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2024-07-16 00:00:00徐长春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6期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不断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为推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突出产业升级重围,我们有必要盘点新质生产力的源头——科技创新能力并提出提升对策,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长期持续不断的积累,我国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梳理最近几年相关数据,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轮廓如下。

(一)我国研究开发机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我国研究开发机构主要分为三类:专门从事科学研究任务的科研开发机构、高等学校和工业企业。

1、非企业类研究开发机构数

在我国非企业类研究开发机构所包含的两类机构中,科研开发机构数量和高等学校数量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如图1所示,我国科研开发机构数量呈现明显的下行态势。而高等学校的数量则呈现微幅上行态势。

2、企业类研究开发机构规模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持续稳定推进,我国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争相设立研究开发部门,越来越多投入技术和产品研发,规模快速扩张。从图2可看出,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类研究开发机构数量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增态势,且每年的增幅较大,工业企业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二)我国研究开发投入现状与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研究开发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这不仅表现在人力资源投入的增加上,还表现在资金投入规模的增加上,也表现在资金投入规模占GDP比重的增加上。

1、研究开发领域人力资源投入

首先,如图3所示,我国在研究开发领域的人力资源投入规模不仅呈现不断增加态势,近几年还呈现加速增长态势。可以预见,研究开发人力资源投入还会继续快速增加。其次,我国在研究开发领域的人力资源投入结构表现为相对不平衡:重试验开发、轻基础研究。如图3所示,试验发展领域占研究开发总投入的七成以上,据绝对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投入占到两成多。而基础研究投入最低,占比还不到一成。

2、研究开发资金投入

首先,我国在研究开发领域的资金投入情况与在人力资源投入的情况大体相似。第一,我国研究开发领域的资金投入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如图4所示,我国在研究开发领域的资金投入逐年递增态势明显。可以预见,我国研究开发领域的资金投入还会进一步增加。第二,我国研究开发资金投入结构也极为失衡:重试验开发,轻应用和基础研究。如图4所示,我国试验开发的资金投入占研究开发资金总投入的八成以上,而基础和应用两大领域不足两成,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最少。

其次,我国的研究开发资金主要来自于企业,政府投入相对较少但稳定。如图5所示,2018年至2022年间,来自政府的研究开发资金额度每年都高于上一年度,增幅不大,规模基本稳定;来自企业的研究开发资金规模则逐年增加,增幅很大,且每年都远大于来自政府的额度。

最后,我国研究开发资金投入占GDP的比例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8年,我国研究开发资金占GDP的比重为2.14%,2019年为2.24%,2020年为2.41%,2021年为2.43%,2022年为2.54%,逐年增幅明显。

(三)我国科技创新产出现状与发展趋势

与前面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情况相适应,我国的研究开发产出已经展示出整体向上的基本发展态势。

1、科技论文发表、科技著作出版数

首先,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科技论文发表数呈现上升趋势,而且越来越呈现加速增长之势。2018年我国发表科技论文184万篇,2019年就达到195万篇,2020年为195万篇,2021年则为203万篇,2022年则达到215万篇。其次,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科技著作出版数呈现稳定状态。2018年我国科技著作出版数为53629部,2019年为52067部,2020年为49634部,2021年为50580部,2022年为60930部。

2、科技成果登记数

科技成果登记对象主要是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也包含一部分非财政投入产生的科技成果。很大程度上,科技成果登记数反映了我国科技成果产出的基本情况。

从《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看,我国科技成果登记数总体呈现逐年增加态势,且增加幅度呈现逐年扩大态势。2018年我国的科技成果登记数为65720件,2019年为68562件,2020年为76521件,2021年为78655件,2022年为84324件。

3、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

首先,我国专利申请数呈现逐年上升态势。如图6所示,我国专利申请数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并且每年的增幅相对较小。其次,我国的专利授权数总体呈现逐年递增态势,只是每年的波动幅度变化较大。如图6所示,2019年至2020年、2020年至2021年间的增幅相对较大,2021年至2022年则出现了负增长。但这些波动并没有改变我国专利授权数整体上行的态势。最后,从图6可以看出,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都呈现明显上行态势。

(四)我国高技术产品国际贸易现状与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研究开发能力的增强,我国参与国际技术市场的力度在快速增加。首先,如图7所示,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虽然有一定的波动,但总体呈现上行态势。其次,如图7所示,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额、进口额分别都呈现上升态势,且出口额普遍高于进口额。这说明,我国高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高。另外,值得指出的是,2022年,无论是进出口总额,还是进口额、出口额,都出现了同步调下调的现象。这除了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干扰因素外,最主要的因素可能是“小院高墙”等技术封锁措施在引发国际技术贸易活跃度的下降。

(五)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现状与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呈现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技术市场2018年的成交额为17697亿元,2019年为22398亿元,2020年为28252亿元,2021年为37294亿元,2022年就达到47791亿元。这表明,我国技术市场正处在快速成长阶段。

二、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面临的限制因素

要进一步提升研究开发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效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我国还要突破三大限制因素。

(一)国际技术贸易受阻带来的限制

当前,对美国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依赖已经构成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限制因素。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科技创新体系逐步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科技创新体系,成为后来者。美国主导下的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必然导致科研的国际分工,然后各国通过国际技术贸易共享所有技术研究开发成果。但是,外部技术输入一旦受到限制,一国科技发展就失去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体系的支撑,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就会因某一项或几项技术限制而受到巨大负面影响。当前,为了维护全球霸权,打压挑战者,美国置国际技术贸易规则于不顾,联合盟友力图切断我国与全球科技创新合作体系的联系,干扰我国正常的国际技术贸易,各类针对我国的“卡脖子”事件不断发生。这导致技术集群应用受阻,部分科技创新链条被切断,已经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造成负面影响。

(二)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不足的限制

在与美国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融合过程中,与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我国立足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选择了扬长避短,支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的研究开发战略。因而,在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借助国际科研合作体系,通过技术贸易低成本获取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着力开发经济发展所需的试验发展研究成果,形成了轻基础和应用研究、重试验发展研究的研究开发投入格局,重点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短期内,这导致我国以很小研究开发投入最大限度支持国家经济建设。但长期看,这也导致我国基础和应用两领域的研究相对落后,成果依赖国际社会供给,形成了基础和应用研究两大领域对外依赖度高的局面,进一步限制了我国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开发的空间,加大了突破“小院高墙”围堵的难度。

(三)企业类研究开发主体发育不足的限制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企业已经成为研究开发的主要主体,但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依然还是处于低竞争力发展阶段的研究开发主体。创新性国家的实践表明,企业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与销售收入之比)只有达到5%以上,才有较强的竞争力,比例为2%的企业只能维持生存,低于1%的将生存艰难。当前,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强度,2018年为1.23%,2019年为1.32%,2020年为1.41%,2021年为1.33%,2022年为1.39%,都低于2%。可见,我国规模以上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虽然没有低于1%的艰难生存线,但都低于企业维持生存的基本线2%。所以,我国企业类研究开发主体竞争力还比较弱,面临着严峻的建设任务。这构成当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限制因素。

三、推进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建议

因受美国及其盟友联合排挤,我国科技创新环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立足新的国际技术市场环境,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一)要把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当作战略任务来抓

“新质生产力”理论的提出,吹响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集结号,再次把科技创新放在了国家生存发展全局的聚光灯下。当前世界经济徘徊在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的底部,处在新旧周期的交替期。旧的科技革命周期导致的旧经济周期逐步式微,新的科技周期正逐步开启新一轮世界经济周期。所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个战略问题。谁抢占了当前代表经济发展方向的生产力的制高点,即抢占了新质生产力的制高点,谁很大程度上就拿到了问鼎未来世界宝座的钥匙。因为新质生产力的源泉是科学技术,所以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家未来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要充分认识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战略意义,把进一步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当作战略任务来抓。

(二)适当调整投入结构,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的投入,进一步打开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空间

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觉不自觉地走上“重试验发展、轻基础和应用”的道路有其经济上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国际贸易受到美国干扰和限制的今天,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努力又要强调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重要性,即主动调整研究开发投入结构,加强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增强自力更生能力,通过投入向基础和应用研究倾斜,培根固本,强化基础和应用研究,拓宽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发展的大门,拓展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空间,从根源上打破国外科技封锁技术禁运导致的“卡脖子”问题。

(三)加大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强化市场化转型,推动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加大我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夯实我国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经济基础。从头部企业研发投入看,我国企业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还很大。欧盟执委会发布的《2022年欧盟工业研发投入排行榜》统计了全球研发投入排名前2500名的企业,其中美国上榜企业822家,研发投入强度为40.2%;我国上榜企业678家,研发投入强度为17.9%。所以,我国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强度,缩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为在科技创新能力上赶超打下经济基础。二是强化企业市场化转型,建立健全适合现代市场需求的研究开发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与创新激励机制,夯实企业自主创新内生动力;建立科技创新导向型企业政策体系和考核体系。将研发投入、创新成果等科技创新指标纳入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创新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完善和强化创新人才激励和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技术专利、科研成果等科技创新要素参与企业利益分配的体制机制,以股权激励、知识化期权、职业津贴等方式对科研人员进行中长期激励。

(作者为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