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ICU简介
ICU又称重症医学病房,是救治危重患者的地方,承担着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是保证医院医疗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不管是内科疾病还是外科疾病,发展为危重症的患者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这时就需要把患者送到ICU进行综合救治。
比如,肺炎属于呼吸系统疾病,但是如果患者肺炎严重,进展为呼吸衰竭时就必须先送到ICU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呼吸机辅助支持,否则患者就有生命危险。又比如,车祸导致患者大腿骨折,正常情况下需要在骨科进行治疗,但有的伤员会发生肋骨骨折、胸腔积液等并发症,这时就需要先送到ICU实施急救,病情稳定后才能进行手术治疗。
ICU有精密的监护仪器和先进的治疗设备,可以24小时监护患者的生命体征。很多人对ICU并不了解,认为患者一旦进了ICU,死亡的风险就会变大,事实上并非如此,目前ICU总体的救治成功率在95%以上。ICU并不神秘,也不是来了就出不去,而是用精湛的技术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的地方。
深夜的ICU
在ICU,夜间收治和抢救患者都是常态,ICU的灯始终亮着。那么,当大多数人都进入深睡时,ICU的值班人员在做什么呢?他们能“躺平”吗?
(一)护士
护士的工作台就在患者的床尾,他们的工作区域主要集中在病床周围,深夜的到来不会让他们的工作量有丝毫减少。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持续关注患者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识别异常信息,及时告知值班医生;
(2)关注输液患者的液体输入情况,调整药物输入速度;
(3)按需为患者吸痰和辅助排痰;
(4)辅助患者进食和如厕,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
(5)按时为患者翻身;
(6)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7)抽血检查,建立静脉输液通道,协助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胸外心脏按压等抢救处理;
(8)转运需要在夜间进行急诊检查的患者;
(9)审核并执行医生开具的医嘱,书写相关记录。
(二)医生
(1)夜间值班医师需对每个患者进行个体化评估及处理。
(2)根据交班内容进行相应处理;
(3)查看抽血结果,纠正电解质及酸碱紊乱;
(4)关注患者入量及出量,结合患者基础状态及监测指标进行对应的补液或利尿处理;
(5)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病情预判,完成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
(6)根据情况予以床旁紧急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深静脉穿刺等操作,组织抢救,请相关科室会诊协助诊治;
(7)关注处理后的效果反馈,及时调整方案;
(8)评估患者睡眠质量,可予以药物等方式辅助睡眠;
(9)陪同患者外出行急诊检查,做好抢救准备;
(10)开具医嘱,按规定完成病历书写。
(三)护工
护工团队活跃在病房的各个区域,为患者拍背排痰、翻身转运、清洁洗漱等。
ICU收治的患者一般病情危重,且瞬息万变。因此,ICU夜间值班人员需要对整个病房投入极大的关注,即使安静躺在病床上的患者也需要关注其基本生命体征变化等情况。无数个不眠之夜,ICU夜间值班人员的身影一直在忙碌。
针对ICU患者的保护性约束
每次探视ICU患者时,你是否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患者住在ICU里面要被捆住手脚?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虐待吗?其实,ICU的患者并不是被“捆绑”起来了,它有一个温暖的专业名词———保护性约束。
ICU患者可能会由于疼痛、身体不适、焦虑等原因导致躁动和不配合治疗,存在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危险。ICU患者也经常会留置气管插管、胃管、中心静脉输液管和尿管等,如果患者活动幅度过大就会导致这些管路脱落,继而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可能延长住院天数、增加费用,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医生一般会给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保护性约束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用约束工具适当限制患者冲动、自伤、伤人、紊乱、治疗不合作等行为,以保证患者安全的方法。
(一)什么情况下会对危重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
(1)病情危重、使用机械通气、伴有各类插管或引流管的患者;
(2)谵妄、昏迷等意识不清的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防止其坠床;
(3)术后未完全清醒、身上留置较多引流管的患者;
(4)躁动不配合的患者,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会对其进行适当的约束;
(5)在特殊治疗期间实施约束,临时限制不配合治疗的患者。
(二)如何对ICU患者实施保护性约束?
约束手套会套在患者手部,避免其出现乱抓乱挠等情况。上肢固定带固定在患者的手腕和踝部,避免不配合治疗的患者手脚乱动,影响治疗。
在ICU内,适当的约束其实是保证患者顺利完成治疗的手段,是为了保证患者的安全,避免发生不良事件。当患者恢复意识和控制能力时,医护人员会马上减少对患者的约束。在实施保护性约束的过程中,医护人员也会经常与患者进行沟通,既顾及患者的尊严,又不会忽视医学上的需要。
ICU患者的镇静与镇痛
很多人会对ICU患者的治疗心生疑问,为什么患者总是在“睡觉”?是不是用了镇静药物的原因?同时,很多患者及其家属也非常担心一个问题,听说镇痛镇静药物会有很多副作用,那么用这些药物安全吗?
一方面,在救治急危重症患者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疾病的影响和对陌生环境的恐惧,患者往往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应激状态。患者经常会有疼痛、不适、焦虑等表现,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躁动,存在自我伤害和伤害他人的危险。此时,医护人员进行镇痛镇静治疗,可减轻重症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使患者处于安静状态,从而保证救治过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增加患者的舒适感,控制患者的病情发展和改善预后。
另一方面,随着医学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镇痛镇静本身也是疾病治疗的一部分,对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对于脑外伤昏迷患者,即使他们已经不知道疼痛了,医护人员还是要给他们使用镇痛镇静药物。这是因为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和丙泊酚)可以降低颅内压,减少脑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镇痛药物(如芬太尼、氢吗啡酮、瑞芬太尼、舒芬太尼)可以减轻疼痛的有害刺激,以及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给机体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由此可见,适度的镇痛镇静是对抗疾病、保护患者的有力武器。
ICU医护人员对接受镇痛镇静治疗的患者有很多安全性保障,可确保镇痛镇静的顺利进行。首先,在药物的选择方面,镇痛镇静药物各有特点,医生会根据药物的起效速度、作用强弱、患者的苏醒时间、对呼吸和循环的影响等,并结合患者需要镇痛镇静的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确保镇痛镇静的程度适中。其次,ICU患者时刻接受先进设备的监测和精心的护理,可及时发现镇痛镇静过程中出现的神志、心率、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为患者提供安全保障。最后,ICU医护人员会对患者进行定期唤醒,根据他们的神志和精神状态来评估和调整治疗方式。
由于病情和救治措施等种种原因,ICU患者会出现疼痛、焦虑、烦躁等不适,从治疗疾病和人文关怀等不同角度来看,他们都需要接受镇痛镇静治疗,适度的镇痛镇静可以使他们加速康复,获得良好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