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万群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工作的持续推进,初中体育课程在教学落实环节不断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学的新要求,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传统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难看出,教师对体育教学的认知以及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致使初中体育课程教学活动始终处于较为低效的状态,并未真正发挥体育教学对学生学习成长以及体验锻炼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教师有必要从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入手,系统梳理课堂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明确体育教学优化创新的立足点,然后结合实际教学需求,提出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切实推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一、初中体育教学的意义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以及成长的重要转折点,这一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关键时期。对于这一阶段的教学工作而言,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是素质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可以说,初中体育教学活动在调节学生学习压力、放松学生身心状态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课是学生接触体育锻炼的最直接的方式,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各项体育运动锻炼以及运动技巧的教学,基于初中生身体发育的实际情况,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强化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体育精神,使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逐步健全人格,强化精神品质。另外,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一般是一种团体类型的活动,教师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学习活动时也会带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由此可见,初中体育教学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体育运动和锻炼本身,更多的是从多角度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水平,为学生更好地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当前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立足新课改教育背景,初中体育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创新,尤其是在将体育课程纳入中考之后,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基于这种教育政策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体育教师开始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作用,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践行新课程教学标准对体育教学的要求,学生学习质量和体育活动的有效性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体育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发生改变以及课堂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的过程中,教师既要看到教学创新所取得的成果,也要正视教学过程中的缺陷。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体育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具体而言,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进行归纳。
首先,教师自身教育观念定位问题。教师作为统领体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其教育观念的定位情况会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方向以及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要求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在学生参与锻炼的实践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体育运动精神。但是从当前体育课堂的教学实施情况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教学观念滞后、教学方法选择不合理等一系列的问题,而诱发这些实际问题的原因大多与教师自身教育观念定位不准有直接关系。在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实施之前,体育课程一直被当作“副科”对待,始终处于教学边缘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许多教师会疏于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体育课被其他学科霸占的情况屡见不鲜;新课改之后,尤其是将体育纳入中考考查科目以后,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态度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但这种教育观念的转变主要是为了应付中考,功利性特征明显,教学方法并未得到真正改善。
其次,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从以往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不难看出,学生虽然对体育课程抱有很大的期待,但是这种看似“热情”的期待并非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期待,相反,学生乐于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在体育课堂中可以自由活动,没有文化课程教学的那种约束,而真正对体育锻炼以及相关教学内容感兴趣的学生相对较少。究其根本原因,一方面,与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并未认识到体育学习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学生只是片面地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课程,错误地将体育课堂当作放松身心的场所,对于教师讲授的专业运动知识,学生的表现始终不甚理想。以健美操为例,在分解动作教学以及集体训练时,学生敷衍了事、动作扭捏不自然等情况频频出现。这些实际情况的存在会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阻碍了初中体育教学工作的进一步推进与完善。
三、提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举措
(一)端正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态度,奠定高效的教学基础
立足新课改教育背景,教师自身也要从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和关注重点入手,系统更新体育教学理念,端正自身对体育教学的态度,为高效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此,为了从根本上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助力学生体育学习质量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师有必要为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重塑体育教学理念。
首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融入“自然、健康”的教育理念。初中体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关注对象,其教学改革的本质在于提高社会各界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并向学生渗透体育运动精神,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摒弃功利性的教育思想,围绕“自然、健康”这一教育理念,循序渐进地规范体育课堂教学流程和教学活动,引领学生逐步体会体育锻炼的魅力,并逐步形成正确的体育运动观。
其次,积极践行绿色教学理念。绿色教学理念是新课改教育背景下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在该理念的引导下,无论是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规划,都应当有针对性地突出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核心地位,以学生学习兴趣需求为导向,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流程,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最后,关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的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体育教学不仅关注“体育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教学需求,还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视角入手对教学活动进行细化设计,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以及多样化的体育锻炼中不断提升学习质量,以此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从日常教学角度来看,学生对体育课有着积极的参与兴趣。体育锻炼作为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开展情况直接关系着体育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影响学生学习兴趣的实际情况,教师也要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进行完善和优化,为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上文所述,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功利性的教学观念和单一枯燥的教学活动,部分教师为了更好地迎合中考需求,盲目地带领学生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这种情况的存在进一步削弱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致使体育课堂沦为应试教育的一种形式。调动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一项系统的教学工作,在具体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改善:
首先,健全体育教学的基础设施。体育设施是体育教学活动得以有序推进的重要载体,尤其是一些器械类的体育运动,离不开专用体育器械的辅助。为此,在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当前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入手,做好各类体育设施的投放准备工作,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准备。
其次,端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学生作为参与体育学习的主体,自身对体育学习的态度与最终的学习效果密切相关。在实践教学环节,初中体育教师并不需要按部就班地为学生讲授体育知识,更多的是从学生实际身体素质出发,将体育锻炼内容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为此,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措施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情况和学生不同的运动爱好,设计针对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并在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符合自身学习兴趣的活动中逐步向学生渗透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重要性,端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以此作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的有力保障。
(三)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持续增强参与动力
相较于文化课程而言,初中体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有着更为显著的灵活性特征,教师在讲解教学内容时不需要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式。但是考虑到初中体育是一门兼具理论教学和实践锻炼的课程,相较于理论知识的教学工作而言,实践性的锻炼活动更具学科教学特点。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能够基于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设计多元化的体育锻炼活动,将体育理论教学与实践锻炼进行科学平衡。
首先,在课堂活动开始之前,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遴选符合学生学习特点以及中考科目的教学素材,明确课堂教学内容的主题。然后基于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基础的考虑,设置由易到难的体育学习活动,在逐步深入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跑步类运动项目中,教师应制定阶段性的教学目标,将跑步运动贯穿于学生日常体育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循序渐进推进既定的教学任务。这样一来,既能够保障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实施,也不会让学生感觉到过大的体育锻炼压力,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持续提高。
其次,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兼具教育性和趣味性的双重特征。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作为落实体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其设计既要有明确的教育指向性,保障体育课堂教学的育人效果,也要关注教学活动本身的形式以及趣味性特征,为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和持续提升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赋能。在这样优化设计的课堂活动中,学生能够在达成既定体育学习目标的同时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课堂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和锻炼兴趣也能持续增强。
最后,科学平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体育理论教学是实践锻炼的指导,而体育锻炼的方式又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一些体育理论的内涵,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科学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
(四)完善体育课堂多元教学评价,全面深化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一直以来都是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由于教师和学生对于体育教学工作缺乏正确认知,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而教学评价工作也并未真正发挥对学生体育学习和教师教学规划的促进和导向作用。立足体育教学改革背景,在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综合实践中,教师有必要针对当前教学工作的实际需求,逐步构建完善的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充分发掘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为教师进一步优化体育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一方面,在完善多元教学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特征。不同于文化课堂,体育课堂对于学习内容的评价并不会以单一的“对与不对”作为评价标准。相反,教师在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时除了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要着眼于学生在体育运动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学习态度以及道德素养等,真正实现体育教学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为助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赋能。
另一方面,在评价主体方面,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入多主体评价模式。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也是教师对教学设计的一种诊断方式。在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建立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模式,促使学生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改进方向。同时,以生为本开展教学评价时,教师应立足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评价,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正确认识到体育教学的重要性,明确体育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以及未来成长的积极促进作用,以奠定课堂教学的主基调。其次,在优化教学设计方面,教师要善于从以往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总结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为优化教学流程和实践策略明确方向。最后,基于系统整合之后,从自身教育观念、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等角度出发,制定系统的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地激活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借助多元教学评价的辅助,切实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综合效果,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注:本文系2022~2024年度漳平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学校专项课题“初中学生终身体育思想与能力的培养实践与研究”(课题编号:ZPzx2022--08)研究成果。