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国伟
什么是维生素?
维生素是人和动物维持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与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盐、水一起构成人体六大营养素。大多数无法由生物体自己产生,必须从食物中摄取,仅有少数可以在体内合成或由肠道微生物产生。人体必须摄入足够的维生素来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增强免疫力,保持营养水平。与糖、脂肪、蛋白质三大热能营养素不同,维生素在天然食物中所占比例极少。动物肠道内的一些细菌能够合成某几种维生素以满足生存所需,如维生素B6和维生素K等。例如,动物肠道内的一些细菌可以把色氨酸转变成一种叫作烟酸的B族维生素,但生成量不符合生存所需。因此,尽管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量很小,但是由于不能体内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只能由食物供给以满足生存需求。
导致维生素B6缺乏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维生素B6是一种在人体内以磷酸酯形式存在的水溶性维生素,是一种容易溶于水和乙醇的无色晶体,能在酸液中稳定存在,但光、碱或高温易使其变性。维生素B6在酵母菌、肝脏、谷粒、肉、鱼、蛋、豆类和花生中含量较多。临床上,妊娠呕吐和放射病呕吐可用维生素B6制剂缓解症状。
(一)异烟肼
服用异烟肼会引起维生素B6缺乏,属于剂量依赖型的毒性反应。早期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继续发展可出现周围神经炎,表现为手足、口唇、舌、咽和皮肤出现红斑和瘙痒等症状。原因是异烟肼易与吡哆醛结合成异烟腙,随尿液排出,因此导致维生素B6缺乏。异烟肼也会使中枢抑制递质γ-氨基丁酸生成量减少,引起周围神经炎和中枢神经兴奋。另外,由于异烟肼与维生素PP(吡啶3-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总称)结构相似而产生拮抗作用,引起维生素PP缺乏。
(二)环丝氨酸
环丝氨酸的使用也会引起维生素B6的缺乏。环丝氨酸通过抑制维生素B6的代谢酶———吡哆醛氨基转移酶的活性,加剧维生素B6在体内的消耗。这就意味着食物中摄入的维生素B6数量可能无法满足机体的需求,从而引发维生素B6的缺乏。为了避免维生素B6的缺乏,患者在使用环丝氨酸治疗时需要适当增加维生素B6的摄入量。正常情况下,一名成年人一天的维生素B6摄入量为1.3毫克,可满足生存需要,而在接受环丝氨酸治疗时,可能需要增加至2毫克/天或更多。
导致维生素B12缺乏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维生素B12是唯一一种含有金属元素的维生素,它是一种红色的结晶粉末,无臭无味,微溶于水和乙醇,高温可使其变性。维生素B12不能由高等动物和植物机体自身合成,需要由一些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合成。维生素B12是唯一一种机体不能自主吸收的维生素,需要一种肠道内源因子的帮助才能被吸收。
维生素B12通过参与制造骨髓红细胞来防止机体产生恶性贫血,同时参与保护大脑神经系统。缺乏维生素B12会导致身体各个方面受到影响。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贫血、容易疲劳、头晕或眩晕。此外,还可能出现口干、心悸、体重减轻、记忆力减退等。
(一)秋水仙碱
临床使用秋水仙碱治疗疾病时,由于回肠功能的改变,会影响身体吸收维生素B12的能力,从而引起维生素B12缺乏。
(二)雌二醇的衍生物
雌二醇的衍生物(如女性口服避孕药)会抑制血清中能结合和运转维生素B12的蛋白质的合成和释放,导致维生素B12缺乏。
(三)考来烯胺
考来烯胺会引起脂肪性腹泻并能与维生素B12竞争内因子,使维生素B12-内因子复合物的合成量减少,最终导致维生素B12缺乏。
(四)二甲双胍
使用二甲双胍导致维生素B12缺乏的可能原因有以下两种。
(1)肠道功能紊乱是临床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后的常见副作用,通常使用抑酸剂等缓解症状。然而,抑酸剂的使用又会减少胃酸和内因子(IF)的分泌。而机体又只能吸收维生素B12与壁细胞分泌的IF紧密结合所形成的IF-B12复合物,因此可能导致维生素B12的吸收量不足。
(2)二甲双胍影响回肠末端钙依赖的细胞膜活性,而IF-B12复合物和回肠末端黏膜上皮细胞的受体的结合过程又恰好是钙依赖性的,因此二甲双胍可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
导致维生素K缺乏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维生素K又名凝血维生素,包括K1、K2、K3、K4等几种形式。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属于脂溶性维生素;自然界中不存在维生素K3和维生素K4,需要通过人工合成,属于水溶性维生素。维生素K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耐酸、耐热,正常烹调也只会少量流失。维生素K对光敏感,遇碱和紫外线易被分解。
最典型的维生素K缺乏的症状就是出血风险增加,如出现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可能会出现自发性、难以控制的鼻腔出血、牙龈出血等,严重的甚至会有内脏出血,导致出现呕血、黑便、血尿,严重者会引起颅内出血甚至危及生命。
(一)香豆素类药物
香豆素类药物是一类维生素K拮抗剂,它能在肝脏中抑制维生素K的转化,阻止维生素K的反复利用。香豆素类药物使含有谷氮酸残基的凝血因子停留在无凝血活性的前体阶段,最终影响整个凝血过程。因此,使用香豆类药物可能引起维生素K2的缺乏。
(二)维生素A和维生素D
维生素A摄入过量会使维生素K2的肠内合成减少。由于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为脂溶性物质,其他脂溶性的维生素如维生素A和维生素D都可能影响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吸收。
导致维生素C缺乏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维生素C是一种多羟基类化合物。它是人体内的一种高效抗氧化剂,可以减轻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的氧化应激。维生素C参与机体内多种重要的生物合成。大多数哺乳动物能由肝脏来合成维生素C,因此不存在缺乏的现象。但是也有少数哺乳动物,如人类、灵长类、土拨鼠等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必须通过食物和药物等摄取,容易导致机体含量不足。
维生素C缺乏会引起坏血病。典型的表现就是全身多部位的反复出血,患者会有全身乏力,出现皮下黏膜瘀点、瘀斑,反复的牙龈出血和鼻出血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引起骨膜下出血,导致下肢假性瘫痪,影响行走和生长发育。
(一)保泰松
保泰松的频繁使用会导致胃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出血,由此导致维生素C吸收障碍。维生素C缺乏的早期表现为易激惹、厌食、体重不增、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可伴低热、呕吐、腹泻等。
(二)阿司匹林和四环素
阿司匹林和四环素是维生素C的“偷盗者”,即使服用很少量的阿司匹林和四环素,也会使维生素C的排出量比正常情况高出3倍之多,很容易造成人体维生素C缺乏。心脑血管病患者如果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每天补充100~300毫克维生素C。
结语
看到这里,大家是否有这个疑问:停药之后,这些缺乏的维生素能不能“自动回来”呢?答案是停药后,有些维生素能“自动回来”,但也有很多情况是回不来的,需要在停药后一段时间内持续补充维生素片剂。临床医生在开具以上药物治疗疾病时应时刻关注维生素缺乏的现象,根据患者病情调整用药方案。
[基金项目]上海市嘉定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JDKW-2020-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