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习作“表达感情”教学策略

2024-07-13 00:00:00许胜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4年7期
关键词:感情习作母亲

语文新课标在小学高年级“表达与交流”中提出“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针对内容方面的习作要求是持续提高的,针对感情表达方面的习作要求则是高年级独有的。这必然要求教师在高年级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表达感情的方法,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习作中的真情实感,既需要学生掌握有效的表达方法,又需要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与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只有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表达真情实感才能水到渠成。

一、引导学生在学习体验中积累感情

小学生习作中的感情可以简单地看作对人或事物表示关切、喜爱、厌恶等的心情,而人的心情尽管可以感知,却不像语言、动作、神态那样具有显性特点,因而作为习作的表达对象,学生把握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这正是教师在高年级习作教学中需要突破的难点之一,即如何引导学生积累感情,成为学生在习作中抒发感情的基础与前提。“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是语文新课标指出的有效路径。值得注意的是,“自己的见闻”就包括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而学生的生活则不限于校园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和社会更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场。只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生活见闻,更多地需要抓住课堂教学契机,让学生在体验中建构方法,再自觉迁移到家庭和社会生活中进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努力挖掘隐含在文本中的感情资源与感情因素,引导学生从中进行体会,积累体验感情的方法。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慈母情深》,课文在“舐犊情深”的人文主题下,写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我”到母亲工作的工厂要钱买长篇小说时看到母亲辛勤工作的场景,因与当下学生的生活有着明显的距离感,文本字里行间蕴含的感情,学生难以体会出来。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情感体验,即从文本描写的具体场景中抓住细节体验感情。在文本中,作者着力描写了“初到工厂”“寻找母亲”和“向母亲要钱”等三个场景,在不同的场景中,可以开展感情体验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在“初到工厂”这一开始呈现的场景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本描写的环境中,体会“我”对眼前“见闻”的内心感受,母亲工作环境的恶劣大大超出“我”的意料,“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实际上这种感觉不仅是身体觉得闷热难受,而且也是内心开始自责的体现。在“寻找母亲”的场景描写中,本来描写的只是母亲起身抬头看这一动作,作者采用切分画面的方式,以“直背”“转身”和“望着”三个慢镜头呈现,像“刻”进了“我”的心灵。这样的描写带给学生深深的震撼,体验到那一刻“我”看着母亲时的多重复杂的感情交织在一起。在“向母亲要钱”的场景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母亲的语言和动作,从中体会母亲在对孩子喜欢看书上并没有因自己工作辛苦而舍不得花钱。作者抓住自己亲身经历的场景进行细致表达,能够启发学生在生活中重视抓住类似场景进行体验,使自己的感情积累丰富起来。

二、教会学生在感知精彩中提炼感情

在高年级习作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教给学生从相关素材中提炼感情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尽管积累的蕴含感情的素材有了,实际上这种素材往往是以精彩的片刻或深刻的印象留存在记忆中,并不能与习作要求表达的相关感情直接匹配;还有的学生受思维发展的影响,很难调动与唤醒自身的感情参与表达。这些都需要教师施以援手,加以指导,无论是精彩片刻还是难忘瞬间,都属于真正的感情触发点,也是学生应该抓住的关键点,将这一点进行放大并展开细致描写,才能呈现相应的感情表达。以班级中发生的一件事为例,不同的学生对其产生的感情是千差万别的,关键就在于学生是从不同角度进行体验的;而事件中最值得关注的共同点,才是该事件中最能够体现的感情蕴含点,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对感情蕴含点进行不断追问的方法,使素材中蕴含的感情逐渐显示出来。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有你,真好”,从习作话题看这是一句很动情的话语,隐藏在背后的肯定是“你”在某件事上、某个关键时刻的出现,解决了问题、扭转了局面、化解了危机,因而获得了作者发自肺腑的感激“有你,真好”。教师在习作教学中,先让学生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找出哪些人物在哪些时候会对鲁迅先生说出“有你,真好”的动情表达,学生能够找到黄包车夫、女佣阿三,还有“我”等;之后回忆自己生活中经历的事,找一找曾经深深影响自己的事,想一想这是一种怎样的影响,到底影响了自己什么,确定真正影响自己的感情触发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你”是怎样在具体事件中体现影响力的,或者被影响者是从哪些方面真切地感受到“你”的影响的,实际上就是放大感情触发点,以细节进行描写,呈现感情的脉络。

三、指导学生在反复练笔中表达感情

在习作中表达自己的感情作为高年级习作教学的重难点,自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其专项表达能力需要在反复表达实践中才能逐渐形成。统编教材围绕表达感情进行了系统安排,主要体现在学生从阅读中学习系列的具体方法,到习作中迁移运用。

梳理高年级教材,学习表达感情方法的要求体现在六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中。其中,五年级出现了四次,依次是:“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不难看出,这些主要是指向在阅读中学习理解的;六年级出现了两次,主要指向表达运用的,依次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感情”“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这样由读到写、由初步了解到具体运用,体现的是学习表达感情方法上的循序渐进与逐步提高的要求。在教学中,表达感情方法的学习(阅读)与运用(习作)不是绝对分开的,需要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训练。也就是说,在初步了解了课文中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后,教师需要及时安排学生练笔,让学生在多次训练中逐渐内化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学生在阅读中学习不同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后,都需要借助及时练笔实现迁移运用,不断将作者运用的表达方法在表达实践中变成自己能够灵活运用的表达方法。到六年级下册习作单元进行“表达真情实感”的关键能力训练时,学生才能够水到渠成地开展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表达实践训练,学会在描写具体的人、事、景中融入自己的感情,达到自然流露的境地。学生这样获得的表达真情实感的经验,就具有再迁移运用的特点。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学习“表达感情”的习作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感情表达这一习作教学内容的特点,重视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并在实践中迁移运用,让学生在经历积累感情、提炼感情到表达感情的反复训练中,熟能生巧,逐渐掌握多种表达感情的有效方法。

作者简介:云南省普洱市教育体育局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研员。

猜你喜欢
感情习作母亲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给母亲的信
英语学习(2016年2期)2016-09-10 07:22:44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海峡姐妹(2016年6期)2016-02-27 15:20:56
习作展示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