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 逄卉一
摘 要:目前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乡村数字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层次相对较低、乡村数字技术领域人才匮乏以及农村数字政策有待完善等问题。新质生产力将对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加快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拓展乡村文化传播的时空化场域、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增长点和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新要素支撑等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中,新质生产力的繁荣发展,必将推动数字技术与优秀乡土文化相结合,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催生乡村文化建设新业态,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路径依赖和实践支持。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明朝‘大一统思想与实践研究”(22BMZ107);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生态学视角下数字技术与教学评估的联动机制与样态重构研究”(23CJYJ22)。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4)006-0056-0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码] 10.19631/j.cnki.css.2024.006.004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开创性概念,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多次进行了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质生产力将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学界研究进展
目前,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赋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持续激发乡村振兴的动力和活力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也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一)关于新质生产力内涵的研究
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落后的生产力,是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通过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推行产业转型升级而产生的。周文、许凌云从“新”和“质”、新质生产力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理论阐述,认为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一种生产力的跃迁”[2]。赵振华认为,新质生产力作为具有时代特质的生产力,“是指在科技进步条件下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所产生的具有新的性质、新的属性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3]。余东华、马路萌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动力源自“新”,“是以新科技、新产业、新要素为主要驱动力”[4]。文丰安、肖华健认为,“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深化了对劳动力、生产资料、劳动过程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也逐步完善了对生产力内涵、外延和特征的认识”[5]。总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产物,也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关于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
新时代新征程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生产力理论,因此新质生产力应运而生,并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支撑力。徐政、郑霖豪、程梦瑶认为,“当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促进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深远影响,成为优化资源配置、创造社会财富和改变竞争格局的关键动力”[6]。邹亚光认为,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是突破原有技术瓶颈的生产力,将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动力源”[7]。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认为,“新质生产力通过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体系深度转型升级使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从而能够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8]。
(三)关于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
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融合方面研究成果多,而对新质生产力如何助力和赋能乡村文化建设的论述偏少。吴玲、陈艳认为,“在数字化和虚拟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将传统村落、乡村风格、乡村文物、民风民俗以及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文化资源建立数字化的档案,进行保护与传承”[9]。周锦认为,文化产业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能够更好地满足农民的文化精神需求,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乡村传统文化,提升乡村文化自信,反向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10]。石婉平、张少元认为,“数字化技术与农业农村各领域的快速融合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在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守住乡村振兴的文化根脉,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实现乡村振兴的文化支撑两方面发挥着赋能作用,成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11]。总之,新质生产力为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和道路。要抢抓这一历史机遇,积极推动乡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培育,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综上,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不仅是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也是乡村文化建设大提升、大发展的驱动力和指南针,要持续推动以数字技术创新为重要内容的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文化建设的“数智力量”,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障。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与文化建设的辩证统一性,结合乡村文化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和实践路径等提出了一系列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提升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理论基础:新质生产力和乡村文化建设的辩证与统一
探寻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对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进行分析,并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从而有效发挥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
(一)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与精神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他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方面,物质决定精神。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不受精神的制约,但却是精神所反映的客观存在。而从精神的层面讲,其产生本身就是物质世界持续不断发展的结果,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客观事物即物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精神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影响物质的发展和变化。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不仅仅是人类在认同和维护既有的经济基础的情况下而产生的社会道义,也是人类正确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等精神力量影响下所产生的主人翁意识,从而进一步激发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大大提高劳动效率。当然,人类如果被错误的、扭曲的、异化的价值观念所影响,就会影响人的精神状态、责任担当和主观能动性,从而对物质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只有充分认识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用好精神的正向引导作用,将强大的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生产的正能量,才能为物质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二)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定义
新质生产力并没有一个标准的定义,不同发展阶段都有其相对应的传统生产力和新质生产力,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每一次科技进步和产业迭代都会形成适应当时要求的新质生产力。从发展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比如,从人类使用石铲、石斧等工具而解放双手,到铁铲、铁犁等器具替代石类工具,再到以蒸汽为动力器具的使用,都是新质生产力。因此,生产力的发展是持续的、不断更新的,而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在不停地进步,这就说明了新质生产力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的、可变化的,必须辩证分析。当下所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和数智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具有更高科技发展水平的现代化生产力,是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为新生产工具,以数据等为新生产要素,以高素质人才、企业家、科学家为主要劳动者,以碳纳米材料、仿生材料、光电子材料等新材料和氢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为主要载体,以增强发展新动能为目标的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生产力。
(三)科技创新不断驱动文化生产方式变革
科技持续创新和技术不断进步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特征。在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史进程中,科技创新不但在能力提升上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在人类思维模式转变、心灵世界改造上贡献了应有的作用。科技创新在对文化建设上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既有思想观念、资源要素和先进技术上的支持,也有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塑造,极大拓展了文化内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路径,对文化生命力、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提升给予了有力的支持。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看,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的重大变革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有效支持。比如,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带来了图书生产方式的颠覆性变革,19世纪电子科技的大发展衍生了视听大产业并延续至今。当前,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持续推进,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甚至生活方式也都面临着革命性改变。只有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以文化生产方式大变革、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大改变、文化传播路径大改进的持续提升,才能有效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进入新时代,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是以往工业时代文化产品供给所能满足的,网络文化、创意文化、创客文化等应运而生并大行其道。顺应时代潮流,只有将科技与文化完美融合,才能制作出品质精良、内容丰富的优秀作品,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以科技手段实现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从而引领经济社会加速变革。同时,文化建设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来讲,既给予了基础和空间,又提供了精神和智力支持。文化的发展繁荣为科技的创新进步提供了更好的工作基础、更宽阔的发展空间、更优质的环境氛围,成为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容易更上一层楼,即科技成果的产生是受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文化氛围所影响的。在高质量的人文环境中。通过不同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创造出从无到有的新事物,科技的进步实际上就是新事物产生的过程。科技创新发展,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高、更好地产生的新事物、新发明在劳动生产中得到更多应用。
(四)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和驱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而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必将推动科技与诸多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广泛应用,乡村文化领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在科技创新的持续引领下,5G、大数据、元宇宙和AI等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为乡村文化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也成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和推动力。通过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可以有效盘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催生乡村文化新内容,彰显乡村文化魅力,从而给乡村文化振兴提供持久动力。一方面,可以对乡村文化产品进行深加工,对传统传播方式进行变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也可以对传统的乡村文化和固有历史遗迹、农耕文化等进行数字化保存和复原,更好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乡村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能够有效带动乡村文旅、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文旅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乡村文化建设的大发展,也必将带来乡村劳动者素质的大幅提升和文化产品的持续供给,从而对劳动者、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等生产力的三要素产生不同程度影响,从而更好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三、价值意蕴:新质生产力对推动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飞速向前、社会进步日新月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和发展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但会影响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将对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尤其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通过网络衍生的各种平台逐渐取代农村文化传播的传统路径,以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作品和服务展现出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因此,充分运用数字技术推动乡村文化资源的传承、整合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传统文化方面,由于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农村青壮年人口锐减,越来越多的青年正在逃离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甚至文物遗迹等面临着灭绝的危险。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用数字化赋能可以为传承、保护乡土文化提供有效途径。比如,对传统文化、乡村遗存、民风民俗等及各类非物质遗产,通过数字化、AI等技术建立数字数据库,既有效保护了传统文化,又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当代生命力,打破了传统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给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动能。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在文化产业方面主要分布在乡村旅游、文化小镇、餐饮民宿等领域,虽然建成了以文化广场、文化站、农家乐等基础设施为主的乡村文化项目,但建设观念还存在不适应乡村实际,农民文化的主体性作用发挥也不够的情况。数字文化有助于丰富农村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也有利于打破农村文化资源限制,促进农村文化与经济全方位融合,为解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因此推动传统生产要素向数字载体转变,依托数字技术实现农村文化生产、传播和消费模式的更新,已经成为一个新的趋势。
(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加快乡村文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伴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以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对原有传统乡村文化产业进行整合,对资源和产业进行重新规划,借鉴现代经营理念,形成乡村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型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传统粗放型经营模式向数字化赋能的精细型经营模式转变。一是通过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资源的转型升级、现代经营模式的导入和乡村文化市场的开放,推动乡村文化建设从传统的乡村文化展演、民俗展示的传统商业模式向新的商业模式转变,抓住更多的市场机会,促进乡村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二是充分运用网络媒介,以网络大咖、知名博主等的“名人”效应,全面展示乡村美食美景、民俗风貌等,用视频、语言的形式赋予全新的宣传策略,进一步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持续扩大乡村文化的影响力,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进一步加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数字技术不但可以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着力打造智慧农业,也可以赋能乡村旅游、民宿发展、生态乡村建设等,促进乡村休闲农业发展。同时数字技术还能为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促进农村地区休闲娱乐机遇的提供,激发新兴力量,提升发展品位。此外,数字化加持下的乡村传统工艺品,可以赋予新的生命,孕育孵化传统工艺品的新生态——虚拟工艺品,在保护传统工艺品的同时,以新的产品形态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拓展乡村文化传播的时空化场域
随着大数据、AI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体系不断完善、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在数字技术的不断加持下,乡村文化的传播媒介、传播渠道和传播速度更加现代化、多元化和个性化。人们向往的乡村民俗、村落风景不再拘泥于现场的参观和触摸,而是即时领略乡村美景,足不出户感受乡村风情,还可以与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进行即时交流,共飨乡村之美。同时,数字化加持的乡村文化资源,也可以实现乡村文化由静态向动态的转变,让传统文化更生动,更具互动性,更具推广的便利度。此外,现代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直播水平的日益提高,对乡村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速度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云相聚”“云游览”“云直播”让人们感受到了全新的文化形象。
(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培育乡村文化发展新增长点
乡村振兴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由于资本、技术、人才等城乡资源要素的不均衡流动,造成农村生产力普遍较低,收入水平也较城市差距较大,进而对农村改革路径的推进形成阻碍。一方面,着眼于经济增长,新质生产力对乡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文化产业不像其他行业,其发展壮大需要有一定规模的技术支撑和消费市场,而要扩大消费市场,就必须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往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农村文化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农村地区不能充分享受文化发展的红利。但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让农村地区在技术上的短板得到弥补,这就为乡村数字文化经济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着眼于文化保护,新质生产力使传统文化在农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得到加强,乡村振兴的“文化根脉”得以延续。乡村文化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入口,而乡村文化的振兴更是铸魂工程,铸就了乡村文化的数字化发展,能够使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过去农村的特色文化内容多以展示为主,难以吸引青少年的眼球,造成传承难度较大。如今,利用数字文化产业中的现代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等技术,对农村文化资源进行良好的记录和保存,增强了对农村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升乡村文化发展新要素支撑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数字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力契机,特别是在传统生产要素匮乏的乡村,数字化产业的技术优势得到了充分的释放。一是在新质生产力加持下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乡村文化建设带来了全新要素。开展数字乡村建设,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这是实现乡村文化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基础。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数字媒体的记录、阅览、检索等功能,把博大精深的乡村文化资源储存好、运用好、发展好。据统计,我国农村网民数量高达3亿多,这一方面说明乡村数字技术受众面大,另一方面也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建设乡村文化数字化提出了要求。针对当前农村特点,通过建设网络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基地等方式,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网络应用水平,培育农村新兴数字经济产业,对推动乡村文化大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二是新质生产力加持下的数字化资源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全新要素。文化的数字化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开展‘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推动数字文化资源进乡村”[12]。数字化、创新化引领乡村产业链、价值链向更高端拓展和延伸,正在重塑乡村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促进产业形态的深刻变革和内在结构的不断优化。数字文化产业与农业、旅游、加工、教育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创新,在促进智能化、规模化、服务化转型的同时,对产业形象、内容和创意水平的提升有极大促进作用。农村地区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IP,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经济效益相关产业发展。三是新质生产力加持下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为乡村文化建设带来全新要素。人才是乡村文化建设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之一。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振兴工作高度重视,通过搭建农村数字化文化人才培养平台,一大批人才逐渐成长起来,但量不多质不优的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搭建数字赋能的培训平台,进一步完善人才成长路径,培育和吸引更多热爱农村、愿意扎根基层的人才,增加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四、现实困境: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的缺失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与提升,涌现出了重庆荆竹村农文旅融合助推乡村发展、山东沂南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沂南模式”、青海大通边麻沟村以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云南澜沧通过传统文化赋能让茶马古道“火”起来等一大批成功案例,在推动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考量、剖析和审视这些案例,还有一些现实困境和短板弱项不容忽视。
(一)数字文化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品质优良、设备先进的基础设施是推动文化大提升的有效载体。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数字乡村建设,伴随着乡村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数字文化基础设施有了长足的发展,数字技术在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也越发凸显。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基础设施投入的先天性不足,导致基础设施的相对滞后,因缺乏统一、高标准的数字化平台,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难以实现创新式、集约式发展。受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影响,一些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其网络建设水平难以支撑云计算、物联网、AI等高技术,在信息网络通信方面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潜力。另一方面,受制于数字技术的覆盖面、设施落后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现有设施的利用率和运行率仍然不够理想,还无法真正形成“数字+”的规模效应。
(二)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层次相对较低
数字化素养是指人们在工作场合和社会生活中领会技术潜力、学会应用能力、具备判断能力的水平和意识。当前,农村居民数字化素养相比城市居民偏低是客观现实,且两者之间的差距还存在进一步加大的可能。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农村居民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其思维模式已经固定,很难改变。再加上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数字化培训还很难深入到农村。分析农村居民数字素养整体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农村居民观念更新不及时,遇有事情还是习惯于过去的老思维、老办法,面对新鲜事物习惯性打怵、躲闪,不敢用,对“现代科技”缺乏足够的信任;二是应用软件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当前,电脑软件、手机App等已司空见惯,但开发者往往热衷于购物消费、娱乐消遣功能的开发利用,更适合年轻人。软件操作程序上的复杂性、繁琐性阻碍了农村居民应用的兴趣,由“不好用”导致“不想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三是培训方式不科学,当前针对农村地区的数字化培训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序的组织,在宣传方式上多采用传统的挂横幅、大喇叭和宣传栏等形式,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由于缺乏直观感受,农村居民很难改变既有思维模式。
(三)数字技术领域人才匮乏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具备高学历、掌握高科技的“新农人”对乡村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新农人”的短缺成为当前乡村文化建设的一大短板。一方面,农村数字化专业人才数量偏少。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人居环境、生活质量、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设施等相对滞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难度大,不少农村青年纷纷逃离农村,在城市安家落户,使得乡村的数字技术人才基数大幅减少,人才的“蓄水池”严重缺乏“源头活水”。另一方面,农村数字化专业人才质量不高。由于农村数字化培训的无序组织,缺乏符合个性化需求的针对性培训,难以适应新质生产力下乡村文化建设的需要。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乡村文化建设中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难以满足乡村文化建设的人才需要。
(四)农村数字政策有待完善
政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催化剂,如政策制定科学、执行到位,对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反之则会阻碍进步甚至会出现倒退。如今,针对乡村的数字化政策还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在执行落实方面也还存有一些不足。一方面,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数字乡村建设应当因时因地制宜,而不应该搞“一刀切”,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规划设计往往是讲共性不讲个性,不是在对当地乡村资源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另一方面,数字乡村标准化程度不够。标准化是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实施统一的指标体系、办事规则和工作程序,以获取最佳效益。当前,我国数字乡村工作才刚刚起步,标准化体系还未建立,再加上数字乡村投入的不足,已建成的数字化平台也存在粘合度不够、共享性不强、实用性较差等种种问题,难以对数据进行综合利用。
五、实践路径: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大发展
文化与科技向来是相伴而生、密不可分的。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很多科技发明始自文化,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印刷术、造纸术。即使科技发明出现在其他领域,也会很快在文化领域得以应用并不断涵养升华,并随之扩大推广。目前,深刻改变文化产品生产和传播方式、对乡村文化建设提出更高标准的数字化技术,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繁荣发展,推动数字技术与优秀乡土文化相结合,加快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转型,催生乡村文化建设新业态,为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实践支持。
(一)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乡村是孕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摇篮,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乡土文化,反映了乡村地区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风貌,承载着华夏文明源远流长的基因,彰显着中华民族卓尔不群的思想智慧与心灵追求。数字文化是面向未来的先进的文化形态,多彩丰富的乡土文化为乡村数字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乡土文化能否助力乡村振兴,首先在于文化的呈现、转化和传承,以数字文化建设延续乡村振兴的“文脉”。一是文物数字化保护。我国文物古迹和文化遗产丰富,而许多散落在农村,受地质灾害、风雨侵蚀以及过度开发等因素的影响,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工作面临很多挑战。因此,不断扩展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新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化手段可以通过3D扫描、录像等方式对文物进行全面准确地记录与还原,使农村文化的珍贵遗产得以保存。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延展和拓宽,西安城墙文物保护、龙门石窟智慧文旅数字孪生平台项目、“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等数字化应用场景成效显著,为乡村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重要借鉴。二是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承。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以口述的方式传承,容易因时间推移、人口流动等因素而丧失或减弱。通过数字化,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以数字形式永久保存,包括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使其能够更好地传承给后代。比如,通过录制乡村传统的歌谣、舞蹈、手工艺制作过程等,不仅可以保存原汁原味的文化,还能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传播,使更多人了解和学习。同时,以数字化资料为基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可以被轻松存储、检索和分享,为文化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乡村文化的演变过程和今后的文化保护、传承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三是农耕文化数字化传承。农耕文化既是我们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柱,也是建设文化强国、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资源和基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随着农耕方式的改变,许多与农耕相关的技艺与知识面临失传的风险。如今,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场景日趋丰富,农耕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现代思维方法、借用现代科技力量,发挥数字化技术在挖掘活化农耕文化资源、创意农耕文化创作传播呈现方式、培育和塑造特色农耕文化IP上的作用,以实现农耕文化数字化包装升级,从而实现“复活”。要对农耕文化进行全面梳理,提取具有历史传承价值的农耕文化符号表征和精神观念,构建农耕文化数据库,丰富农耕文化基因的当代表达。打造新型数字化农耕文化体验,线上线下融合,线上实地结合,进一步扩大农耕文化的受众群体,打造数字化农耕文化新场景。四是农村人文景观的数字化呈现。乡间古宅、人文景观,浓缩着浓郁的乡土文化底蕴,集中展现了农村丰富的文化遗产,向世界讲述了农耕文明的浓浓乡愁,展现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智慧、性情、神韵。但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等原因,一些农村人文景观正逐渐消失。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数字化地保护和再现乡村人文景观,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重视、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二)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产品供给
文化生产和体验方式正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而发生深刻变革。作为需求端的拉动力,文化消费也在促进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的持续提升,展现创意的强大能量。文化消费中的自我认知和互动意愿,随着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逐渐向品质、个性、定制等方面转变。因此,代入感、互动性强的文化业态往往更容易受到人们的欢迎。如国风舞蹈《唐宫夜宴》、文博探索《国家宝藏》、时空之旅《遇见敦煌》等“破圈”“出圈”,正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成果,其大大提升了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传播力,将优秀的传统文化送进了千家万户。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各类短视频平台也成为乡村文化输出的重要阵地,众多新媒体从业者也成了新的文化生产者,“李子柒”“张同学”“帅农鸟叔”等知名博主,将优秀的乡村文化、人文风情通过短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广大网民,唤醒了广大群众的乡村记忆和故土情怀,也激励了更多人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科技与文化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丰富了文化的表现形式,拓宽了文化的创新空间,使得创意文化产品不断涌现。抓住数字科技时代的发展机遇,用好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赋予乡村传统文化以新生命力,并对符合现代审美追求的优质文化产品进行设计和生产,为破除“千村一面”的发展困境,打造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品牌提供了有效手段。总之,利用数字技术识别和采集数据信息,有利于精准捕捉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而将文化产品生产与市场需求对接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三)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旅产业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让各类要素在新兴产业领域实现跨界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也必须探寻与更多产业共融发展的可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数字化改革,挖掘乡村文化产业潜力和旅游业潜力,为其创造新的效益增长点,助力其不断增值是乡村文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是工作理念上的迭代升级。思想的高度决定行动的高度。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数字经济思维尤为重要。数字经济与乡村文旅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这里所讲的工作理念的迭代升级,其目标是多维的,既包括消费者,也包括农村文旅产业的经营者、管理者。于消费者而言,消费能力的提升,对文旅产品的体验性、互动性要求更高,其旅游方式也不再跟之前“上车就睡,下车就拍”的模式大相径庭,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群体,对于旅行的个性化需求和体验要求越来越高。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不断更新文化和旅游产品,让数字科技赋能乡村文旅消费新模式,打破了时空的束缚,提升了吸引力,丰富了体验感。于经营者而言,消费者对于数字化背景下的文旅产品的认同度持续升高,也由此带动了“云旅游”市场的快速增长,也使得经营者的经营思路也逐步转向数字化。新质生产力条件下数字化的文旅传播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从业人员树立规范经营理念的同时,也塑造了有利于行业发展的氛围。于监管者而言,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在监管方面面临的挑战更加复杂,这也一定程度上激励市场监管人员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监管效能,更新监管理念、制度和工作方式。二是工作职能上迭代升级。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全力配合和支持,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相关部门工作职能不作出改变,其作用也不能够发挥到位。于市场而言,数字技术的应用必然会促进各类要素资源的融入,只有持续完善市场体系,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才能接得住、用得好各类生产要素。同时,数字化赋能乡村文旅产业的背景下,必须加快建立区域性数字文旅市场综合风险预警监管制度,促进农村文旅市场一体化发展机制的完善。于政府而言,必须强化顶层设计,加快数字政府建设,为乡村文旅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支撑和精准服务。三是服务水平上迭代升级。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引起消费观念和理念的跃升。要通过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创新升级服务模式,建立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平台,促进文旅产品的多元化展示、消费场景的多层次升级,才能做好乡村文旅这篇大文章。要用好大数据技术,持续关注消费者对文旅产品的购买热度,适时调整经营策略,优化休闲旅游和娱乐购物的体验场景,进一步为消费者提供全方位、多方向的服务。要建立市场服务反馈机制,鼓励消费者提出自己的思路、想法,便于进一步完善服务,促进乡村文旅产业良性发展。
(四)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文化消费场景和消费体验创新
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乡村文化消费的水平并不高,主要体现在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人们的消费意识比较保守。当今,数字技术的发展颠覆了文化产品的呈现样态,催生了多种新的数字化营销模式,随之也带来了消费场景和体验方式的革新,抖音、微信、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业已成为主流的营销阵地,其利用数字技术将文字、图片、视频融为一体,图文并茂地展现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再结合新媒体平台庞大的流量池,打开了线上拓客集客的新发展阶段。伴随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技能的应用,乡村文化消费的智能化、网格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乡村文化领域一些新的文化消费场景也正在一步步塑造,也给乡村文化消费带来了全新的体验。特别是一些农民借助抖音、快手等平台,传播乡村先进文化,销售现代农副产品,让乡村文化消费走上“云端”,为乡村文化消费提供了更多新场景。同时,数字平台的开发和应用,不断开拓文化消费的新场景,也将文化消费从传统的物理空间拓展至虚拟的网络空间,使得用户得以突破时空限制,通过云直播、云旅游、云演艺、云课堂等形式感知乡村文化的魅力,给乡村文化插上了“隐形的翅膀”,使乡村文化“活起来”“飞起来”。通过AR/VR/XR的嵌入、全息投影、多维度感官互动,带给用户不一样的文化体验,让沉浸在互动中的用户感受到独具乡村文化韵味的梦幻视觉空间。通过线上与线下、在线与在场相结合,拉近人们特别是城市居民与乡村文化的距离,让消费者领略更高品质、全方位的乡村文化盛宴,同时也给乡村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丰富乡村文化消费新场景,就是要充分依托数字技术这一乡村发展的“新工具”。这就需要加快完善乡村数字文化和电子商务产业链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和相关企业,帮助农民把农副产品、乡村文化产品等消费阵地转移到互联网上,实现乡村文化产品生产、消费与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让消费者在线轻松观看“直播带货”,深度了解乡村美食、非遗文化,下单购买乡村优质文化产品。也就是说,通过不断拓展乡村文化消费的新载体和新方式,为乡村优质农副产品和乡村文化产品拓展新销路,推动多样的乡村文化产品上线上云,给更多不同的消费群体带来消费新体验。总之,实现乡村文化消费从线下场景向数字场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推动乡村文化消费时间与空间的跨越、虚拟与现实的融合,进而顺应文化数字化消费的升级趋势。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蔡奇丁薛祥出席[N].人民日报,2023-09-10(1).
[2] 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3] 赵振华.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N].学习时报,2023-09-20(2).
[4] 余东华,马路萌.新质生产力与新型工业化:理论阐释和互动路径[J].天津社会科学,2023(6):90-102.
[5] 文丰安,肖华健.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探析[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13-23.
[6] 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7] 邹亚光.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24(1):42-45.
[8] 贾若祥,王继源,窦红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J].改革,2024(3):38-47.
[9] 吴玲,陈艳.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义、现实困境与解决对策[J].当代农村财经,2024(3):28-32.
[10] 周锦.文化产业数字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J].现代经济探讨,2024(2):119-132.
[11] 石婉平,张少元.数字化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逻辑及路径优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24(1):100-103+112.
[12]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N].人民日报,2022-08-17(1).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Deng Yun1 Pang Huiyi2
(1.School of Marxism,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 264005;
2.Personnel Division, Shando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handong Yantai 264005)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ulture,such as the weak foundation of rural digital cultural facilities,there latively low level of digital literacy of rural residents,the shortage of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rural digital technology,and the lack of perfection of rural digital policy.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ity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cultural resources,speeding up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cultural industry, expanding the space-time field of rural cultural communication,cultivating new growth points of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ing the support of new elements of rural cultural development.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culture,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ust promote the combin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excellent rural culture,accelerate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the new business forms of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will provide path dependence and practical support for rural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new-qualityproductiveforces;ruralculturalconstruction;high-quality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