组建。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奇瑞汽车连续9年位居安徽发明专利百强榜首、同行业前列,蔚来专利公开量居全行业第一,江淮汽车蜂窝电池技术有效解决三元锂电池安全控制难题,中鼎、保隆开发的空气悬挂系统实现了国产替代,国轩高科最新自研磷酸锰铁锂LMFP体系的L600启晨电芯及电池包,轻松实现18分钟快充,整车续航可达1000公里。

(三)新型产业生态集群成势,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安徽全产业链布局新能源汽车,坚持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发展,大力推进延链补链强链,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初步形成涵盖动力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关键材料等关键领域的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体系。在《2023年全球汽车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力白皮书》《2023中国汽车供应链百强》中,安徽均有6家零部件企业上榜,数量均居全国第六。其中,作为专业生产汽车减震器活塞杆产品专一企业,培源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2022)、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产品远销欧美、中东、日韩及东南亚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知名减震器厂家关键客户,为其在国内合资公司及独资公司提供减震器重要配件活塞杆等。中鼎集团已经成为“非轮胎橡胶”三大细分领域的龙头公司,并且跻身“全球汽车零部件行业100强”和“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行业50强”,是“非轮胎橡胶制品”多个细分领域的顶尖企业,而且是非轮胎橡胶制品的“冷却系统”“降噪减振底盘系统”“密封系统”领域的细分龙头。

(四)产业布局不断优化,双核联动、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安徽省按照产业集聚、区域协同的原则,统筹优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坚持错位发展,因地制宜打造整车基地,构建“合肥—芜湖”双核联动、其他市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安庆、宣城、滁州、马鞍山等多个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涵盖“三电”、智能网联、轻量化材料、销售维保、回收利用等汽车全产业链。支持合肥建设新能源汽车发展引领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和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创新高地。合肥已成为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最大、知名品牌最多、产业链供应链最完整的城市之一。2023年,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74.61万辆,同比增长1.4倍,居全国前五。2024年1—4月,合肥新能源汽车产量26.7万辆,同比增长49.7%。支持芜湖建设自主品牌集聚区,打造全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基地、全国领先的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基地、全国领先的动力电池生产基地。2023年,芜湖汽车产业链营收突破3000亿元,增长37.8%;汽车制造业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8家,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正式启动交付,全力竞速新能源赛道。

二、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成功经验

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过程是一个有为政府促进有效市场的政策施行过程,形成了一系列可参考和可推广的探索经验。

(一)高位推动,构建协同推进机制

安徽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出台《关于强化创新引领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指导意见》,成立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高规格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颁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条例》,是全国首个省级新能源汽车产业专项立法,明确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总体要求和推进机制。围绕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汽车技术服务业引育、文化生态建设、公共领域推广应用,制定出台系列配套文件。建立全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开发“产业大脑”,构建可视化产业全景图,上线全省首个汽车领域专项供需对接平台,组织调研培训,加强日常调度和监测通报。

(二)创新引领,完善优良创新生态

遵循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研发规律,强化创新生态建设,合理规划攻坚领域和项目布局,充分强调产业应用和市场化运作机制相结合,强化科技创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作用。明确创新平台组建和能级提升方式,积极构建“1+N”开放型汽车生态实验室体系,支持整零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部署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实施整零联合创新项目。合肥推动龙头企业与大学大院大所等共建6家汽车领域新型研发机构,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70家,依托晶合集成组建安徽省汽车芯片联盟和安徽省汽车芯片制造中心。

(三)以投带产,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以投带产,不断完善“国资领投—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投协同推进模式,这是安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重要工作经验。资本与产业链的互动融合,可以带领新能源汽车产业融合共进。组建省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主题基金,目前已设立11只子基金。以合肥为例,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通过市属三大投融资平台公司通过企业债和再融资等资本市场化运作,陆续投资了蔚来、域驰智能、有感科技等企业,布局自动驾驶、车路协同等诸多领域。芜湖以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聚焦轻量化、新一代动力电池和管理系统、软件等,加大关键技术研发和攻关。

(四)服务升级,加速推广应用场景

安徽省一体推进市、县、乡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截至4月底,全省建有充电桩近53万个。创新建设模式,组建立足安徽、面向全国的中安能源公司,着力推进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和换电标准统一。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全面落实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和二手车经销企业销售旧车减按销售额的0.5%征收增值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市开展汽车以旧换新促销,对提前报废更新未达到强制报废要求的老旧高排放车辆并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给予补贴。明确提出,除特殊地理环境、特殊用途等因素经主管部门批准外,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全部购置新能源汽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租赁服务;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新增及更新公务用车,鼓励优先购置新能源汽车。

三、对策建议

安徽新能源汽车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链主”企业偏少,核心零部件高端成色不足,技术、标准、人才等高端要素支撑有待提升等,同时还面临着日趋加大的国际贸易摩擦等外部压力。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安徽还需要在更加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强标准体系建设,深化“四链”融合联动,畅通国际物流通道等方面协同发力。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完善产业集群生态

一是遵循新能源汽车前沿技术研发规律,强化创新生态建设,科学规划攻坚领域和项目布局,统筹产业应用和市场化运作机制相结合,强化科技创新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建设推动作用。发展壮大汽车服务价值链,推动汽车研发设计、贸易、检测、金融、回收服务等产业链环节协同发展。二是支持整零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核心部件技术协同攻关。组织实施创新平台集聚计划,招引全球汽车领域头部企业、顶尖高校及科研机构设立高水平创新平台,开展全球领先技术同步研发,增强新能源汽车产业内生策源能力。三是坚持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持续培育壮大“链主”龙头企业,鼓励各类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发挥品牌和技术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矩阵。推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招引培育一批核心零部件、材料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企业,构建从整车到核心零部件齐备的产业链体系。

(二)加强标准体系建设,筑牢持续发展根基

一是结合新能源产业发展特点,统筹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体系建设,确保标准的前瞻性和适用性,推动标准化与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形成良性的互动支撑机制。统筹充换电技术和接口、车用通信协议、智能化道路建设、数据传输与结算等标准的制定修订,构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标准体系。二是支持新能源汽车领域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材料、首版次软件推广应用,完善“三首”产品认定方法和标准。鼓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联合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企业等,联合制定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和产品地方标准。三是支持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开展标准提升行动,主导或参与国家标准制定修订,形成一批技术自主的新标准。鼓励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合作,打造安徽品牌的世界标准。

(三)深化“四链”融合联动,增强人才资本支撑能力

一是建立人才链资金链深度嵌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链的政策体系,疏通各环节人才、资金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渠道。充分发挥安徽高水平创新型人才集群的优势,统筹完善各类人才服务,推动人才高效流动,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为新能源汽车注入持续动能。二是加快建立适应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编制行业紧缺人才目录,引导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加大国际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三是充分发挥资本赋能作用,用全域贯通的资金链有效服务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为加快新能源汽车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支持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股权投资、发行绿色企业债、公司债、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开展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加快发展用能权、合同能源管理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产品,加大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信贷支持。

(四)畅通国际物流通道,协同开拓海外市场

一是借助多式联运、中欧班列等多措并举提升汽车出口运输保障能力。增加滚装船航线,争取更多外贸汽车航线以安徽沿江港口为始发地或停靠安徽沿江港口。支持企业购置滚装船,建设自有外贸滚装运输船队。支持汽车出口企业参与航运贸易数字化试点,采用电子提单等国际贸易新规则提高出口运输效率。二是加大对合肥中欧班列、集装箱出口汽车支持力度,满足小型车企、汽车贸易商和二手车等多频次、小批量的出口运输需求。支持企业长期深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打造更多自主品牌出海名片。三是加强软环境建设,增强汽车出口配套综合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加快汽车整车及散件出口,推动二手车出口业务健康有序发展。指导帮助企业应对国外碳足迹认证、标准准入等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反补贴调查等贸易限制措施。探索开发支持汽车出口等信贷产品,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支持汽车出口、海外设厂投保,支持出口企业完善售后服务体系,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对出口汽车提供境外消费金融产品。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