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以来,交通运输顶住市场大幅收缩的压力,克服生产严重受限的困难,守住了自身稳定底线,有效履行了支撑大局平稳的使命,建设投资、客货运输和发展方式总体呈现出“进”的姿态,实现了“好”的结果,向更高质量再迈出坚实一步。
一、交通建设持续稳投资优供给
“十四五”时期以来,交通建设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分区域、分领域和分方式投资结构不断优化调整,高质量有效益的交通设施供给不断增加,较好扮演了投资托底、增长引领和供给改善的关键角色。
(一)投资规模实现稳步增长
“十四五”时期前三年,我国交通固定资产投资①合计完成13.0万亿元,年均增长2.5%,低于同期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2.6个百分点。然而,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装卸搬运业、邮政业投资增势较好,年均增速预计都能达到两位数,拉动同期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投资实现年均7.0%的较快增长,高出同期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增速1.8个百分点。同时,交通投资的主板块向东中部地区回归,东中部地区投资占比回升,以公路方式为例,2023年东部、中部地区公路建设投资占全国比重分别达到33.8%、25.2%,分别较2020年提高0.9个、6.1个百分点。
(二)投资结构持续优化调整
“十四五”时期前三年,交通运输统筹扩大有效投资和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分方式的投资规模呈现“三增两降”。公路、水路、民航等三种交通方式投资增加,分别完成82762亿元、5208亿元、360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8%、14.1%、2.1%。其中,公路投资比重最高、投资额增加最大,水路投资增长速度最快,民航投资规模最小。铁路、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出现下降,其中铁路完成22243亿元,年均完成7414亿元,较2020年下降5.2%,而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连续下滑,2021—2023年分别完成5860亿元、5444亿元、5214亿元,分别比上年下降6.8%、7.1%、4.2%,是拉低交通投资增速的最主要因素。
(三)高品质设施供给渐成主流
高品质设施成为路网新增和改扩建的主体。截至2023年末,我国综合交通网②总里程达到572.8万公里,较2020年增长了25.5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新增7026公里、占新增铁路里程的58.8%,内河三级及以上航道里程新增约2600公里。高铁营业里程达到4.5万公里,“八纵八横”高铁网主通道已建成80%、在建15%。运输机场总量达到259个,总容量达15.6亿人次。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8.4万公里,覆盖98.8%的城区人口20万以上城市及地级行政中心。全国55个城市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306条、运营里程突破1万公里,3356个抵边自然村全部实现通邮。
二、客货运输有效应对疫情挑战
“十四五”时期以来,在居民出行需求断崖式下降和从业人员接触活动受限的不利条件下,我国交通运输业克服经营亏损阻力,实现平稳运行并提质升级,有力支撑了国内国际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和经济循环畅通。
(一)旅客运输触底后恢复升级
旅客运输成为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国内国际出行量一度跌至历史谷底,2022年全社会营业性客运量仅为2019年的31.7%。旅客运输组织适应疫情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要求而灵活调整,全社会客运量在低位水平波浪式徘徊。客运企业承担着前所未有的巨额亏损,2022年度国铁集团净利润亏损696亿元,同比增亏197亿元;国航、东航、南航等三大航空公司共计亏损近1100亿元。疫情结束后,旅客出行需求阶梯式释放,客运量快速恢复,多个假期出行量创历史新高,铁路旅客日最高发送量突破2000万人次。2023年我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到612.5亿人次,同比增长30.9%,超过2019年水平。2024年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总量达到84.2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9.8%,比2019年同期增长7.1%,创历史新高。
(二)国际陆路运输历史性突破
疫情期间,在运输形势低迷、国际海运连通严重受阻情形下,我国陆路对外运输取得显著进展。中欧班列成为助力国际贸易的“钢铁驼队”,成为疫情防控期间连接中国、欧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重要运输纽带和特殊时期稳定国际供应链的重要支撑。2023年中欧班列开行1.7万列、发送190万标箱(TEU),同比分别增长6%、18%,去回程综合重箱率达到100%。中老、中越等与周边国家跨境陆路运输也取得喜人成绩,2023年昆明海关累计监管验放经中老铁路进出口货运量达421.77万吨,同比增长94.91%;2024年一季度中越班列发送货物1594标箱、同比增长82%,增长势头强劲。
(三)服务品质提升成效集中释放
客运方面,全国主要铁路客运站至少有82个引入城市轨道交通,30个实现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安检流程优化;15个机场实现空铁联运,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达到73.8%。铁路动车组开行占比达83.7%,复兴号列车开进西藏拉萨,实现复兴号对31个省区市的全覆盖。货运方面,2021—2023年货运量年均增长5.6%,增速超过同期GDP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发挥了疫情期间保通保畅和稳链稳供的关键作用。铁水联运成为最大亮点之一,20个省份建立了相应工作机制,沿海港口重要港区铁路进港率达到60%,11个沿海集装箱枢纽港基本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规划的14个长江干线铁水联运项目有9个建成投产。2023年,全国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达1018万标箱,同比增长15.9%。
三、交通发展方式和质量稳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以来,交通运输业不断提高安全韧性水平,抢抓新兴科技赋能发展的机遇,推动基础设施智慧升级和先进装备研发应用,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了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一)安全韧性正成为发展硬实力
国际国内物流供应链体系更加健全可靠,交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国务院物流保通保畅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建立,国际运输通道更加多元,国内跨区域路网运行出行服务与应急联动协调机制逐步完善,应急处置和救援能力有效提升。2023年1—11月交通运输行业按照统计口径内安全生产事故201起、同比下降2.0%。船舶碰撞桥梁等隐患治理深入推进,推动构建了“陆海空天”一体化水上交通运输安全保障体系,组织开展了“应急值守规范年”和能力建设试点,海上搜救、应急管理等体系能力得到加强。寄递渠道安全监管和应急管理加强,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等制度得到切实落实。
(二)智能自主正成为发展动力源
5G、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与交通运输场景加快融合,交通新质生产力正逐步形成。运营管理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一大批交通运输大数据中心、智慧监管服务平台陆续建成投用。基础设施数字化率不断提高,比如水路领域的长江、西江干线和京杭运河江苏段实现电子航道图全覆盖,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建和在建规模居世界首位。自主化先进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C919客机投入商业运行,CR450动车组总体技术条件发布,创造了高铁动车组列车明线和隧道交会速度世界纪录,道路自动驾驶技术开始从L2辅助驾驶向L3有条件自动驾驶过渡,无人机核心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三)绿色低碳正成为发展主形态
运输结构持续优化调整,2023年沿海主要港口煤炭、铁矿石绿色疏运比例分别达到91.6%和78.1%,公路货物周转量比重稳定在30%以下。交通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国家铁路电气化率达到76.7%,电力机车占比达66.0%,2023年长江经济带船舶岸电使用量同比增长64%。新能源汽车快速推广,2023年在城市公交车中比重达到77.6%,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位居全球第一。城市步行和自行车等慢行服务系统逐步完善,共享交通新业态发展强劲。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快推进,快递全行业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和规范包装操作比例均超过95%。
注:
①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和城市轨道交通固定资产投资。
②包括铁路、公路、内河航道,不包括管道、民航航线、邮路和城市交通等。
(刘昭然,北京交通大学博士生、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副研究员。费炟,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输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