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强调学生在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的过程中获得“审美创造”,逐渐形成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语文教学的审美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实现的。语文教学承载着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美、发现美”的责任和义务,教师要努力让“审美创造”在小学语文课堂落地生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无疑是审美教育的重要载体,其中的优秀文本如同一片肥沃的土壤,孕育着学生知识的种子和心灵的花朵。笔者以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的教学为例,探讨通过独特的观察视角,引领学生欣赏美、感受美,与美对话,与美共鸣,学会如何去创造美、表达美。
生活是学习的源泉,也是语文学习的原点。在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朗读文本的题目,联想生活中的四季之美,那是冬天雪花飘洒、雪舞大地的美;那是秋季满眼金黄,硕果丰收的美;那是春天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美;那是夏季百荷盛开,姹紫嫣红的美。
文本是最好的例子。《四季之美》这篇文章虽然篇幅短小,层次分明,但是在时空转换上却独具特点。本文一共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都描写了一年四季中最为精彩的景色,而且每段都采用中心句的形式,高度概括出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时间段。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搭建平台,创设情境,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走进文本,去感知、发现一年四季不同的美。
春华秋实,冬雪夏花,美在眼中,更在心底。作者笔下的《四季之美》又是怎样的一番风景呢?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读文本,感受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并分享每一段的中心句。“春天最美是黎明——夏天最美是夜晚——秋天最美是黄昏——冬天最美是早晨”,教师把中心句整齐地写在黑板上,学生发现四季就像一首工整的诗,作者眼里的春夏秋冬在变,一天之中从早到晚时间在变化,唯独“最美”的风景没有变。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我们写四季,你认为哪个季节的景物最美”,开启审美教育的窗户,引导学生穿越到多彩的情境中,联系生活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四季风景。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有的说喜欢春天,人们可以欣赏红花绿柳;有的说喜欢夏天,人们可以在树下乘凉,听知了鸣叫;有的说喜欢冬天,人们可以看漫天的飞雪,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选这些景物,独独喜欢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呢?这样的追问,既是对作品的辩证阅读与思考,更是一种灵魂的觉醒,一种对美的独特感知和追求。
王崧舟老师叮嘱我们沉入文本、触摸语言,关注陌生化的语言现象,聚焦美感鲜明、强烈的字词句去深刻领悟美。在《四季之美》的教学中,教师从“文体意识”角度出发,立足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力求教散文而不讲散文,透过作者的视角,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活动。
1.紧扣色彩,体会变化的独特美。美是一种大众的共识,更是一种独特的视角。针对文本中的春天黎明图,教师要紧扣黎明来临时的色彩,引导学生欣赏色彩变幻的动态美。黎明时分,天空中的那“一点一点”的色彩变化是多么细腻,那“微微”是多么轻柔,那“红紫红紫”是多么热烈。从鱼肚色、红晕到红紫红紫,黎明的天空色彩越来越深,不停地发生变化。太阳升起,天空的颜色在慢慢变化,那是一种动态的美。
2.紧扣萤火,体会飞动的独特美。针对作者描写的夏日夜晚,学生圈画作者笔下的三种夜晚“月夜”“暗夜”“雨夜”,感受到最独特的景物是萤火虫,它们在细雨中飞行,让人觉得“这情景着实迷人”,其中的“迷人”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一两只萤火轻轻柔柔的……‘翩翩起舞’的身姿是轻盈的,那夜晚的细雨是丝丝绵绵的……”学生发现这不是一天的夜,三种夜各有各的美,这是夜的大集合。作者最想夸赞的是“暗夜”和“雨夜”,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暗夜”和“雨夜”,欣赏其中的独特美。黑的夜,少了萤火太暗了!明的夜,多了萤火也不显得亮!“暗夜”和萤火相融合在一起,我们才能被这夜色吸引;再看“雨夜”的独特,细雨中的萤光是微亮的,夜也是微微光亮的,有了微光的点缀,这雨夜也是美的。跟之前的“无数”萤火虫比起来,这“一只两只”萤火虫更显得珍贵,这是雨夜独有的美。
3.触摸秋色,体会情景交融的独特美。针对作者描写的秋日美景,教师指导学生圈画文本中的景物。作者笔下秋日的黄昏,景物都在运动,比如,斜照的夕阳、急匆匆的归鸦、成群结队的大雁……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想象,体会景中情,感知情景交融的独特美。
4.置身冬晨,体会闲逸心境的独特美。针对作者描写的冬晨美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文本,体会冬之美,圈画令作者心动的事物,进行简单批注,分享各自的独特发现。学生发现作者在高兴之余,加入“扫兴”反而凸显了作者心里的高兴。美丽的冬晨,从“高兴”到“扫兴”心情的起伏多么真实生动呀!作者在这里也写了三种早晨,分别是落雪的、铺满白霜的、凛冽的清晨。不管有多少个早晨,在常人眼里冬天的早晨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冷,而作者却写到了暖、美。作者守着这样的冬晨,心情是何等闲逸啊!静的雪,跳动的火,白色的冷,红色的暖,学生阅读文本,感受到了冬天的独特之美。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积累。在《四季之美》这一课中,编者通过课后习题,给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背诵课文。五年级学生虽然能够背诵,但是他们大多是死记硬背,没有掌握背诵的方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找出《四季之美》的关键词以及重点语句,给学生搭建背诵支架,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降低背诵难度。
比如,第一自然段,主要描写春日黎明景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春日黎明的景象,出示相关的关键词“鱼肚色”“红晕”“红紫红紫”等,引导学生借助视频想象画面,继而完成背诵任务。在描写夏季的自然段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也”“……即使……也”等关联词语进行背诵。在第三自然段中,教师则可以指导学生紧扣秋季的重要景物,即“归鸦”“风声”“虫鸣”等关键词进行背诵。第四自然段是描写冬日早晨的,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借助冷热对比进行背诵。
教师借助关键字词,给学生搭建背诵支架,可以帮助学生熟悉文本内容。教师如果让学生选择情感类的关键字词,比如“感动”“闲逸”等词语,就可以与作者进行情感对话,感知文本的语言之美。
在教学中,教师关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围绕四季的“独特之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文本的语言之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取读写结合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随文练笔活动,在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季之美》的课后选做题中,明确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学生回顾《四季之美》一课,在作者眼中,早晨不只有“冷”还有“暖”,冷暖之间就是作者闲逸的心情。教师引导学生走近作者清少纳言,介绍作者生平及《枕草子》这本书,了解作者的散文写作特点,收到“学一文近一人,教一篇通一类”的教学效果。心美,一切皆美。清少纳言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她用独特的眼光发现了独特的美和趣。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校园一年四季的变化,或者周边社区的四季景色,在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参照《四季之美》一课的表达手法,进行仿写。如有必要,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借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或者相应的句式,将自己认为最美的景色写出来,既要写出景色的静态之美,又要写出景色的动态之美。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发现生活之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的学习就如一次美的旅行,通过审美教育,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更加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更加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地表达自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品读、实践和运用,去发现美、感悟美、表达美,让生命之花在美的追求中绽放。
作者简介: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麻乍镇麻乍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