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写后讲”式的习作指导,就是在进行一次新的写作时,教师把表达的自主权充分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独立审题、个性思考中,积极调动已有的写作经验,去完成习作的初稿。这样的真实表达实践,非常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写作的困惑,提出需要教师帮助的问题。而且,在学生真正进入这样的写作状态后,他们的“学”也会更加迫切,教师的“教”也更有针对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以图片、视频为主,人们习惯了快节奏、多感官刺激的阅读模式。读着绘本长大的这些学生,对于画面的想象力和敏感度,也远比单一的文字阅读高得多。因此,针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习作教学也要投其所好,尽量在图文结合中,聚焦每一次的习作主题,引导学生展开积极的鉴赏、表达、思辨活动,促进他们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
如在指导学生写作《我的心儿怦怦跳》这一篇习作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解读、审题、选材,根据自己的想法开始写习作初稿。此时,教师不对学生提出字数的要求,也不苛求习作的完整,真正体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的原则,从而赋予他们最宽松的实践时空,呵护他们的写作热情。
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以后,教师则根据本次习作的具体目标,从他们的表达中选择与之呼应的典型语段,以此为例组织他们展开讨论、交流。如围绕“通过神态、语言、动作写好心情”这一目标,教师选择了一个学生写的片段:我悄悄走出房间,蹑手蹑脚地走到厨房,轻轻地打开冰箱,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一块牛肉塞进嘴里,赶紧猫着腰跑回自己的房间。
此时,不待教师提问,学生纷纷打开了话匣子:“这段动作描写太好了,把偷吃的样子写得活灵活现!”“‘悄悄走出房间、蹑手蹑脚、轻轻打开’与后面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紧猫着腰跑回自己的房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师追问:“大家都关注到了这一段中的动作描写,这段话的确描写得非常细致,特别是一连贯的动作,可谓一气呵成。可是,你听到了作者紧张的心跳了吗?没有。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看看这张插图,相信它会给你启发。”
学生将目光聚焦在教师展示的图片上,思考过后纷纷发言。一个学生说:“这段话里可以加上作者打开冰箱时的神态,如‘四下张望、瞪大眼睛、竖起耳朵’。”另一个学生说:“还可以假想‘这时,我听到了爸爸的咳嗽声,吓得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了’,故事情节就会变得更加曲折、生动。”
学生在自我发现、自我启发、自我反思中修改习作,很好地达成了本次习作的目标。
从图到文的表达指导,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反过来,由文字去再现画面,则可以让他们去思考自己的表达还需要说清楚什么内容,才能让人读后印象更加深刻。
在指导学生“写清楚事情的经过和当时的感受”时,教师出示了一个学生的习作片段,让学生以导演的角色,根据这样的描述,试着设计相应的场景。以下是学生的习作片段。
吃完晚饭,妈妈一边收拾餐桌,一边吩咐我:“厨房里的垃圾袋已经满了,你快去帮我倒了。”母命难违,我只得拎起垃圾袋,下楼去扔。此时,小区里一片寂静,偶尔有几个人骑着电动车匆匆而过。我刚把垃圾袋丢进垃圾桶,路灯忽然灭了。不知从哪里跳出一只野猫,绿莹莹的眼睛吓了我一跳。我慌忙跑向电梯,随着电梯开门的声音,头顶的感应灯突然亮了,我又吓了一跳。
读完这段文字,“小导演们”纷纷进入角色,根据语段提示自导自演起来。在将文字转化为画面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补充自己的想法,如一开始“我”神态自若,哼着小曲下电梯,与“我”仓皇逃进电梯形成强烈的对比;昏黄的路灯下,晃动的黑影,呼呼的风声,让“我”不由得紧张起来;路灯熄灭,野猫冒着绿光的眼睛让“我”心跳加快,忍不住叫了起来;突然亮起的电梯灯,又让“我”的心跳再次加速……
上述片段经过学生的补充,渐渐变得具体起来。此时,教师再让学生通过文字将这段“丢垃圾”的事情说清楚,他们就驾轻就熟了。一个学生写的片段如下。
电梯缓缓下降,停了下来。“叮”的一声,门打开了。我哼着小曲儿,漫不经心地向垃圾桶走去。路灯忽然灭了。我还没反应过来,一只野猫突然从垃圾桶里跳了出来,用那双绿莹莹的眼睛瞪着我,凄厉地叫了一声,跑开了。我赶紧将垃圾袋抛进了垃圾桶,然后拍拍胸口,长吁一口气:“妈呀!吓死我了!”我刚转过身,一辆电动车擦着我的身子驶过去,尖利的喇叭声让我身子发抖。顾不得左顾右盼,我撒腿就往电梯口跑。又是“叮”的一声响,以及随之亮起的感应灯,又让我的心拧成了结……
在学生经过图文结合式的阅读、思考、评价后,他们对本次习作“写出心情,写好感受”的要求已经有了清楚的认知。此时,教师可以让他们自己修改习作。在学生修改完毕后,教师从中挑选出一篇比较出色的习作进行展示并加以点评。
暑假里的一天,妹妹到我家玩。她看到我的那个毛绒绒的玩具小狗,立即就喜欢上了,抱起小狗甜甜地问我:“姐姐,这个小狗好可爱,能不能送给我呀?”说着,还亲了亲小狗的脸蛋。见我没有说话,妹妹就跑到我身边,拉着我的手说:“姐姐,过几天我就要过生日了,你就把它当礼物送给我,我用好吃的和你换,好不好?”看着妹妹天真的样子,我虽然有些不舍得,但是还是答应了她。整个上午,妹妹都抱着小狗,快乐得合不拢嘴。
下午,我去兴趣班学习。我回来后,发现小狗还躺在沙发上,感到有些纳闷。晚上,我接到妹妹的电话,我才知道妹妹是在睡着的时候被姨妈带回家的,所以没带走小狗。她醒来后一直吵着要小狗。我说等她生日时快递给她,妹妹高兴地说:“姐姐真好!”
一晃好几天过去了,我又一次看到了还静静地趴在沙发上的玩具小狗。想起当初和妹妹的约定,我不免有些惴惴不安,但转念又想:妹妹的生日早过了,小孩子也应该早忘了吧?那一刻,我犹豫了,突然妹妹那期盼的目光又浮现在我眼前,我的脸突地红了。第二天,我选了几本书和玩具小狗一起给妹妹快递过去了。
后来,我接到妹妹的电话:“姐姐,今天我好开心啊,我终于收到小狗了,我把它放在我的床上,我一定不会弄脏它。”顿了顿,我听见妹妹和姨妈在说:“妈妈,你输了,我就知道姐姐说话算数,我们小孩都知道说话要算数。你还说姐姐忙,没空寄给我呢,你还说姐姐会忘了,我才不信呢。”妹妹的语气很自豪。
我的心不由得“怦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我的疏忽,差点就让自己的形象在妹妹的心目中一落千丈,幸好我信守诺言呀!
显然,这篇习作完整地叙述了让小作者“心儿怦怦跳”的事,对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也有真实的描写。但是,习作中的细节描写不够具体。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运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去修改习作,这既是精益求精品质的渗透,也是“文章不厌百回改”的例证。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在每一次习作都能学有所得,逐渐掌握习作技巧,提升习作能力。
作者简介: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信发街道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